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五月槲叶香(外一篇)

2022-06-28黄银佩

躬耕 2022年6期
关键词:收割机麦田

黄银佩

槲叶落山路,

枳花照驿墙。

这是晚唐诗人温庭筠《商山早行》中的两句诗,猛一看似乎是写秋景,但实为春景。

伏牛山南麓西峡一带,槲树很多,也很特别。与别的落叶乔木不一样,槲树新叶不出,老叶不掉。山问寒冬,日渐干枯的叶子却坚挺到次年早春将发嫩芽的时候才脱落。

槲叶和艾叶一样,会产生特有的香气。在山城西峡,槲叶也和艾叶一样,代表着端午节的印记。

新发的槲叶到了夏天,为山民提供了绝好的食品包装材料,这种食品就是槲包。有人说槲包是“百粽之祖”。这多少有些夸张,且不说槲包和最为常见的三角粽谁先产生,单是粽子就有许多种。

了解槲叶的人不多,我略知一二。记忆中,每到五月初五,人们上山采来槲叶,待它阴干,洗净一烫,就变得柔韧了。包上糯米和红豆,讲究的人家还要包些红枣,两扇槲包对起来,用笋叶劈成的绳子捆绑住,一个槲包就成了。村庄升起炊烟,各家开始捌饬粗茶淡饭,槲包放到锅里一煮,槲叶特有的清香和糯米的甜味结合起来,夹到碗里剥开,软软的,吃起来甜到心窝里,美极了。

今年我家的粽子,还是槲叶包的。临近端午节,县城里卖槲叶的地方不少,只要找到卖香囊的奶奶,旁边很可能有位爷爷在卖槲叶。我和媳妇花了十元买了四捆,有大有小,算了一下大概需要五斤米。可以包四十个槲包。

路边有卖槲包的,买几个尝鲜很方便,但家家还是要买来槲叶和米,腾出时间自己包,图的就是那个热闹气氛和传统味道。

端午节包槲包,寓意深深。

西峡,和屈原的关系十分密切。回车镇内屈原岗村流传着楚怀王行至此岗追念屈原的传说。屈姓聚集的田关镇、丹水镇等地,也是盛产槲叶之处。人们用赛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纪念屈原,殊不知其精髓就在这一个槲包里

我正沉思着,槲包包好了,媳妇让我给亲友们都送去。此刻的槲包,便化作浓浓亲情的寄托。一位友人接过槲包说,老妈每年都会用槲叶包粽子,自己过去一直是“只见其容不知其名”。是啊,家乡的许多年轻人和我一样,知道其来历的不多,但一说起来都夸赞不已,引以为豪。

槲叶的作用还不仅于此。它富含多种维生素、微量元素,尤其是特有的槲叶素,是一种天然的防腐剂,且有一定的防老化和抗癌作用。在山乡,大的槲叶可以代替蒸笼布蒸馒头,放几片槲叶铺在锅箅或笼屉上,蒸出的馒头更好吃。

槲叶还有极强的药用价值,树皮、种子也可以入药。《本草纲目》记载:槲叶,气味甘、苦、平,无毒,具有止血、止渴利尿的功效。

风驱槲叶烟,

槲树连平山。

此刻,满山的槲树在温庭筠笔下化作独特的意象,记录下楚越山民有火烧草木耕种山田的风俗。千百年来,槲树是极好的柴火,引火快、火力猛。父亲说他小时候,老家人多进山把槲树枝叶砍下打捆,晒干了烧锅,用不完的就和黄陂草一起拉到“柴火市”上卖钱补贴家用。儿时记忆意犹未尽,父亲又给我讲起槲叶从南阳走出国门的传奇故事。

20世纪90年代,南阳人在加工艾叶的间隙,无意中填补了我国槲叶采摘和加工领域的空白。人们把一片一片对称完整的槲叶摘下,一篓篓背回,经腌制、煮沸、挑选等工序之后,制成了绿色环保的包装用品。槲叶产品远销海外,国内订单更纷至沓来,变成了老百姓脱贫致富、追求幸福的“金叶子”。

脱贫攻坚路上,槲叶也扮演了重要角色。一次学习活动,我跟西峡当地的一位第一书记聊天,得知不少村民开设了槲叶网店。端午临近,全国陆续来了不少槲叶订单,槲叶的采摘量更大了。许多当地人靠卖槲叶有了可观的收入。

槲叶从山沟里走出国门,槲包随之成了异国他乡远游人牵挂的家乡味道。正如曹靖华在《粽香飘飘忆当年》中写道:伏牛山区,粽子是高级食品,包起来也比较麻烦,所用材料,里层用苇叶,表层用笋叶。所以,一般居民,端阳节不是吃粽子,而是吃“槲包”。我走遍全国,不但没见过,也没听说过。

五月槲叶香,回味意深长。这几年,精明的商家推出了真空包装的槲包礼盒,让更多人品尝这包裹着山野清香的绿色特产。每一个山乡游子,闻到飘飘的槲包香,感知浓浓的亲情,心迹就到了故乡。

麦田守护者

麦子熟,杏儿黄。一场连绵数天的及时雨,让等候农时的村民喜笑颜开。就是这群人,割麦前后守护在田间地头,像焦麦炸豆一般紧绷着神经,只为那一亩三分地的收成。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的画面很美,风吹麦田千层浪,麦子骄傲地挺直了腰身,空气里洋溢着麦香,布谷鸟的叫声此起彼伏。从播种到收获,一株小麦需要240天的时间,历经风风雨雨,寒冬酷暑。今年麦收克服了病蟲害、低温、干旱等多重不利因素,实为难得,殊为不易。时下最怕的就是失火,轻则影响卖相,重则颗粒无收,我望着广袤的原野,思绪飘到了去年驻村扶贫时守护麦田的时光。

