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世纪50年代对“旧协和”的改造及得失

2022-06-27薛祺

科学文化评论 2022年1期
关键词:改造

摘 要 北京协和医学院创建于1917年,是民国时期一流的医疗教育机构。协和医学院长期受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资助,拥有国际顶尖的医护水平及科研力量,培养了众多对我国医学卫生事业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人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对“旧协和”进行了接管,并对其制度、思想以及资产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改造,使其能够真正为中国医疗技术的发展和医疗体系建设服务。回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对“旧协和”改造的内容及其独特之处,进一步探究其背后的历史原因,总结其中的历史经验与教训,对于当前的教育改革与医疗改革都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 协和医学院 改造 接收

中图分类号 N092

文献标识码 A

收稿日期:2022-01-10

作者简介:薛祺,1997年生,山东济南人,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科学技术史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现代医疗卫生史。Email: xueqi19@mails.ucas.ac.cn。

北京协和医学院是民国时期最成功的医学院,长期以来,该医学院受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资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协和医学院开始进行全方位改造。改造运动对协和医学院自身发展以及中国医疗体系的建设都产生了深远影响。通过分析协和改造的背景、内容和原因,并对其进行深入反思与客观评价,以期为我国现阶段教育医疗工作的深化改革以及中国特色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完善提供重要的理论参考与历史借鉴。

一 对“旧协和”改造的背景

1.协和医学院的诞生和发展

自19世纪开始,西方传教士便在中国推广西方的医学技术,而此时的中国政府也开始重视中国本土的现代医学发展。在此背景下,洛克菲勒基金会来华考察,希望在中国建立一所高水平的现代医学院。洛克菲勒基金会的医学考察团在对中国当时的经济、政治环境与教育情况进行三次考察后,认为在中国重新建立一个医院或者医疗机构是不合时宜的,但是可以资助医学校,并认为北京协和医学堂是最佳选择。北京协和医学堂最初是由英国伦敦医学会联合长老会、美以美会、内地会、伦敦教会医学会和英格兰教会五个教会团体一起创办的,并于1908年正式开课。随后,由洛克菲勒基金会为开展在华医学事业而创办的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决定接手北京协和医学堂,1915年7月1日,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用20万美元收购了医学堂全部资产,并更名为“北京协和医学院”,由校董事会负责管理协和的内部事务。至此,北京协和医学院也开始按照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的办学理念与培养模式发展。长期以来,北京协和医学院一直受到美国津贴补助,包括教职工工资以及学生补贴,等等。与此同时,协和医学院的教学理念、学生培养模式等也按照西方国家教学理念执行,赴美留学进修也成为大部分教师、学生的选择。必须承认的是,在洛克菲勒基金会出于慈善目的的资助下,协和医学院实现了快速发展,并成为当时中国最好的医学院。此外,洛克菲勒基金会秉承的“精英”模式培养了中国医学界的领袖与众多医学人才,并将他们输送到中国各个地区的军队以及地方医学院,这些医学人才引领了中国医学的发展,并且对中国的医学教育做出了深远影响。

2.中美关系的演变

中美关系是影响中国共产党对待外国在华文化机构态度的重要背景,也是决定中国共产党采取改造协和医学院等高等院校运动的关键因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美国政府為对其“扶蒋反共”政策的失败作辩护,于1949年8月 5日公开出版了《美中关系白皮书》,为美国的对华政策进行辩护,一经发表便引起了中国人民的愤怒与抗议[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中国共产党对外国在华医校持保护态度,允许他们在中国继续开展业务,基本保持原有的状态与结构。朝鲜战争爆发后,中美之间的全面对抗很快波及到外国在华医疗机构。1950年11月27日,美国驻安理会常任代表奥斯汀发表“美国在华医疗是中国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的言论,引起了国内民众的强烈抗议,并引发了一系列的大游行活动,包括北京教会医院、天津教会医院以及上海教会医院等医务人员参加游行。1950年12月18日,美国财政部正式冻结与中国有关的全部银行账户,美国与在华医疗机构的资金往来被割裂。对于协和医学院而言,其一直受到CMB基金的资助与支持,此次事件发生以后,CMB成员积极寻求各种方法试图恢复其与协和医学院的资金联系,但均以失败告终。同年12月28日,中国政府实施资产反冻结,并宣布受到美国资金支持的医疗、文化机构由政府接手或者由中国私人团体运营,并到当地主管部门进行注册登记。

