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言建构与运用的小学课本剧编演价值探究
2022-06-27张佳禾沈月悦
张佳禾 沈月悦
摘要: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的基础,小学是培养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的重要阶段。在新课程改革的大势下,社会各界对于小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的培养有进一步的要求。然而,面对当下单一、乏味的传统教学形式,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无法得到充分发展,阅读、写作、口语交际三方面能力亟待提高。课本剧作为一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其功能主要体现在创编和演绎两个环节,对小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创编写作能力及口语交际能力的提升具有促进作用。因此,本文将基于语言建构与运用视角对课本剧编演价值进行探究与思考。
关键词:语言建构与运用;课本剧;价值
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的基础,也是贯穿整个义务教育课程的线索。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是通过言语实践和语言积累,从字、词、句、段、篇各层次一步步建构成为系统的语言体系,并将祖国语言运用在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不同情境中的过程。小学阶段是进行语言建构、培养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阶段。在新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的大势下,社会各界对于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尤其是小学生语言建构能力的提升情况的重视程度逐渐加深。传统的课堂教学在日积月累中逐步提升学生的语言建构能力,但是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着形式上单一、乏味;教学内容板式化、样式化等不足。笔者认为,小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仍有待提升,主要问题体现在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这三方面:小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参差不齐,存在文意理解偏差、主旨把握不当、概括能力偏弱等共性问题;写作能力提升空间较大,存在语言积累匮乏、创新不足等问题;口语交际能力亟需强化,存在口头表达不流畅、肢体演绎能力弱、自信心缺乏等问题。
课本剧是指把中小学语文课本中叙事性的文章进行改编,以戏剧化语言表达文章主题的一种戏剧形式。课本剧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创编和演绎这两个环节上。肖俏教授认为课本剧的创编能够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惠琰老师认为在课本剧的编演能够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综上,课本剧是一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其编演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传统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升学生的理解阅读能力、创编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从而高效系统的提升小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实现人文教育。因此,笔者认为,基于语言建构与运用视角对课本剧编演价值的探究是有现实和理论价值的。
一、课本剧可以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据调查,在当下社会,小学生每日自主阅读的情况不容乐观,阅读理解逐渐成为小学生语文学习的主要问题。这一现象的本质便是学生语言建构不扎实、语言运用能力弱。传统课堂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多采用学生直接阅读、教师引导的阅读模式。这种方式固然有效,但缺乏创新,形式单调。小学生天性活泼,喜欢尝试新事物,传统阅读方式容易使学生逐渐丧失阅读动力;同时,由于小学生大脑发育不够完全,他们的注意力无法保持长时间集中,在缺乏持续刺激的情况下,容易出现阅读分神、阅读浅略等问题。
笔者认为,课本剧通过把课文原文转变为更容易阅读的戏剧化语言,让孩子带着表演的目的去阅读,带着理解的目的去观看表演,这是一种新型的阅读学习模式。这一模式符合儿童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一定程度上可以转变阅读模式,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一)扩大识字量,构筑语言体系
低段(一至二年级)学生具有识字量较少、文本解读不到位等特点,可以让学生直接阅读创编后的剧本,率先接触新鲜有趣的片段和对话,同时通过教师引导解读剧本,可以扩大低段学生的识字量,促进学生语言体系的构筑,符合低年级语文学习的目标,为提升学生的语言建构能力添砖加瓦。
(二)激发阅读兴趣,实现内外联动
中高年段的学生,识字量及语言运用能力高于低段学生,对文章主旨、人物形象等也有较为准确的理解。尤其是高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技巧。
不过,带着表演指向的阅读能够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给予中高年段学生对原文本进行深入阅读分析的内在驱动力。外在与内在的联合驱动,转变了学生阅读模式,为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落实“1+X”联读,加深感受理解
學生在剧本排演过程中不仅需要对于创编完成的剧本进行反复研读,更需要阅读课文原文、熟知故事背景、增进对作者的了解。因此,课本剧的编演有助于落实1+X文本联读。此外,这一联读过程,也是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入理解与挖掘的过程,随着学生对文本的感知更加深入、他们对人物的见解更加立体、对情节与主旨的解读也更加到位。
课本剧通过创编和排演的形式,能够扩大识字量,构筑语言体系;激发阅读兴趣,实现内外联动;落实“1+X”联读,加深感受理解,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从被动思考转向主动思考,在课本剧的创意编排中提高理解思考能力。
二、课本剧可以培养学生的创编写作能力
创编写作能力是语言构建与运用能力的重要体现,也是当前小学语文教育语言建构运用能力培养的重中之重。然而,目前小学生写作能力普遍较弱,创编能力更是亟待加强。由于传统写作教学的单调性与局限性,写作积极性低下、想象创新能力较弱等问题频出,学生的创编写作能力不足成为当下小学语文教学的痛点之一。笔者认为,相对于传统教学方式,创编课本剧这一教学方式可以解决这一问题,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创编写作能力。
(一)提供创编思路,平衡生生差异
