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科研导向的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课程《经济学分析与应用》教学改革研究

2022-06-26片峰许丽丽

科技风 2022年15期
关键词:理论联系实际教学方法改革

片峰 许丽丽

摘 要:目前,我国硕士学位主要分为学术型学位和专业型学位两种,而学术性研究生的培养偏重理论和研究,目标是以培养教学和科研人才为主。同时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西方经济学理论无法直接解释、指导或预测我国经济现象和发展。因此,学术性应用经济学硕士课程应该肩负起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增强科研能力的重任。本文中的改革为进一步深化高等学校教学革新做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关键词:学术型硕士;教学方法改革;理论联系实际

1 《经济学分析与应用》教学课程的内涵

《经济学分析与应用》是大连海事大学产业经济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一门必修课程。经济学在现代社会中具有非常强的实用性,因此在经济学类课程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中备受关注。要想完成对《经济学分析与应用》课程的教学方法改革,必须先牢牢把握这门课程的内涵。

1.1 课程定义

《经济学分析与应用》是一门以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等理论为基础的应用型课程。该课程为了更全面地认识经济现象,运用经济学原理和经济学、数学以及统计学相关方法对相关数据进行处理和研究。本课程教师以经济领域的基本理论、常见现象和模型分析方法为主要授课内容,辅以学生进行相关论文精读和交流展示,以培养学生的应用经济学思维模式和掌握经济学模型分析方法为主要目标,全面训练提高学生的经济学专业意识和理论联系实际的综合分析能力。

1.2 课程特点

理论知识具有综合性。全面综合地讲解西方经济学、产业组织结构等理论知识的大框架,让学生在分析经济现象和问题时有一个较为系统的理论知识体系为依托,如经济学解决的三大问题、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等。

拓展知识具有前沿性。为学生讲解经济学前沿的创新理论和战略政策,结合“一带一路”战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双循环”的新经济格局等国家重大战略主题,多国家、多地区横向和纵向深入对比,来分析我国经济不同区域面临的经济发展问题及前景,如产能过剩与钢铁产业的何去何从、东北经济的命运和前途以及“后起之秀”贵州的机遇和挑战等。

教师与学生之间具有互动性。线上利用互联网雨课堂、腾讯会议等应用,让学生及时进行课堂学习效果和感受的反馈,并根据匿名意见收集及时调整教授方式;线下通过个人和小组的论文学习分享,让同学之间对经济学模型的建立和分析能够进行充足的心得交流,老师根据同学的反馈进行有效解答。

理论与实际具有结合性。重点以双重差分模型为讲解范例,让同学们能够将理论融入实践,学会对一些经济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定量评估,为之后解决更多的应用经济学问题奠定坚实基础。

1.3 课程内容

经济学分析与应用课程的主要内容,首先是要明确西方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包括微观经济学中的经济学理论体系框架及其发展、市场机制的动态均衡和调整、价格理论、消费者理论、生产者理论、福利经济学以及微观经济政策,宏观经济学中的收入理论、失业与通货膨胀、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以及宏观经济政策。并在了解计量经济学相关模型分析方法的基础上,对现代社会经济现象和经济战略与政策进行问题讨论和实施效果分析,达到理论和实际的良好结合。

2 《经济学分析与应用》的教学现状和问题

实现教学改革目标,需要对教学现状进行客观认识,立足现实改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提升教学效果。因此,基于本课程教学改革目标,从《经济学分析与应用》的教学现状出发,发现本课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现象与问题,分析其对教学效果产生的影响,寻找教学改革的着力点。

2.1 课程内容与《中级宏微观经济学》存在较多重复

《经济学分析与应用》属于应用经济学的范畴,课程运用理论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研究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各个专业领域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规律性,这一属性导致课程教学离不开经济学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如《中级宏微观经济学》。因此《经济学分析与应用》课程内容与这些基础学科存在诸多重复内容,降低重复性的理论教学比重就会导致头重脚轻,因此理论教学仍是必要内容,但是这就导致教学效率下降,同时重复性的教学内容也使老师教学积极性下降,从而理论教学无法与实践教学实现同步发展,难以产生创新性思维。

