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细胞》在高职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教学中的作用探讨
2022-06-27张培培
张培培,周 奕
(长沙卫生职业学院医学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0)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是高职医卫类专业基础课程之一,综合了本科院校的医学微生物学、医学寄生虫学与医学免疫学3门课程[1]。我校在护理、口腔等专业均开设了此门课程,该课程由于学时有限和所涵盖专业知识较多,加之高职医学生基础普遍较差,学习主动性不高,自信心不足等原因,又加重了此种矛盾[2]。应用动画资源进行多媒体教学,成为改进教学方式的趋势之一。动画表述直观、观赏性强,广受师生喜爱,在以往教学中已经取得了良好效果。日本动漫不仅具有娱乐性,其中优秀的动漫作品也能够寓教于乐,引导青少年主动学习相关知识。本研究选取了广受欢迎的科普动画片《工作细胞》作为教学辅助材料,以高职口腔医学专业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探讨科普动画片在高职口腔医学专业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教学中的应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长沙卫生职业学院2020级口腔医学专业3班学生为研究对象,将全班53名学生按照随机采样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以保证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与教学进度一致。其中研究组26人,年龄17~19岁;对照组27人,年龄17~19岁。两组学生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3]。
1.2 方法
本研究时间为2020年10月26日至2021年1月4日,授课时间为每周一的第一、二节课。
对照组:(1)前期准备:教师根据培养计划、专业知识与教材备课,制作课件。参考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讲义与题库整理知识点,将重、难点提出,着重标注在课件相应部分。(2)课件制作:采用自行制作的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PPT课件进行常规课堂教学,课件中病原生物部分包含细菌、病毒、寄生虫的电镜下图片、革兰氏染色图片、电脑制作的模拟图、临床样本图片等,免疫学部分包含自己制作的结构图,网络收集的动图、流程图、模拟图、模型图、电镜下图片等。课件中对重点与难点进行标注,以备课堂上重点讲解。(3)课堂教学:适时引入临床案例,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通过案例启发学生发散性思维,引发学生好奇心与求知欲,按教材设定的知识层次讲解PPT,着重讲解重难点或开展小组讨论,鼓励学生自行查阅相关资料。(4)课后作业:通过超星学习通平台布置作业,题型包括单选、多选、填空、简答。将平台统计的高频错题作为下一轮教学调整的依据。
研究组:开学时即通知学生观看动画片《工作细胞》,教师将每一集知识点提前进行归纳,根据授课内容布置观看集数,在超星学习通上发布知识点截图并附解析,鼓励学生自行总结片中的知识点,描述片中喜欢的细胞及原因。课堂教学部分与对照组完全相同,所有学生在同一间教室、同时参与课堂学习,并在同样的时间段内完成同样的作业。
1.3 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包括期末考试成绩与问卷调查两部分,将研究组与对照组的期末考试成绩、问卷调查得分进行比较。
1.3.1 期末考试成绩 将实验成绩与卷面成绩按一定权重进行综合,得到期末考试成绩,总分为100分,<60分为不及格。
1.3.2 问卷调查 自制调查问卷,研究组与对照组同时填写问卷,在相同时间内收回问卷。每个问题包含3个评分维度,分别为:非常符合(3分),一般符合(2分),不符合(1分)。其中对课程学习过程的评价内容包括专注度高、专业性强、学习高效、学习兴趣高、对后续学科有兴趣,总分15分。对学习感受的评价内容包括易接受、不艰涩、不畏难、易理解、易记忆,总分15分。总分越高,代表学习感受越好[4]。
1.4 统计学处理
将所有数据录入SPSS 20.0软件进行处理,对学生期末考试成绩进行正态性检验,若符合正态分布,即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比较,分数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若不符合正态分布则用秩和检验进行比较。问卷总分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比较,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检验水准选择双侧α=0.05,当P<0.05时认为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期末考试成绩比较
两组学生期末考试成绩基本符合正态分布(见图1),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其均值。
图1 两组学生成绩正态性检验
研究组最低分为74.20,最高分为94.80;对照组最低分为66.50,最高分为92.30。研究组平均分为(88.43±4.86)分,对照组为(82.77±6.59)分,两组学生期末考试成绩比较无统计学意义(t=2.491,P=0.121)。
由表1可知,研究组80分以上者25人(25/26),对照组80分以上者19人(19/27),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χ2=6.246,P=0.012)。
表1 两组考试成绩分布[n(%)]
2.2 问卷调查结果比较
问卷包含对课程学习过程的评价、对学习感受的评价,在对课程学习过程的评价5个条目中,研究组学习兴趣显著高于对照组,其他条目评分无显著性差异。在对学习感受的评价中,研究组在易接受、不艰涩、不畏难、易理解、易记忆5个条目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显著性(见表2)。
表2 两组问卷调查结果比较(±s,分)
表2 两组问卷调查结果比较(±s,分)
