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背景下器乐教学策略的实施与探究
2022-06-27叶慧
叶慧
在过去,小学音乐教师很少将器乐教学与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结合起来,甚至因为乐器设备搬运不便以及专业要求比较高,所以很少开展器乐教学。其实器乐演奏不仅能实现学生专业知识水平的提升,还对学生音乐表现力、感染力、创造力等关键能力和审美素养、创新意识等核心素质培养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为此,小学音乐教师要善于借助器乐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一、小学生音乐学科核心素养概述
小学生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容非常多,但是说到器乐教学,最为常见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音乐表现力
音乐表现力是指学生在生动、多样的音乐表演活动过程中形成的表达艺术美感与情感内涵的综合表现能力。音乐通过个体的演唱、演奏将作品表现出来,让更多的人欣赏到动听的音乐作品。所以,小学生学习音乐知识的主要目的是能将自己学会的音乐作品展示出来,包括在正式场合或者非正式场合。能更加自主、高效地将作品表现出来,这就是学生的表现力。
(二)音乐创造力
音乐是一种艺术,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音乐学家在大量生活实践的基础上,对生活进行抽象与加工,从而创作出的优美的音乐作品,这就是音乐创造力。学生也需要具有音乐创造力。学生长期的音乐学习,不是为了学会唱几首歌,也不是为了会弹奏乐器,而是结合对音乐知识的理解,在生活的基础上,将自己的情感与音乐结合起来,从而创造出一些音乐作品。这里的创造力并不是要求学生创作出能流芳百世的音乐作品,只要符合基本的音乐知识要求,将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即可。
(三)审美素养
音乐学科是学生审美素养培养的主阵地,是学生发现美、创造美、领悟美的重要学科。小学音乐教材中的绝大部分作品都是创作者将生活中美的元素用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一旦学生在欣赏音乐作品、演奏音乐作品的时候能充分认识到作品内涵与外延的美,也就能培养审美素养。这里的音乐审美的内涵包括了音乐表现与理解素养。小学音乐教师通过表现音乐、创作音乐、欣赏音乐等,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二、小学音乐器乐教学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作用
小学生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采取有效的方法,其中器乐教学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方法。首先,在器乐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乐器的敲击直观地感受到节奏的变化,体会到旋律的发展。这种感受与体会是小学生在演唱过程中或者鉴赏过程中所不能产生的,尤其对学生音乐表现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其次,在乐器的演奏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思考,将一些元素创造性地融入进去,这种融入既是学生音乐专业知识提升的一个过程,也是学生音乐創造力锻炼的一个过程。在乐器演奏过程中,不同于唱歌或者鉴赏,学生有更大的自主权,可以按照自己的音乐思路进行创新与创造,这种过程也是音乐学科极其重要的教学过程,是学生音乐表现力的一种升华。最后,乐器演奏的质量就是学生对作品内涵理解的体现。学生在演奏乐器之前需要对作品进行深入的研究,需要思考如何借助乐器将作品的美尽可能地表现出来。这个过程有利于学生发掘作品中的美,提炼作品中蕴含的生活美。一旦理解了作品中美,学生就能更好地表现音乐作品,也就能实现更高质量的创造。由此可见,小学生音乐学科核心素养各要素之间并不是分裂的,而是一个有机整体,是发展的。在通过器乐教学实现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制订科学的计划,由易到难,层层推进。器乐教学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实施不仅能让学生掌握音乐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能陶冶学生的情操,给学生带来音乐美的精神体验。同时在器乐教学中,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磨炼学生的意志力,促进小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三、借助器乐教学培养小学生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策略
(一)引导学生借助器乐展示作品,培养学生的表现力
