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心动图在肥厚型心肌病早期诊断及预后评估中的价值
2022-06-27王人杰
王人杰
宜兴市中医医院超声科,江苏宜兴 214200
肥厚型心肌病是临床心内科常见病、多发病之一,主要特征为心肌肥厚,心室腔减小,引起血液受阻,目前病因尚未彻底明确。临床根据患者形态将其分作梗阻性非对称性、非梗阻性非对称性、局限性3 种情况。据统计,我国肥厚型心肌病患病率高达0.2%,且以20~40岁患者居多[1]。由于早期该疾病具有较强隐匿性,因此诊断较为困难。目前临床诊断该疾病多采取超声心动图技术,其优势在于准确性高、操作简单,影像清晰,能够为临床疾病鉴别与治疗提供有效支持[2]。该文选取2018年3月—2020年12月该院收诊80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简述超声心动图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诊的80 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为研究对象,男57 例,女23 例;年龄20~60 岁,平均(41.24±1.55)岁;46例患者主诉肢体乏力症状,50例患者主诉存在胸闷表现,55 例患者表示有心悸症状,80 例患者均存在收缩期杂音情况。经诊断,35例患者为梗阻性非对称性,男26例,女9例;平均年龄(41.25±1.54)岁。40 例患者为非梗阻性非对称性,男27 例,女13 例;平均年龄(41.27±1.56)岁。5例患者为局限性,男4 例,女1 例,平均年龄(41.28±1.53)岁。3 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知晓该研究内容,同意配合诊断分析。研究通过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飞利浦iE Elite 型超声仪开展超声心动图检测,实际扫描时需分别对乳头肌、心尖短轴面、左室长轴面、心尖两腔的心脏切面、心尖四腔的心脏切面、二尖瓣平面予以扫描。记录相关数据后再对心脏内部结构进行详细地扫描,并观察具体的病变情况,重点记录左心室乳头肌舒张末直径、左心房周径、心肌重量、心尖厚度、心脏射血分数等数值,为病情的评估提供准确的参考数据,同时利用设备对胸前导联T波、SV1+RV5波、RV5波的振幅数据给予详细的检查和记录。
1.3 观察指标
以患者综合诊断(心超结果+患者的体征)结果为金标准,探讨超声心动图诊断的准确性,同时分析患者影像表现。结合患者疾病类型对比分析超声心动图诊断结果差异,主要指标包括:IVS(室间隔厚度)、IVS/LVPW(室间隔厚度/左室厚壁厚度)、LVOT(左室流出道宽度)、LVOTPG(左室流出道压力阶差)。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4.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差异比较以t检验,多组数据比较以F值验证,计数资料以频数及百分比表示,组间差异比较以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超声心动图诊断准确性
80 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经超声心动图诊断共检出患者79 例,准确率为98.75%,仅1 例患者出现漏诊情况,见表1。
表1 超声心动图诊断准确性[n(%)]Table 1 Diagnostic accuracy of echocardiography[n(%)]
2.2 肥厚型心肌病患者超声心动图影像
所有患者均出现室间隔增厚情况,厚度范围1.62~3.50 cm,平均厚度(2.55±0.13)cm。增厚心肌存在不均匀回声增粗情况。其中22 例患者出现左室后壁轻度增厚情况,3例患者伴有心包积液问题。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心间四腔切面左室长轴观见图1,乳头肌水平左室短轴观见图2。
图1 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心间四腔切面左室长轴观Figure 1 Long-axis view of the left ventricle in a four-chamber intercardiac view in a patient with 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
图2 乳头肌水平左室短轴观Figure 2 Short-axis view of the left ventricle at the level of the papillary muscle
2.3 不同类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超声心动图结果对比
经诊断,35 例患者为梗阻性非对称性,40 例患者为非梗阻性非对称性,5 例患者为局限性,对比3种类型患者超声心动图检测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不同类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超声心动图结果对比(±s)Table 2 Comparison of echocardiographic findings in patients with different types of 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 (±s)
表2 不同类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超声心动图结果对比(±s)Table 2 Comparison of echocardiographic findings in patients with different types of 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 (±s)
?
3 讨论
肥厚型心肌病是心肌结构病变中较为常见的类型,且具有遗传性,发病后患者的心肌组织会呈现异常增厚,且肥厚部位的心肌细胞排列顺序明显混乱,并伴有细胞间质纤维化,同时具有左心室功能异常改变的情况。目前国内该类病变的发病率在0.2%左右,发病的年龄集中在20~40岁,临床病死率相对较低,其中超过55%的群体均明确具有家族遗传病史[3]。
实际发病后,超过半数的患者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具有临床症状的群体大多表现为呼吸困难、心肌、胸痛、四肢无力、头晕眼花等,而这和很多心脏类病变的症状存在重合的情况,因此无法简单利用症状确诊病情。患者呼吸困难的原因在于左心室结构异常,导致其顺应性严重下降,此时舒张末期的血压会呈现异常升高的状态,左心房血压升高容易引起肺动脉瘀血,继而影响肺部的呼吸功能[4-7]。导致心悸的原因则是由于心肌功能障碍引起的心律失常,出现房颤等症状后引起心悸的感觉。导致四肢无力、头晕眼花的原因则在于患者左心室舒张期变短,使得心率异常增加,但血管充盈度会明显下降,心脏排血量缓慢降低后,肢体、大脑供血不足,出现缺血性的临床症状。猝死是肥厚型心肌病最严重的临床症状,其主要是由于室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所引发的,部分群体则是由于心脏功能障碍引起的脑卒中症状,通常发病速度较快,且在短时间内病情即会高度恶化。发生猝死的群体主要为青年人群或运动员群体,可能和家族遗传病史、心肌肥厚程度高、运动后血压异常升高、持续性左心室心动过速等有着密切关联[8-11]。在对其病症进行早期临床检查时,可通过听诊器听到第四心音,且在心尖部位有较高概率听到处于收缩期的杂音,如患者伴有血管梗阻的症状,则在收缩期阶段还可检查到震颤的情况[12-13]。
超声心动图是肥厚型心肌病的常用诊断方式,其操作简便,可重复性强,且临床医疗成本相对较低,适用人群涵盖所有患者。利用二维UCG 技术可以直接对心肌肥厚的具体位置、厚度数值等进行确认,且其中梗阻型患者还会表现出典型的UCG指标改变[14-16]。利用该技术诊断时可见患者左心室的室间隔明显增厚,且厚度均会超过15 mm,且肥厚的心肌回声具有毛玻璃样影特征,部分还会出现粗糙的斑点影特征[17]。针对二尖瓣检查时可见其前叶收缩期发生前移,具有SAM 阳性特征。左心室血液流出道明显狭窄,心脏的主动脉瓣在收缩的中期阶段呈现部分闭合的情况,说明心肌肥厚影响心脏射血功能。从该研究结果中可以看出,利用超声心动图诊断时漏诊率仅为1.25%,且无误诊情况,说明该技术应用于肥厚型心肌病诊断的有效性,值得在临床实践应用中进一步推广[17]。另外,该研究结果显示,梗阻性非对称性患者测定LVOT(5.31±1.44)m/s 明显高于非梗阻性非对称性患者(P<0.05),该研究结果与肖敏等[18]发表文章结果梗阻 型 患 者LVOT(5.34±1.12)m/s 高 于 非 梗 阻 型(1.57±0.98)m/s相一致。
综上所述,通过超声心动图诊断肥厚型心肌病具有较高准确性,同时可鉴别疾病类型,为临床提供可靠影像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