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刘增广故居屋面修复及防水处理

2022-06-27赵春荣张术合

四川水泥 2022年6期
关键词:防水层故居古建筑

赵春荣 张术合

(1.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北京 100042; 2.聊城市龙豪建筑安装工程有限公司,山东 聊城 252024)

0 引言

2005年11 月,建设部、国家文物局批准灵水村进入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行列。2012年又被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评选为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2018年,灵水村入选北京首批市级传统村落名录。2019年,又入选第一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单,充分说明灵水村古代建筑作为中国古建筑的典型代表的重要价值。北京灵水村是个充满历史感的村落,明清时期,村中考取众多举人,所以也被称为“举人村”。刘增广故居位于灵水村后街81号,为清代标准的三进四合院样式。建筑本身具有典型的中国古代建筑风格——青砖灰瓦的建筑色调,雕梁画栋的技法,各个细节都彰显着建筑本身的精巧别致。整个宅院是典型的前院、中院和后院格局,原有房屋20余间。在历经100多年的历史变迁后,主要房屋的主体结构虽保存良好,但由于年久失修,其屋面防水状况不容乐观。为此,本文分析其现有屋面结构,提出了屋面修复及防水处理措施。

1 刘增广故居屋面结构构造

刘增广故居(图1)屋面采用民间常用小式作法,分7个构造层次搭建:

图1 刘增广故居院落现状

第一层为木基层,常被称为椽子,其上一般需要铺设木望板。

第二层为护板灰层,其主要作用是为了保护望板和椽子,厚度一般在1~2cm,常用泼浆灰加入适量水调和而成。

第三层是滑秸泥背层,滑秸泥是用泼灰与黄土拌合或生石灰加水加黄土拌合,然后加入20%石灰水软化后的滑秸拌制而成,施工时需在灰泥干至七成左右时反复拍打,就像“拍背”似的,将其拍打密实。

第四层是月白灰背层,它是在做好的滑秸泥背层上铺2~4层厚度小于3cm的大麻刀月白灰(浆灰加水或青浆调匀后掺麻刀形成),施工时每层均需要反复擀轧,直至密实才能进行下一层苫背。

第五层是青灰背层,和月白灰背层类似,也使用大麻刀月白灰苫背,但不同的是,还需要多次(不少于三次)刷青浆并进行轧背。通过这样的施工,增强了灰背与瓦泥的连接性,防止瓦面在坡屋面铺设的过程中下滑。

以上的第三、第四、第五层共同构成古建筑屋面防水基层,类似现代建筑刚性防水屋面多层防水砂浆的作法,在古代这种多层防水层整体被称为“灰背”。

第六层和第七层是瓦泥和瓦面层,即将屋面瓦片敷贴于防水层之上的最后层次,是待苫背晾晒结束后开始施工的。

从以上屋面构造可以看出,“灰背”的施工决定了屋面防水的效果,一般情况下,层数越多,防水效果越好。古代的苫背施工工艺复杂,尽管采用了“以排为主,以防为辅”、“多道设防,刚柔并济”等建筑防水设计理念[1],但施工技术要求高,屋面结构重量大,整体工期过长。这种屋面防水体系已经不能够满足现代化的施工要求。

2 刘增广故居现有建筑被破坏问题

刘增广故居现有建筑风貌被破坏现象主要为弃置、改变建筑形式、改变建筑材料、不合理加建等。

2.1 弃置

为保持建筑的原貌,使建筑搁置、弃用,造成建筑的坍塌损坏。图2为刘增广故居某厢房损坏现状。

图2 刘增广故居某厢房损坏现状

2.2 改变建筑形式和材料

(1)新建的仿古建筑使用了不符合当地建筑特色的建筑形式,翻建的房屋使用了平屋顶、彩钢板的新型建筑屋面。

(2)对建筑进行修缮与建造,却使用了不适当的建筑材料,使得环境景观与周围建筑环境不协调。

2.3 不合理加建

为扩展院落功能增加不当的构筑物。图3为加建的彩钢板小房。

图3 刘增广故居加建彩钢板小房

尽管灵水村民对古建筑保护的意识在不断增强,但以上的建筑破坏行为还是时有发生。房屋弃置原因主要是村民搬迁和房屋修缮所需的成本过高,特别是灵水村被评为历史文化名村之后,政府在修缮时必须遵守相关的修缮政策,造成村民宁可弃置也不再进行修缮。

