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安石诗的德育资源在教学中的运用

2022-06-28彭柳怡戚中美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2年6期
关键词:思政课教学立德树人德育教育

彭柳怡 戚中美

内容摘要:王安石所著诗词1808首,其中蕴含有丰富的道德教化思想,时至今日仍具有一定的德育教育意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这是高等教育,尤其是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的根本遵循,高校思政课在学校德育教育中发挥着主渠道主阵地作用。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部分的王安石古诗词中的德育教育思想则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丰富的素材,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德育教育质量。

关键词:立德树人 王安石古诗词 德育教育 思政课教学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重申了德育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作为秉承“德高为师,身正为范”理念的师范类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也迫切需要。尤其是作为地处江西抚州(古称临川)的师范类学校,更应该利用抚州“人杰地灵、名人辈出、才子之乡”的独特人文优势,挖掘并充分利用地方传统文化中优秀部分,有针对性地用于教育教学,以达到文以化人、文以育人的目的。而王安石作为抚州乃至国家历史文化名人的代表,其不仅一生著述颇丰,且蕴含有丰富的思想,涵盖了政治、军事、改革、经济、教育等方面。单就其一生所作诗词,就可以发掘出丰富的思想底蕴,尤其是德育教育思想丰富,是当前学校开展德育教育工作的优质历史文化资源。王安石古诗词德育思想与学校德育教育工作有机衔接、融合,尤其是与德育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的融合,有利于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王安石古诗中的德育资源简介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人,北宋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王安石一生光明磊落、刚毅正直、为官廉洁、淡薄名利、谦恭温雅、敬贤尚才,身上闪烁着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道德品格,曾被大儒朱熹评价道“以文章节行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经济为己任”。本文所指的王安石古诗词的德育资源集中体现在《王安石诗词全集》中收录的1808首古诗中所蕴含的道德教化思想,以及对“修心、养身、塑德、至行”所作的完美诠释,对理想人生追求的不懈坚持。如在《梅花》一诗中写到“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梅花,排在“四君子”(梅兰竹菊)之首,对梅花的高贵品德和坚韧的生命力进行了赞美,是作者不同于众的人生道德追求的完美诠释,体现出一种豁达,一种坚韧,一种高贵,一种圣潔。再如在《登飞来峰》中写到“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阐述了身处逆境,被奸人诬陷,而不消沉,不郁郁寡欢,而应该高瞻远瞩,不畏奸邪,敢于斗争,诠释不一样的道德品性和勇气决心。在《北陂杏花》中写到“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言物喻志,借物抒情,即使被“春风吹作雪”,也不要在“南陌碾成尘”,尤以“雪之高洁”和“尘之卑污”作对比,彰显“杏花”品性之美丽,个性之刚毅,表现出作者的孤傲、圣洁、刚强、耿介,绝不同流合污的不向黑暗势力妥协的坚忍品质,掷地有声地宣告了自己的人生操守。

王安石古诗中的德育资源之宝体现在王安石古诗中折射出的高尚人生追求,崇高道德理想,尤其是个人高尚道德品性的培养、对道德理想的恪守,集中体现了只有通过接受完美的道德教化,才可能培养出既有卓越改革政治才能,又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道德修养的“君子”或“圣人”的德育核心思想。

二.王安石古诗中的德育资源与思政课教学的契合点

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谈话中都指出,我们中国古代优秀的民族文化海纳百川,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对于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会带来很大的帮助,古代文化中所包含的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和民族精神,我们都应该继承和发扬。大学要做好“立德树人”,必须要把德育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始终,要切实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位,更要坚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德育教育的优秀成果。

德育思想具有鲜明的延续性、承继性。中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指出“各高校要重点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设定课程模块,系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王安石古诗中蕴含的德育教育资源是中华优秀传统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涵养思政课教学坚实的思想基础和不竭的思想源泉。如何将王安石古诗中蕴含的德育资源有高校思政课教学有机融合,就要找准两者的契合点,实现无缝对接、有效衔接。

