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绿色发展实现新时代生产目的
2022-06-28田宁
摘要:目前,我国社会生产的目的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生态文明转型背景下人民对“绿色”的需要日益广泛,由此生产目的呈现出绿色导向,需要满足人民对绿色经济、绿色政治、绿色文化、绿色社会和绿色生态的需要。为此需要坚持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引,发展绿色生产力,逐步调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使得社会生产服从和服务于人民群众的需要和全面发展。
关键词:生产目的;绿色发展;生态文明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2.13.00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生产力迅猛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发展使人民群众更注重生活质量和精神生活的丰富,然而由于高速经济发展带来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问题突出,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新时代以来,人民群众的需要呈现出绿色化的特征,使得新时代生产目的内涵及其实现具有鲜明的生态性。为实现新时代绿色化的生产目的,就需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化解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并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1新时代生产目的的绿色化转型
社会生产都具有其目的,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性质决定社会生产为人民服务,满足人民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人的需要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具有多样性和层次性的特征,伴随经济社会发展而升级。
1.1社会主义生产服务广大人民
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是一切社会关系中最基础的部分,对社会生产起到基础性和决定性的作用。所有制关系从根本上控制生产的目的,决定生产过程,选择生产的服务对象,并服从和服务于生产资料所有者的意愿和利益需求。不同社会制度下的生产关系是有差异或是根本不同的,因此一定制度下的社会生产目的也是有差异或根本不同的。
私有制社会中社会生產服务于占少数的统治阶级。在封建社会,由于生产资料为封建主所占有,社会生产就是要满足封建地主阶级经济及政治利益的需要。在资本主义社会,由于生产资料为少部分资产阶级所占有,社会生产目的是为资产阶级实现资本增值和积累。虽然在资本主义社会广大劳动群众从事社会生产,但是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劳动者只作为生产的工具而不是生产的目的,劳动者成为资本所控制的一部分,劳动者的生存发展只是为资产阶级的生产目的服务。
社会主义制度下社会生产服务广大人民群众。最根本的公有制形式上就决定了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坚持人民中心的立场,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劳动人民的丰富需要,使人民群众得到全面发展。在社会主义社会,实行生产资料公有的所有制形式,广大人民成了生产资料的主人,参与社会生产决策、组织生产活动、在劳动成果的分配上则是由共同占有、支配和使用,共同享受经济发展的成果。当生产服务于人民,社会的生产和商品宣传不再是刺激人民无度消费的生产和宣传,而是为了满足人民“真实的需要”,服务于人的发展和进步。
1.2人民群众的绿色需要日益增长
人的需要具有多样性和层次性。多样性是指人的需要内容和类型逐渐变多;层次性则是人的需要层次逐渐提升,由物质需要向精神需要,由生存需要向发展需要和享受需要,如人只有在满足吃、喝、住、穿等基本生存需要后才能从事精神和文化层面的活动。随着物质生产水平提高,人民的需要由低向高,由少变多,呈现出阶段性演变的趋势。
改革开放初期人民群众的需要是温饱。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生产能力低下,国家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落后。这时,人民群众的温饱等生存问题是当时中国首要解决的问题。在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上,结合当时的国情和民情,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矛盾做出论述,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为了改变我国的落后面貌,制定了从“温饱”到“小康”再到中等发达国家的三步走战略。
改革开放四十余年来,中国在经济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伴随人均收入的增加,人们的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提高。然而过去追求经济增长的高速度,采用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重蹈西方工业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产生的环境资源问题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人居环境的恶化降低人民生活幸福感。新时代以来,人民的需求升级,由注重“量”的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转向为侧重“质”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在突出的环境问题面前,人民生态需要日益增长。
2新时代生产目的的绿色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生态文明形态开启的新阶段,是超越片面追求物质增长的工业文明形态的高级阶段。新时代的生产目的需要从人民丰富的绿色需要出发掌握其内涵。
2.1满足人民的绿色经济需要
经济生活在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中占有基础性地位。美好生活以丰富的物质生产为支撑,却也以绿色的生态环境为底色,中国人民以前“求温饱”,现在则是“盼环保”。对蓝天净水、干净的空气,绿色无害的食品的需要日益旺盛。可见社会生产在满足人民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物质产品后,还需要适应人民的绿色经济需要,以绿色的生产方式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协调发展,为人民提供绿色的产品和环境服务,换言之,“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人们需要在经济发展的成就中享受丰富多样的绿色产品和优美的生态环境。
2.2满足人民的绿色政治需要
生态环境问题不仅仅是环境、资源和自然界的问题,主要是政治问题。长期以来,缺乏生态意识的一系错误政治口号和行为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破坏,个别地方政府为片面追求地方政绩提高而不顾及环境受到的破坏,环境质量下降成为经济增长付出的代价。人民需要政府充分重视生态环境,认识环境保护内含的政治意义,将环境保护纳入政府的职能之中,多环节着手治理环境污染和节约资源。中国共产党作为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为满足人民的绿色需要进行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成为党执政方式和执政水平的重要体现。07F06353-6576-46B1-95D4-CB256A4DC97A
2.3满足人民的绿色文化需要