部分保护意识薄弱的村民则采用他们认为的更“方便”的建设方法,而弃古建筑修缮要求于不顾。另外,由于旅游热的兴起,灵水村中很多古建筑房屋被改建成为农家院,造成院落内部常常加建与原有古建筑不协调的其他建筑[2]。

3 刘增广故居屋面修复与防水处理

3.1 总体修复设计方案

对刘增广故居及其村落范围内的民间传统建筑屋面进行实物调研、动态跟踪记录、工匠访谈、设计方案、反馈等活动之后,对该区域内的传统古建筑屋面修复形成整体认识。

根据“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灵水村保护性规划”要求,刘增广故居古建属于一级保护建筑,对这类建筑要求加强维修,并严格对其进行保护,用作专业博物馆(展览陈列)、艺术馆等[3]。总体修复内容如下:

(1)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对屋面结构进行详细检测和计算分析,为科学加固提供支持。

(2)对屋面防水现有问题进行分析与归类,找到引起屋面渗漏的确切原因,以便针对性地进行屋面的防水设计。

(3)结合华北标BJ系列图集08BJ1-1工程做法和本文中选择的屋面构造,对现有古建屋面构造进行修缮。

3.2 图集引用

根据华北标BJ系列图集08BJ1-1工程做法,坡屋面构造做法有彩色水泥瓦、玻纤胎沥青瓦、小青瓦、琉璃瓦、彩色波形沥青瓦、仿水泥瓦外形彩板瓦、合成树脂筒形瓦等七大类做法。根据“修旧如旧、保持原状”的修复要求[4],应从小青瓦大类中选择适宜的构造形式(图4)。

经过选择,最适合的构造做法如下:

(1)小青瓦用20mm厚,1∶1∶4水泥石灰砂浆加水泥重的3%麻刀(或耐碱短纤维玻璃纤维)卧浆;

(2)20mm厚DS砂浆,上刷1.5mm厚聚合物水泥基防水涂料;

(3)满铺1mm 厚钢板网,菱孔15mm×40mm,搭接处用18号镀锌钢丝绑扎,并与预埋Φ10mm钢筋头绑牢,钢板网埋入20mm厚砂浆层中;

(4)60mm厚挤塑聚苯板用DEA砂浆粘贴;

(5)钢筋混凝土屋面板预埋Φ10mm钢筋头,露出屋面80mm,中距双向900~1000mm(预制板时可在板缝内预埋);

(6)采用钢筋混凝土屋面板。

3.3 防水处理

3.3.1 望板与椽子连接

檩条和椽子:增大檩条和椽子断面,以提高基层承载力;按传统做法把望板钉在椽子上面,其上抹好护板灰,此层护板不能省去,它兼有吸湿散湿双重作用;木望板上按旧法仍施作月白麻刀灰,作为护板灰,但可比普遍麻刀灰稍软一些。

3.3.2 石油沥青粘贴石棉布

用石油沥青粘贴石棉布,再用沥青粘贴油毡。为保护柔性防水层,应尽量少钉钉子。如果屋面坡度太陡,砂浆与防水层粘贴性差,可以钉防滑条,防滑条要刷沥青清漆,以增加抗腐性。

3.3.3 油毡上铺瓦泥,粘贴小青瓦

这层防水层处于瓦泥下面,由油毡、沥青和石棉布组成,构成柔性防水层,因此有着较好的防水抗渗性能和抗拉裂性能。设置在这个位置,可以保证沥青、油毡防水层免于日晒和冰冻,有效地避免了老化和冷脆性缺陷的产生。

4 结束语

北京灵水村古代建筑具有典型的中国古代建筑风格。刘增广故居位于灵水村后街,为清代标准的三进四合院样式。因长久失修、漏雨等原因,使屋面结构出现了较为严重的问题。对刘增广故居及其村落范围内的民间传统建筑屋面进行实物调研、动态跟踪记录、工匠访谈、设计方案、反馈等活动之后,对该区域内的传统古建筑屋面修复形成整体认识。通过对屋面进行修复和防水处理,采取有效的加固保护措施,对古建屋面的修缮起到了积极作用,保护了古建筑的安全。

猜你喜欢

防水层故居古建筑
卫立煌故居
在宜兴徐悲鸿故居
现代建筑设计与古建筑设计的融合
古建筑取名有什么讲究
中国古建筑
刍议路桥施工中防水层质量控制措施
浅谈防水层的设计与施工
不锈钢屋面防水处理
瞻仰胡适故居 见其未知一面
桥面防水层材料及施工质量控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