一是王安石古诗蕴含的德育思想与高校思政课有相同的价值旨归,两者在育人功能上相契合。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就是人化、人的本质的对象化。王安石古诗中蕴含的德育文化资源,尤其是其蕴含的深刻人生哲理,“修心、养身、塑德、至行”的道德操守,“坚韧、刚强、耿介、正直、高洁”的人生追求,具有强大的德育教育功能,是影响我们、教育我们、引导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和优秀文化遗产。这对于正处在“人生拔节孕穗期”的青年学生来说,为今后的成长成才及正确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塑造提供了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有助于更好地教育、引导青年学生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学会辨别、强化“免疫”、正确选择、科学奋斗,成就出彩的人生。这一点与高校思政课设立的初衷不谋而合,尤其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干课程《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指导思想高度契合,教学生做人、树德、懂法、敬业、爱国。

二是王安石古诗蕴含的德育思想与高校思政课相同的价值指向:两者在育人内容上相契合。王安石古诗中蕴含的德育文化资源,其价值指向是教人“修心、养身、塑德、至行”“坚韧、刚强、耿介、正直、高洁”。而高校思政课的各门课程以及学校师德师风教育课程,从不同的角度教育学生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之人,教育师范院校学生“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做好学生的引路人”,做“为学、为德、为人”的示范、榜样,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两者在价值指向上是相通的,均是“教人做人、教人做真人,教人做善人、教人做有志之人”。

三.王安石古诗中的德育资源在思政课教学中的运用

1.切实做好师范类院校思政课教学挖掘利用王安石古诗中的德育资源的整体设计与规划工作。着重从丰富调整教学内容、改革创新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尝试。

第一、结合实际,注重实效,推动思政课教学内容的丰富调整,把王安石古诗中的德育资源融入到高校思政课主干课程中。注重选取合适的思政课程,掌握课程的整个框架内容,熟悉该课程的既定教学任务,注重结合师范院校的专业特点,恰到好处地将王安石古诗的德育资源融入进思政课课堂教学中,既能丰富教学内容,又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选取学校思政课主干课程《思想道德与法治》,该课程把“思想道德”作为整个课程内容的核心部分,用了很大篇幅讲授“道德的形成与发展,引导学生自觉遵守道德约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该课程第五章《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第二节《吸收借鉴优秀道德成果》中融入王安石古诗中德育资源的学习内容,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元素与思政课中的德育教学内容融合,着重吸纳王安石古诗中德育资源的精华,把对学生道德素养的培养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相结合,真正体现思政课的传统文化教育意蕴。在第三节《遵守公民道德准则——职业与职业道德》中融入王安石古诗中德育资源包含的“修心、养身、塑德、至行”“坚韧、刚强、耿介、正直、高洁”等,有利于对教材讲授的道德内容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道德内容进行对比学习,发现古今道德内容的变化、演进、发展和承继,增强对所学知识的认知、记忆。加入王安石古诗中德育资源的学习内容,在思政课德育教学中,借鉴王安石古诗中德育资源的教化功能,推进高校思政课教学,将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与思政课中的德育教学内容融合。吸纳王安石古诗中德育资源的精华,把对学生道德素养的培养锻炼与传统文化学习相结合,把王安石古诗中的德育理念贯穿到德育课整个教学过程之中,真正体现思政课的传统文化教育意蕴。同时,根据课程性质和内容,结合实际挖掘王安石古诗中的德育资源,加强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的全方位渗透,增加大学生的文化底蕴,促使大学生追求自我的完善,使其获得全面的发展。在师范生师德师风教育课程中,融入王安石古诗中的德育教育资源,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对教师道德规范的认同感与接受度,有利于更好地教育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师德师风和崇高的职业操守,自觉讲师德、尊师德、守师德,自觉践行“德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师德理念。通过师德教育使大学生深刻认识到自己将来所从事的教师职业的社会价值,使他们深刻感受到自己肩负的社会责任和时代使命,为师范类大学生在今后的教师生涯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打下理论、知识、情感基础。

