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烟雨“皇城”石头寨》读札

2022-06-28赵长春

躬耕 2022年6期
关键词:皇城烟雨虚构

赵长春

2022壬寅虎年的这个春天,我读到了一部意义深远作品——《烟雨“皇城”石头寨》。

“皇城”石头寨,位于南阳东北85里、方城县城西40里,北距南召(云阳)、南离赊店各60里,地处赵河、柳河、袁店三乡镇交界处的伏牛山余脉乌云山南麓。南北两座大寨,石头筑就,北扼伏牛山出口柳河镇大石门,南衔南阳盆地,是历史上“南船北马”商路上的重要站口,自古至今是北通南召、鲁山、郏县、洛阳,南达赊店、唐河、桐柏、襄汉的重要门户。

《烟雨“皇城”石头寨》9章,16.8万字。捧读细品,一幅幅乡村社会历史变迁的风云画卷,跌宕起伏,引人入胜。作家张保德、贺志斌、陈新刚,以情怀、担当、文字等为武器,著书立说,攻下“皇城”、拔下石头寨,是一部富有时代特色的非虚构大作。

一、《烟雨“皇城”石头寨》爬梳时空长远广阔,饱含时空的广度

一是创作时间长,体现了作者严谨认真的写作态度。写出一部好的作品,是不容易的事,对创作者来说,是对恒心、毅力和才情的考验。该书三位作者在干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从书斋中“出走”,走向湮没在历史深处的石头寨,探究民居民宅,深入田间地头,爬梳厚厚的历史卷宗,记录“皇城”石头寨的口述或记忆。这是一个大工程,从2013年秋开始,他们运用“浸入式”采访,直到成书,八年时光的寒来暑往中,经过了大量的田野调查、实地勘察、现场采访,广泛搜集,日复一日的走访,年复一年的创作,积累了20余本笔记和口述史料,历经20余稿!

好的作品应当具有真切的现场感,并能体现写作对象特质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从非虚构作品的严谨的非虚构写作活动要求本身来说,创作者必须要有扎实、翔实的采访准备过程。创作之初到成书,八年时光中,作者写作的现场就是对象存在的现场。正如其他评论家的评价,《烟雨“皇城”石头寨》史料挖掘深、人物刻画多、事件描写细,有着很强的历史纵深感、时代风云感、社会沧桑感、文化厚重感、地域特色感、場景代入感,呈现出极强的现场感和样本性、丰富性。可以说,《烟雨“皇城”石头寨》是对张保德、贺志斌、陈新刚三位作者艰苦行走、用心爬梳剔抉的馈赠。

捧读《烟雨“皇城”石头寨》,还可以加深对“非虚构是一种行走创作”深刻内涵的理解。每一创作内容的书写、抒怀,都经过了作者用心、用脚的坚实丈量,并如实地展现了作者的采访行踪。经过认真的、详细的、艰苦的采访,在掌握大量资讯信息后,作者通过原生场景描摹、叙述视角切换,以及旁征史料佐证等,使得《烟雨“皇城”石头寨》呈现出特别强烈的现场感,亲切真实,身临其境,大大增加了作品的感染力。

二是描述时空阔远,赋予了文本对象的活标本内涵。该书以明末清初至今四百余年的时间为经,以周氏家族命运沉浮作纬,以“皇城”石头寨为核心标本,以温婉而又充满力量的笔墨跨越时空界限,巧妙地融合地域历史和乡村文化,用心用情书写了“皇城”石头寨的“前世今生”。历史和现实完美融合中,展现了大气磅礴的乡村社会历史,饱含时空的广度与思想的深度。

非虚构写作的创造性在于让读者重新理解文学和历史的关系,而不完全是文学与现实的关系。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烟雨“皇城”石头寨》一书,挖掘特定时代、环境下的国家、民族、地域的社会进程,记录或重现了有关血与火的、胸怀激荡的历史记忆,进一步挖掘了其特有的文化价值观念特别是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这对于探寻研究数百年来中国乡村社会历史变迁、生活状态及人的命运与时代之关系,对留住历史、传承文化、守望乡愁,具有活标本的象征与注脚意义。

二、《烟雨“皇城”石头寨》奋其独见,富有作者的深邃思考与见解

一是面对“皇城”石头寨独特的厚重历史,作者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创作原则。如上所述,石头寨历史,可以说是中国乡村发展变迁的一个独特见证与缩影。面对有关石头寨的历史信息和历史文献,非常扎实准确地梳理出来,需要作者秉持大历史观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创作原则。

