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杜氏刻铜
2022-06-27杜平安徽杜氏刻铜艺术有限公司
杜平 安徽杜氏刻铜艺术有限公司
一、杜氏刻铜的历史渊源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人类文化遗产精神层面的代表,也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2014年,安徽省阜阳市的“杜氏刻铜”以其独特的艺术工艺和文化价值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以杜氏为传承人的杜氏刻铜作品作为继承人在许多展览中获得了金奖,他的重要作品多次被国家艺术博物馆收藏。继承人杜平,祖籍安徽阜阳,父亲杜鸿年是中国著名版画家,东北画派创始人之一。在父亲的指导下,杜平继承和发扬了这一古老的刻铜工艺。在刻铜工艺中,借鉴和吸收了传统的竹雕、镶嵌和篆刻工艺。主要雕刻工具有墨盒、尺子、屏风等。刻铜以山川闻名。融清初四王山水之形,借宋人郭熙山水之意,铜剪以金为纸,刀为笔,刀法清新,线条流畅,富有宋元风格。然而,杜氏刻铜的生存和发展仍然受到其他民间作品的影响。就刻铜艺术而言,刻铜艺术是艺术美学与技术的有机结合。对继承人绘画的更高要求和刻铜技术使得当前刻铜艺术的发展缓慢。
刻铜《山水铜盘》
二、杜氏刻铜的艺术理念
(一)杜氏刻铜的人文元素
在继承前人艺术的基础上,吸收不同流派刻铜书法的长处,将其融入到自己的铜雕书法中。纵观人物题材刻铜艺术品,无论是表现内容和题材分类,还是构图造型和绘刻风格,杜氏刻铜都秉承了中国人物画的优秀品质,可谓一脉相通、流传有序。一幅优秀的人物画,必需形神兼备。人物的写刻,刀法的运用一方面要服从于主体形象结构的质感、量感与神情,另一方面还要传达刻铜艺人的感情。人物刻铜的创作难度如此之大,其艺术价值不言而喻。杜氏刻铜在继承前人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别开生面地在人物绘画方面另辟蹊径。传统刻铜艺术人物普遍采用以线条白描为主,杜氏刻铜的历史人物肖像在表现手法上借鉴西画素描造型因素的特点,注重体积、光影、质感等因素的表现,塑造出的历史人物形象真实、有血有肉,形象气质符合历史文化定位,形象并直观地呈现在人们面前。目前在国内刻铜领域只有杜平老师在人物肖像方面做开拓性的尝试,这种尝试拓展了刻铜艺术的新疆界,让刻铜艺术表现形式更具有当下的时代性。
二、杜氏刻铜的山水元素
杜氏刻铜的具有北方风格山水的动感和壮丽,融合了南方静谧的优美、柔和和持久风格。杜氏的铜刻山水首先采用“高而远”的麻绳切割法,用粗线条勾勒出山石轮廓,然后用深平雕刻切割出形象效果,使山石陡峭,给人一种亲近感。在此基础上,采用细线条的方法,将远处的高山和光波柔和地表现出来,在山的附近树立起雄伟而高耸的形象。同时,瀑布和溪流,以及不同人物的生动形象,在山附近呈现得更加努力。春、夏、秋、冬四季变换后,可以用不同的雕刻方法和不同的表现手法来反映不同的自然状态。如杜氏的《松泉云壑》,构图细致。麻绳刀、牛刀、深刀、平刀交替使用。雕刻的方法很好。这就是为什么线条强劲,力量精巧的原因。重的是强大的,轻的像微风和蜻蜓。上层为山脉和连绵不断的丘陵所覆盖。山脚下烟消云散,水鸟翩翩起舞,渔船摇曳;附近的房子像山一样,人们在嚎叫,鸡在盘旋,狗在吠叫,整个画面充满了高度和深度,静态和动态,具有明确的优先级。潘至中在《论画杂忆》中说,北方山水画不难于用笔而难于气韵,不难于奇峭而难于雄浑。杜氏用粗线条刻法来刻画山石的奇险陡峭、高大伟岸,充分地表现北方山水的“雄浑”。用牛毛刻法表现出小溪曲桥、亭台人物,细腻地描绘了南派山水的“纤秀”。
三、杜氏刻铜艺术的未来发展方向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质,还是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出艺术创作者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杜氏刻铜艺术在当代的发展可从以下几点展开:
