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析绘画活动在儿童社会工作中的应用

2022-06-28王相永

艺术科技 2022年6期
关键词:应用场景

摘要:绘画是一门艺术,以非语言的形式来表达作画者内心的独白,使情感得以流淌。对儿童而言,绘画是一项有趣的活动,通过线条与色彩的结合能展现儿童丰富的想象力,也有利于社会工作者通过儿童的绘画作品了解儿童的情绪。文章将绘画活动应用于儿童社会工作领域,分析其可行性和必要性,并以个案和小组为研究的关键,探析绘画活动在儿童社会工作中的应用场景,以期提升社会工作服务的专业性和多样性。

关键词:绘画活动;儿童社会工作;应用场景

中图分类号:G633.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2)06-0-03

1 问题的提出

绘画用艺术的专业语言解释,可以理解为该艺术行为融合图形、色彩、画面构图和其他美学艺术手段来表达作画者内心所希望陈述和表达的想法和概念。而通俗的解释是作画者以多种形式的画笔,配合颜色和色彩把心中想象的画面通过图纸的方式呈现出来。绘画最大的作用就是陶冶人的情操,丰富人的内心世界。绘画作为美术学科下的一个专门学科,随着当前多数学科和现代技术的发展,不仅作为一种娱乐休闲活动,还有着独特的心理治疗作用,进而演变和发展为“绘画疗法”。这种绘画疗法大多应用于心理学和社会工作这两门学科。魏爽[1]对近十年我国社会工作实务发展回顾与反思的研究发现,我国社会工作实务领域呈现的发展状况为社会工作与多学科之间交叉发展,如绘画疗法、戏曲疗法、音乐疗法和舞动疗法等。对社会工作专业来说,这无疑是一件好事,有利于促进多学科之间的融会贯通,丰富社会工作服务技巧和手段;但是对绘画来说,社会工作实务领域的大多数学者更倾向于探讨绘画疗法对治疗相关群体的作用,较少以绘画活动的形式来作为社会工作的工具和手段。

根据联合国公约的规定,18岁以下的任何个体都属于儿童的范畴,应当享有相关的权益。在我国,儿童社会工作是指社会工作者秉持专业的价值观,以利他主义为理念,以儿童为服务对象,特别是为那些处于困境需要帮助的儿童提供专业服务的专业实践活动[2]。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任何一个阶段的发展都对人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其中童年期的发展更为重要,因为处于这一阶段的儿童有了自我意识,人格发展很容易受到自身所处环境的影响,所以对儿童的发展需要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照顾。处于儿童阶段的孩童对世界更加好奇,有很强的动手能力,对色彩的运用也更加敏锐,对绘画有极大的兴趣。

文章重点探索绘画活动在儿童社会工作中相关的运用场景,结合对应的绘画疗法治疗效果解决儿童的相关问题。儿童绘画活动是指带有一定的教育目的,以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为主要目的所进行的有意义的活动,是社会工作者在儿童社会工作实务领域开展的一项重要的介入活动,同时也是社会工作者为有效地介入儿童群体所进行的有组织、有计划和有目的的实践活动[3]。

2 绘画活动应用于儿童社会工作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2.1 可行性

处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对美术绘画有不同的理解。0到3岁的儿童对绘画停留在对画笔和画纸的知觉感触上,当儿童用笔在纸上绘画留下痕迹时,他们还没有形成左手作画还是右手作画的概念,更多的是根据可控距离来选择用哪只手作画。早期的绘画意识为儿童的绘画奠定了一定的基础。3到5岁的儿童有了一定的视觉肌肉控制能力,形成了对绘画图形和色彩在画纸上的摆放概念,即有了一定的自我绘画构图概念,但他们还是无法对整张画纸所承载的绘画要素形成合理分布的意识,只有着对色彩运用的强烈好奇心。5到8岁的儿童能在自己的大脑中形成色彩、线条和形状的概念,初步具有了观察意识,可以将自己内心的想法通过绘画的形式表达出来。绘画不仅可以展示儿童丰富的想象力,还能释放儿童内心的情绪。所以,综合以上的观点,3岁以后的儿童更能被绘画活动所吸引。绘画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如涂色、涂鸦、你画我猜和共同作画等,不仅能摆脱传统美术教学理念的枯燥,还能极大地丰富儿童的想象力,提升儿童的动手能力。

在儿童社会工作实务中,社会工作者经常遇见一些内向、腼腆以及胆小害羞的儿童,这些儿童对外来的陌生人有很强的防备心理,轻易不敢与人交流。但儿童对绘画有天然的亲和力,绘画活动不仅被看作玩耍的活动,还有一定的治愈功能,这就为社会工作者接近儿童,使儿童卸下戒备心提供了契机,也为社会工作者后续的服务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和获得服务对象的信任。同时,绘画活动不仅能在社工和儿童之间起着沟通桥梁的作用,还有利于儿童在朋辈群体之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通过绘画活动能提升儿童的协作与交流能力,所以将绘画活动应用于社会工作实务中具备较强的可行性。