3.改造的指导思想与原则

1950年6月1日,“第一次全国高等教育会议”召开,教育部马叙伦部长在全国高等教育会议上提到高等教育的方针:“我们的高等教育,必须密切地配合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国防建设的需要,而首先要为经济建设服务,因为经济建设乃是整个国家建设之本。”[2] 北京协和医学院对中国现代医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医学人才。随着中美关系日益紧张,中国共产党开始筹划对北京协和医学院的医疗及其教育方面的改造工作。协和医学院培育人才的方向,由培养出对我国医学和卫生事业发展有影响的人才转变为应快速高效地培养能够为国家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服务的人才,来解决当时中国医疗卫生缺口大的问题。1950年8月7日开幕的第一届全国卫生会议上,朱德副主席做了《为群众服务并依靠群众,是卫生事业发展的正确道路》的重要讲话,明确了医务工作者的方针:“为群众服务,并依靠群众去推动和发展人民的卫生事业”,并规定了如何服务群众的内容[3]。对医务人员的改造方针主要是“为人民服务”。这也成为协和知识分子思想改造、医疗与教育方针调整的指导思想。

二 对“旧协和”改造的内容

1951年1月20日,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正式接收了接受美国津贴的私立北京协和医学院,这也意味着对“旧协和”的全方位改造拉开序幕。

1952年1月1日起,将刚接管一年的中国协和医学院划归中央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建制,协和的管理权将从卫生部和教育部转交到中国人民解放军手中。其主要任务为:“为全军培养高级师资和提高部队医务干部水平,向卫生干部进修学院过渡。”[4]1952年8月军委总后卫生部为解决医校与护校的教育方针和任务等问题,组成检查组来协和医学院进行检查,经检查得出结论:“协和医学院师资条件较高,设备较好,可作为医学‘师范’担任高级师资培养与选调干部专科进修的任务,以提高军医大学师资和正规医院的专科人才,至于医本科学生的教学可由其他医学校承担。”[5]北京协和医学院从1953年春停止招收医学生,由培养医学本科生改为为军医学生提供研究生进修,为期一年。1956年,协和医学院结束了四年的人民解放军管理,国务院仍将协和医学院划归于中央卫生部领导,这标志着对“旧协和”改造的初步完成。四年的“军管”时期,协和将发展重心转移到了国家建设中,包括培养军队高级医疗人才、为军队医疗服务、为组建301医院抽调专业骨干等等;经过了中国共产党不断摸索、不断尝试,基本明确了协和的基本定位与任务,1957年卫生部确定了协和医学院的任务:“以医学科学研究为主,加强协调合作,进行医学科学中主要问题的研究,培养科学研究和高级教学人才,并做好临床医疗工作,提高医疗质量,密切配合研究工作。”([5],页52)

1.对协和医学院进行资产收购、合并

对协和医学院进行资产收购,将其由私有转为国有是对“旧协和”改造的基础和前提。改造之前的协和医学院资金来源于美国中华医学基金(CMB)。自1915年7月1日开始,中华医学基金会便给予协和医学院全部的资金支持,预算为每年5.3美元,且资产每年递增,还包括20万美元买下的协和医学堂地产、六家传教机构的遣散金、斥资12.5万美元购得的“豫王府”作为医学院校舍、支付给教员的丰厚薪资和差旅费,例如校长麦克林(Franklin C.McLean)为2400美元/年,等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以协和医学院为代表的接受美国津贴医院进行了资产收购、合并等改造。1950年12月,美国财政部冻结了与中国的所有财务往来以及中国有关的全部银行账户。1951年1月12—16日,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召开了华北区处理接受美国津贴的医院会议,商讨对接受美国津贴的医疗机构的处理办法。会议通过了“处理接受美国津贴的医疗机构实施办法草案”,协商拟定了对华北区各接受美国津贴的医院的具体处理办法。卫生部处理接受美国津贴的医院的原则:保证其业务不受影响并充分发挥效能,以应广大人民的医药要求,不得减缩业务范围,尤其防止财产的转移、损害和破坏;其由政府接办和合办的医院,中国员工一律原职原薪留用。1951年1月20日,协和医学院(当时名为私立北平协和医学院)被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和卫生部接管,时任教育部部长钱俊瑞宣布校长仍然由李宗恩担任,学校的组织机构及规章制度暂且保持不变,全体职工一律原职原薪留用,学生可以领人民助学金,这些经费全部由教育部拨款。这些的措施妥善实施受到师生的拥护,使人心稳定,接管工作井然有序进行。1951年1月23日,校长李宗恩收到最后一封美国电报:“1月20日协和国有化。”协和医学院与中华医学基金会的联系就此中断[6]。

