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园公共空间品质提升的探索思路分析
2022-06-26吴萃上海教育建设管理咨询有限公司上海200000
文/吴萃 上海教育建设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上海 200000
引言:
想要提升大学校园公共空间品质,需要提高公共空间的使用效益。现阶段,部分大学校园公共空间规划设计单一,开放性空间利用程度不高,且人性化、艺术文化性功能缺失,无法充分发挥公共空间的多样化功能。校园公共空间作为学校师生成长活动的第二阵地,对于推动师生个性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从建筑理论设计角度来看,校园公共空间的规划设计需要充分满足师生多元化活动功能需求,突破空间的限制来不断提升师生的文化需求,从而达到提升公共空间品质的效果。
1、大学校园公共空间的重要性
1.1 公共空间的作用及意义
从大学校园公共空间功能的多样性来看,公共空间规划形式及设施配置具有多样化特点,如绿化草坪、景观小品、文化广场、运动健身以及阅读文化角等多方面用途,在空间设计形式上包括空间形状、范围尺度以及色彩构图的不同产生多样性变化。
实践表明,多样化的空间设计能够充分适应师生个性化心理需求,在潜移默化中不断吸引和影响师生行为习惯和思想意识,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大学校园公共空间设置是师生特定心理的需要,作为即将步入社会阶段的大学生在心理层面需要加以正向的引导,通过潜移默化的感染,在实际交往过程中不断引导学生形成社会化思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正确平衡好社会需求同自我需求的个性化关系。大学校园公共空间成为学生提供信息,促进学生情感交流的重要场所;另一方面由于学生在校园内活动群体性的需要,借助公共空间活动来提高学生的集体协作能力,经过团体协作交流来培养学生集体精神。此外,公共空间的规划建设能够充分满足大学校园自身人文精神建设的需要,为校园文化的构建与运行提供良好的环境,在凸显大学校园文化精神的同时还能全面体现公共开放空间的应用价值,最具特色的公共空间成为承载校园文化传播发展的重要载体[1]。
1.2 公共空间规划现状
当前,我国部分大学校园对于公共空间的规划理解较为片面化,学生常见的公共空间规划处理多表现在利用学校入口位置设置广场并矗立塑像的方式来形成高校独有的公共标志,其明确的文化主题和塑像标识令学生记忆犹新。除此之外,高校关于内部公共空间的规划处理相对笼统,建筑结构形式被放在规划首位,过多的绿化设计使得高校公共空间景观功能相对单调,可活动使用区域相对有限,未能从整体上做好公共空间的系统性规划。另外在大学校园内部道路出行区域随处可见的暂停车辆,道路的宽阔性被缩减。与此同时,校园内部失落的空间功能不断增加,主要表现在人性化空间设计感不足,文化性质的公共空间功能性欠缺等,例如在狭小固定的公共区域内反而设计具有较强公共性的空间设施,在心理层面给人以局促不安的心理引导,且无法充分发挥公共空间的功能作用。同时以往的塑像标识、艺术长廊等空间已经无法充分满足学生作为空间使用主体对多样化的需求。
2、大学校园公共空间理论框架的构建
2.1 心理学角度下空间交流性的渗透
大学校园公共空间功能规划设计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服务性,通过校园师生的行为活动反馈出公共空间规划品质。同时由于人的行为习惯受自身心理及外部空间环境的较深影响,两者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具体表现在人遵循自己的心理喜好选择和控制外部空间环境的同时也需要服从、适应环境,通过外部环境对人的意识行为进行引导使得人不断服从于环境。
大学校园公共空间规划设计具有交互性和文化性的协作特点,为师生的情感交流创设一个广阔的交流平台,成为师生相互获取知识、进行情感交流以及重塑自我的重要场所。
