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度学习视域下革命传统题材课文的教学改进

2022-06-28王林慧

中国教师 2022年6期
关键词:学情深度革命

王林慧

语文是落实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课程,在传承和弘扬革命文化中起到重要作用。革命传统题材课文反映了革命人物的生平事跡和领导人民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历程,但由于政治性和思想性强,又远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学生学习提不起兴趣,教师教学缺乏抓手,常常陷入文道分离的局面。在实际教学中有三个突出问题。

第一,忽视学生的真实困惑和需求。以革命人物脸谱化分析的被动学习代替基于问题解决式的探究性学习,缺乏对学生学习困惑的关注,阻碍了学生对革命传统题材课文的阅读兴趣和持续思考的内在动力。第二,忽视学生学习历程的体验。片面注重认知领域的知识累积和对革命人物形象的概念化分析,未能让学生经历从感性认知到理性思辨的学习过程,导致学习这类课文容易出现“假大空”的问题。第三,忽视学生真实情境的应用。未能搭建文本世界和学生生活之间的桥梁,只注重基于文本的事实判断,而缺乏在真实生活情境中的价值判断与践行。

深度学习是学习者基于自发、自主的内在学习动机,依靠对问题的探究兴趣维持的一种全身心投入的持久的学习。革命传统题材课文深度学习的教学改进研究,从学情视角、语文要素、育人方式三个角度,追求学生在学习中的深度卷入,实现从浅表学习走向深度学习的意义构建和价值融通。

一、基于学情视角的深度卷入,落实语文要素

深度学习把学习者的认知、情感、意志深度卷入学习内容之中,不断深化,从而形成学习的“高峰体验”。因此,指向深度学习的学习设计首要是探知学生的学习兴趣、困难和需求,摸清学生的“迷思概念”和“认知冲突”,找准学科教学逻辑和学生学习逻辑的结合点,点燃学生主动探究的内在学习动机。

1. 回应学生的真实需求,触发学习的生长点

教师在教学前可以采用学情调查的方式,探知学生在阅读革命传统题材课文时的真实需求,对接单元语文要素,寻找学与教的最佳结合点。例如,在三年级上册《不懂就要问》教学中,教师通过学情调研发现,学生的学习困惑主要来自两方面。第一,对课文背景的困惑:“孙中山是谁?私塾是什么?为什么先生从来不讲书里的意思?为什么向先生提出问题就要挨打?”第二,对课文内容的困惑:“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孙中山最后说的话是什么意思?”可见学生的阅读需求主要指向对传统私塾与现代学校之间差异的理解上。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为“阅读中,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而学生存在困惑的地方恰恰是阅读中具有新鲜感的内容。教师可以设计以下核心问题贯穿教学:“在阅读中你找到了哪些有新鲜感的语句?”在交流中,学生可以感知在封建社会背景下孙中山敢于大胆提问的难能可贵。可见,回应学生的真实需求既是尊重学生的学习起点,也是触发教学的生长点,解开这个关键结点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革命人物的精神品质。

2. 直击学生的理解难点,挑战学习的关键点

教师要善于借助教材中的学习提示、课后习题、阅读链接等助学系统,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搭建有操作性的“脚手架”,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协同合作的方式进行持续性的深度学习。

三年级下册《我不能失信》课前学习提示明确指出学习要求:默读课文,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对下面的句子的理解:“一个人在家,是很没劲。可是,我并不后悔,因为我没有失信。”学习提示直接指向学生阅读理解的难点。教师在课前学情检测中也发现大多数学生能说出“诚实守信”的品质,但是对文中难懂的句子未能做到深入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学习提示为抓手,采用逆向教学设计,围绕“理解难懂的句子”这一学习目标,设计挑战性学习活动,促进学生的深度阅读(见表1)。

学生在文中找出支持宋庆龄留下来的三个理由,还能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作出推断,在论证观点的过程中,逐步理解了课文中难懂的句子。品文悟道不是简单地向学生灌输,而是引导学生将阅读发展为一个有依据、有逻辑的论证过程,而不仅仅是记忆和拷贝的过程。

3. 弥补学生的认知盲区,嵌入学习的支撑点

革命传统题材课文教学中,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实际困难和需求,为学生的认知盲区提供支持与回应。

