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们都是突变体

2022-06-27李昂

科学文化评论 2022年1期
关键词:基因

Eben Kirksey. The Mutant Project: Inside the Global Race to Genetically Modify Humans. St. Martin’s Press, 2020.

中图分类号 N09∶Q-1

文献标识码 A

收稿日期:2022-01-02

作者简介:李昂,吴江籍,生于北京,现居加拿大素里市。科技史博士,独立学者,主要研习生物学史。Email: agathali@gmail.com。

2018年,基因编辑婴儿的消息爆出后,舆论一片哗然,中文媒体上的报道铺天盖地,但是内容大同小异,至今没看到全面深入的调查报告。学术期刊上则出现了不少关于法律责任分析,伦理问题讨论的文章,但在很多事实都没有搞清楚的情况下,这类论述不过是浮光掠影。相比之下,从一些国外学者的言论中发现,他们对此事的来龙去脉倒是了解颇多。埃本·柯克西(Scott Eben Kirksey)所著《突变计划——在基因改造人的全球竞赛之中》(The Mutant Project: Inside the Global Race to Genetically Modify Humans, St. Martin’s Press, 2020)大概是个重要的知识来源。

作者埃本·柯克西是一位关注科学与正义之关系的人类学家,现在受雇于澳大利亚墨尔本迪肯大学。2019—2020年他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任职时,完成了这本新书。柯克西本人的学术经历略复杂,在一般的介绍里只提到他在牛津大学的研究生学习和在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取得的博士学位,稍微搜索了一下才发现他的本科上了三所大学,期间在中美洲和东南亚都做过短期工作Scott Eben Kirksey. prabook.com. (n.d.)., 见https://prabook.com/web/scott_eben.kirksey/417304。他的第一本书《纠缠世界中的自由》(Freedom in Entangled Worlds: West Papua and the Architecture of Global Power,2012),讲的是西巴布亚对印度尼西亚占领者的抵抗和国际势力在其中的角色,这也是其博士论文的研究内容。不过他在读博期间对生态学产生了浓厚兴趣,并花了大量时间学习和参加野外考察,这为他后来的工作打下了一定基础2010年之前,他在发表物上的署名是Scott Kirksey,之后改成了Eben Kirksey,不知道是不是代表了学术兴趣的转向。。他的博士指导委员会成员之一唐娜·哈拉威(Donna Haraway)哈拉威1972年在耶鲁大学获得生物学博士学位,后从事女性研究和科学史教学。她 1980 年开始任教圣克鲁斯大学,在那里成为美国第一位女权主义理论终身教授。她的作品对人机关系和人与动物关系做了很多探讨,对人类中心主义提出尖锐批评。对其影响很大,从柯克西后来的两本书——《多物种沙龙》(The Multispecies Salon,2014)和《新兴生态学》(Emergent Ecologies,2015)中,都能看到她的影子。柯克西也跟一些先锋艺术家保持着密切交往,《多物种沙龙》其实就是对一系列艺术展览的总结见https://www.multispecies-salon.org/。。在这些展览中,艺术家和科学家一起,用装置作品来表达对自然与人类文明互动中所产生的繁荣与衰败的思考。

此后,柯克西给自己设定了新的研究目标:探索遗传工程将如何改变人性([1],p.5)。为此他参加了2015年美国国立卫生院(NIH)组织的CRISPR培训班(第五章),除了学习理论知识外,也亲自上手做了些实验,并结识了很多一线研究人员。这些准备在他后来的调研中显然起到了积极作用——对生物学界来说,他是个外部的观察者,但不会说外行话,因此能够得到众多科学家的信任,让他们乐意与之对谈。

《突变计划》这本书,从2018年11月在香港举办的第二届人类基因组编辑国际峰会写起,主要围绕贺建奎贺建奎2006年本科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2010年获美国莱斯大学生物物理学博士学位。2011年至2012年在斯坦福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12年经深圳市孔雀计划引进回国,就职于南方科技大学,并创办了瀚海基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主导的基因编辑婴儿事件中的关键人物,挖掘他们的言行和思想来源,并对相关机构的组织和运营理念等做出分析;因为试验的志愿者来自HIV阳性群体和他们的配偶,所以书中还穿插了大量美国对HIV的试验性治疗的案例,以及HIV阳性人群、残障人士等少数群体为对抗社会歧视所做的努力;此外,柯克西也谈及了欧美一些正在进行的类似工作和相关科学家的观点,还引述了历代科幻作品中对人类遗传改造的想象,认为这是公众情绪的一个根源。

