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文明多元一体视角下的江南文明体系构建

2022-06-27闫丽蓉浙江工业大学设计与建筑学院通讯作者

建筑与文化 2022年6期
关键词:中华文明江南文明

文/闫丽蓉 浙江工业大学设计与建筑学院 硕 士(通讯作者)

引言

江南在传统印象中,以水乡古镇的生态代表性著称,坐拥河姆渡、上山、良渚文化等层次丰富的考古遗址;历代诗词歌赋对江南的咏赞为其增添了文学底蕴,印刻了广为流传的江南文明。加强对江南文明资源的挖掘与梳理、赓续文化基因,丰富中华文明体系得以进一步强化民族共同体意识,无疑是新时代的使命。

1 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格局

1.1 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理论发展

20 世纪初,梁启超在《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中指出“现今之中华民族自始本非一族,实由多数民族混合而成[1]”,此观点认为如今中华民族的起源是由多元素介入的,发展是有多因素影响的,从历史演变的角度切入阐述了中华民族的多元性与一体性。

20 世纪80 年代,费孝通发表《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肯定了中华民族是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当代中国56 个民族均是组成中华民族的重要部分,缺一不可[2],中华大地上分散的多元文化凝聚为和而不同、融洽共生的一体格局。

20 世纪90 年代末,苏秉琦在其生命最后阶段著书——《中华文明起源新探》[3],文中提到中华文明起源多元说,即“满天星斗说”,并将中华大地上数以千计的新石器遗址依据史前遗址不同的历史渊源、文化发展方向以及文化特性划分为六大板块,各板块文化在发展过程中特性越发突出,彼此间充斥着弱势文化与主体文化的碰撞融合,再现了中国史前文化多元一体模式的基本格局及演变规律,重塑了中华文明大致的时间与空间框架。

1.2 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地理分布

自苏秉琦先生提出六大文化区块概念起,各自板块的本土性与独特性给予中华文明以载体。其中,长江下游区域文化以太湖为中心,主要由杭嘉湖平原与宁绍平原两个地理板块组成;从考古角度切入,杭嘉湖平原于1936 年发现良渚遗址,它是世界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极具代表性的大型史前聚落遗址;宁绍平原于1973 年挖掘出河姆渡遗址,是享誉世界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更值得一提的是,上山文化遗址距今已有万年历史,其独特的历史文脉与厚重的文化底蕴一直被社会各界所忽略。

1.3 中华文明多元一体与江南文明

目前学界对于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格局与江南文明均各有研究(表1),但是对于中华多元一体格局背景下如何进行江南文明研究、系统构建江南文明体系还处于相对空白阶段。

表1 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与江南文明国内文献研究(表格来源:作者自绘)

文章采用文献分析法针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江南文化及江南文明等概念进行文献的收集与整理,为课题切入点与研究方向提供坚实的理论依据。

在此基础上采用田野调查法对江南的部分文化与非文化遗产进行实地考察,归纳并分析区域的发展现状与优劣势;加之运用跨学科研究法从环境设计专业理论出发,结合中华传统文化、景观生态学、政治经济学与环境心理学等理论,综合性研究江南文明体系建设策略。

2 江南文明

2.1 江南文明的地理边界

广义上江南涉及六省一市,即浙江省、安徽省、江苏省、江西省、湖南省、湖北省与上海市中位于长江以南的地区,俗称“大江南”。狭义上江南主要指皖南、苏南、浙北及上海市,是中国综合发展水平较高的一个区域。

衣冠南渡起于西晋永嘉之乱,建康(今南京)建立东晋政权,始有江南文明边界的出现。从文化脉络上来说,江南文明具有相对完整的地理概念与相对独立的文化传承,是古代文明的经济文化中心之一。所以江南文明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长江文明,它打破了长江与黄河文明并列为中国文明两大源泉的固有认知[4]。将江南文明从长江文明中提炼并升华这一举措有其独特意义,实证了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格局。

2.2 江南文明的演变发展

江南在中华民族漫长的文明卷轴上有三个重要的历史发展节点。

其一是新石器文明,以上山遗址、河姆渡遗址与良渚遗址为代表。其中,良渚时期的稻作文明为世界所惊叹,良渚古城遗址则于2019 年7 月6 日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标志着中国对人类社会的水稻栽培有突出贡献。

其二,是衣冠南渡,涉及西晋、唐与宋等三个主要代表性时代。以南宋时期的宋韵文化为例,南宋定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对外贸易的发展实现了经济重心的历史性南移;文化艺术的发展与对外传播促进了东亚“儒学文化圈”的形成,使得该时期在中华文明史上具有“经济革命”和“文艺复兴”的独特意义,在全球经济与文化的历史进程中占有一席之地[5]。