2.管理层权力交接以及领导核心的转变

接手协和医学院的管理权是后续改造工作得以正常开展的关键所在。改造前协和医学院的领导层主要有三个:一是投资方,于1912年5月成立的洛克菲勒基金会;二是洛克菲勒基金会董事会根据第一次医学教育考察团的建议,在中国设立的接管中国医学工作的机构“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三是协和医学院的董事会,协和医学院建立之初,董事会成员全部为美国人,在1926第一个中国人施肇基加入董事会,1929年董事会根据中国政府规定中国人数过半([5],页12)。

在收回协和医学院的管理权之前,中国共产党已经进行了一系列的準备工作。1947年私立北平协和医学院复校后,有8名地下党员考入协和学习,在当时没有党组织的协和建立联系、配合工作,并且以读书会为名秘密联络,直至成立了党的秘密外围组织“协新社”和“唯物社”。1947年3月12日,在中国共产党的支持下,校董事经各方同意,任命原本校内教授李宗恩为校长,并于5月31日就任。

1949年2月初,协和医学院就建立起了第一届秘密党支部,由吴绥先、饶毓菩担任正副支部书记。1949年8月,协和地下党组织向群众公开,并成立了两个党支部:职工支部(祝寿河担任书记)、学生支部(饶毓菩担任书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历了一段时间的酝酿期后,党和政府对当时的国内、国际形势进行了准确判断,于1951年开始接管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组织接收小组,卫生部贺诚副部长为组长,军委卫生部傅琏璋副部长,教育部张宗麟司长,文教委员会代表、中国医院张庆松院长,陈协政委,协和医学院院长李宗恩,协和医院院长李克鸿,工会代表邹德馨和学生会代表谷木兰等为组员,完成对协和医学院的权利交接与接收工作。当时学校的主要行政负责人有:李宗恩院长、张鉴教务长、陈剑星总务长、李克鸿院长、聂毓禅主任、何观清所长([5],页44)。协和医学院保留了大部分原有的行政人员职位,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展后续改造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接管协和医学院后, 北京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在1951年6月22日发布第73号命令,委派张之强同志为协和医学院军事代表,主持全面工作,并于1952年底在协和医学院成立党委会,党委会成员由张之强、景涛、李子和、苏书轩、祝寿河、邹德馨六同志组成,张之强担任党委书记,自此,协和医学院由党委统一领导安排,负责协和医学院的各项工作任务。在党委的领导下,协和医学院完成了一系列的改造、转型以及合并。

3.协和医学院的思想改造运动

20世纪50年代,美国的教会以及其他救济机构在中国有着很大的影响力,美国教会资助了中国20所教会大学的17所,400余所教会医院的近200所,包括孤儿院200余所,聋哑学校10所等等。另外,当时的美国在科技、经济、军事等领域位居世界首位,再加上北京协和医学院长期接受美国津贴,以及大部分协和医学院工作者具有留美学习经历,党和政府认为当时的协和医学院人员无法为社会主义服务,需要进行思想改造。此外,部分高校知识分子反对培养专才,主张美国的教育模式,认为大学要多培养“通才”,教给学生足够的理论知识,这也与当时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相违背。不仅如此,还有部分知识分子只为学术,不为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工作,有教授提到“课表上没有规定一分钟的政治学习时间”,这不利于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建设和教育体制改革([4],页234)。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对高级知识分子的自我教育的思想改造运动,协和的知识分子本着治病救人的目的,采用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方法进行反思与改造。