在对二年级下册《邓小平爷爷植树》的学情调研中,教师发现学生对邓小平爷爷的人物背景不了解,对人物品质的理解存在认知偏差,但是对邓小平爷爷的植树过程却非常感兴趣。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发挥课文插图的导学功能,弥补学生的认知盲区。

第一步,出示单幅插图引导学生找一找邓小平爷爷,抓住外貌特征,初识邓小平爷爷,缩短学生与国家领袖之间的心理距离;第二步,以图文对照的形式二次呈现插图,引导学生抓住邓小平爷爷植树的动词,借助思维导图说说邓小平爷爷植树的过程,感受邓小平爷爷做事认真、一丝不苟的作风;第三步,拓展历届国家领导人在不同时期植树的照片,引导学生发现义务植树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革命传统,在新时期我们更应该予以传承和发扬。学习过程中,以单图呈现、图文对照、组图串联、动态视频的不同形式呈现嵌入式拓展资料,可以帮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加深理解。

二、基于真实情境的深度关联,创新学习任务设计

情境、知识、任务的深度关联,可以引发学生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以新颖的方式来思考、行动、创造、调适和转变。真实情境是触发深度学习的必要条件。学习任务是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解决新问题和创生新意义的重要载体,具有激发学习动机、产生认知冲突等作用。

1. 学习任务与校园日常生活深度关联

以学生最为熟悉的校园日常生活为真实情境,把课文学习和生活经验联结起来,从革命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中感受人物形象,可以激发学生对革命传统题材课文的学习内驱力。在真实情境的挑战性任务中,革命传统题材课文不再是高大上的思想道德命题,而变成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普通命题,会给学生带来更多的阅读亲近感,更贴近学生的认知规律,更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

2. 学习任务与语文实践活动深度关联

以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为例,可以設计以下语文实践活动(见表2)。

三、基于价值判断的深度思辨,培养高阶思维能力

革命传统题材课文承载培育正确价值观的使命,在对革命人物形象的理解中,要破除简单化的评判,避免学生在课堂中说套话和假话,要引导学生对阅读中的问题、观念和现象的是非、真伪、好坏、因果作出解释、分析、论证,帮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进行价值判断,发展语言和思维,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 在对立式矛盾中深度思辨

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我不能失信》课文结尾小庆龄说的话,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于是,教师设计辩论式的学习活动,开展“值”与“不值”的深度讨论。教师并不急于表明结果,而是采用延缓决断的方式,让学生凭借证据讲话,并能结合自身的生活经历,辩证看待不同观点,直面问题,作出修正。

2. 在共情式批注中深度思辨

革命传统题材课文具有鲜明的思想性和政治色彩,学生受认知水平的限制,会出现不能理解作者情感及写作意图,或对作品中领袖人物的解读出现多元化或偏差的现象。

在五年级下册《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这些共情点进行批注,有据推断伟人内心情感的变化过程,从而触摸、感知领袖人物的“神”。在批注中,学生充分表达“真情”,在朗读中充分流露“真情”,在思辨中充分体会“真情”,教师顺应学生的情感内化过程,作出正向引导,从关注人物的表象特征走向对人物内在精神特质进行探索的深度思辨。

3. 在项目化阅读中深度思辨

一篇带多篇的群文阅读。可以把教材中分布在不同年级写同一人物或主题的选文进行整合和重构,例如,可将与毛泽东有关的课文组成一组群文:《吃水不忘挖井人》《青山处处埋忠骨》《毛主席在花山》;还可以在课内选文基础上,补充课外选文:《朱德的扁担》《军神》《陈毅探母》《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从多维视角展现国家领袖的风采气质和思想情怀。

多篇带一本的整本书阅读。可以对革命传统题材的课文进行主题拓展,例如,在《难忘的泼水节》《十里长街送总理》课文阅读基础上,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周总理会赢得人民如此的爱戴?课后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大地的儿子—周恩来》一书,开展项目化阅读。教师设计阅读学习单,引导学生以学习单为“脚手架”,从书中寻找依据、不断佐证观点,形成有理有据的审辨思维。最后以项目成果发布的方式呈现学习成果,完成整本书的研究报告。

(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市天长小学)

责任编辑:孙昕

猜你喜欢

学情深度革命
习作教学,依“规定”还是据“学情”?
四增四减 深度推进
深度思考之不等式
基于学情调研的鲁迅单元教学研究
立足学情以点带面
学情分析有效服务教学的实践探究
简约教学 深度学习
中国的出行革命
粉红革命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