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构建数学高效课堂
2022-06-26左玉芳
左玉芳
摘要:新时期,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领域得到了广泛认可,将其应用到数学课堂教学中,以图文、视频等开展多样的教学活动,不仅能够为数学课堂注入更多活力,增加许多新鲜感,还能够使数学知识的抽象性明显降低。课堂上,教师可以将现代信息技术优化教学内容,或是创设问题情境等,会使教学实效性明显改善,并成功构建高效数学课堂。本文以小学数学为例,对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数学高效课堂的策略进行了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构建策略
前言: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白板、幻灯片等多种先进教学技术应运而生。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灵活应用不同教学技术,不仅能够有效优化教学手段,弥补传统教学中的不足,还能够使小学生的学习、解题效率及学习兴趣等明显提升。而且,教学资源也会更加丰富,对于构建高效课堂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创设直观情境,降低知识抽象性
数学知识对于小学生而言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小学生抽象思维水平较弱,面对抽象性较强的数学知识往往较难理解和内化。加之传统教学模式教师主要依靠黑板展开教学活动,数学知识的输入方式比较生硬,小学生面对的学习难度仍然较大。伴随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电子白板、投影等多种先进教学技术涌入小学数学课堂,教师通过应用先进教学技术,以图片、动画、视频等方式输入数学知识,有效弥补了传统教学中不足。
不仅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得到了明显降低,而且小学生的视觉效果也更加鲜明。对于增加教学新鲜感,激发小学生学习欲望也会有极大帮助,教师要此基础上展开教学,会更利于构建高效课堂。如《轴对称和平移》一课,教师可以借助电子白板创设直观教学情境:“在白板中先绘画田字格,再绘画出一个多边形图案。”再提问:“将这个多边形平移五行六列,图形的位置会是怎样的?”接着再直接拖动图形,让小学生直观观看到图形的移动过程,就会有效刺激小学生的视觉感官,并让其产生新鲜感。同时,也会对平移的几何现象深刻理解。
二、创设问题情境,提高解题效率
构建高效数学课堂,教师不仅要注重优化教学手段,还要注重进一步提高小学生的解题效率,让小学生能够在学习数学知识后灵活、高效运用不同知识点解答数学题,才会更利于构建高效课堂。以往,教师通常是直接将数学题呈现在黑板上,小学生需要想象其中具体的内容和情境再进行课堂练习。小学生的思维能力水平还比较薄弱,往往需要消耗较长时间揣摩问题内容、题意,而且还容易出现理解错误的现象,不仅不利于构建高效课堂,还会阻碍小学生解题能力提高。
新时期,教师可以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转变以往引入问题的方式,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立体生动的问题情境,会使教学效果和效率更加明显。如,《分数的意义》一课,教师可以先提出问题:“小明和小淘分别看了两本的三分之一,小明看的书是300页,小淘看的书120页,他们谁看的书更多呢?”再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两名小学生共同对话以及所拿书籍的图画,就会使学生快速判断出是小明看的书多,其解题效率也会明显提高。
三、优化教学内容,培养学习兴趣
数学与生活不可分割,让教学与生活接轨,不仅能够优化教学内容,还会使小学生对数学知识亲近感更强,有效培养其学习兴趣。教学中,教师可以立足课程内容,利用信息技术搜集生活中与教学有关的图像、数据等,将其制作成生动的多媒体课件,在导入新课时呈现课件,从生活的角度切入教学。不仅能够让小学生在课程开始环节就对数学课充满兴趣,还会推动其主动探索知识点,促使教学效率明显提高。基于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广泛,教师在筛选生活的教学资源时,要以色彩鲜明、图案生动有趣为原则,才会更有效吸引小学生。
如,执教《圆柱与圆锥》的数学课程时,教师可以将生活中美丽的吊灯、动画片中奇妙的城堡、多彩积木等图画制作成课件,利用投影展示不同美妙的图画后,教师再引导小学生观察和总结:“在这些美妙的图画中都包含什么图形呢?”让小学生通过绘画的方式抽象出课件中的图形,会有效激发小学生的好奇心,让其主动分析判断,并打好学习基础。或者,教师也可以借助比赛的方式,让小学生两到三人一组,观察和交流后再繪画其中的图形,也会有效指引小学生用心观察圆柱和圆锥的图形的特征,让其在正式学习课程前对两种图形感到良好认知。而且,还会让其对接下来的数学课堂充满学习热情和兴趣,为构建高效课堂奠定良好基础。
总结:
当下,现代信息技术全面发展,对小学数学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教师应用信息技术引入多种教学资源讲解数学新知识,可以明显降低知识的抽象性和复杂程度。利用信息技术创设立体生动的问题情境,还能够使小学生的解题效率明显提高,并让其对数学形成浓厚的探究兴趣。不仅能够有效推进构建高效课堂的步伐,还能够让小学生的学习质量良好改善。
参考文献:
[1]李晓玲.基于信息技术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J].新智慧,2020(35):99-100.
[2]李小梅.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打造小学数学高效课堂[J].新课程,2021(44):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