2.2 必要性

社会工作所服务的群体中,儿童这类群体极具特殊性,因为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黄金阶段,身體和心理都与成年人有着本质的区别。这就要求从事儿童社会工作领域的社会工作者给予服务对象更加细致的关心,采取的工作方法和介入活动也应更为轻松有趣,使儿童更愿意接受。纵观当前的服务方式,以绘画的形式介入儿童服务群体,不仅可以发挥绘画的治疗作用,还可以发挥绘画活动起到的拉近人与人之间距离的作用,因此,将绘画活动应用于儿童社会工作实务领域显得尤为重要。

2.2.1 有利于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经过心理学研究证明,在绘画过程中,经由相关专业人士对作画者的引导和教育,作画者将内心的想法以绘画的形式表达出来,既可以使作画者表达内心压抑的情绪、焦虑以及以往的经历对现在生活状态的影响,也可以使社会工作者从绘画者的作品中了解其经历和情绪,以此制订相关的服务计划,更好地为服务对象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将绘画应用于儿童社会工作,对那些不善言辞和存在语言障碍的儿童来说无疑是最好的沟通工具。通过带领儿童绘画,在绘画中了解儿童最近发生的事件,可使儿童将内心想要表达和倾诉的但不能用语言描述出来的话语以绘画的形式表达出来,使其情绪得到释放、心理压力得到缓解。但儿童很少有较大的心理压力,更多的是通过绘画表达内心的喜悦或者是不开心。总的来说,绘画活动有利于儿童身心健康发展。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分析儿童的绘画作品需要长期的实践和锻炼,对社工要求非常高。分析儿童的绘画作品,对画中人物位置的安放、线条粗细的运用以及颜色的搭配,不能完全照搬以往的经验来解读,而是要在绘画结束后和儿童一起讨论其绘画作品的深层含义,不能仅凭借教科书式的讲解脱离儿童主体对其内容的解释,这会缺乏真实性。

2.2.2 有利于促进本土社会工作理论的发展

社会工作起源于西方社会,对我国来说,这门服务性专业属于舶来品。社会工作在西方有深厚的理论基础,但我国有不同于西方的现实国情,西方的社会工作理论中的人文主义内容和服务价值理念并不完全适用于我国的社会工作,对其内容通常需要秉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不断丰富和完善我国社会工作理论。我国的社会工作借鉴了心理学的相关服务技巧和手段,在长期的理论探索中,绘画疗法及其绘画活动在社会工作服务过程中为其提供了诸多的发展思路和实务技巧。将绘画应用于社会工作,有利于为社会工作者解决服务对象相关问题提供更多的手段,帮助服务对象走出困境,为社会工作相关理论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并丰富社会工作理论。

2.2.3 有利于促进儿童社会工作实务的发展

儿童绘画活动大致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类是儿童绘画,即儿童根据自己的想象,运用线条和色彩创作。它是儿童传达内心思想、意识和情感的方式和对世间事物的能动反映。可以分为铅笔画、水彩画、临摹画、自由画、命题画、黑白画等。第二类是儿童手工活动。总的来说,手工活动就是儿童以双手为主的动手活动,即按照自己的构思和一定的工艺程序对物质材料进行加工和改造,进而创造出实用的美学作品和手工艺品。可以分为纸工、泥塑、拼贴和编织。第三类是综合制作,即运用多种技能与工具材料进行创造。第四类是幼儿美术欣赏,这有利于开阔儿童的视野,增强其想象力、创造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培养其积极的情感态度。将这些儿童喜闻乐见和感兴趣的绘画活动应用于儿童社会工作实务是社会工作与美术学科交叉发展的重要体现,同时也为社工与儿童建立专业关系和提供相关专业服务提供了更宽阔的视角,提升了社会工作的专业性。绘画活动的应用使社工与儿童群体间的沟通变得更为容易,也使实务工作的开展更加顺利。

3 绘画活动在儿童社会工作中的应用场景

3.1 个案工作

在个案社会工作实务中存在一种通用的实务模式,即接案、预估、计划、介入、评估和结案。社工在为服务对象提供服务时,通常会按照这一流程进行干预。其中接案和介入这两个环节都是社工与服务对象接触时间最长的环节。对儿童社会工作而言,儿童的个案接触通常更考验社工的个人专业能力,需要社工能很好地融入儿童个体,取得其信任。