1951年11月30日,中共中央发布了《关于在学校中开展思想改造与组织清理工作的指示的通知》。对于协和医学院的医护知识分子而言,主要通过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方法进行反思与改造。1952年5月至9月,协和医学院全院职工对“亲美”“崇美”“恐美”思想进行了批判,采用“人人洗澡,个个过关”的方式,设置“大盆”(全院大会)、“中盆”(全系)以及“小盆”(科室小组)三个级别的自我思想检讨([4],页235)。比如时任中国协和医学院校长李宗恩揭露洛克菲勒基金会的“虚伪慈善”:“洛氏基金委员会是一个世界性的文化侵略机构,……洛克菲勒建立这笔基金的动机从他个人方面说至少有两个很明显的目的,一是名利兼收,既可得到‘大慈善家’的名义,又可扩大他的倾销市场。二是可以用办‘教育事业’‘慈善事业’为名而逃避一笔很大的所得税。”[1]中国协和医学院内科主任医师邓家栋直言:“它(协和医学院)是美国大资本家拿他剥削所得的九牛一毛来设立的。若不是因为它的建筑是在我们的国土之上,它所收容的病人和大部分工作人员是我们的同胞,它尽可以说是一个纯粹的美国机构。……学生们在这样的环境中经过至少五年以上的熏陶之后,自以为特殊,也确实是特殊。当他们在各教会大学辛辛苦苦读完医学预科而考上了协和之时,私自庆幸与内心羡慕之余,往往就以为协和是‘伟大’的因而看不见祖国的伟大。”[8] 中国协和医学院药理科主任周金黄也指出:“为了培养为美国资产阶级文化服务的人物,使他们成为美帝国主义文化侵略的工具,协和在过去就鼓励一切从个人兴趣和个人利益出发的思想和作风。……关于民主作风和集中领导的思想问题:在旧协和是连旧民主都不容易找到的,所能见到的只是‘寡头制度’。”[9]

北京协和医学院的知识分子思想改造工作加强了党对于协和医学院的领导与管理,提高了知识分子对党、社会主义的认识,普遍增强了民族意识,为后续一系列改造工作奠定基础。

4.对协和医学院的管理制度、教学制度进行调整

一方面,改造运动对协和医院原有的管理运行体制进行了较大调整。比如协和医学院原有的住院总医师制度,该制度是协和医院经过多年的科学临床实践经验所证明的。住院总医师是整个住院医师系统的最高层次,责任重大,任务艰巨,工作繁忙。协和医院对于总医师的选拔也十分严苛,从协和医学院本校以及外院来本院进修的医师中挑选,比较著名的住院总医师有张孝骞、谢少文、沈克非、吴英恺等。但“旧协和”的住院医师制度被认为是“重业务、轻政治”,“24小时负责制是不人道的”,“是剧烈的人才竞争助长资本主义思想”等等,所以“新协和”在工作制度上推行“科主任负责制”“计划医疗制”“保护性医疗制”,这被称之为“三大制度”的革新,而后来又建立了朝会制、总值班医师制和经治医师制,这些新制度的建立影响了“旧协和”保留下来的住院医师、住院总医师制度,造成了当时协和医院工作中的混乱([4],页241)。

时任内科主任的张孝骞就是“旧协和”住院医师制训练出来的优秀医师,眼看着“旧协和”好的传统逐渐改没了,他很著急,对“新协和”出现的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于1957年3月22日在《人民日报》上发表文章《目前医院工作中的几个问题》,站在医务工作者的角度,提出了几点建议:首先是医院组织管理制度的改善,其次医患关系的改进,医院工作中乱忙现象以及护士学校[10]。张孝骞的建议得到了党内的重视,为后来恢复八年制奠定了基础。另外,协和医院的人事权力也作出了改变,“旧协和”实行系主任负责制,系主任拥有人事权、业务权和财务权,在聘请人员、制定科研计划、支配各种经费等方面拥有绝对的权力,但同时也负有绝对的责任,若做不出令人满意的成绩,则必遭到解聘、免职的下场。改造以后,系主任的权力受到明显约束,他们主要负责一些日常的行政工作,而教学规划、人事安排等由党委负责。