书中用到的材料,关于中国的部分多来自2019年他对深圳华大基因公司、和美妇儿医院、南方科大等地的探访。而接受他访谈的人士中,最重要的一位可能就是曾任贺建奎公关顾问的瑞安·费雷尔(Ryan Ferrell)。费雷尔虽然是在2018年8月才正式为贺工作,但他们此前就有交流,而公关顾问这个职位,则让他接触到了贺建奎公司和研究项目中的不少机密(第十五章)。代表科学界出场的一个重要人物是伦敦大学学院的生殖生物学和分子遗传学家海伦·奥尼尔(Helen O’Neill),书的第一章和最后一章分别使用了跟她的两次访谈作为开头和结尾。奥尼尔跟贺建奎年纪相仿,也有着相似的野心,并创建了自己的公司(Hertility Health),从各方面看都是个很好的参照对象。

刚看到目录时,笔者私以为此书思路跳跃、结构松散,不过一气读下来,感觉整本书叙事还是很流畅的,插叙的篇章安排也算合理。书皮上的推介语称它是一部“难得的引人入胜的学术作品”,这并不夸张。在公众舆论和生物医学圈子几乎一边倒的挞伐中,柯克西以人类学家的自觉,保持了冷静、客观的态度,试图梳理贺博士的成长和心路历程、以及影响他的环境因素。他甚至还前往了贺博士在湖南乡下的老家虽然在中国旅行比跟爪哇岛上的武装势力打交道要容易和安全,但柯克西不会中文,而湖南乡下的农人又不大讲普通话,于是要通过翻译和当地司机的两重转述才能进行交流。,可谓勤奋。在调研过程中,有时候他隐藏了自己的身份,比如去和美妇儿医院,就是装作一个潜在的客户(第十五章),不过他并非像调查记者那样特意去寻找黑幕,而是在观察中时刻注意反思。他最常思考的,可以說是贯穿全书的一个问题,即新技术会带来怎样的、新的社会不公。也正是借着这一思考,他把大家带入了历史上的一个个经典案例,如:臭名昭著的塔斯基吉梅毒试验1932—1972年,美国公共卫生局对399名非洲裔男性梅毒患者及201名健康非洲裔男性所进行的一系列人体试验。自始至终,研究者都不曾对罹患梅毒的参与者告知患病的实情(而是宣称患者接受的治疗是为了医治败血症),也未对参与者采用有效的治疗方式。、癌症实验性疗法中对受试者的种族歧视、试管婴儿、遗传诊断技术在美国和中国的流行、印尼的医疗产品黑市、还有韩国的整容业等等。

以往读到外国人写的发生在中国的事,常有隔靴搔痒之感,此书基本没有留下这样的印象。当然,以如今的地球村,事件的主舞台虽然在中国,但互动范围早已延伸到全球各地,须是具国际化视野的作者才有可能看到全貌。

总的来说,柯克西的写作很能取信于人。他会把每次访谈进行的地点——咖啡馆、餐厅、实验室——的环境仔细做一番描绘,让读者好像置身于访谈对象的自然生境。在涉及相关科学知识时,他的介绍也比较准确到位。他特别多次强调“编辑”不是一个好的比喻,人们口中的CRISPR技术,基本上只是利用了CAS9这个酶的DNA剪切功能,因此只能相对准确的破坏某个基因,并不能实现一般意义的编辑(包括复制、粘贴这些)。而在做一些判断性的陈述时,他总是提供丰富的细节作为支撑。有些数据资料在此书里第一次看到,感觉相当吃惊,比如华大基因的规模事迹(第三章)等。他讲到的在美国发生的一些创业者故事又充满戏剧性,非常吸引人。不过在此就不多透露了,希望对此事件感兴趣、想发表观点的各位亲自阅读一下这本书。

当然,也不是说此书写得尽善尽美。首先,几乎所有提供信息的中国人士(和个别外国人)都被隐去了姓名,这虽然说是应信息提供者的要求,但确实限制了读者进一步查证的可能。其次,他也没能回答“婴儿在哪里出生?”“除了被判刑的三人之外,还有谁参加了这项试验?”之类的问题他提到了另外几个人,但不是全部。。据说此案已被列为重大机密([1],p.30),那样的话我们短时间内恐怕很难看到事实的全部了,只能暂时满足于柯克西的书。此外,虽然作者自己调查所得的一手材料比较可靠,但他引用的资料有些可信度就略差。比如他在说到发展速度快带来的危害时,提及自1995年起,广东省有36万产业工人因工致残截肢([1],p.29)。虽然他给了文献出处,但是追踪之后发现这个数字不过是一个NGO(非政府组织)人士的说法。最后,柯克西看起来跟很多历史研究者一样,喜欢上了自己所研究的人物。在尾声部分,他在与哈拉威的争论中不禁为贺辩护,说“与其追着一个人口诛笔伐,不如谴责体制”([1],p.252)。他認为贺建奎不过是在人类遗传改良的国际竞争被塑造出来的、受深圳速度和南科理念鼓舞、为实现中国梦而跟别人一起做了错事却独自背锅的“替罪羊”。当贺建奎老家的亲友问他贺是不是犯了严重错误时,他的回答是:“贺做的事会在历史上留名,大家在很长时间内都会记住他。”([1],p.37)这简直温和得有点过分,无论如何,贺为了实现自己的目的,欺骗了很多人。在所有环节中,向医院隐瞒志愿者HIV阳性的事实尤其不可原谅。