其三,是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下辖26 个城市却贡献了全国四分之一左右的国内生产总值,是中国经济得以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占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时代发展潮流势不可挡,江南文明的挖掘与传承可为“世界级城市群”打造新模版,为坚定文化自信与中华文明复兴夯实根基。

2.3 江南文明的资源禀赋

江南不仅有着钟灵毓秀的山水湖泊与生态宜居的水乡古镇,也以其悠长厚重的历史文化见长(表2)。

表2 江南代表性资源名录(表格来源:作者自绘)

2.4 江南文明的研究意义

回顾中国历史,56 个民族与各流域文化的精神特征和气质不尽相同,深入研究江南文明势必会更新完善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图景。在这样的多元文化社会环境下,每位公民抑或每个民族都可以自主对各种文化发表看法并表达喜恶,就如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总结出面对不同文化的十六字箴言,即“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每个人与每个民族文化之间都彼此尊重,公民在这样和而不同的多元文化中会产生一种社会认知,对中华民族深厚而悠久的历史有所自觉并有所自信[6]。

纵观世界历史,不同国家之间以尊重和多元文化为基础的交流互鉴是推进文明演化的不朽课题,传承并弘扬江南文明,可大大助力与各流域乃至国家级的文化交流互鉴进程。时至今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已由发展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从美好愿景转变为壮丽现实,一个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的、最广泛的国际合作平台正在搭建,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造福各国人民。显然,多元性文化背景下,江南文明的研究承载了国家与民族的非凡智慧和精神追求,其不仅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本质属性,更是国际社会良性发展的源泉之一。

3 江南文明体系构建

3.1 江南文明体系构建的目标

江南同中国的黄河与长江流域、古印度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以及世界上诸多知名流域性质类似,都曾依赖其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孕育了古老璀璨的文明[7]。长期以来,对“吴”“越”文化、金陵文化、海派文化与徽州文化等长江中下游代表文化的深入研究,使社会各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江南文明是一个体系性文明,拥有着不可复刻的重要价值。因此,立足新时代,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江南文明体系的构建势必有利于提升该区域文明的影响力,并将其建设为人类文明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代表性区域文明,兼具时代价值与现实意义。

3.2 江南文明体系的构建内容

3.2.1 政治体系

江南文明政治体系构建的首要保障是法律法规与制度化管理,江南千百年来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完善。为此,需要系统化地梳理江南在历史上诸多重要节点的朝代法规与制度管理体系、约定俗成与社会治理成果等,归纳总结出历代区域法律法规制定的优秀经验,用以作为现当代区域政治体系构建的基础,并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加持推动区域政治体系的现代化和高效化,发挥区域政治体系的优越性。

3.2.2 经济体系

江南文明经济体系构建有着极佳基础,江南文明的核心区域便是长江经济带的大部区域,经济贸易繁华。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布局的内在要求,提高区域的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与发展增速,提升居民的整体生活水平。优化经济发展方式,将区域文化注入到经济体系中,促进文旅融合,创新经济发展模式用以打造优质文化IP 产业,为经济发展赢得长久发展的生机与活力[8]。

3.2.3 社会体系

江南文明社会体系的构建与内涵丰富的区域历史文化和愉悦富足的区域生活状态息息相关,而区域文化空间作为社会生活的重要物质载体,梳理城乡文化发展脉络、整合城乡空间资源,例如区域历史文化名城、镇、村与历史文化遗迹等,利用建筑美学与空间营造原则提升区域文化空间,保护区域城乡空间的建筑肌理[9],彰显江南的文化底蕴和传承,提升中国文化实力和自信。

3.2.4 文化体系

江南文明文化体系的构建可赋予江南文明唯一性,江南优越的自然条件孕育了层次丰富的艺术文化与精神信仰体系。浙派古琴、西泠印社金石篆刻与诗词歌赋等艺术资源数不胜数。饮食服饰、婚丧嫁娶等生活习惯与民俗风情亦是增添了区域的独特风情。国家战略“一带一路”的制定更是展示了新时代背景下的跨区域文化交流与融合。挖掘、研究区域文化资源,进行区域文化基因解码,全面提升区域人民的艺术鉴赏能力与区域相关的文化创作能力,丰富艺术内涵,探索新时代文化体系建设新路径,大力提升江南文明的传播力与影响力。

3.2.5 生态体系

江南文明生态体系的构建具有特殊的地位与意义,生态安全是文明发展之基,在落实“两山”理论的基础上,做好区域生态与地理信息的搜集与整理。江南除拥有世界文化景观遗产——杭州西湖文化景观、世界自然遗产——中国丹霞浙江衢州江郎山以及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安徽黄山等知名景观外,江河湖海山等自然生态种类多样,生态体系的建设对于区域乃至中国都有着重要的发展价值。