评价模块统计值对课程学习过程的评价对学习感受的评价条目专注度高专业性强学习高效学习兴趣高对后续学科有兴趣易接受不艰涩不畏难易理解易记忆研究组11.22±3.13 10.45±2.67 13.42±1.79 12.49±2.66 8.75±4.26 14.32±0.59 13.77±2.96 12.58±2.52 11.63±3.37 12.32±1.37 9.75±2.25 11.34±3.31 11.75±4.33 10.38±3.21 9.35±5.01 12.49±3.23 11.96±0.83 9.45±0.77 9.89±2.21 10.56±2.16对照组 P 0.051 0.280 0.065 0.009 0.638 0.004 0.026 0.000 0.027 0.000 1.957 1.079 1.846 2.609 0.470 2.894 3.006 6.066 1.959 3.556
3 讨论
3.1 《工作细胞》的特点
《工作细胞》是一部广受好评的科普动画片,不同病原体或细胞按照相应的特性被拟人化,作品充满了生机和趣味性,造型和性格各异的细胞角色为青少年所喜爱。此作品一共13集,分别介绍肺炎链球菌感染、擦伤、流行性感冒、食物中毒、杉树花粉过敏、红细胞在骨髓中的发育、癌细胞、血液循环、淋巴细胞、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中暑、失血性休克(前后篇),故事严谨有序、线索清晰,节奏紧凑,叙述进程与现实生活的实际流程保持着某种契合性[5],将抽象无趣的细胞描绘得绘声绘色,将复杂难懂的知识转化为常见或常识性的事物。叙事方式为画外解说辅以说明性字幕,能使学生快速了解比较陌生的专有名词,让学生理解起来比较轻松。利用制造悬念、铺垫与照应等叙述技巧强化叙述张力,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增加作品的观赏性[6]。
《工作细胞》的定位是科普类动画片,无法代替教材,更不能单纯地以观看此片代替课堂学习。在此举两个例子,一是片中拟人化的T淋巴细胞在“胸腺学校”中训练,知识点指向T淋巴细胞发育过程中的“阴性选择”与“阳性选择”过程,这一知识点较难通过传统的教学方式阐述清楚。此片的设计能够令学生理解过程,但并未通过旁白或说明性字幕明确提出概念,须由教师在课堂上指出,再通过观看相关剧集加深印象。第二个例子是镜头细节,血小板经常围绕在白细胞周围,可对应到“血小板卫星现象”这一概念,即外周血涂片可见大量血小板围绕中性分叶核细胞的现象。教师应在此时提问“有多少学生注意到这个镜头?”,引出“血小板卫星现象”的概念,进一步阐释中性粒细胞与血小板的黏附可能在炎症、血栓形成、组织损伤中起重要作用。此时也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区分EDTA抗凝血中,血小板黏附于白细胞表面周围的现象。
3.2 以《工作细胞》辅助教学增加了高分段学生比例
本研究中,两组学生的期末考试平均分没有显著性差异,但成绩分布有所不同,研究组26位学生中仅有1人低于80分,对照组27人中有8人低于80分,80分及以上分数段学生占比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期末考试成绩无显著性差异的可能原因有两点,一是本研究涵盖样本量较小,可能出现统计偏倚;二是《工作细胞》全篇偏重于免疫,对微生物的讲述较少。本研究采用的教材为中国科技出版社出版、高锐与张艳萍主编的《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在全书21个章节中,免疫学仅有8个章节,占比较低,免疫学部分学习效果的提高难以大幅度拉升课程整体成绩。
3.3 问卷分析
3.3.1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教学难点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课程是护理、口腔、药学等专业学生后续学习专业核心课程的理论基础,在系统的专业学习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然而随着科研工作快速发展,免疫学和微生物学的知识点不断增加,加之高职学制仅有3年,理论学习时间只有2年,有限的学时和需要掌握的专业知识较多之间矛盾凸显,教师需要考虑如何将大量知识在最短的时间内教授给学生,而知识点密集的授课方式又必然压缩了讲解临床案例、师生互动、播放示教片等环节,使课堂学习变得枯燥乏味。在长时间、知识点密集的课堂上,学生难以长时间集中注意力,一旦注意力分散又将错过授课内容,给学生带来较大压力。加之高职生学习基础差,自信心不足,自主学习能力差,一旦跟不上教学进度,可能会使部分学生产生焦虑情绪,甚至自暴自弃[7]。
3.3.2 教师需帮助学生将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知识与后续课程相衔接 问卷调查显示,对课程学习过程的评价5个条目中,研究组对“学习兴趣高”的肯定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对专业性强、学习高效、专注度高3个条目的评分无统计学意义,但平均评分研究组均相对较高。值得思考的是学生对后续学科有兴趣评分最低,在问卷调查结束后的访问中,部分学生反映,他们认为口腔医学专业核心课程与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的关联不大,无法凭自身的现有认知将课程知识进行有效衔接,因此并不影响他们对后续课程的学习兴趣。此外,部分学生知道培养计划中的课程安排,了解基础、桥梁、专业课的科目与时间安排,但不知道课程内容梗概,不理解课程意义及其之间如何衔接。可见教师需在课堂教学中适时点出与后续课程有关的知识点,让学生对整个培养方式有全面了解。
3.3.3 科普类动画融入教学有助于消除学生畏难情绪 对学习感受的评价条目中,研究组学生对易接受、不艰涩、不畏难、易理解、易记忆5个条目的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其中“不畏难”是本研究特别设置的条目,针对的是高职生的心理状态与理论基础。目前我国社会普遍对职业教育认可度较低,认为高职生是高考失败者。高职生高考分数较低,在学习方面的自我评价较低,自信心受挫,消极被动,一旦觉得专业知识的学习枯燥乏味,就会对学习缺乏足够的兴趣,甚至厌学[8]。紧凑的课业安排,使学生必须在短时间内接触大量全新的知识与词汇,极易产生不同程度的畏难情绪,轻则加重学生思想负担,重则造成部分学生自暴自弃,放弃学习。而《工作细胞》本身是科普类动画,形象设计符合青少年审美,情节生动,寓教于乐,学生在课余时间乐于观看,能利用闲暇时间加深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印象,减少对抽象枯燥理论知识的抵触感,不再畏难。
综上所述,高职口腔医学专业运用《工作细胞》辅助病原生物与免疫学课程教学,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但本课题仅为初步探讨,尚存在教学实践时间较短、研究对象人数较少等不足之处。增加研究对象人数,对病原生物与免疫学不同章节分别进行计分比较,摸索运用动画教学资源辅助教学的最佳方式,将是下一步探索和实践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