另一方面,协和医学院原有的教学制度、学生培养模式也作出了很大转变。起初,协和医学院的教学安排制度完全按照霍普金斯大学的学制模式:三年预科加五年本科,采取八年制授课模式,并且毕业时授予的是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的医学博士(M. D.)学位[1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根据当时的政治环境以及社会发展需要,对包括北京协和医学院在内的高校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制度改革。1950年6月14日,教育部召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次全国高等教育会议,马叙伦部长提出整顿和加强高等教育的方针,要求“高等教育必须密切地配合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国防建设的需要” [12]。当时中央人民政府对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参考是苏联模式,参照苏联的高等教育制度对全国高等院校进行院系调整 [13]。1952年起,协和医学院为贯彻中央下达的改革旧教育学习苏联经验的指示,进行教育改革,积极学习苏联的医学思想与技术,协和的办学宗旨由注重医学研究开始向注重医学实践转变。首先,各科系于1953年初成立了教研室,制定教学大纲和教学方案,并采用苏联的教科书。其次,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也做出了很大改变;在教学内容上特别注重苏联医学,如解剖学的“活质学说”,细菌学的免疫学,病理学的病因论,生理学的条件反射、大脑与内脏相关学说,以及临床的各项“新疗法”等。最后,在教学形式和方法上也学习苏联经验,注重课堂讲课、集体辅导、“包教包学”、课堂讨论、实验和实习作业、考试等多种教学形式的运用。有的学科还组织了不同规模的观摩教学、评议会([5],页48)。此外,加强思政学习是学生培养模式转变一个重要体现,将思政课程“辩证唯物论”、中国史课程“历史唯物论”与“新民主主义论”设为大学必修课程,选用斯大林所著“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教材,并将毛泽东所著的“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学风、党风、文风”,斯大林所著的“无政府主义还是社会主义”,以及“中共中央关于调查研究的决定”等文件书籍设为必读书目,以提高学生的政治意识与政治觉悟。

5.协和医学院的“军管时期”

值得一提的是,协和医学院在改造过程中出现了一段“军管时期”。为抗美援朝的军事医疗需要,遵照政务院政文字119号命令“为加强国防建设”,决定自1952年1月1日起中国协和医学院划归中央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建制,首要任务被确定为满足国防卫生建设需要,即:基础研究服从于临床治疗,临床治疗服从于实际需要。当时协和医学院由后勤部卫生部领导,而协和党政工作有军委和地方的双重领导([4],页238),史称“军管时期”。 “军管时期”的协和医学院在教学改革、医疗工作、科学研究工作、思想政治工作等方面都有较大调整。在教学改革方面,北京协和医学院从1953年春停止招收医学生,开始向干部进修学院转型,旨在为全军培养高级医疗人才。1954年,军委卫生部在协和医学院设立老干部班,以此来提高医疗行政管理干部;在医疗工作方面,协和医学院的主要任务为军队服务,门诊服务也是先军人后市民。在工作制度方面,开始大力推行“科主任负责制”“计划医疗制”“保护性医疗制”三大制度;在科学研究工作方面,根据1953年 3月军委总卫生部的科学委员会意见,要求协和医学院的研究工作部队实际相结合,次年各科系都依据要求调整了科研题目,制定了科研计划。在思想政治工作方面,协和医学院的知识分子经历了一系列思想改造运动([5],页47—51)。“军管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对协和医学院改造内容的重点和特点之一,体现了协和医学院的重要性与独特性。笔者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探讨原因。

一方面,当时的党和政府认为协和医学院具有严重的“政治问题”,需要划归军委建制才能“根除”这些“政治问题”。首先,北京协和医学院长期接受美国全额资金支持,被认为所受美国影响最为严重。因为在创建之初,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决定给予协和医学院全部的资金支持,包括创立资金及运营经费。直至1947年1月16日最后一次拨款一千万以资助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投入协和,在这期间协和的费用全部来源于洛克菲勒基金会([5],页41)。这与教会医学院不同,比如湘雅医学院、华西医学院等,这些医学院的成立和发展都一直受到当时中国政府的资助和支持。其次,北京协和医学院的主要管理权一直由美国人把控。协和医学院从收购、建校、选址到招生,一直是美国的洛克菲勒基金会通过设立的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决定的,换言之,协和医学院虽然在中国开办、在中国招生,但是其管理层是在美国进行远程操控。而湘雅医学院、华西医学院等其他教会医院,中国政府对它们一直具有很高的控制权。最后,从地理位置上来看,北京协和医学院位于首都,改造的进程相对更快,改造力度更大、也更加彻底。北京历来就是我国高等教育重镇,也是我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所以中国对北京高校的改造开展较早,也更为深入,是中国高校改革的试验田和先行者。