文化生活需要是人们的必然精神追求。随着经济发展,快节奏的生产和生活方式造成人们的神经紧张,消费成为人们释放情绪和压力的出口之一。原因在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逻辑通过广告宣传制造出“虚假的需要”刺激人们的消费欲望,然而人们只能从消费中获得虚假的快乐。消费文化下炫耀性消费、攀比性消费、奢侈浪费等不合理消费行为,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恶化,危及人类当下以及未来的幸福生活。当前,人民需要绿色文化满足精神需求,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下增强环保节约意识,践行绿色低碳行动,形成健康的生活风尚。
2.4满足人民的绿色社会需要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环境问题直接影响我国人民生活质量、群众身心健康和社会和谐稳定,然而我国生态建设不够充分,环境保护作为我国基本公共服务重要内容之一存在失衡现象。不少地区生态环境依然严峻,威胁人民的生存。个别地区和企业在开发和生产中产生污染,引起的纠纷则影响社会稳定。人民群众需要平等享受良好的生态环境这一公共产品。
2.5满足人民的绿色生态需要
生态环境越来越成为衡量生活幸福的标准之一。生态环境需要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是影响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关键问题。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人民群众对于水、空气、食品、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也需要有更多公共性生态产品满足休闲出游的需要。人民希望能够从生活质量的提高中切身感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效益。
3走绿色发展之路,实现新时代生产目的
实现新时代生产目的,满足人民的绿色需要就需要用全面性的视野,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导,在发展绿色生产力的基础上,统筹五位一体的系统化绿色发展。
3.1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指导
行动以思想为指南,绿色发展理念是发展观的深刻革命。绿色发展理念将自然价值与经济增值都作为发展的衡量依据,强调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通过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缓解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矛盾,推动发展方式生态化转向。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导就是要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点,在人类实践的各个过程中和各个环节将人的发展和生态保护相结合,实现环境质量和社会效益的协调。如此,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才能真正改善人民群众的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实现新时代生产目的。
3.2大力发展绿色生产力
生产力是人们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生态文明转型背景下生产力也需要绿色化转型。一方面,需要充分重视自然生产力的重要作用,认识到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另一方面,提高自然资源的使用效率、改进利用资源的模式、重视自然资源的循环使用以及社会生活中环境补偿和治理。为此,需要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驱动作用,加快发展绿色技术创新体系从而努力提高绿色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为我国绿色生产力发展提供技术保障。绿色生产力还要求调整和变革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把生态文明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建设领域。
3.3促进五位一体绿色发展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一个整体系统。经济建设上,一方面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采用集约型生产方式,以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和绿色经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另一方面要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减少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对资源和能源的浪费,向人民群众提供健康有益的产品和服务。政治建设上,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项政治责任,把绿色融入城市管理和服务,在政府考核标准上完善绿色政绩考核制度体系,在法律工具上建立健全自然资源使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文化建设上,一方面,深入发掘和弘扬国外优秀的绿色文化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绿色价值,发展和繁荣绿色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另一方面,通过多种渠道和媒介对人民群众进行广泛的宣传动员,提升人民环境保护意识和生态文明素质,使践行绿色生活方式成为人们自觉的行动。社会建设上,一方面要增加环境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缩小城乡、区域、群体之间环境基本公共服务差距,实现环境保护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另一方面要把扶贫开发同保护环境结合起来,积极探索生态扶贫、绿色脱贫道路与模式。生态建设上,从保护和修复两方面着手,修复人民群众关切的环境问题,治理环境保护的重点领域,同时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让绿色成为人民幸福的靓丽底色。
4结论
总之,面临新时代人民群众需要呈现出绿色特征的现实情况,我们需要以全面性的观点,在绿色发展理念的指导下,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的系统推向绿色转型,让社会生产服务于人民群众的绿色需要和美好生活,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黄锡富.论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社会生产目的确立及其保障[J].改革与战略,2018,34(02):1-7.
[2]高永强.新时代人的生态需要逻辑转换与生态文明建设路径选择[J].理论学刊,2018,(03):84-90.
[3]方世南.环境友好型社会呼唤绿色政治文明[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6,(04):75-79.
[4]秦书生,胡楠.中国绿色发展理念的理论意蕴与实践路径[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9(06):631-636.
[5]任保平,李梦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绿色生产力研究[J].上海經济研究,2018,(03):5-13.
作者简介:田宁(1996-),女,汉族,河南濮阳人,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生态文明建设。07F06353-6576-46B1-95D4-CB256A4DC97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