站在珠市口能看到什么?
2022-06-28邱振刚
邱振刚
我一向非常羡慕能把创作谈写得活色生香、摇曳生姿的作家。尤其是有的作家,创作谈的风格和作品的风格竟然截然不同,内容更是和作品高度互补,二者搭配起来,如同一盘营养全面丰富、口味咸淡适宜的美味佳肴,着实让我敬佩。原本在我看来,作家要表达的意思,其实都已经体现在小说里,无须作家再去画蛇添足地补充些什么。这就像一个厨师,烧菜的能耐完全体现在菜肴本身的色香味里面,菜肴端上桌后,用不着再穿着一身油渍斑斑的围裙,跑去餐桌旁给顾客一一介绍这个菜如何考究刀工、怎样掌握火候之类。所以,自从开始写小说,我一直惴惴不安于被编辑老师要求写创作谈,因为我实在不知道在作品之外,还有什么非说不可的内容,要再作一篇文章给读者交代。几乎每次等到小说发表,才会放下心来。
上面这些是我对于“创作谈”的惯常态度,但对于这篇《珠市口》,我的确想在作品之外,额外啰唆几句。
最近这几年,谍战题材一直是文学、影视创作的热门,好作品层出不穷,读者、观众爱看,由此闻名的作家、演员也不少。我总觉得,一部好的谍战题材小说,不仅仅在于剧情多么扣人心弦,还在于内容根植于真正的历史背景之中。事实上,有的谍战剧,真的到了一 种程度,就是哪怕把剧情中所设定的时间,往前或者往后移动一二十年,整个故事竟然也不需要做太大的改动,剧情、人物关系仍然是成立的。这样的作品,其实并不来源于历史,而是完全出自创作者的想象。因为每一段历史,都有其独特的逻辑,这样的逻辑,势必也制约着发生在这段历史中的故事的逻辑。如果整部谍战作品,讲述的仅仅是一出悬念迭出的故事,这出故事放到任何历史时期都可以,并没有和具体的历史建立起有机联系,故事里面也找不到那种独属于某一段历史的气息,那么,整部作品,也就变成了对单纯的尔虞我诈的心理游戏的描写。
我更青睐于那种只属于某段特定历史的故事。这样的故事里,人物不仅仅衣着打扮、生活起居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其精神、心理更体现了时代的气息。更重要的是,故事内在的逻辑只在某段历史中才是合理的,脱离了具体的历史,故事将变得摇摇晃晃,甚至支离破碎。
北京,是我二十多年來一直生活的城市。我在这里度过了我的整个青年时代,在这里进入了中年,在这里成家立业、生儿育女。我自以为对这座城市已经很熟悉,这也是我当初计划写一部以北京为背景、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的谍战故事的起因。在我的想象中,这会是一个只可能发生在北京的故事。这个故事,就它所涉及的历史来说,只属于北京——北京是卢沟桥事变发生、抗战全面爆发的地方,这样特殊的历史,必然会对一座城市产生特殊的影响。这部小说的使命,就是写出发生在这里的谍战故事的特殊之处、唯一之处,就像“孤岛文学”只会出现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的上海一样。
接下来,我开始为这部小说寻找具体的地理背景和时间背景。这时,史料告诉我,卢沟桥事变后,日军击败了北京(当时叫北平)守军后,耀武扬威地在多个城门举行了入城式,其中最主要的入城式,就是在永定门举行的。如果说卢沟桥事变是抗战全面爆发的起点,那么,日军入城,就是这座古城被侵略者所占据的那段历史的起点。
珠市口,就是永定门之后的商埠集中地。
这个位置,往北没多远就是前门、天安门这样的政治性地标,往南则是天桥这样北京民俗最集中的地方。这里极为典型地体现着北京这座城市的丰富性和包容性。如果故事发生在这里,那么,无论往哪个方向,故事都能够延伸出去,都能找到一大片开阔地。在这里,商贾云集、店铺林立,官、商、民各色人等俱全,每一处字号,每一条胡同,每一个穿行而过的人物——无论他身穿长袍马褂还是破衣烂衫,都可以为故事注入绵长的动力。其实,自从多年前来北京读大学,我就多次到过这里。其中有一次,是从前门出了地铁站后,一路朝南,步行到先农坛体育场看球赛。那一次,因为时间充裕,除了从正面直穿前门大街经过珠市口外,我还拐进了大街后的胡同,细细浏览了一番。这里沿街是热闹至极的店面,而店面背后,就是原汁原味的老北京民居。商业气息和人间烟火,在这里极和谐地交融在一起。遥想当年,这里街面上热热闹闹,胡同里安安静静,宛如两个各不相同却又相安无事的世界。刚刚在店堂里谈成了一笔大生意的掌柜,转身进了后面胡同里的自家房子,就能大口吃上一碗拌足了芝麻酱和蒜汁的清凉爽口的凉面条;四合院里大户人家的小姐,若是梳妆打扮时发现胭脂水粉少了,派了丫鬟上街,丫鬟顷刻间就能到熟悉的店铺里买回来,顺手再买回时兴的手帕。这里和北京其他区域一样,既有属于老北京的共同的味道,又有只属于这一片的气息。把珠市口作为故事最主要的发生地后,我再一次来到这里,寻访历史教科书里那些大事件的痕迹,细究那些老字号动辄百年的历史。我渐渐发现,那些家喻户晓的历史事件,其实都没有走远,都以某种方式留了下来。每一个事件,都像年轮刻在树木中一样,深深镌刻在历史参与者的记忆深处,更影响着他们后来的人生。每一家老字号,都像一个沉默多年的老者,所目睹的历史、所蓄结的恩怨,都在等待某个时机,只有当听众做好了准备,他才会捻着胡须,细细道来。
于是,我向前踏上一步,迈上那条青石路,准备叩响那扇早已漆色斑驳的店门……
责任编辑 蓝雅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