集体性是作为高校公共空间规划使用的另一个显著特征,师生必须树立良好的集体意识和协作精神来夯实相互生活交流的基础。对于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在心理素质的提升以及自我意识的形成方面往往需要良好的公共空间来完成自我实现的需求,公共空间的规划设计恰恰为学生提供了专门的外部心理交流环境,进而促进学生与社会进行情感交流,获取所需的外部信息,达到提升自我、重塑自我的目的[2]。
2.2 大学校园公共空间社会属性的渗透
大学校园公共空间成为师生活动学习以及教学育人的第二主阵地,是促进校园文化建设传播的重要载体,现阶段校园公共空间规划设计的特色性主要体现在空间的社会属性。高校应当重新树立正确的办学理念和教学服务宗旨,充分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来挖掘师生的多样化使用需求,不断增加公共空间的社会性与开放性,促进师生与外界的密切联系。通过构建社会属性的公共空间来引导学生与外界产生共鸣和联系,同时增强公共空间的艺术文化氛围,充分满足师生多视角观赏需求,调动学生积极性,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进行感染,从而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打破学生与艺术文化、外界审美的隔阂[3]。
2.3 公共空间规划建设中艺术性与文化性的凸显
在充分满足师生实用性需求的基础上对于校园公共空间的规划设计应当从审美的系统角度出发,从整体规划设计层面赋予公共空间布局结构必要的美感,通过对公共空间色彩基调进行优化配置,对空间尺度进行规范设计,来不断促进公共空间建筑设计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同时需要站在空间使用主体的审美心理角度看待空间的布局设计,借助空间材料肌理、质地以及结构色彩等设计要素来达到传递思想情感的目的,以此来增强高校师生对于美的认知。为此需要高校在重构公共空间文化时需要重点突出审美教育这一职能作用,对于不同功能空间的配置应当融入不同层级的知识文化,促进建筑空间与思想空间的碰撞。
3、大学校园公共空间品质的提升
3.1 多功能空间的规划设计
对于大学校园而言,其公共空间的规划设计主要面向师生提供学习、社会交往以及互动等多功能服务。首先主要广场空间的设计成为大学校园重要的空间文化标识,类似中心广场或集会场所成为高校学生团队集中活动、开办展览的地方,例如某高校以举行庆典仪式的位置为中心广场,国旗的设置成为广场的重要文化标识,除了举行仪式之外成为举办展览、集会活动的重要场所,主要广场空间具有整合校园文化、优化校园空间结构的重要作用。其次关于大学校园入口位置的空间布局成为每一个大学校园的“门面担当”,承载着重要的人员集散功能,通常以塑像为重要标识,具有明显的可识别性。另外关于校园内各栋教学楼前后左右的公共开放性空间包括前廊后院、内院等位置通常具有空间狭小、位置固定的特点,使用群体相对固定,对于这部分空间的设计需要从系统设计角度出发,结合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进行合理设计。此外在众多公共空间规划建设中,道路空间成为公共空间设计的重点内容,事关校内师生的生活、交通出行,在道路空间上师生及学生朋友间的见面打招呼产生触感的频率尤其高,道路空间功能看似单一,实则能够为学生间的互动交流提供重要的物质基础条件,这一部分通常以线性景观设计为主,良好的规划设计能够有效活跃校园公共文化氛围。以某高校公共空间景观设计为例,在两栋间隔相对较远的教学楼之间,利用空闲的区域做了一个大型抬高设计,该平台通常被用来举办重大节日庆典活动,在周围走廊区域通过打造各式休闲座椅来满足学生的日常休闲活动需求,如下图1[4]。
图1 大学校园公共空间景观设计
3.2 学生多样化需求下的空间规划设计