社工在接案阶段,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运用绘画活动与儿童缔结专业的助人关系尤为必要。接案是助人活动的开始,在整个服务环节起着重要的作用,接案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着整个服务的成败。如果儿童对社工产生戒备心理,不愿意与其沟通交流,则会影响后续工作的顺利开展,所以在刚开始接触儿童服务对象时,可以采取适当的绘画活动,如采取合作绘画、你画我猜等形式与儿童进行绘画游戏。进行合作绘画时,社工可以与儿童共同完成一幅绘画作品,不过在这一过程中,社工起到的只是辅助和引导的作用。所以,应尊重儿童的绘画想法,充分展现其想象力并加以鼓励,使儿童在与社工接触之初就获得自信,提升与社工的亲密度。在接案期间对儿童开展绘画活动,充分抓住儿童的好奇心,主要目的就是让儿童接受社工的到来。以绘画游戏的形式搭建社工与儿童之间沟通的桥梁,这一阶段是为了发挥绘画的沟通作用,让社工接近服务对象。但绘画活动并不适用于所有儿童个案工作,其运用还要根据案主的实际情况作相应的调整。例如,对于家庭里存在攻击性行为的儿童、朋辈关系紧张的儿童、受家庭暴力影响不敢与陌生人交流的儿童等,在初次接案并建立专业关系的时候,才可考虑采用绘画活动的形式与儿童交流,以取得其信任。

在介入阶段更多的是发挥绘画的治疗作用。介入即对服务对象问题的干预和解决。绘画对儿童问题的解决主要集中于微观层面,即儿童自身的问题。这一环节对绘画的要求不再限于与儿童拉近距离和提升亲密度,而是要发挥绘画的咨询和治疗作用。具体可以采用自由绘画、主题画和合作画三种形式,至于采用哪一种形式,要根据儿童的个体情况来决定。例如,对因为家庭亲子关系紧张而产生心理创伤的孩子,要从根源下手,改善其家庭亲子关系。为更好地改善亲子关系,要以儿童的视角为出发点,了解家庭关系给孩子带来的影响。这时,为解决相关问题,可以对儿童采用绘画疗法,引导儿童以绘画的形式画出自己的家庭。因为儿童还无法用语言进行很好的描述,即难以用语言描述自己的家庭关系。绘画的形式能够表达儿童内心最真实的想法,虽然有些抽象,但通过这一方式能发现儿童内心更加细腻的想法,同时对那些有烦恼的儿童也能起到释放压力和情绪的作用。介入阶段采用绘画疗法更适合那些不善言辞、有语言障碍、对谈话有抗拒心理和身体有障碍的儿童。

3.2 小组工作

在儿童社会工作中,开展的小组工作更多是将存在相同问题的服务对象组织在一起集中解决问题,以开展小组活动的形式促进小组成员发展,实现个体更好的社会化。在开展儿童小组工作时,经常面临的问题是组员之间刚开始时因为陌生而不愿意交流的情况,以及因为性格不同容易产生矛盾、不和谐等情况。所以,开展小组游戏活动能够很好地帮助儿童融入集体,其中开展绘画活动是最佳选择。在小组成立之初,组员之間都会显得很陌生,尤其是,儿童的性格较为腼腆,缺乏人际交往能力,所以绘画活动作为小组“破冰行动”的主要环节,能够使儿童更好地融入集体。社工可以集体完成涂鸦作品的形式,让每个儿童都能融入小组活动中,并在涂鸦的过程中引导儿童相互交流与合作,初次见面就以集体合作的形式完成绘画作品,有利于避免一开始进行自我介绍时部分儿童的抵触心理。在完成集体绘画之后,可以进行小组成员之间手工艺品的制作和相互赠送,这可以进一步使儿童融入集体,并提升儿童的人际交往和表达能力。同时,在小组工作中开展绘画活动时,社工应该注意到每个儿童的情绪变化,对那些很难融入小组的成员要给予更多的耐心和关注,必要时可进行个案心理辅导。

4 结语

绘画活动在儿童社会工作中的应用既能够发挥绘画治疗作用,还有利于社会工作者与儿童建立良好的关系,是社工与儿童之间相互沟通的桥梁,同时也是开展小组工作时儿童之间彼此熟悉的纽带。这都有利于社工在开展社会工作实务时能有多方视角和方法为服务对象提供服务,具有较强的实用性。绘画活动与儿童社会工作相结合能够提升社会工作服务的专业性和丰富服务手法的多样性。

参考文献:

[1] 魏爽.近十年我国社会工作实务发展回顾与反思:基于全国优秀社会工作案例的文献研究[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0(1):47-53.

[2] 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M]. 3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50.

[3] 刘田妹.多重视角下幼儿园绘画活动范画观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5.

作者简介:王相永(1997—),男,贵州瓮安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社会福利与社会服务管理。

猜你喜欢

应用场景
有线宽带接入技术及应用场景问题分析
桌面虚拟化场景应用研究
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在应用场景上的差异性研究
电力大数据应用研究与展望
云计算在运营商业务系统中的应用研究
浅谈北方移动微管微缆技术应用场景
室内外布线用新型光缆技术规范应用研究
浅析STM32微控制器
物联网关键技术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