另一方面,协和医学院作为当时最好的医学院和医疗机构,党和政府认为划归军委建制才能更好发挥其作用,满足国家安全建设和国防卫生建设的需要。在当时的国际形势下,需要发挥协和医学院在服务军队、服务高级将领的重要作用,使其更好地为社会主义服务。尤其是抗美援朝后,北京协和医学院作为服务军队的专用医院,其在支持前线抗战、降低军队发病率以及完善国防医学建设等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1953年春,军委总卫生部将协和医学院教学方针定为:为国防卫生建设培养政治坚定,技术优良,身体健康的师资人才。协和医学院作为中国最权威、世界一流的医院、医学院,不仅起到救死扶伤、医病救命的医疗作用,更发扬科学研究精神、带动中国医学发展,并起到引领中国公共卫生事业建设的示范作用,此社会影响不可小觑。“军管时期”结束后,协和医学院依旧为国家的国防卫生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1956年3 月国务院决定将中国协和医学院划归中央卫生部领导,8月底移交完成,9月1正式划归于卫生部,其中1956年5到6 月的交接工作主要是向部队输送大批技术力量,以提高部队的医疗技术水平。从中国协和医学院临床和基础部抽调教授17名、主治医生20名、医师23名、毕业医学生50名、護士长和护士35名,支援从上海迁京的军事医学科学院、解放军301医院和人民解放军胸腔外科医院等等。

三 “旧协和”改造的影响与反思

20世纪50年代初期,党和中央人民政府对北京协和医学院的改造起到了显著成效,建立起符合中国国情、适应中国发展需要的高水平医学院。时至今日,北京协和医学院依旧是公认的中国最好的医学院以及医疗机构之一。因此,对协和医学院的改造运动进行全面、客观地评价与反思,对于我国教育、医疗工作的深化改革以及中国特色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完善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总的来说,“旧协和”的改造运动具有其积极一面,同时也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改造运动的有利影响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由私有改为国有,有利于协和医学院的长远发展。将协和医学院收归国有是“旧协和”改造运动的核心和基础。协和医学院收归国有以后,一切科研经费、师生补贴以及医务人员工资均由国家拨款,经费来源稳定且持续,为协和医学院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和卫生部接管协和医学院以后,协和医学院就开始了在党的领导下的发展历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协和医学院走上了一条为人民服务、社会主义服务的正确道路,党和国家持续对协和医学院的进行资金以及资源支持,力图将协和医学院打造成为中国医学事业的标杆与典型代表,帮助其不断提升医学研究和医疗技术方面的水平,有利于协和医学院的长远发展。时至今日,协和医学院依旧是我国最好的医学院之一,是全国拥有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最多的院校,是国家医学科技创新体系的核心基地。

其次,适应了当时国家政治、经济以及国家安全建设的需要。在当时的国际、国内环境下,“旧协和”改造运动符合国家在政治、经济以及国防方面的战略需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人才缺乏,尤其缺乏高级医护人才。北京协和医学院作为当时最高水平的医学院之一,具有一定数量的高级医护人才以及学生。随着中美关系日益紧张,中央人民政府决定对接受美国津贴的机构进行接管,以维护政治稳定并让其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将协和医学院划为军委建制能够提高军队医疗水平,最大程度发挥其作用。此外,改造后的协和医学院在土地改革以及镇压反革命等运动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比如全校师生分批次到四川、西北等地参加土改团等等。

第三,明确协和医学院的发展定位与目标,推动国家医学事业的发展。1956年9月1日,协和医学院结束了四年的“军管时期”,正式划归为中央卫生部领导。此时,协和医学院在中国医疗体系的定位与发展目标也基本明确,党和中央人民政府要求协和医学院的发展要满足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要不断加强医学科学研究工作,力求尽快赶上国际医学先进水平。改造后的协和医学院明确了其在中国医疗体系建设中的关键作用,要扮演好中国医学科研工作的“领头羊”角色,为中国其他重要医学机构的组建、成立和发展提供人才支持,推动我国现代医学的发展。

