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材中女性人物形象调查及建议
2022-06-28朱顺吉王佳妮
朱顺吉 王佳妮
内容摘要:语文教材不仅是重要的知识载体,也蕴含着丰富的社会性别文化。文章以1-6年级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为研究对象,运用文本分析法、访谈法和调查问卷法对教材中的女性形象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教材中的女性数量总体偏少、形象单薄、职业类型单一,因此建议编写者进一步丰富完善女性形象,以更好地发挥语文教材的教育导向作用。
关键词:部编版 小学语文 教材 女性形象
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妇女事业发展成就斐然,“女性力量”这个词屡次被提及,不论是在精准扶贫的战场上,还是为国争光的赛场上,她们都在拼搏中建功新时代,以巾帼不让须眉的豪情和努力起到了“半边天”的重要作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也强调:“教材应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关注现实,关注人类,关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1]”作为全国统一使用的部编版教材,集中体现了国家的教育理念,为了更好地实现社会主义的最高理想,即“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文章从基础教育出发,探究小学语文教材中对于女性形象的定位以及存在的问题,并给出合理建议,促进教材中女性形象的不断完善。
一.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部编版语文教材中女性人物形象的文本统计
1.性别数量情况
部编版小学语文12册教材共有287篇课文,出现女性的篇目共49篇,而出现男性的篇目有88篇。其中,共塑造了72位女性角色,147位男性角色;以女性为主角的篇目共23篇,而以男性为主角的篇目有73篇,主角性别比例存在极大的不平衡;以女性为标题的篇目共8篇,如《慈母情深》《卖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儿》等,都是以笼统的称呼为题,且文中也并未明确女性的姓名,而以男性为标题的共29篇,如《小英雄雨来》《黄继光》《司马光》等,课文的标题或正文中都直接交代了男性的姓名;选自女性作者的篇目共34篇,而选自男性作者的篇目共201篇,后者数量远远超过前者,高达教材总篇目的70%,体现了教材选文更倾向于男性作者,总体反映出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男女比例的严重失调。
2.女性人物形象的分类统计
(1)社会角色家庭化,职业分布失衡
在出现女性的49篇课文中,有明确社会角色的女性有32位,其中妇女共有14位,占比43.75%,如《落花生》中营造了一位勤俭持家的母亲形象,面对父亲意味深长的话语后,她只是在一旁“点点头”,是一位典型的传统妇女形象。其次是学生,共有12位,占比37.5%,如粗心马虎的“贝贝”,诚实守信的“小宋庆龄”。此外,教师共有4位,占比12.5%,其他个别女性社会角色还有巫婆、盲人、工人等。在出现男性的88篇课文中,其中有77篇课文塑造了92位具有明确社会角色的男性形象,其中英雄形象出现次数最多,共18次,占比19.57%,如英勇献身的黄继光、具有钢铁般意志的刘伯承等。知识分子、国家领导人、医生等社会精英和中坚层次人物,共出现29次,占比31.52%。此外还出现了猎人、战地记者、船长、射箭手等富有冒险精神、勇敢乐观的男性形象。
总的来说,教材中有明确职业的女性形象极少,大多数是以家庭主妇的形象出现,照顾家庭,抚养孩子是教材中女性生命价值的主要体现,且往往作为男性形象的陪衬,刻板化现象严重。而男性社会角色在社会领域中的分布更加多样化,几乎涉及社会角色的方方面面[2]。
(2)伦理关系固化,“母亲”形象居多
在72位女性形象中,最多是以“母亲”形象出现,共19位,占比26.39%,在代表课文《妈妈睡了》中,母亲为了家庭“干了好多活儿”,又累又困,可她仍然撑着哄孩子睡觉,展现了一幅温馨动人的画面。《穷人》中刻画了一位贫穷但心地善良的妇女形象,冒着被丈夫责怪的风险,仍主动收养了邻居家的孩子。接着是“女儿”这一类别,共有8位,占比11.11%,其次分别是妻子、外婆、妹妹等,如《端午节》一文中,每到端午节,外婆总会煮好粽子,盼着“我们”回家,反映出在传统节假日中,女性总是忙于家庭事务。
可见在教材中女性多数是以“母亲”形象出现,但多数“母亲”不是作为课文主要人物,而是不被重视的辅助性人物,她们的生活多是以丈夫、儿女为中心,操持着各种无酬的家务,形象不够积极健康,文化素养不高,总体反映出“母亲”的温顺勤劳,以家庭为重。
(3)年龄层次不均,中老年化突出
从课文中的具体人物形象出发,将可以推测年龄的62位女性形象和103位男性形象按年龄划分为儿童、成年和老年三大类。其中女性形象里塑造的成年人形象是最多的,共有28位,占比45.1%,其次是儿童,共有26位,占比41.9%,老年共有8位,占比13%。男性形象里也是成年人占比最多,高达56.3%,其次是儿童,占比34.9%,老年形象最少,占比8.8%。