刻铜《民族魂》
第一是保护和支持继承人。要努力培养铜刻人才,继承和发展铜刻技术,确保有人追求。铜刻技艺培训班成立是为了招收对铜刻艺术研究感兴趣的学生,系统地培训和培养人才,确保这门艺术的健康、可持续的传承和发展。
二是系统收集整理铜刻作品和相关历史资料,研究铜刻的能力和对象。完善铜刻艺术档案,科学定位和管理档案,包括文字档案和电子数据库。
第三,鼓励创造一个铜刻工作室和展览空间,充分展示了铜刻的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及其艺术成就。出版关于铜刻艺术的书籍,扩大其影响力,提高其知名度。
最后,成立了铜刻研究协会,并建立了专门的研究基地,对杜氏铜版画进行彻底的分类和研究,并进行系统的科学研究。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组织各种专题展览,宣传杜氏铜版画的技艺、价值和学术成就。积极参加国家和省级各类展览等活动,加强宣传推广。
四、非遗保护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我国原本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遭受着猛烈的冲击。大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因年事已高或后继乏人,传承链条正在中断。申遗成功后,还存在缺乏科学的管理和监督等问题。
刻铜《远舟点春》
刻铜《长征》
刻铜艺术历经清末至民国时期的发展,已成为当时京师著名的工艺之一。但凡会书写者,无不知晓刻铜墨盒。尤其是刻铜名家陈寅生的作品,甚为畅销。刻铜文房的发展时间虽短但流行却广。那时京城的刻铜墨盒店铺比比皆是,几乎成为学者及文人的案头必备。在当时社会,刻铜墨盒发挥着强大的实用功能。铜材质的密封特性也使书写时能较好地保持优质墨色。如今,书写工具转变、网络信息化发达的社会致使越来越多的人丢掉笔杆甚至提笔忘字。与书画作品和古董瓷器相比较而言,以刻铜文房而兴起的刻铜艺术在当今的市场中并没有受到过多的关注和追捧。杜氏刻铜艺术作为刻铜艺术中的领军品牌,同样也不可避免的受到冲击。在传统刻铜艺术处于停歇甚至面临消亡的今天,时下流行的网络虚拟平台和电商模式似乎给刻铜市场带来新的生机。但刻铜市场受众群体较小,收藏界也热衷于民国时期的老件,杜氏刻铜的市场依旧靠政府支持及企业、艺术界的购买来维持。
对非遗的保护问题不可避免的提及振兴和创新,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产业化,过度的创新与不合时宜的振兴反而会对非遗造成负面的伤害。杜氏刻铜的保护工作也不是简单的复制与流水线作业。某种机械化、过度设计、技术创新已经使技艺类的非遗完全失去了本来的模样,这就要求在做非遗保护工作时把握保护与文化产业之间的尺度。任何一种事物的存在都有必然性及意义,当其不能再适应社会的变迁与发展而完全被时代淘汰,我认为最好的办法就是样本的保存及对工艺流程的记录。同时,非物质遗产的保护不仅是保护文化样式的多样性,也是对其生产方式、销售方式及消费方式的多样性的保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杜氏刻铜的保护核心要素要是传承人及制作工艺。这体现了技艺类非遗传承的人文价值,特别是集审美与技术为一体的刻铜艺术:纯手工的技艺传承加上有内涵的审美品格,才能使这门艺术得到长久可持续的发展。
五、结束语
艺术没有创新便没有生命力,杜氏刻铜艺术需要继承优良文化传统,取长补短。只有这样才能使杜氏刻铜艺术不断进步。只有通过技艺的不断创新,才能使杜氏刻铜艺术与当前人们的人文理念相契合,被大众所接受和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