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礼仪文化的交流壁垒及破壁研究
2022-06-28史涵钺赵双娇
史涵钺 赵双娇
内容摘要:宁夏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知礼沐心,明理修身”礼仪文化大创项目组,在推进项目的过程中,发现在中外学生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礼仪文化交流壁垒。项目组随即以宁夏大学国际教育学院为例,对这一壁垒及破壁方法展开了研究与实践。根据调研,项目组认为,中外礼仪文化交流壁垒产生原因主要包括中外礼仪文化差异与文化认同、语言沟通障碍、中外学生课余生活交织不充分等。针对不同的壁垒产生原因,项目组又设计了系列活动以实现破壁,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礼仪文化 中外礼仪文化交流 文化差异 文化壁垒
2013年9月和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分别在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提出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简称“一带一路”)。随着倡议的逐步展开与落实,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贸往来愈发密切,礼仪与相关文化的交流在促进各国深化合作与中国“软实力”提升中所扮演角色的重要性愈发凸显[1]。
宁夏大学来华留学教育始于1992年,是全国第一批有资格招收外国留学生的高校之一。宁夏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成立于2007年,是负责宁夏大学来华留学生工作的综合管理部门,也是开展留学生教育与中国学生国际教育的办学实体。学院坚持走开放办学之路,融合中西文化,创新品质教育,塑造国际人才,积极建设 “一带一路”文化研究中心,不断拓展与沿线国家的教育和科研合作。
根据哈尔滨工业大学的调查数据,在参与调查的学生样本中,表示对具体礼仪规范有所了解的同学仅有43.08%,在另一个样本容量为171人的问卷调查中,约有67.5%的同学表示较注意自己的日常礼仪,31.7%的同学表示比较关心礼仪相关问题,而表示毫不关心的同学仅有3人。由此可见,大部分同学虽然在礼仪素质方面有所欠缺,但愿意关注礼仪文化相关知识与话题,并有意愿在礼仪素养方面谋求自我教育与提高。
秉承让优秀中华文化走出去、让先进外国文化传进来,促进中外礼仪文化深度交流的理念,宁夏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知礼沐心,明理修身”——礼仪文化大创项目组,积极整合学院内外部优势资源,以院内中国学生和外国留学生为对象,开展了一系列中外优秀礼仪文化推广与交流工作。
项目致力于让外国学生更加了解中华礼仪文化,丰富留学见识,让中国学生增强文化自信,体味世界文化独特魅力,促进中外学生文化交流,培养中外学生国际友谊。
然而,在活动与相关工作开展的过程中,项目组成员发现,在中外学生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礼仪文化交流壁垒,具体表现为,中外学生不愿过多交谈、不愿相互深入了解、不愿主动构建友谊等。这给促进双方礼仪及相关文化的深入交流带来了较大的阻碍,甚至使得项目无法按计划推进。为解决这一问题,项目组对这一壁垒与破壁方法展开了研究,并进行了系列实践。
一.中外学生礼仪文化交流破壁必要性
中外礼仪文化交流破壁,对帮助中外学生适应新环境、优化学生语言学习效率与效果、提高国际化教育水平等十分关键,对其必要性的论述主要有以下几点。
1.减少中国学生出国留学与发展的文化阻力。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出国留学成为大学生深造的一个重要选择,宁夏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每年都会有不少学生选择出国深造。
中外文化差异导致的不同习俗、价值观等,是中国学生在留学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重要障碍。实现中外学生礼仪文化交流破壁,为中外礼仪及相关文化交流搭建了桥梁,可以帮助有出国打算的中国学生提前有效而深入地了解国外的文化礼仪、生活习惯、思维方式等,尽可能地规避出国后可能遭遇的因礼仪文化差异而产生的矛盾,从而更好的融入国外文化环境,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深造当中去。
文化交流破壁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理解国外人才筛选核心价值标准,包括正直(integrity)、专业性(professionalism)、尊重多样性(respect for diversity),及其他应聘要求,提前做好个人规划与准备,形成在国外深造与发展的独特优势[2]。
2.有利于帮助外国学生适应新环境,增进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加强中外学生的跨文化交际,破除交流壁垒,可以使外国留学生在与中国学生的交流中,更加直观的接触与体验中华文化,通过语言沟通、活动互动等形式,感受中华文化的生动魅力,培养对中国礼仪风俗、价值观念等的尊重与理解,进而规避在中国的生活与学习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冲突与矛盾,更快的融入新的环境。