总的来说,相比于男性,女性形象中的中老年形象占比较大,且命运多舛。如《在柏林》中,塑造了一位因战争痛失三个儿子而精神失常的悲惨老妇人,而男性则以成年人为主,形象伟岸高大,敢于冒险,充满活力。如《狼牙山五壮士》中讴歌了五位英勇无畏,敢于斗争的伟大战士,《父爱之舟》通过描写父亲“卖茧子”“凑学费”“送上学”等场景,展现了其作为家庭顶梁柱、人生启蒙者的伟大形象。
(4)个性特征单一,传统印记浓厚
家庭是小学生成长的摇篮、受教育的第一课堂,“母亲”也一直是儿童文学永恒的主题。在19位母亲形象中,进行具体描写的仅有9位,且多数是作为家庭妇女身份展现,主要表现出温柔慈爱、无私奉献、相夫教子、任劳任怨等中国传统女性形象的特点;26位孩童形象中只对12位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刻画描写,主要表现出天真可爱、坚强乐观,想象力豐富等孩童天性;在27位其他形象中,也仅有5位可以体现出其形象特征,她们心狠手辣、甘于奉献、命运坎坷。
以上都反映出教材选文存在着不少被忽略了的女性形象,她们在课文中多被一笔带过,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如《搭船的鸟》中的“母亲”、《桥》中仅在结尾出现的“老太太”等,在展现人物性格上存在遗憾。
(二)小学生对教材中女性形象的整体感知情况
为了解小学生对教材中女性形象的认识现状,本次调查研究以宿迁市内小学高年级学生为调查对象。随机对被试发放问卷101份,回收101份问卷,回收率100%,调查结果如下:
在问及“教材中男性/女性形象哪个比例更高?”81.19%的学生果断地选择了男性,并且学生在被问到“你能说出几个教材中的男性著名人物形象?”时,大多数学生能够流利地答出5个左右,如孙中山、毛泽东、刘伯承、鲁迅等,而在回答女性著名人物时,他们却只能勉强答出2个左右,如卖火柴的小女孩、织女等,且都是童话或神话中的虚拟人物。
另外,在被问到“你印象中语文教材里的女性身份都有哪些?”时,大多数学生有所迟疑,经过思考后选择了母亲、妻子等家庭化角色,只有极个别学生选择了职业女性。问及原因,他们都表示教材对女性人物的描写较少,目前在学习的是《落花生》这一课,文中的“母亲”也不是重点描写对象,没有明确的职业身份,学了这么多课文,总体感觉还是家庭妇女比较多,她们总是在做家务、抚养孩子。
最后在回答“让你印象深刻的女性形象有哪些?”时,84.16%学生的答案都与母亲有关,如《慈母情深》《“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课文中的母亲等。“在你所学的课文中,你认为女性形象的主要特征有哪些?[2]”,他们都不约而同地选择“温柔善良”“勤俭持家”这类形容词,在此基础上随机挑选10位女学生进一步追问“你今后想成为这样的女性吗?”,其中6位学生表示否定并说明自己更愿意成为聪明、自信、美丽的女性,仅有2位学生表示认可,另外两位学生并未给出明确回答。
(三)小学教师对于教学中女性形象的解读情况
为了进一步研究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女性形象的教学情况,笔者从宿迁市实验小学、宿豫区文昌小学等1-6年级小学语文教师中各年级随机抽取6位语文教师,访谈结果如下:
当笔者提出“您是否关注过教材中两性形象的数量差异时?”,教师们都比较惊讶,表示没有特别关注过这一隐性问题,大家更多关心的是教材中显性的语文要素。但教师们认真考虑后都一致表示,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确实感知到教材中存在两性形象数量的失衡的问题。在访谈中,一位教师也提到“教材中的女性形象确实比男性少,我最近在教授五年级下册的第四单元,共四篇课文,其中有三篇都以男性英雄为主角,赞美他们的高尚情操,而回想1-6年级语文教材中,女性著名人物都寥寥无几,更不用说英雄人物了。”
此外,在被问到“教材中的女性人物大多以什么身份出现?”时,多数小学教师第一反应是“温柔的妈妈”或者“慈爱的奶奶”。问及原因,教师们表示,在他们印象中教材中的女性多为温柔善良、勤俭持家的家庭女性,且在教学中也侧重解读女性的这些特征,因此容易被这些传统标签影响。其中一位有着多年教龄的老教师说到,教了这么多年书,印象中的职业女性特别少,能想到的只有一位女性教师,而男性职业却能说出很多,比如将军、医生、作家、船长等。
二.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女性人物形象存在的问题及改善建议
(一)教材中女性形象的不足
1.女性数量总体偏少,男女比例悬殊
通过对教材中的男女形象数量的量化研究,笔者发现在教材中出现的219位人物形象中,男性人物有147位,占比67.1%,女性人物共72位,仅占总数的32.9%。可见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在两性人物选取上存在极大的不平衡,男性人物数量占据着绝对的优势,而女性人物出现的机会很少。同时,男性作家作品数量也远远高于女性,两性作家比例严重失衡。受封建传统观念“女子无才便是德”影响,女性作家在过去没有足够的话语权,在教材编写中也未受到足够重视,导致近70%的经典选文都是出自男性作家之手,其中无意识流露出的男性价值观,进一步造成了教材中的性别不平等,对学生的社会化进程产生消极影响。