柯克西其实在很多地方都表露出他认为新技术一旦与资本结合必然会带来新的社会不公,他也暗中讽刺了几个打着治病救人旗号的投资人。但其实贺建奎也是其中之一,他坦承过自己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授,更喜欢做研究型的企业家The untold story of the ‘circle of trust’ behind the world ... (n.d.).,见https://www.science.org/content/article/untold-story-circle-trust-behind-world-s-first-gene-edited-babies。,却不知怎么得到了柯克西的宽容。

贺建奎被主流生物学家看作一个局外人An outsider claimed to make genome-editing history - and the world snapped to attention. STAT.,见https://www.statnews.com/2018/11/26/he-jiankui-gene-edited-babies-china/。,因为他是学物理出身,没有自己亲手做过生物实验,这也是他特别遭厌弃的一个原因。然而现在基因编辑技术已经从象牙塔中被释放了出来,别说其他学科的学者,连行为艺术家、骇客们都正在逐渐掌握它。在美国,只需99美金就可以买到定制的CAS9酶([1],p. 59)。正如《突变计划》最后一章的标题,“马儿已经脱缰了”。而现在距离CRISPR技术首次应用于真核生物,还不到10年。

最近赢得了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专利的张锋团队所在的布罗德研究所,在网站上给出了这项技术的大事年表,但这个年表只写到了2013年CRISPR timeline. Broad Institute. (2018, December 7)., 见https://www.broadinstitute.org/what-broad/areas-focus/project-spotlight/crispr-timeline。。我想这倒未必是他们傲慢地认为之后就没有大事了,而是大事层出不穷,让人目不暇接。2015年,中山大学黄军就在《蛋白与细胞》杂志发表的基因编辑胚胎的论文Liang P, Xu Y, Zhang X, Ding C, Huang R, Zhang Z, Lv J, Xie X, Chen Y, Li Y, Sun Y, Bai Y, Songyang Z, Ma W, Zhou C, Huang J. CRISPR/Cas9-mediated gene editing in human tripronuclear zygotes. Protein Cell. 2015,6(5):363—372. 见 10.1007/s13238-015-0153-5. Epub 2015 Apr 18. PMID: 25894090; PMCID: PMC4417674。,引起了欧美学界对中国将领跑这一领域的焦虑。当年12月在华盛顿召开的第一次基因组编辑峰会,可以说就是为了应对胚胎基因编辑在中国的快速发展。贺建奎的出现又给西方世界带来一波对东方黑科技的恐惧(第二章)。不过在疫情蔓延了两年之后,公众似乎已经淡忘了此事,科学家的脚步则从来没有停止。贺建奎入狱后的 3 年里,可遗传的人类基因组编辑又取得了很多进展,中国也制定了新的法规As creator of ‘Crispr babies’ nears release from prison, where does embryo editing stand? Center for Genetics and Society. (n.d.).见https://www.geneticsandsociety.org/article/creator-crispr-babies-nears-release-prison-where-does-embryo-editing-stand。。但是,柯克西一再让大家考虑的问题:“谁值得生?哪类人应该被编辑掉?未来的人类应该加入什么特质?”却并没有统一的答案。毕竟,在分子水平上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而且新生儿还会带有约40—80个父母所没有的新突变[2]。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都是突变体([1],p. 7)。

参考文献

[1] Eben Kirksey. Then Mutant Project: Inside the global race to genetically modify humans[M]. St. Martin’s Press, 2020.

[2] Acuna-Hidalgo, R., Veltman, J.A. & Hoischen, A.. New insights into the generation and role of de novo mutations in health and disease[J]. Genome Biol, 2016, 17: 241.

猜你喜欢

基因
修改基因吉凶未卜
基因事件
遗传变异类测试题
基因密码乐谱
基因密码乐谱
基因
基因小子
基因搜索仪
基因小子
基因小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