为此,三位作者超然远览,厚积薄发,精研南阳乃至河南的有关方志、族牒、掌故、民间故事等,对一方人文地理进行了有深度的挖掘和爬梳,立体式地展示了四百年来的生活场景,打通了过去到现在的时光隧道。抱着对历史负责的态度,作者将与石头寨关联的人物,置放在特定的和特殊的历史条件、历史环境、历史结构、历史范围、历史过程中,进行正确的解读和深刻的阐释。从时代浪潮的视野和人生际遇的视角,勾画了历史烟雨中石头寨芸芸众生的生存状态和命运沉浮。特别是从保护传统村落、留住乡愁和历史文化记忆的角度,展示了当代石头寨人加快美丽乡村建设、推进乡村振兴的时代风采。

二是面对“皇城”石头寨独特的典型文化,作者坚持时代文化思考。煌煌四百余年间,历史给予了石头寨人各种机遇与境遇,产生了富有原生态的文化意韵和底蕴。在《烟雨“皇城”石头寨》一书中,作者通过鼓泉兴业、庄园神话、“保卫功高”、崇文重教、乱世群像、兵撼“皇城”、正道沧桑、古寨新韵等九个章节,将积淀于石头寨的乡贤文化、民俗文化、寨堡文化、农业文化、建筑文化、军事文化、商贸文化等诸多文化元素,一一解读出来,力求留下历史的回声和立世修身的镜鉴,体现了作者关于时代、人生、命运和保存乡村历史文化的深层思考和总结。

作为对考察对象有着极强的接近性的本土作者,在创作过程中,突出口述实录、原生态话语、非虚构写作,力求自然本色。作者回望历史、关注现实,在整体书写中,将主观的“我”巧妙地置身于在场的体验之中,使得“自我”对人物和事件的思考水乳相融,展现了深刻的思考之美、理性之美。所以,在宽阔的文体下,作者用心感悟“皇城”石头寨的古往今来,呈现时代和生活的原生态,进一步成就了本书的厚重与深沉。

三,《烟雨“皇城”石头寨》参考互寻,呈现了良好的非虚构性文本特征

一是灵活多样的非虚构文本创作叙事方式,为达到很好的接受与传播效果铺垫了良好的基础。叙事方式的灵活运用对于非虚构作品创作来说尤为重要,它可以使文章更具故事性,也更具吸引力。在《烟雨“皇城”石头寨》中,作者腾挪闪跃,以纪实的创作手法、民间叙事的视角、口述实录与文献碑刻相互印证的方法,插叙、倒叙、顺叙,用文学、新闻、非虚构及历史写作、传记写作、旅行写作、科学写作等跨学科的叙事模式和叙事效果,对弥漫在“皇城”石头寨内外上下的烟雨,进行了全景式、大跨度、深层次地描摹。

同时,作者为实现对空间和事件的调度,策略性地运用时空叙事维度,将周氏族人的历史命运作为一个物理载体和线索,有机变化视角、线索和运用技巧,串联起时间和空间,深入挖掘了人物的人生经历与时代的紧密关联。整体上,各章既独立成篇又整体勾连,故事情节充满张力,产生了很好的叙事效果。

另外,针对视觉时代的接受习惯,作者将努力搜集、整理到的93幅关于石头寨历史变迁和现实崭新风貌的照片,与具体的环境和文本内容相对应配发,辅以景别、角度、构图、色彩等视觉表达手段,使作品与人物和故事具有某种实证性、可还原性,尽可能地保留真实生活场地与场景,并忠实地再现。

二是讲究叙事和修辞的写作策略和方法,强化个性化细节的呈现。客观和真实是非虚构创作写作的前提。作者必须用冷静的态度和克制的笔调去讲述一个文本,并用采访到的内容和捕捉到的细节丰富与强化文本的内核。

在《烟雨“皇城”石头寨》中,作者巧妙地运用文献旁证、人物和对话的发展、冲突与张力的构建、对事件场景的重现、对细节和心理描写等,参考互寻,增强了文本的可体验性和可理解性,避免了非虚构写作概念泛化。

《烟雨“皇城”石头寨》中,作者运用大量的细节描写,特别是常常引用采访对象原生态的语言,多元化、平视化、日常化,尽可能地保持故事的本质,努力探索还原人物的丰富性。历史烟雨中的情节、故事和场景,在动人的描述中展现了情感的温度,展现了文本的朴素之美,真实准确地描写了真实人物和事件,具象叙事,富有质感,为历史定格,为乡村留影,为时代留声!

猜你喜欢

皇城烟雨虚构
南湖烟雨
烟雨草海
山西皇城村:从挖煤炭到“挖”文化
融媒时代,如何正确地“非虚构写作”
温柔淡雅柔美演绎新歌《烟雨江南》
沅澧大地楚城文化遗址新探
虚构的犹太民族?
南京,一座皇城的山水身影
论文学创作中的虚构
真正非虚构的叙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