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数学思维能力的实践

2022-06-27王彦民

学习与科普 2022年20期
关键词:思维能力培养策略高中数学

王彦民

摘要:思维能力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能力。当人们在学会观察事物之后,会把各种不同的物品、事件、经验分类归纳,不同的类型都能通过思维进行概括。思维能力也是学生学习数学、解决数学问题的基本能力。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重點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思考如何改变自身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在达到预期的数学教学效果的同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的抽象知识、逻辑关系和各方面的规律。

关键词:高中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引言:

数学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有着十分具体的培养要求。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必要的数学思维,仅仅依靠解题经验与数学教师教给的学习方法,“套用”发展,生搬硬套,那么学生在遇到一些相对困难的数学问题或者数学概念时,就会无从下手,从而挫伤学习自信心,失去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为了有效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让学生具备较高的思维能力,数学教师就需要根据学生的真实学习状况,立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创新,从而实事求是地帮助学生拓展思维,提升能力,为自身长远发展打好根基[1]。

一、数学思维的概念及其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数学思维主要是指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通过对数学定理、数学公式以及数学符号等相关概念的推导与论证,从而掌握的一种具有规律性的数学联想思维,这种思维的形成一方面源于知识本身是具有一定的联系性的,另一方面是因为学习的本质主要是逻辑思维的养成。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着眼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有利于学生观察能力以及分析能力的提高,还能让学生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问题分析思维,从而达到整体数学能力的提升;同时数学思维作为影响学生学习成果的潜在因素,无论是在学生的日常知识学习中,还是对身边事物的感知上,都具有一定的影响[2]。因此对于数学这种理论性质和应用性质并驾齐驱的逻辑性学科,教师更应该研究数学思维培养的策略与方法,注重其在日常教学中的融入,让学生在接受新知识的同时能够掌握分析问题的精髓。

二、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数学思维能力的实践策略

(一)创设愉悦的数学学习氛围

教师作为课堂活动的组织者、设计者,要尊重学生的实际情况,营造良好的数学学习氛围。高中生都具有较强的自尊心,要了解和把握学生的心理特征,在课堂上注重教学方法的设置,激活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参与意识。

比如,在学习“抛物线”时,对于“抛物线”图形的特征,笔者以体育课堂上“投篮”为媒介,让学生联想篮球在投射后的运动轨迹。学生对篮球很是熟悉,自然而然愿意去思考、想象和构建“抛物线”的轨迹图示。再如,对“椭圆”知识的讲解,笔者从“椭圆”的概念,“椭圆”的画法上,安排互动环节。结合对“椭圆”图形的观察,让学生自己动手绘制“椭圆”。围绕“椭圆”的不同画法,展开讨论,让学生思考并探究“椭圆”的相关知识点和性质[3]。

数学知识本身逻辑性强,在对数学问题的探究中,教师要剖析数学内在的逻辑关系。高中数学知识点更加复杂、多变,仅仅停留在初中认知及学习模式上,难以吃准题目。以函数概念为例,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了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当学生进入高中,函数知识点呈现多元化,如对数函数、幂函数、三角函数等。这些知识点都属于函数范畴,根据其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一对一”的关系,让学生深刻认识函数的本质与内涵。因此,教师要打破传统的解题模式,引领学生聚焦函数的数理关系。同样一个概念、定理,在不同学段,其内涵也有所差异。对高中数学中的基本概念,教师要加强解析,夯实学生的知识结构,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启发学生的逻辑思维,指导学生运用逻辑思维来捕捉、筛选和处理题设条件与结论之间的关系,从而增强学生的数学推理与验证能力。

(二)提升学生兴趣

提高学生数学学习兴趣,最直接且最有效的方法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数学教师若可以有效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可以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数学思维有效培养。为此,数学教师不妨依据学生兴趣,为学生创设一些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趣味性”与“教育性”并行的教学创新中,逐步将生活与数学加以联系,最终培育数学思维。

例如,在教学“立体几何初步”一课,数学教师引导学生对校内建筑进行代入观察,通过实物观察思考激起学生学习兴趣,不但可以让学生将抽象知识具象化,多个角度地深入分析,还可以使学生有效转变思维定式,不再固化地看待数学理论。

(三)培养学生观察力

在数学课程中,对数学知识点的学习,教师要指导学生认真观察,细致分析,为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做铺垫。没有仔细观察,就难以有所发现。面对数学题目,要观察题设信息,从中发现关键点,为快速、正确地解题提供思维保障。比如,对“等差数列”的学习,虽然概念的呈现是必要的,但教师要善于结合实例,让学生体会“等差数列”的特点。如“1、3、5、7、9”等自然数,公差为“2”。再如,“4、9、14、19、24”等自然数,公差为“5”。利用直观的数列,让学生去观察,从中辨析数列中项与项的关系。为了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教师要强化学生的数学抽象思维能力。

数学学科知识,以符号化、形式化语言为主,会令学生感到艰涩难懂。因此,教师要从直观想象和化归能力的培养上,促进学生对数学问题的转化。比如,在高中阶段,空间想象力主要体现在由平面到立体,由静止到运动。教师可以利用图形法,增进学生对数学几何意义的探究。同样,自主学习意识的激发,需要教师创建富有活力的数学课堂。比如,在教学“不等式基本性质”时,笔者引入“糖水加糖更甜”的活动,让学生探究“糖水不等式”,感受数学知识的趣味,让学生能够运用数学思维来观察、解读自然现象。

结束语

总之,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需要教师善于制造有效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乐于参与到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学习中来,同时优化自身的教学方法,寻求各类能够对数学思维培养起到正向作用的方法,并结合教后反思与总结,完善教学成果的同时,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更加全面、更加完整。

参考文献:

[1]李凤英.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20(11):34.

[2]陆颖.核心素养视角下高中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J].理科考试研究,2020,27(21):32-34.

[3]童子杰.浅谈高中数学教学中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学苑教育,2020(27):43-44.78B3293E-D178-40C9-B86C-84410D402017

猜你喜欢

思维能力培养策略高中数学
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
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巧设任务,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高中数学数列教学中的策略选取研究
调查分析高中数学课程算法教学现状及策略
基于新课程改革的高中数学课程有效提问研究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
数学归纳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