乐器是最能表现音乐张力的一种媒介,无论意义多么悠远的歌词、曲调,离开了乐器的烘托,都可能显得苍白无力。所以,小学音乐教师借助器乐教学来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既是必要的,也是高效的。在教学中,教师要立足教材内容,根据学生的乐器演奏能力,循序渐进、从易到难帮助学生掌握乐器演奏的技巧,引导学生利用乐器来表现自己对音乐作品的掌握与理解,从而将音乐作品最好的一面呈现给听众,以此实现学生音乐表现力的培养。
例如,五年级上学期音乐,教材有关器乐教学的主要内容是“竖笛练习”。为了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我将竖笛的演奏作为学科教学的主要内容。从第一单元的竖笛练习到最后一单元的竖笛演奏,采取了循序渐进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尝试着将单元音乐作品与竖笛演奏结合起来。在每节课结束的时候会为学生布置竖笛演奏任务,要求学生在下节音乐课堂上能用竖笛演奏音乐作品。在下一节课开始的时候,我会鼓励学生积极表现自己,即使学生演奏得不是很好,我也以鼓励为主,从而激励班级学生更愿意去表现自己,敢于借助竖笛来表演。通过一个学期的努力,我发现班级学生的勇气越来越大,虽然对竖笛的演奏不能做到完全精准,但是表现的欲望与能力都提高了。
小学音乐教师在器乐教学过程中,要能结合作品内容为学生创设演奏情境,以帮助学生放松心情,以自如的状态通过乐器演奏来表现自己的音乐素养,展示自己的演奏技巧,实现表现意识的提高、表现勇气的增强和表现能力的培养。
(二)引导学生借助乐器改编作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创造力是学生学习音乐知识所必须实现的目标,只有拥有了创造力,才能实现对美好生活的再加工,才能有效表达自己的情感。为此,小学音乐教师要借助器乐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尤其是引导学生改编曲谱、节奏,并且能通过乐器表达出来,从而教会学生掌握创造的能力,培养学生创造的意识。在改编的过程中,教师要教会学生从简单处着手,以改编歌词作为切入点,逐渐过渡到曲调的强弱、节奏的快慢等,然后通过乐器将自己的改编表达出来,去体会改编之后的不同,进而不断优化。在很多时候,通过乐器的演奏将改编部分表达出来,这既是对学生改编的一种鼓励,也是一种优化过程。但是演奏改编的部分需要一定的技巧,需要反复尝试,为此,小学音乐教师要多传授学生方法,多激励学生。
例如,我在竖笛教学中,会引导学生对气息的运用进行探索与创新,找到适合自己的气息运用技巧,并尝试将气息的训练与音符的时值长短巧妙结合起来。如带有细长、平直的“长呼吸”练习,可以尝試着通过数拍的方式,与全音符(4拍)或者二分音符结合起来,这种创新可以帮助学生高质量地换气。又如带有跳跃、弹性的“短呼吸”练习,尝试着与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结合起来。通过反复的训练,大部分学生都能创造性地探索到适合自己的竖笛演奏气息运用技巧。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为学生通过器乐演奏来培养创造力提供机会,不能设定太多的条条框框,而是要给予学生足够的创作自由,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音乐海洋中畅游、探究、创造。
(三)引导学生借助乐器鉴赏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
音乐学科是美育的主阵地。通过音乐作品,学生可以感受到生活美,也能学会创造生活美。乐器因为自身强大的表现力,可以将作品中蕴含的美强烈地表现出来,很多时候比单纯的阅读歌词、演唱作品要更直接。在引导学生演奏乐器的时候,学生对美的把握不仅直接,而且体会更深,感悟更悠远。小学音乐教师在教会学生利用乐器来演奏歌曲的时候,不能只要求学生会敲打、弹奏,更要引导学生在理解歌词的基础上感悟作者的创作目的,体会作者的创作情感。这种美育更彻底,更强烈,也最容易实现目标。
例如,我在带领学生利用葫芦丝来演奏《月光下的凤尾竹》这一作品的时候,首先通过多媒体将课前收集的有关傣族风情的视频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初步领略到傣族人民和生活的美。接着引导学生闭上眼睛聆听葫芦丝演奏,在大脑中再现傣族人民载歌载舞的情景。最后我教会学生利用葫芦丝来演奏这首歌曲,在亲身演奏中,对傣族的人美、歌舞美、景色美产生更强烈的感受。在接下来的体会表述环节,学生都能将自己理解的傣族美表达出来,说明学生的审美素养得到了培养。
感受与欣赏是音乐学习的重要领域,是音乐学习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感受与欣赏能力的培养也是器乐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综上所述,小学音乐教学不仅要传授学生唱歌、演奏乐器等专业知识和技巧,更要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创新意识和审美素养等,而作为音乐课程主要组成部分的器乐教学可以有效实现这一目标。本次研究首先阐述了小学生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容,接着论述了小学音乐教师要通过器乐教学来实现学生学科关键能力和核心素质的培养,最后详细论述了小学音乐教师要引导学生借助乐器展示作品来培养表现力,借助乐器改编作品来培养创造力,借助乐器鉴赏作品来培养审美素养,从而在增强学生器乐演奏能力的同时,实现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输入源源不断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