2.女性形象单薄,仍具传统个性特征
教材中女性形象的个性特征较为单一,且被贴上了明显的个性标签,作为母亲,那就必须“温柔”“慈爱”;作为妻子,那就必须“贤惠”“顺从”;作为女儿,那就要“乖巧”“懂事”,难以脱离传统女性的定位。此外,教材中的女性在年龄段上也存在着不合理的现象,“妈妈”与“奶奶”形象占比较大,中老龄化突出,且受教育程度不高,在教材中未受到应有的重视,没有充分展现女性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对女性美的认识。
3.女性职业类型单一,缺乏时代特征
教材将大多数女性局限在狭窄的家庭领域中,即使有机会走出家门,女性所涉及的职业领域明显少于男性,忽略了女性在社会各领域中充当的重要角色。男性形象则分布在社会的各个阶层,能胜任各种工作,多方面展示了男性的英勇与智慧,不仅作为治病救人的医生、才华横溢的艺术家,还可以参与战争、探险、科学发明和治理国家大事。相比之下教材中的女性社会角色类型单一,形象扁平化,男女性被赋予的职业身份反差过大,与现实中的职业分布严重不符,缺乏一定的社会实际意义和时代感。
针对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在女性形象的选择与刻画上存在的问题和遗憾,笔者希望通过对教材后续修订和完善提出几点建议,以促进教材中女性形象的不断完善[3]。
(二)教材中女性形象的改善建议
1.合理增加女性数量
教材中的女性形象较少,女性主角更是少之又少,导致学生对于女性形象的片面认识,因此需要大幅增加女性人物数量,尽量保持男女形象数量的平衡。同时,适当增加以女性为主角的选文数量,收录更多优秀女性作品,如张爱玲、舒婷、三毛等,给予女性充分和平等进入教材的机会。从而給学生带来不一样的人物形象感知体验,让学生透过女性视角关注和尊重女性,强化女性受教育者实现自我价值的动力。
2.改善女性形象的精神面貌
我们不可否认中国传统女性所具有的优良品质,如勤俭持家,温柔贤惠等,但也不能仅仅局限于这一方面的性格特征,教材也要适当体现女性独立、上进、自信的现代特质,充实女性形象的个性,为学生展现积极的才情风貌。教材要合理安排女性形象的年龄分布,使女性更具生命力,而不是单一地呈现“辛劳的妈妈”或“和蔼的奶奶”,从而为教材注入新的血液,开阔学生的审美视野,感受丰富多彩的女性魅力。
3.丰富女性形象的职业类型
在当今多元化的社会中,越来越多的女性像男性一样进入职场奋斗,从事、胜任的职业也愈加多元化,几乎渗透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不再单一地扮演着家庭主妇的角色,因此教材对于女性形象的定位,也不能仅仅聚焦在家庭生活中,而应该适当调整并丰富女性的职业类型,兼顾女性对各个职业领域所作出的贡献。为了避免给学生造成“男主外,女主内”的刻板印象,教材应给予女性一个展示自己自强、独立、智慧的平台,进一步提高女性在教材中的地位。
4.增强女性形象的时代特征
语文教科书总主编温儒敏教授曾说,语文教材要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针对教材中女性形象传统印记浓重的问题,教材编写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选用一些社会地位高、社会贡献大的女性,如女党员、女企业家、女科学家等,真实地展现新时代女性风采,充分发挥杰出女性的榜样力量。同时,教师在解读文本过程中,不应仅就课文分析课文,还要适当挖掘课外资源,推荐阅读优秀的女性作品,或结合时事热点介绍一些杰出女性代表,如屠呦呦、华春莹、张桂梅等,让学生在不同的学习经验中加强对现代女性的新认识,实现语文课堂对学生的人文教育。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S].2011:1.
[2]诸葛桂凤.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材中女性角色研究[J].基础教育研究.2021(11):37.
[3]蔡鸿莉.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女性形象研究[D].華中师范大学.2017(01).
[4]李汉学,唐宇.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女性形象分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04):111.
基金项目:2021年宿迁学院大学生创新训练资助项目“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女性形象研究”立项课题(课题编号:2021XSJ039Y)的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宿迁学院文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