传统的习作教学多采用命题写作的形式,这一形式对于学生寻找写作切入口、构造描绘情景等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有一定的要求,便很容易加剧语言运用的生生差异:语文素养较好的学生游刃有余,相反,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较弱的学生却无从下笔。在“不知道写什么”、“描写不够形象生动”等问题中,学生容易走进自己“不会写作”的误区。
而课本剧编写则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课本剧的创编难度较低,其主要基于文本,学生可以根据课文的内容进行编写,也可以借鉴、模仿课文中生动形象的描写方法,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写作的难度,给一部分语言基础较弱的学生提供了创编思路;另一方面,课本剧的创编以其创编门槛低,创造空间大的特点,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创编过程中体会到写作的乐趣,从而平衡了生生之间的差异,确保每个学生的创编写作能力都能有所改善。
(二)创新习作模式,助长写作动力
传统的习作教学模式常伴以字数、文笔的限制,形式较为单一刻板,导致学生面临“不想写作”的困境,产生疲于应付的心态。同时,传统习作模式缺乏实用性与成果性,其最终输出成果仅为作文本身,在单调的习作模式与产物输出中,学生的写作动力逐步消退。正如张新平老师所言,“不想写”的消极写作心理与逐步丧失的写作动力成为学生创编写作能力低下的主要原因。
课本剧创编改变了传统习作教学的单一模式,并且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与成果性。一方面,课本剧的创编不会给予学生字数、文笔的限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进行自主创编,激发学生写作兴趣,从根源上解决学生“不想写”的问题;另一方面,课本剧创编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演绎呈现,这一特殊的目的可以给学生带来荣誉感和成就感,从而助长其写作动力,为培养学生的创编写作能力打下坚实基础。
(三)打造创意平台,落实语言运用
课本剧的创编为学生施展创意提供了很好的平台,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一方面,课本剧创编需要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学生可以基于文本对于情节和人物对话展开天马行空的想象,在创新创造中落实语言的运用;另一方面,创编又不能完全脱离文本,需要脚踏实地,进行有依据的想象,从而达到“创不离文,文不失创”的境界。学生通过在适当地范围内进行想象与创编的锤炼,可以将脑海中的语言意识以创造性的方式呈现表达出来,从而落实语言的运用,学生的创编写作能力由此提升。
三、课本剧可以增强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提出,要让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运用口頭语言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口语交际贴近现实生活,因其实用性而逐渐为社会所重视。然而,当前小学阶段口语交际教学的现状仍不乐观,存在交际理论化、地位边缘化等现象,经心理学相关研究发现,小学生在口语交际中还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口语交际能力训练有待提升。
笔者认为,课本剧能够让学生综合运用口头语言和态势语言,在不同的情境中增强倾听、表达与交流的能力,从而增强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一)锻炼倾听能力
倾听是展开口语交际的重要前提,也是口语交际教学的重要内容。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小学生正处于具体运算阶段,这一阶段的孩子具有去中心主义的特质和较强的自我表现需求。因此教师需要多鼓励学生在合作学习中锻炼倾听的能力,以此推动其去中心化的发展。课本剧剧本的创编,往往需要集思广益,实现灵感的碰撞,能够为学生提供倾听意见、查漏补缺的平台;课本剧的排练表演,需要学生耐心等待,留心倾听对话,从而合作完成演出,能够培养学生的耐心与专注。
(二)锻炼表达能力
表达是口语交际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课堂虽然也鼓励学生进行表达,但是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我们常常会发现从不主动举手发言、讨论交流的同学,尤其是在高年级段,这一现象愈发普遍。
课本剧为学生的表达提供了把手,能够以轻松愉快的方式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是学生从被动向主动转变的起始点;在课本剧中,学生主动尝试运用口头语言和态势语言进行表达,即运用独白、对话、姿态、表情和动作去传递思想,交流情感。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会对学生进行专业具体的指导与修正,引导学生将语言的理解感知转化为实际的运用演绎,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文本语言、口头语言、肢体语言三者合一的魅力。因此,课本剧能够让学生在日常的沟通交流中,会更自信、更从容的进行语言表达,展现出更好的自己。
(三)锻炼交流能力
交流是基于倾听与表达的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过程,是口语交际教学的目的所在。课本剧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口语交际情景,为孩子提供了日常互动模式的支架。一方面,学生在课本剧的体验中,揣摩人物内心,模仿人物的言行,能够从不同情境下角色的语言和行为中习得一些基本的口语交际方法,如拒绝、感谢、赞美、沟通、商量、辩论等,为学生实际应对不同交际情境提供了范本;另一方面,在课本剧编排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内部需要进行积极的讨论交流,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口语表达能力等口语交际能力在团队合作中能得到切实的提升。
四、结语
综上所述,对比传统的教学模式,课本剧的编演能够全方位培养小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使学生在深入了解课文、参与课本剧创编、实际表演的过程中逐步提升其阅读理解能力、创编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学生共同参与课本剧的编演,在课本剧中感受语文学习的乐趣与魅力,真正实现“做中学”的教育理念,从而促进小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肖俏.编排课本剧——探究语文趣味学习新途径[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7(15)
[2]惠琰.课本剧编演——为小学语文教学着色[J].求知导刊,2021(25):35-36.
[3]张新平.改变传统作文教学,发挥学生作文的自主性[J].新课程(中学),2019(10):33.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3
[5]卢友霞. 基于ARCS动机模型的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策略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21.
[项目:本课题为温州大学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新居民子女公益教育戏剧推广体系构 建——基于温州大学沐童翎教育戏剧社实践探索”(JMSC2019012),指导老师:章园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