3.有利于增强中国学生对本国礼仪文化的自信。中外礼仪文化交流要求中国学生对本民族或国家的礼仪与相关文化有着较深刻的理解。破除中外学生礼仪文化交流壁垒,打通中外学生直接参与到中外礼仪文化交流中的通路,会在无形中提升中国学生对传统礼仪文化的重视程度,激发学生了解与实践中华优秀礼仪文化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而在文化学习与积累的过程中,学生对文化的认同度自然会逐渐提升,进而强化其对中华文化的归属感,帮助学生在中外文化交流中明辨是非,保持文化自信。
4.有利于提高中外学生语言沟通能力,促进高效学习。中外学生交流破壁有助于自然语言学习环境的营造。外语的学习关键在于敢于开口、勇于交流。中外学生可以在交流中,对已经学习过的外语词汇、语法等进行练习。此外,对话交流的过程,也可以在无形中增强学生的听力能力、纠正学生的发音、提高表达流利度等,帮助学生实现更高效的语言学习。
5.中外学生礼仪文化交流破壁,有利于促进学院国际化教育能力的提升。中外礼仪文化交流破壁,是促进中外礼仪、文化交流,适应教育发展和人才国际化流动趋势的必选项。本科阶段,国际化学生的培养不仅仅限于语言方面,更应在思维、文化、学术等方面全面国际化发展。中外礼仪文化交流破壁,以礼仪与文化为切入口,为学生与国际社会创造有效接触点,有利于在学院内更好地营造多元的国际文化氛围。
一方面,既能丰富学生的学校生活,成为促进学生素质养成与主動学习的催化剂,建设优良的学风。另一方面,也可以帮助中国学生培养国际化视野,形成对各国优秀文化兼容并包的心态,健全学生思维方式与人格养成,更好地适应新时代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社会发展需要[3]。
二.中外学生文化交流壁垒产生原因
项目组成员在发现中外礼仪文化交流壁垒存在的客观事实后,随即在宁夏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内,对壁垒的产生原因进行了调查与研究。根据调研结果,壁垒产生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
1.中外礼仪文化差异与文化认同。宁夏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汇聚了来自世界各国的学生,存在多种不同的礼仪文化。而受不同的文化背景与风俗影响,各国学生在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必然存在差异,甚至是一些文化禁忌等,且这些由文化产生的固有特征难以消除。这导致了中外学生在互相交流的过程中不得不十分谨慎,降低了中外学生主动进行深入了解的意愿。
此外,文化认同也是阻碍中外学生交流的潜在阻力。文化认同会使得具有相同文化背景的人不自觉地聚拢,同时远离与自己有不同文化认同的人群。目前,一些外国留学生暂时未能与所处的文化环境相磨合,故而未能形成对中华文化较为成熟的认同状态,致使中外学生跨文化交际不顺畅。
2.语言沟通障碍。语言是交流的承载工具,语言对于跨文化交流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即使国际教育学院的中外学生都各自进行着语言学习,双方间的交流沟通仍未达到顺畅无阻的程度。由于词汇、习语、表达方式等的积累不足,中外学生的交流往往仅限于日常话题,难以就文化礼仪等进行深入探讨。此外,可能由于在英语文化意识培养方面的短板,中国学生在与外国留学生的交流中常常会出现词不达意、表达生涩、理解障碍等问题,使得交流断断续续甚至无法进行[4]。因此对语言技能的掌握和交流习惯也成为了宁夏大学国际教育学院中外学生文化交流壁垒形成的原因之一。
3.中外学生课程安排。调查显示,过半的学生认为,缺乏面对面交流的机会是促进中外学生沟通交流的最大障碍。在宁夏大学国际教育学院,中、外学生课程体系不同,课程安排没有交集,中外学生甚至连打照面的机会都很少。因此搭建连接中外学生沟通的桥梁或平台至关重要。
4.中外学生课余生活交织不充分。受社会文化等因素影响,中外学生在各自课余生活的安排方面往往有较大差异,不论是生活作息、课余活动等,均交织不充分。同时,由于中外学生兴趣点不同,学院难以同时维持双方对于不同活动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导致所开展活动在促进双方礼仪文化交流方面的效果有限。
5.中国学生宣扬传统礼仪文化意识淡薄。中华文化绵延五千年,深厚历史积淀下的各方面文化博大精深,令我们深感自豪。然而,经调查发现,由于在中华传统文化及礼仪知识教育方面的缺失,国际教育学院的中国学生对中国的礼仪文化了解不深,这从能力上导致了其无法主动向外国留学生介绍乃至宣传中华礼仪。此外,由于部分学生不敢主动与他人交流,加之主动宣扬中华传统礼仪文化意识单薄,在社交与意识方面也致使中国学生极少愿意主动与外国留学生讨论礼仪文化差异的相关话题[5]。
三.破壁对策与解决效果
在综合考虑中外学生文化交流壁垒的产生原因与破壁必要性后,项目组制定了一系列破壁措施,并在宁夏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内进行实践,获得了良好的效果与反响。
措施以举办各类主题活动与讲座为主。举办系列主题活动的目的在于,为中外学生交流预设情景与话题,更好的帮助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与礼仪文化交流,同时更有效地提升自己的语言能力[6]。举办系列主题讲座的目的在于,强化中国学生对传统礼仪文化的理解与掌握,帮助中国学生在与外国留学生的跨文化交际与礼仪文化交流中增强文化自信与交流自信。