3.3 江南文明体系构建策略

3.3.1 挖掘资源,延续历史文脉

以江南所蕴含的历史人文资源为例,除实证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的良渚文化遗址外,还有上山遗址遗迹、跨湖桥遗址等诸多人类早期文化遗址;汉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吴越文化以及两宋时期领先于世界的南宋文化均是历史长河中的璀璨结晶。为保护、传承江南的优势资源,要尽可能全面地挖掘与梳理江南历史文化名城、镇、村以及国家级、省级、市级文保单位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江南的历史文化遗存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是江南文化精神的重要标志[10]。此外,以讲好区域特色地方故事为立足点,用“传说轶事”的艺术提高江南“故事”传播的广度与深度,留住区域文化记忆,延续区域历史文脉,全面提升江南的文化传播力,推动区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与文化资源的二次转化。

3.3.2 强化协作,形成文化联动

区域联动强化“集群效应”,借助平台资源举办与江南文明研究与发展相关的会议论坛。可联合区域知名博物馆展陈江南文明研究与艺术创作成果,如相关的绘画书法、歌舞摄影等,推动社会各界进行积极的文化交流,多样化江南文明交流与成果展示途径,展示中华文明的灿烂篇章。健全区域间协作机制,统筹区域相关资源,提高协同度,避免因时空原因导致区域文化传播与发展的“断层”现象,形成区域文化联动,增强文化叠加效应,努力建设以区域为基础的文化带、交通带、产业带与经济带,实现整体发展。

3.3.3 遗产活化,更新城市空间

江南时间与空间跨度大,因而需要在避免“面子工程”的条件下打造区域地标、开发示范工程,为遗产活化创造传承载体。依托国家政策与社会各界的支持,将文化空间与文化内涵有机结合,打造区域示范性工程轴带,统筹谋划,构建江南沟通历史重要节点与文化的桥梁。更新江南城市空间,发展标志性工程,为区域打造“金名片”,促使江南文明更好、更快、更深地融入政治、经济与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

3.3.4 科技赋能,打造数字平台

江南文明资源数字化工程方向,通过科技赋能流域发展,数字化生产方式、商业模式、管理范式和产品形式都在依托互联网与新兴数字科技技术创新优势资源生产至使用的各个方面,打造江南文化的数字化保护、发展与管理平台[11]。单一资源的智能化应用、需求解决的线上一体化等都为江南文明的发展大大助益,借助5G 与VR 等技术推动“江南文明”智库与大数据共享平台的建设,努力实现江南地理信息、文化信息与生态信息等数据的分类记录与有效检索,促进区域资源的合理配置与管理。

3.4 江南文明体系构建保障

3.4.1 优化顶层设计

政府应积极更新并跟进江南文明相关研究的进度与规划,根据实际情况发布相关的助力区域发展的指导性文件,大力促进区域的整体布局优化,厘清江南文明标识,全方位、宽领域地探索文化资源活化利用模式,实现区域发展的顶层设计高效发展。

3.4.2 强化社会协同

江南文明体系搭建涉及国家、省、市三个层面以及众多专业领域圈层,包括政策制定、生态保护、经济发展、文化艺术等各行各界,故而区域的整体发展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在区域的整体建设中要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合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与生态文明建设之力,共建美丽江南。

3.4.3 落实人才战略

区域文明体系的构建离不开专业人才的培养、引进与使用,区域研究的人才培养机构与方式、专家团队的挖掘与专业指导关乎文明发展与传承[12]。积极组织专家座谈会,整合各界专业人士的突出观点及想法,提出有效的区域发展意见与建议,为后续的江南文明传播打下良好的人才与群众基础。

3.4.4 加强资金监管

江南文明的弘扬与发展需要众多优势资源的创造性转换与创造性发展,资金监管是资源活化过程中避无可避的首要现实问题。为此,政府相关部门的资金拨付与社会各界的资金援助数额需有完善的登记流程,确保区域文明研究的进程与质量,各级财政部门及人员应加强资金流向监管,务求明确高效,提高资金使用利益。

结语

底蕴深厚的江南文明实证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夯实江南文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与生态五大体系建构基础,有利于将区域优势资源进行创造性转化,推动区域相关城市的创新性发展。文章通过文献分析、田野调查及跨学科研究等方法提出了江南文明体系的构建策略与保障措施,丰富了江南文明研究的体系构建领域,以期为国内诸多区域资源的整合利用提供“江南模板”,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基因。

猜你喜欢

中华文明江南文明
请文明演绎
追寻“华胥氏”——中华文明的早期开垦者
漫说文明
把中华文明的底色铺陈好
小编有话说①
小编有话说②
小编有话说①
值守中华文明——解码文化传承
俄罗斯汉学研究400年:与中华文明对话
对不文明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