第二、推动开辟思政第二课堂,以专题讲座、现场实践教学、人物访谈等为载体,加强王安石古诗中蕴含的德育思想的学习,进一步巩固思政课堂教学的效果。开展专题讲座,可以充分利用学校开展的“道德讲堂”,专题讲授王安石古诗中蕴含的道德思想,可以促使学生对王安石古诗德育思想的系统全面了解,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道德心智。开展现场实践教学,可以充分利用学校地处王安石故乡这一地理优势,组织学生到王安石纪念馆(旧居)、江南名胜临川拟砚台等开展现场实践教学,在对王安石的人物生平、古诗遗存、遗风轶事等方面进行介绍过程中,重点突出对王安石古诗中体现的“道德”思想的讲授,以实地实景体验增强对“个人道德”的感受,以增强师范生对个人道德修养、个人品性、人生追求的感悟,引导大学生自觉向高尚师德的行为习惯和思想方式的学习,自觉养成具有健康的职业心理、良好的职业习惯、崇高的职业责任心和职业荣誉感优秀教师。开展人物访谈教学,比如,可以邀请王安石研究会的研究员、王安石纪念馆的研究员等讲授更为详细的关于王安石的个人道德品格,进一步解读王安石古诗中德育思想,引导学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向王安石本人及其在古诗中塑造的“梅花”“杏花”等高洁形象学习,做一个不畏奸邪、不同流合污,具有独特道德品性的“好老师”“大先生”。通过开辟思政课第二课堂,创新教学方式,把难以在思政课课堂教学过程中讲授的或在思政课堂中达不到理想效果的内容以更便捷、更有效、更受欢迎、更容易实现的方式讲授,增强学生对德育知识的感知度、接受度。

2.找准思政课程利用王安石古诗中的德育资源进行教学的切入点和契合点,提高师范院校思政课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我国一直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党中央、国务院为此还专门印发了一系列政策性文件,足以说明国家层面对德育工作的重视。因此,高校思政工作者要非常明确地将德育教育放在整个育人过程的首要地位,凸显德育教育在大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坚持“立德树人”、“德育为先”的方针。

古代的诗词文化,是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高校是思想领域最为活跃,也是对社会影响最大的阵地,如何改革高校德育教育工作,创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德育工作的方法,就成了目前高校思政课教师工作的重中之重。大学生作为建设祖国的中坚力量,应该深度了解中国古代优秀的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华夏文明,努力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本文的目的就是为了将中国传统文化—王安石古诗中的德育资源融入到师范院校德育工作中去创造更好的路径,王安石古诗中的德育资源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将中国优秀的古代文化融入到师范院校大学生道德教育工作中去,不但可以填补教材知识单一的空缺,还以丰富大学生德育的教学内容,提高师范院校思政课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大学生道德水平和个人文化素养,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80周年校庆时的讲话中讲到“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和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要义,都应该得到充分的继承和发扬。高校的群体更具青年化、知识化、思想化,思维相对活跃,思想比较开明,高校群体的思想变化和发展,对整个社会的发展進步影响也比较大。如何高效推动高校德育教育工作的扎实开展,最有效、最可行的方式,就是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创新融入高校德育工作中,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滋养学生、影响学生。

大学生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生力军,肩负着时代赋予青年学生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应做德才兼备、胸怀国家、心系人民的新时代优秀青年。在思政课堂中注重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不仅是对学校层面开展德育教育工作起到巩固作用,而且对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德为身本,新时代对个人道德水平的要求会越来越高,个人“修心、养身、塑德、至行”更显重要,加强个人道德素质培养,应注重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比如王安石古诗中的德育思想,至今仍不过时,仍具有促人“坚韧、刚强、耿介、正直、高洁”的价值指向,仍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道德观。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习近平.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3]刘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德育方法创新研究[D].华北水利水电大学,2017.

[4]陈怡名.浅议传统德育与中国特色大学现代德育的传承[J].教育教学论坛,2016(1).

[5]郭少华,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与途径[J],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7).

本文系2019年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省级课题一般项目:《王安石古诗中的德育资源融入师范生思政教育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JXJG-19-107-1)

(作者单位:抚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江西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猜你喜欢

思政课教学立德树人德育教育
高校思政课教学案例库共享社区化模式探索
职业教育背景下应用本科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创新路径思考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初中科学课程中利用情境教学法渗透德育的探讨
浅析小学校园文化的德育教育
初中政治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分析
德育在新传媒时代播音主持专业教学中的重要性
孟子学说中的教育思想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