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独塔双索面混合梁斜拉桥成桥荷载试验研究
2022-06-26王乐,蒋鹏,耿栋
王 乐,蒋 鹏,耿 栋
(安徽省公路工程检测中心桥梁与隧道工程检测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安徽 合肥 230051)
1 项目概述
某独塔双索面混合梁斜拉桥跨径布置为(30+68+140)m,上跨引江济淮航道。桥梁标准桥宽43 m,桥面为双向六车道,两侧布置人行道、非机动车道,主桥主梁采用混合式叠合梁,主跨共计128 m长度范围内主梁为钢混叠合梁,其余98 m边跨及主跨12 m长部分共计110 m长度范围内主梁为预应力混凝土梁。叠合梁由两侧钢边箱、钢横梁、钢托架、钢小纵梁及混凝土桥面板组成。预应力混凝土梁段为边主梁纵横梁体系,横梁标准间距为3.5 m。主塔采用H形造型,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塔梁固结,塔高80 m,上下塔柱为单箱单室截面;主跨拉索间距10.5 m,边跨拉索间距7 m,全桥共24对48根。边跨混凝土主梁采用现浇C50混凝土,为预应力混凝土边主梁结构,全长97.9 m,伸入中跨12 m。在斜拉索锚固处及斜拉索中间均设有一道横梁,间距为3.5 m。边跨主梁标准截面距梁端54.4 m范围内中间顶板厚60 cm,矩形边主梁宽3.0 m;距梁端54.4~94.4 m范围内中间顶板厚45 cm,矩形边主梁宽3.0 m;在辅助墩及塔梁交接处边主梁加宽至4.0 m。砼梁高为2.7 m。设计荷载:城-A级。主桥纵向布置示意图如图1所示。
图1 主桥纵向布置示意图(单位:m)
2 静载试验
基于成桥竣工图纸,利用MIDAS/Civil建立桥梁有限元模型,根据分析结果确定加载车辆及布置位置、各试验工况的控制值及模态参数。
2.1 主要试验工况
通过有限元计算分析,确定在设计荷载作用下的内力(或位移)最大值所在截面,并将其作为控制截面,由此确定8个主要内力(或位移)控制截面。受篇幅限值,本文以主跨、次边跨为研究对象,分别代表钢纵梁、混凝土纵梁部分,分析在试验荷载作用下的结构承载能力。具体加载工况试验效率见表1。主桥试验工况布置图如图2所示。
表1 主桥静载试验效率系数(以南侧纵梁控制)
图2 主桥试验工况布置图(单位:cm)
2.2 测点布置
2.2.1 应变测点
依据JTG/T J21—2011《公路桥梁承载能力检测评定规程》的有关规定,在主跨L/4、L/2处及边跨L/2处布置挠度测点,且沿南北两侧均布置测点;考虑到偏载沿南侧加载,故在5#墩处南侧索塔顶部设反光棱镜进行索塔纵向位移测量;主跨钢纵梁、次边跨混凝土纵梁(以南侧为主)布置应变测点,具体如图3、图4所示。
图3 工况1主梁控制断面应变测点布置示意图(单位:cm)
图4 工况2箱梁控制断面应变测点布置示意图(单位:cm)
2.2.2 挠度(位移)测点
塔顶位移采用全站仪进行检测,以南侧主塔顶部设置棱镜;桥面挠度测量则采用精密水准仪进行各测点的挠度测量,具体在各控制截面处的南侧、北侧均设置挠度测点。
2.3 静载试验结果
2.3.1 应变检测结果各工况下的应变检测数据及分析结果见表2。
表2 各工况试验荷载作用下应变检测数据 单位:με
以较为典型的第6跨最大正弯矩截面A为例,绘制在工况1试验荷载作用下的应变-梁高关系曲线图,如图5所示。
图5 工况1作用下第6跨最大正弯矩A截面应变沿高度分布图
根据以上曲线图分析,在城-A级等效试验荷载作用下钢纵梁A截面应变沿腹板呈线性分布,基本符合平截面假定。