1.留学生传统节日文化体验系列活动。为帮助各国留学生体会中华民族传统节日风韵,增进中外学生交流与互动,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项目组在中华传统节日来临之际,都会组织中外学生一同参加文化体验活动,参观具有节日代表性的景点、博物馆等,制作中华传统节日美食,制作节日特色小物件等,如端午节包粽子、中秋节做月饼、春节写对联等。
此类活动促进文化在交流中碰撞、融合,帮助外国留学生细赏中华文化之节日韵味,从节日来历到风俗衍化,再到亲身体验传统习俗,帮助留学生们充分了解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并逐渐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也在不经意间,拉近了中外学生彼此之间的距离,营造了和谐的中外交流与交友氛围。
2.中、英文小考官活动。本活动旨在最大程度上的利用宁夏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的优质资源,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多语言学习氛围,优化学生的语言学习效果。同时,也促进中外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帮助解决语言差异这一导致中外学生礼仪文化交流壁垒产生的潜在原因。
项目组在学院鼓励中国学生积极与外教、外国留学生进行交谈的基础上,组织开展雅思与HSK考试互助活动。该活动一月开展2至3次,由外国留学生担任雅思的口语考官,对国际教育学院的中国学生进行雅思口语与表达能力的模拟测评;或由中国同学担任考官,以一人提问、一人记录的形式对外国留学生中文口语能力进行测试,帮助外国留学生解决发音偏差、表达错误等问题,并为其普及中华传统礼仪文化知识。
3.中外学生英语角系列文化交流活动。为解决中外学生因课程安排导致交流不便这一问题,项目组策划举办了中外留学生英语角文化交流系列活动。
该活动每月开展一次,每次设定不同的主题,涉及生活、学习、工作、风俗习惯、礼仪文化等。活动以增进中外学生交流互动为目的,围绕特定主题设计不同的活动来打破尴尬,营造热烈的讨论氛围,促进中外学生针对该主题进行自然和谐的讨论与沟通,以轻松的方式淡化因交流缺失而产生的隔阂。
此类活动的举办为同学们搭建了交流与学习的平台,创造了中外学生交流互动的良好契机,不仅增进了中外学生间的友谊,帮助外国同学增进对中国风俗习惯与礼仪的了解,也有利于外国同学更好的融入校园生活。
举办该类活动也有利于增进中国学生对外国文化的了解,帮助有留学计划的同学提前了解自己目标大学所在国家的文化背景与礼仪注意事项,及时做好相关的礼仪与文化准备,更顺利地完成自己的深造计划。
4.开展礼仪文化素养培养与提高系列活动。为了解决中国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及礼仪知识方面的缺失这一问题,项目组筹办了礼仪文化素养培养与提高系列活动。
举办该系列活动旨在提高中国学生对礼仪文化的重视,激发中国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礼仪文化素养。该系列活动采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形式。线下方面,项目组先后开展了多次礼仪知识讲座、礼仪视频观影等活动;线上方面,项目组设计了中华礼仪文化知识框架。根据框架,项目组每月发布固定数量的礼仪文化相关推文,为同学们进行礼仪文化知识普及,同时,定时下发调查问卷若干,跟进同学们的礼仪文化知識水平提升情况,汲取同学们的相关意见和建议,以对后续推文的内容进行改进与调整。
中外学生礼仪文化交流壁垒的存在,不仅阻碍了中外学生文化交流、友谊培养及个人发展,也给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资源有效利用与教学开展带来了不利影响。可能导致壁垒产生的原因有很多,我们应该结合实际进行分析,有针对性地制定策略,为中外学生礼仪文化交流创造契机,培养出更符合扩大对外开放与“一带一路”合作倡议深入发展要求的国际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胡键.“一带一路”与中国软实力的提升[J].社会科学,2020(01):3-18.
[2]郭昊,唐棘.中外合作大学有效促进大学生进入国际组织实习和任职的研究[J].生涯发展教育研究,2020,22(02):24-39.
[3]卓梅英,范耀楚.中外合作办学高校管理育人的内容和机制[J].教育评论,2018(06):46-48.
[4]高丽平.语言对跨文化交流的影响[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31):197.
[5]罗志雄,黄剑峰.新时代中外合作办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20,37(05):126-129.
[6]何丽萍,王化雪.国际化视野下地方高校外语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和提升策略[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1,20(18):85-86.
项目:本文为2021年宁夏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作者单位:宁夏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本文通讯作者:陈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