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一个喜字了得
2022-06-27苏芳
在2022版的新课标的前言中指出,课程教材要发挥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作用。体现中华、中国和中华民族风格,体现党和国家对教育的基本要求,体现国家和民族基本价值观。经典古诗词,在特殊的背景下产生。它的主题鲜明,立意高远,寄托着诗人特殊的情感,且能够营造出感人至深的情境,同时在驾驭语言文字方面也体现出较高的艺术性,其自然就发挥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特殊作用。
对经典古诗词的学习不能只停留在翻译字词句及背诵诗句、了解主题思想这一肤浅层面上,笔者认为陈德兵老师上的《清平乐.村居》。还古诗词教学与本色,发挥了经典育人之魅力,培育学生人文之情怀。一个“喜”字是本节课之灵魂,它好比一根引人注目的红线贯穿整节课,课堂环环相扣,最后让学生贴近词人的心灵,与词人的情感产生共振,达到主题升华的效果。让我们一起探寻课堂中“喜”的踪迹:
一、感知喜
课堂伊始 ,陈老师下足功夫带领学生读、诵、唱,熟读课文,读出节奏,诵出韵味,唱出意境,可谓先声夺人,以声定调,为诗、为课堂定了一个“喜”调。 学古诗不仅要让学生读诗句明意思,与此同时,还要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将书本上看似简单的文字转换成一幅幅画面。陈老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诗人看到了什么?交流画面的过程中,还问:哪些诗人没有写进文字里的?可是诗人却看到了,听到了什么?当学生各抒己见,将自己的见闻分享给大家时,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对诗人描写的情景多了几分喜爱。
二、感受喜
在感知了喜的基础上,陈老师继续剥笋式的地问下去,又提到全诗的诗眼“喜”——这首诗最能表达词人情感的词是什么? 回顾板书描述画面,让学生再次“喜”音萦绕于心,感受到了四喜,一喜居有所安,二喜老有所养,三喜壮有所为,四喜少有所乐 。2022版的课标中指出:重视古代诗文的诵读积累,感受文学作品的语言、形象、情感等方面的独特魅力和思想内涵,提升审美能力和审美品味。陳老师问:词人最喜什么?生:最喜小儿无赖。起于小儿无赖,不止于小儿无赖,还有很多古诗都为我们描写了可爱的小孩,学生齐背古诗《池上》、《所见》、《小儿垂钓》、《宿新市徐公店》,一个个可爱的孩童浮于眼前,无痕地引导学生梳理了自己积累的语言材料。
三、感悟喜
问:词人到底喜什么?喜这无忧无虑、安宁祥和、与世无争的田园生活,这样的生活不就是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不就是中国文人千百年来的最高理想吗?引导学生找到了诗人表情达意上的共同点,让学生的思维走向深处。原以为课堂已达到了高潮,殊不知笔锋一转问:词人这一生忧什么?愁什么?介绍词人辛弃疾的一生。“贯穿词人的却是他的忧,他的愁。你看他37岁写下的《菩萨蛮.书江西道口壁》,生:郁孤台下水清江水,可怜无数山。17岁的辛弃疾。来到了江西造口看到的是清江流淌的河水,可是在他的眼中那却是逃难的乡亲们的泪水。再看他49岁,为自己的好朋友写下的一首诗《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那个时候,他赋闲在家,只能和朋友们借酒浇愁,喝醉了醉里挑灯。看见梦回沙场,他做梦都想回到战场杀敌。生: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但是,朝廷却没有重用他。可怜两鬓斑白啦。我们在看辛弃疾66岁的时候,写下了这首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时候,离他去世已经只有不到两年的时间啦,生: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只要国家需要,只要朝廷需要,我还可以献出我的这把老骨头,这就是辛弃疾。”词人青少年时立下的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一直到死都没有实现。他把这种满腔的激情和对国家的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在《清平乐.村居》这首词作中,辛弃疾表达出一种由衷的“喜”,我们更能体会出辛弃疾的更大的愿望,愿自己的父老乡亲,愿天下沧桑都能过上这样的安宁日子。在教学中,陈老师通过查背景,考身世的方法以及诵读辛弃疾的其他词作,学生尤能感受到喜也是愁,在喜源于愁的悲情中,跳动着诗人那颗滚烫的赤子之心,抒发了诗人浓浓的爱国情怀。陈老师在让学生感受古典诗词的独特魅力,更好地传承了我国这一优秀传统的同时也培根铸魂。
作者简介:苏芳,北海市海城区银河小学语文老师。从教26年来,一直践行“学无止境,教无止境,研无止境”的原则。教学座右铭:让我们用自己的行动和自己的心去教育我们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