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人为本,抒写课后教育的美好生态

2022-06-27杨宏蕾

学习与科普 2022年20期
关键词:育人班级服务

杨宏蕾

课后教育,事关民生,是“双减”政策有效落地的保障。近年来,郑州市金水区优胜路小学秉承“优教育”哲学,立足三个服务目标,即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解决或缓解家长的接送困难、让学生过有意义的校园生活;坚持四项服务原则,即多元、适应、综合、选择,全面推行“5+2+N”课后服务模式,努力将课后教育课程化、制度化,切实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一、缘起:精准调研,聚焦问题,催生课后教育的新思考

2021年7月,教育部出台了五项管理、双减政策,回顾我校课后教育开展情况,结合学生、家长、教师三方问卷,发现以下问题:

1.来自学生及家长。校级课程学生都非常喜爱,但班级课程采用“网络资源+观影学习+教师指导”的学习形式过于单调,学生兴趣不高、缺乏吸引力,家长期待有更好的课程促进学生发展。

2.来自教师。一是班级课程老师缺乏自主研发课程的内驱力,长此以往造成职业倦怠,职业幸福感降低。

二是教师年龄整体偏大,每天9个多小时的工作量让老师们深感疲惫。

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服务品质?如何平衡教师工作压力与积极性的矛盾?

二、溯源:科学分析,摸清症结,找准课后教育的新痛点

发现问题后,我们追根溯源。学校领导深入一线与老师、学生座谈,终于找到问题的症结:

1.观念偏差:我们把班级课程简单视为看管学生、完成作业、观看视频、增长见识,与课后教育的初衷——让学生过有意义的校园生活相悖。

2.设置有误:学校课程设置存在重复与缺失现象;人文关怀机制相对薄弱。

三、行动:健全机制,直击课程,探寻课后教育的新路径

找准原因,我们迅速行动,在优化课程上下功夫,赋能课后服务自内而外的生长力。

1.重新架构,修正课程设置。我们重新审视课程设置,校级课程是为在某些方面有特长与发展潜质的学生设置。“以德为先”的育人课程缺失,创客与编程应归为一类,校级课程重新整合,充实为这五大类,即追优德育、慧优创客、健优体能、美优艺术、尚优劳动五大类课程。

班级课程属于普及类课程,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以及校情、师情开设,最好由教师自主研发。

2.放权赋责,点燃研发热情。为破解班级课程设置的难题,学校开展了课后教育大学习、大讨论活动,梳理分析调查问卷,召开班子、年级长、教师代表三级会议,共同商榷调整方案。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保留最初的书法、阅读、引桥,并更名为墨韵书法、乐享悦读、引桥课程,删去博览、语言板块,开发了学生喜欢的生活达人、红色记忆、棋行天下、笛音飞扬。至此,班级课程从1.0版迭代升级为如今的2.0版七大主题课程,即生活达人、紅色记忆、棋行天下、笛音飞扬、墨韵书法、乐享悦读、引桥课程。其中,在学生问卷调查中,部分学生期待开设“棋”类游戏课程,擅长棋类的老师主动报名,自发抱团研发出“棋行天下”课程……老师们的工作热情被点燃,从原先被动执行,到个人自主申报、年级联合研发,他们专业特长得以发挥、生命价值得到体现。同时,学生也在不断生长的课程中,实现了有价值、有意义的自我成长。

3.提升站位,完善课后教育体系。

(1)党建引领,让服务增值。针对课后教育教师内驱力不足,学校将课后服务纳入“党建”项目,号召全体党员增强责任担当,引导教师从“要求干”向“主动干”转变。党员教师自主报名,依据自身特长开设相应课程,如英语教师结合自身特长开设“灵韵舞蹈”课程,语文教师开设别开生“面”劳动课程,50多名党员全部参与课后教育。

(2)人文关怀,让教师暖心。课后教育让教师的压力倍增,学校想方设法为教师减压。学校实行弹性外出制,允许老师因事在不同时段有登记外出;实行弹性下班制,凡是下午没有延时服务任务的老师正常完成工作后,下午4:30可以下班,这些弹性的时间管理给予教师适度的自由。同时,学校还创建心灵驿站缓解身心压力,设置健康小屋随时检测状况,搭建微心愿平台保障信息畅通,组建爱心托管班解决子弟看管难题。从校长到教师,大家心心相印,互帮互助,营造了和谐向上的工作氛围。

四、共生:以生为本,协同育人,营造课后教育的新样态

多年来,学校不断优化课程体系,推行“自主学习+素养提升”的服务模式,为学生提供多元、立体的“课程场”。其中,引桥课程是我校与郑州市第七初级中学联合开发的小初衔接课程,采用由“我校一名六年级教师+初中一名教师”组成双师教学,课程涉及文学品读、逻辑推理、科技探索、国际交流等,通过学习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国际视野、未来意识,为提前适应中学生活助力。

学校努力建构适合学生发展的育人空间,创建了“五厅——乐海飞扬厅、金阳光合唱厅、花木兰啦啦操厅、灵韵舞蹈厅、乒乒乓乓厅”、“四坊——慧优创客坊、美优艺术坊、尚优劳动坊、创意读写坊”。动静结合的学习场域功能齐全,学生可进行阅读交流、实践制作、探索创新、展示分享,特色的文化环境吸引学生自主探索、实践创新。

学校融合各方资源,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教育生态。聘请歌舞团管乐教授、非遗传承人、奥运赛艇冠军、文物专家等专业人士,对学生进行专业指导。还带领学生走进消防站、省军区、黄河博物馆等校外活动基地,家校社联动,协同育人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丰富的“营养餐”。

学校跟踪评价,搭建社会共育平台。通过上下联动、内外协同,形成教育合力,有效破解了有偿家教、校外培训泛滥的困局,让课后教育更顺民意、暖人心、促成长。在近期的课后服务反馈中,学生、家长的满意率及教师职业幸福感均超过95%。

而今,我们看见:学生全情投入、幸福沉浸;老师彰显特长、共享快乐;家长放心暖心、获得感满满。我们更相信:学校会把握好管理艺术的度,既做到精细管理,又彰显人文关怀,让每一个生命在这里尽享美好!

猜你喜欢

育人班级服务
聚焦“五个一” 打通为侨服务渠道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班级“无课日”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班级FACE系列大放送
采掘服务个股表现
一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测试
以牙还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