改造运动也有不足之处。第一,改造过程中出现“过度政治化”现象,打击了很多知识分子的积极性。在对“旧协和”改造过程中,高估了资产阶级可能带来的影响,低估了协和医学院知识分子、医疗工作者的爱国热情和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积极性,出现“过度政治化”现象。在改造过程中,高校教授的话语权与决策权不断削弱,政治决策与政治手段加强。在思想改造初期,协和医学院的教职员工参与积极,主动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进行反思,以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念与国家意识。但随着运动的持续进行,反右派斗争扩大化,造成了不良后果。

第二,由于認知的局限性,放弃了一些原有的先进经验制度与做法。改造前的协和医学院便是当时中国最好的医学院之一,具有前沿的医疗知识与医学教育模式,但由于对协和医学院认知的局限性,在改造过程中将一切与美国相关的思想、教育模式等认为是资产阶级的表现,并全盘否定,摒弃了一些先进的经验制度。长远来看,这可能给协和医学院对于高级医学科研人才的培养带来不利影响。饶毅曾言“协和的科研后80年不如前20年!”[14],造成这种现象的因素有很多,而改造协和过程中的弊端可能就是其中之一。

参考文献

[1] 蒋相泽, 吴机鹏. 简明中美关系史[M]. 广州: 中山大学出版社, 1989. 260—263.

[2] 新华社. 教育部马叙伦部长 在全国高等教育会议上的开幕词[N]. 人民日报, 1950-06-14: 1.

[3] 东北人民政府卫生部. 医务工作者的道路[M]. 沈阳: 东北医学图书出版社, 1951. 16.

[4] (美)玛丽·布朗·布洛克著;协和百年纪念文集[M] 蒋育红. 北京: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17. 328.

[5] 邓家栋.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校史:1917—1987[M]. 北京: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7. 47.

[6] 北京协和医学院校史研究室. 世纪协和(上卷)[M]. 北京: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17. 3.

[7] 我和协和医学院 用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方法开展思想改造运动[N]. 人民日报, 1952-01-09: 3.

[8] 我们要批判过去“协和”的一切[N]. 人民日报, 1951-11-16: 3.

[9] 彻底铲除崇拜美帝国主义的思想[N]. 人民日报, 1951-11-24: 3.

[10] 北京协和医院, 湘雅医学院编. 张孝骞画传[M]. 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7. 127.

[11] 季啸风. 中国高等学校变迁[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2. 76.

[12] 新华社. 教育部马叙伦部长 在全国高等教育会议上的开幕词[N]. 人民日报, 1950-06-14: 1.

[13] 方晓东, 李玉非, 毕诚, 宋荐戈, 王洪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史纲[M]. 海口: 海南出版社, 2002. 76.

[14] 饶毅. 协和的科研后80年步入前20年[Z]. 饶毅科学, 2021-09-17.

The Reforms on “Old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in the 1950s

and Gains and Losses

XUE Qi

Abstract: Founded in 1917,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was the first-class medical education institution during the Republic of China. Union Medical College had been funded by the Rockefeller Found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for a long time, had the international top medical care level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strength, and had trained many talents who made important contributions to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medical and health undertakings. After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took over the “old Union” according to the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 and domestic development needs, and carried out a comprehensive transformation of its system, ideas and assets, so that it could truly serve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medical technology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medical system. It is of great enlightenment significance for the current education reform and medical reform to review the content and uniqueness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old Union” in new China, further explore the historical reasons behind it, and summarize the historical experience and lessons.

Keywords: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reform, take-over

猜你喜欢

改造
安全型时间继电器常见故障及解决措施
探讨使用网络终端技术改造小型印刷厂计算机排版系统
陡河电厂除雾器堵塞分析及改造的技术探讨
京隆电厂脱硝技术改造案例分析
电力系统水轮发电机调速器的改造探讨
300MW机组顶轴油系统改造
论电梯单开门改双开门的改造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