上文中以公共开放空间功能的多样性为例展开规划设计,在此可另辟角度围绕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展开空间设计。从整体设计布局来看,自然绿化景观设计占比较大,包括集中设立的自然景观,如树林、草坡等,也包括各栋教学楼及出行道路周围沿行草坪的设计,如图书馆、体育馆等位置周围的空间用来做开敞的草坪设计,既起到隔绝空间、独立文化标识的效果,又在其中融入适度的自然美感。另外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公众在外出行过程中通常喜欢坐在空间边缘,什么位置能坐喜欢靠着什么坐,利用开敞座椅的设计来达到隔离绿化带的效果,也能供学生随意休息歇脚,如下图2。简单的设计不仅为学生提供随处可见的座椅休息区,同时也赋予校园更具表现张力的艺术文化气息,具有较强的景观感,为学生打造出充足的随意感,不断增强学生活动的舒适性。
图2 道路沿行空间设计
对于学生而言,在校园内多以运动场、教学楼为主要活动场所,利用这些公共场所学生完成课程学习、进行身体锻炼。而对于教师而言则以教研室、图书馆及会议室为主要活动场所,对于学生及教师经常活动的基地空间除了要保证空间功能设计的实用性之外可通过沿路进行种植来融入一定的文艺气息,遵循物种的多样性和气候条件来达到独特的四季景观。此外对于地面的铺设需要结合周围空间环境进行合理设计,包括地面位置的布局设计与铺设材料的选取等。如利用混凝土铺设日常出行路面可考虑结合种植融入自然元素,为道路空间规划增设一定的美感,增强道路空间的活跃性[5]。
3.3 校园公共空间规划设计的几点建议
大学校园公共空间的整体布局设计应当遵循以人为本的人性化原则,树立良好的服务管理理念展开公共空间设计,为校园内各大师生提供多样化的生活、学习服务。在对校园内公共空间做整体设计时需要保证设计人性化理念与服务性、适应性的有机结合。例如某高校东南位置处的两栋教学楼之间余有一定的空间,经过综合考虑之后,此处空间既不具备主要交通干道、车行道的作用,且在特定时间有较多的人流量,群体性较为明显,为此需要结合周围建筑环境打造出相对私密和休闲的调节性空间,充分利用喷泉或绿化带等限制性因素起到建筑空间相对隔绝的效果,同时保证与整体空间设计的协调适应,从整体空间布局上看待局部形态结构的布置,以便充分符合学生多样化的心理行为需求。此外针对公共空间的设计应当具有层次性,结合师生生活学习的多样化需求设置必要的可调节空间,依据不同的地形和建筑环境合理划分完全开放、半开放、私密性、半开放半私密性等多层次空间,以此来不断提升公共空间的安全性与舒适性。
4、大学校园公共空间设计案例分析
以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公共空间规划设计为例,紫金港校区作为开放式的公共校园社区在以往景观设计与公共空间使用效益上存在诸多问题,经全面调查分析可以发现紫金港校区内部公共空间存在一定的缺陷,大学校园的整体观感及人性化内涵未能充分凸显,校区内学生整体生活体验感相对较低。
通过对紫金港校区前期景观设计规划资料进行搜集,结合紫金港校区当前公共空间应用现状进行分析,以此来确定校园公共空间重新设计改造的具体目标与规划方向,最终确定需要重点进行改造设计的公共空间包括:校区学生宿舍、教学楼与教学区附近的景观草坪。首先针对学生宿舍公共区域根据学生的多样化活动需求进行合理设计,作为共用入口的大厅位置需要充分满足学生集中讨论、课余学习及打电话、来客访问等日常生活活动需求。通过提高公共入口位置的竖向利用率来打造出一个相对私密的空间,其中融合了景观与交流学习的生活需求。其次针对学生上课的主要场所-教学楼,为协调好行人与学生群体的关系,增强空间的活力与文化力,可通过设置文化墙与景墙,利用线状来增加教学楼公共空间的视觉导向,同时设置相应的景观雕塑亭,方便学生避雨、进行课余活动或休闲休息。此外针对教学区附近的景观大草坪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由于草坪处景观绿化面积较大,缺少充足的阳光和学生活动场地,为此需要充分发挥教学区附近草坪的过渡作用,通过设置奔跑跑道、文化角等设施来改善公共空间的消极状态。下图3 为改造的一角,集欣赏性与实用功能于一体的自行车停放场地。
图3
结语:
本文主要立足于大学校园公共空间的重要性及规划现状来引出校园公共空间规划体系的构建要点,进而从公共空间功能的多样性及师生心理行为需求的多样性两个方向重点分析了空间设计规划的合理性,以此来不断提升大学校园公共空间的使用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