2.2 理论知识较为枯燥,学生丧失学习兴趣

经济学知识体系庞大,内容广泛,并且教学基础冗杂。尤其是经济学理论知识,其源自西方经济学,涉及相关基础经济假设、经济学史、经济学派等,内容枯燥、难以理解,对学生上课时的注意力集中度要求较高,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若能通过有趣的现实案例、寓言等形式灵活教学,便能与学生建立良性互动,提升学习效果。但是在任何学科中,灵活有趣的教学对于老师都是一种极大的挑战,常态下的教学方式很容易造成学生失去耐心、兴趣下降、注意力转移,也会产生抵抗情绪,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2.3 过于强调理论基础,忽视联系实际问题

《经济学分析与应用》学科的教学目标注重理论与实踐相结合,培养出应用型人才。但在现实教学中,我们在进行课程设计时缺乏对理论与实践如何衔接的考虑,导致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出现割裂的情况。特别是,随着经济生活的发展,新古典经济学在应用过程中遇到了现实挑战。比如,经济分析往往是基本假设成立下的理想结果,但是理想状态下的分析结果出现与现实的背离,因为基本经济假设,如理性人假设不再成立,当前经济活动参与者是有限理性的。理论联系实际存在障碍,就导致经济分析无法解决实际问题。

2.4 教学方法单一,不利于激发创新

经济学属于社会学科,学科特点导致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难以运用直观演示法、参观教学法等具有高参与度的教学方法,无法通过向学生展示模型、实物等形式增强学生的理解。目前常用教学方法为讲授法和谈论法,比较单一,过度依赖老师的单向输出,课堂互动性较差,谈论法只能在极其有限范围内激发学生思维,无法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语言表述的能力。当前教学过程中普遍开始采用现代教学媒体,通过视觉媒体增强学生知识接受能力,但是本质上只是教学内容换了一种方式呈现。越来越多老师开始注重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通过翻转课堂实现老师与学生的角色互换,使课堂参与者身份“平等”,形成互相学习、良性互动的环境,学生变身为知识的输出方,这提高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性与参与性,老师也能通过这种方式理解学生思维,为教学改进提供思路,通过师生交流互动产生创新性思维。未来教学改革应探索丰富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从而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创新思维。

3 以科研为导向的《经济学分析与应用》教学改革措施

寻求教学方法的改革,首先应该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合理选择教学内容,然后再根据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特点,在有利于开展科学研究的导向下,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因此,关于《经济学分析与应用》课程问题的分析,本文着重从下述的五个方面展开论述。

3.1 明确科研导向的教学目标

《经济学分析与应用》课程服务于学术研究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以科研为导向,通过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促进研究生的全面发展。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研究生教育是重中之重,从目前中国的教育现状来看,研究生阶段的教育肩负着改变学生多年养成的学习、思维习惯的重任。研究生课程教学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直接影响和决定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生的课堂大部分是讲授式的,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識。这种教学方式严重桎梏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目前推行的创新型教育不同。以往讲授式的教学方法并不利于研究生进行学术创新,因此通过《经济学分析与应用》课程向学生普及科研基本常识,端正科研态度,打破以“教师中心”和“教材中心”的传统教学观念,通过翻转课堂引导研究生进行学术创新活动,激发科研兴趣。

3.2 加强联系实际,设计教学内容

科学选定和设计与经济学分析与应用相关的课程专题,选取与课程专题紧密相关的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国内外经济发展的案例,以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切实提高学生们分析和研究实际问题的能力。研究生教材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在学科交叉向纵深发展的今天,研究生课程教学内容普遍滞后于学科发展前沿,课程内容陈旧性问题日益突出。《经济学分析与应用》课程要具有科学性、应用性和创新性,要立足于学科发展前沿,突出学科的优势和特色,使应用经济学学科研究生了解学科专业特色和发展方向,了解本学科的新信息、新内容及新方法。

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及时把经济学相关学术研究的最新成果、新理论和前沿性的学科知识充实到课程内容中。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将理论教学、典型案例和翻转课堂有机地结合起来,在传授经济学知识的基础上注意对研究生思维方式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该课程重新确定上课内容为:

(1)经济学内涵的认识与思考;

(2)中国经济发展的特殊性;

(3)中国产业结构演变的特殊规律;

(4)中国产能过剩、产业升级与政策调控(一带一路、供给侧改革等);

(5)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问题;