由以上应变数据可以看出:在等效试验荷载作用下,各控制截面的实测应变与理论应变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且实测值均小于理论值;应变校验系数在0.61~0.92之间,与同类型桥梁的实测结果基本相同,符合规范要求。
2.3.2 挠度(位移)检测结果
各工况下的挠度(位移)检测数据及分析结果见表3。
表3 各工况试验荷载作用下挠度(位移)检测数据 单位:mm
根据以上实测结果,可以看出主跨及次边跨桥面挠度校验系数在0.85~0.92范围内,各工况荷载作用下实测最大挠度为102.38 mm,小于规范限值L/400(350.00 mm);且经过各工况下的循环加卸载作用,结构产生的挠度能得到恢复,说明结构处于弹性工作状态,满载幅值及弹性恢复情况满足相关规范要求。
2.3.3 索力检测结果
采用频谱法检测斜拉索索力,测试C断面拉索(编号M6)在工况1作用下满载实测结果和理论计算值,结果表明拉索索力增量校验系数为0.62~0.65,略小于应变、挠度校验系数,可能受拉索防护套对检测的影响有关。M6拉索索力增量实测数据见表4。
表4 M6拉索索力增量实测数据
3 动载试验
3.1 自振频率
桥梁结构在接近白噪声的自然环境(如地脉动、风、水流等)震源影响下,会产生随机振动,利用测得桥上的这种微小随机响应信号,通过频谱分析得出该桥的自振频率(固有频率)、阻尼比和振型等。自振频率反应力结构的刚度、质量分布和约束条件情况,通过定期检测自振频率的变化可以反映结构是否存在刚度减小(损伤、开裂)、支座退化等病害。
本次桥梁模态试验将测点布置在边跨四分点位置、次边跨六分点位置、主跨十分点位置(支点除外,下同),具体布置在机动车道南北两侧,共有34个速度传感器测点,依次从小桩号侧向大桩号侧编号为1#(1'#)~17#(17'#)测点,共34个测点,考虑到传感器数量的限制,现场测试时进行分组测试。
对模态振动信号进行模态分析,可以确定相应的自振频率、阻尼比和振型等,表5列举了前三阶模态分析结果。
根据表5,前三阶实测主频和理论计算值对比可以看出,实测各阶自振频率值均大于理论计算值,主桥实测频率与理论频率之比fmi/fdi在1.01~1.09之间,略大于理论刚度,表明桥梁结构整体刚度较好。
表5 主桥实测自振频率与理论计算自振频率比较表
3.2 冲击系数
行车试验荷载采用1辆试验车分别以车速为20、30、40、50、60 km/h不同车速通过桥跨结构,测试主要控制截面处动挠度情况,整理出不同速度下的时程响应曲线,最后计算相应的实测冲击系数。受篇幅限值,列举60 km/h行车时跨中动挠度时程曲线图,如图6所示。
图6 60 km/h行车时跨中动挠度时程曲线图(单位:mm)
根据不同速度下的动挠度时程响应曲线,计算相应的实测冲击系数,具体见表6。
表6 主桥动挠度测点实测冲击系数表
该试验联冲击系数规范计算值为0.05(基频小于1.5 Hz),从表中可以看出实测冲击系数略大于规范计算值,可能与车桥耦合振动、桥面铺装不平整等原因有关。
4 结论
(1)应变校验系数在0.61~0.92之间,符合规范要求,且以主跨钢纵梁为例说明了截面应变分布符合平截面假设。
(2)挠度校验系数在0.85~0.92范围内,各工况荷载作用下实测最大挠度为102.38 mm,小于规范限值L/400(350.00 mm),满足相关规范要求。
(3)主桥实测频率与理论频率之比fmi/fdi在1.01~1.09之间,表明桥梁结构整体刚度较好。
(4)试验车辆在20~60 km/h内的最大冲击系数为0.063,略大于规范值0.050,可能与车桥耦合振动及桥面铺装不平整等原因有关。
(5)综上所述,该桥承载力满足设计荷载要求,结构受力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