“黄村南堰塘边麦地着火了,快开广播,通知是谁的地赶紧去看看。”大家最不愿意看到的事情还是发生了,我顾不得迟疑,边吩咐村医用广播喊话,边往村南地赶。两名村干部也一前一后带着灭火工具到达火场。风吹麦浪,因为火势而失去了浪漫,噼里啪啦的爆裂声刺痛着我的心。

“你俩察看一下火情,我打电话报火警,村里人一会儿就到!”我说完马上打119,上报方位和过火面积。镇政府大院停有一辆小型消防车,我又赶紧给镇里打电话。

最先到达现场的村民已经投入扑火战斗,附近路过的乡亲没有工具,就将路边杨树枝掰断,下地帮忙。地里没有一棵树,没有一丝一毫的荫凉可乘,只有流逝的时间提醒人们争分夺秒遏制火势。

很短时间,镇里和县里的消防车先后到达,对准着火冒烟的地方喷水作业,同时调查起火原因。火是从大路边的沟里一路烧到麦田的,可能是烟头或焚烧垃圾的明火造成。

消防员用车内余下的水滋润路边的杨树,我清点人员,并留下了一张“麦田守护者”合影。照片中村干部惠叔手拿的钢叉只剩下金属牙,木柄则在匆忙中不知丢到了哪里。他事后回忆,突入火海后自己在烈日下差点晕过去,咬着牙坚持了下来。而我当时最担心的是火势扩大,既影响乡亲们收成,又影响秸秆禁烧工作大局。事后我联系了保险公司到村进行了勘查理赔,尽可能减轻村民的损失。8752C3A6-FC28-4A30-B66F-5905A8BEC50E

炎炎烈日下,基层干部往往身兼数职,秸秆禁烧作为一项季节性的关键工作是必须完成的任务。镇里实行了严格的奖惩考核办法,村组干部成立禁烧分队,包片严防。大家虽然带了草帽,依然挡不住烈日。小组长小申赤着脊梁,宽阔的后背上被晒得红通通的,肩上老是搭着一条毛巾,时不时擦一把汗,不一会拿下来拧一下。

犹记得头一年扶贫时,我第一次参加秸秆禁烧工作,虽然晒得更黑了,但没有火情发生。与此同时,我学会了摘两个麦穗放在手心搓两下,吹走麦壳,放在嘴里嚼一嚼,麦粒的清香味道和筋道的口感令人欣喜。

小时候,奶奶经常带着我到收麦后的田里拾麦。那时候在老家割完麦用农用车往家拉,记得有一次,我跟着大人拉麦,小叔自告奋勇当司机,我爬在麦车最上面。路坑坑洼洼的,拉到半路,车子翻了,差点把我埋在里面。大家又重新把麦一捆一捆地卸下来,再装车。这一个小插曲折损了一些粮食不说,众人又热又累又饿,还怕回去奶奶知道了怪罪小叔。这些往事在脑海浮现,面对这几年天气比较旱的局面,更要站好禁烧岗,打好三夏仗。

今年村里前前后后来了五辆收割机,太阳还没出来,天气比较凉爽时,收割就开始了。“这一茬麦上浆时温度不够,又遇上虫害,旱到现在没下一滴雨,割的早的都是已经坏死的地块。”农人们发几句牢骚赶紧招呼收割机。如果动作慢了就只有等着的份。好不容易轮到自家,太阳也升起来了,就是站着不动也热得喉咙冒烟,衣衫尽湿。

禁烧值班期间,我同一位收割机手攀谈,得知他是方城券桥人,干这一行已经五年了,除了收割机,还买了一架无人机,收麦时节一路向北,平时则四处提供飞播喷洒农药服务。坐在并不宽敞的驾驶室里,吹着空调,已经是最高礼遇了。在收麦现场,收割机作业时碎秸秆四散,夹杂着麦芒灰土,扑在脖子上身上,火辣辣的,可不仅仅是一个痒字了得。

即便如此,村组干部还是坚守在田问地垄,收割机手也在昼夜赶工,他们都是“麦田守护者”。从空中俯瞰,连片麦田上,收割机奋力向前拱,就像一只虫子要吃掉眼前的食料,远处田埂上不时有满载的三轮车路过。

广袤的麥田正在发生着新变化,以往到了麦收季,全家上阵连续半月作战,天大的事都得往后放一放,学校也给师生放一周麦假。如今,有了现代化机械,只需三两个人,一两天即可完成,省去了翻场扬麦的烦琐。

雨停了,只要地里墒情好,旋耕机一旋就能把秋庄稼全种上,播种时打一次农药,中间再打一次除草剂,就等着秋收了。

没下乡扶贫,不知农民收麦辛苦。没用镰刀割过麦,不知麦天抢收的疲惫。没在夏夜睡到场上等风,真不知“冬至不过冬,扬场没正风”。

致敬农民,礼赞劳动者,我跟父亲商量买点矿泉水拉地里给乡亲们。不要忘了,每一粒麦有乡亲们的辛劳,有“麦田守护者”的付出。8752C3A6-FC28-4A30-B66F-5905A8BEC50E

猜你喜欢

收割机麦田
落差
用履带收割机送柴油
自走式油葵收割机研发成功
未来的收割机
不关我的事
别人做不到
续写
只有更好的
一直在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