(6)六大专题相关论文研读与讨论。

3.3 融合互联网,应用雨课堂

教师应该重视课堂教学中研究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活动中,必须有研究生的主动参与和默契配合。研究生课程改革与建设的机遇在信息时代和信息技术在教学领域的应用已经非常普遍,因此,如何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实现对课程资源的开发也成为教育教学研究的重点内容。充分利用网络的便利之处,将数字化教学的思想融入教学环节,借助互联网的特性,让学生能够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同时,更要利用好课下的时间。本课程将利用雨课堂,增强上课过程中的师生互动效果,激发学生课下利用网络等方式自主学习的自觉性,将课前、课中、课后的每一个环节都赋予全新的体验,把随堂测验计入平时分数,最大限度地释放教与学的能量。具体围绕社会难点、热点问题和经济学的特色问题进行探究式学习,利用雨课堂进行相关知识点测试,进一步巩固加深经济学理论知识的学习,还可利用线上功能进行匿名投票,帮助学校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实现“键对键”的教育。

3.4 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教学方式单一化,是课程教学中比较突出的问题。即使教师通过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仅凭讲授法授课,也可能导致学生审美疲劳,丧失学习兴趣。因此,要让教学更具多样化,可以通过开展小组合作、课堂展示、问题答疑环节、实际案例分析等一系列的教学方案,丰富教学课堂。除此之外,把课堂形式多元化的同时,也不能顾此失彼,还是应当以实际教学为重,把知识传授作为主要目的,在探究多样化的方式时,有效地达到教学目标。

本课程以启发式讲授为主,教师组织、指导学生自己探索发现经济学问题,并辅之以现代化教学手段,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将采用以下四种方法:①研讨法,作为课程的先导部分,和学生一起研讨经济学中印象最深的有关内容,探讨经济学的含义等。②讲授法,以教师为主体,讲述经济学部分基础知识和中国经济发展的特殊性等。③案例分析法,以中国产业结构演变的特殊规律、产能过剩问题、落后地区区域发展策略、中国经济发展前景分析、东北地区经济落后原因等具体案例,与学生共同探讨其中的经济学原理。邀请个别的学生对上述案例蕴含的经济学原理进行分析,再由老师进行深入剖析。④翻转课堂,通过设置“产业组织理论”“产业发展与产业结构理论”“产业关联理论”“区域差异与空间异质性”“经济腹地划分”“计量经济学应用”六大专题,选择高水平期刊学术论文,采取学习小组汇报讲解、教师最后总结点评的方式完成专题学习。具体考核方式为出勤和平时表现占比10%,论文分享占比50%,期末考试占比40%。

结语

综上所述,以科研为导向的《经济学分析与应用》研究生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积极探索了硕士研究生专业课传授专业知识和锻炼科研能力相结合、“导—学—研—做”协调发展的新型教学方式。在改革探索过程中为实现课程教学目标,改革了教学内容,将经济学分析与应用课程内容分成两大部分:基础知识和专题研究,针对不同教学内容选用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和真实案例,以保障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本次改革探索还优化和完善了课程考核指标和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切实提高学生利用所学经济学理论和方法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崔晓东,陶敏.“计量经济学”课程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实践研究[J].科技风,2021(34):153-155.

[2]李斯阳.基于实践导向的高职院校《经济法》课程改革研究[J].科技风,2021(28):31-33.

[3]刘婕.创新型人才培养下的产业经济学教学改革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1,34(17):10-11.

[4]刘婷.线上线下相融合教学模式的探索——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为例[J].教育信息化论坛,2021(09):11-12.

[5]陈洁,叶洪涛.科研反哺教学在经济学专业的实践与困境[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18(09):147-149.

[6]王晓军,刘加林.课程思政融入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的探索[J].高教学刊,2021,7(20):110-113.

[7]刘彬.基于雨课堂平台的《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1,20(11):157-159.

[8]赵晓峰.新形势下社会科学研究生培养应注重“三个贯通”[J].研究生教育研究,2021(06):58-62+76.

[9]陈玲,刘检华,杨东晓,龚鹏.高校研究生教育督导的困境破解和实践探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21(10):10-16.

项目:《经济学分析与应用》教学方式改革研究与实践

作者简介:片峰(1986— ),男,山东潍坊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学。

猜你喜欢

理论联系实际教学方法改革
浅析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生态课堂建设
浅谈中职幼师专业卫生学教学
中级财务会计教学方法改革研究
对中职机械基础课程设计教学改革的探讨
小学数学教学浅析(二)
校企结合培养应用型服装设计人才
小学数学生活化的对策探究
基于职业导向的高职英语教学改革
教学从传授范式向学习范式转变的探索与实践
参与式教学法在“自动控制原理”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