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螺油子:青岛地缘的道路美学
2022-06-26崔燕
崔燕
作为一座以滨海气质出圈的城市,青岛的山城特色往往被忽略与漠然。实际上,海之于这座城市的影响力有多少,山便有等量的浸润于青岛。
山城青岛最寻常的表象,便是道路随不高的山脉或者丘陵跌宕蜿蜒,如同海浪一样起伏跳跃。这种错落有致的道路美学,如今在青岛已经越来越少。因为当下,所有的城市建设几乎皆以“畅通便捷”,占据道路的重要语义,目的无不是为了缓解交通拥堵的压力。在青岛历史上,波螺油子便是为让路于东西快速路一期工程,而消逝于城市的视野。波螺油子路一部分被彻底摧毁,一部分被迁移至立交桥下的不起眼的一段,算是一种类似装置艺术般的永久存在,但已经完全没有了鲜活的生命力以及对周遭日常生计的渗透力。没有人去怀念,只有人去怀想。
此后经年,波螺油子不再仅仅是一句青岛造的“地产俚语”和曾经的地理语境,而更像一种刻在基因里的情感惯性,时间愈久远,思念愈绵长。
波螺油子顺山而建,最早是胶东路连接热河路的一条羊肠小道,形成于青岛开埠初期。大约在上世纪20年代,这条小路被铺上了马牙石,并在起承转合间将胶州路、热河路、无棣一路至四路、苏州路等几条路连接了起来。这是一条由马牙石铺就的呈螺旋形的路,状似海螺的结构。青岛话管海螺叫做“波螺”,因此这条路在青岛就叫波螺油子。
那么波螺油子的油子又是什么呢,这有三种说法,一是认为这条路像海螺的肉,因为青岛话称肉为“油”,因此形象地叫波螺油子;第二张说法,也是望文生义,这条由花岗岩石块铺就的道路,在经年累月的行走,已经没有了最初的棱角毕露,很多已经如同镜面一样光滑,如同“油”一样顺滑,因此便有了“油子”一说。最后一种说法比较有人文的市井气,因为青岛俚语里,“油子”是指处事圆滑的老江湖。这条道路在光阴的磨砺下,就像很多人的性格一样处乱不惊又左右逢源。这条路叫做波螺油子,既象形又寓意,可谓一语双关。
在民间,关于波螺油子的地理叙述还有一种说法。波螺油子在胶东路,但这里的马牙石路并非全是波螺油子。波螺油子特指靠马路人行道边往下走一个螺旋蜗牛状的马牙石头铺的下坡路段,或者说是胶东路从苏州30号到热河路烟酒店这一段。至于胶东路其他路段,从波螺油子往东依次是三角地、大龙食堂、二路口、大茅房、三路、四路和党校。
波螺油子所代表的经典美学,一则是魔性的道路景观——这段路面宽度5米左右,就像一段盘旋而上的山路,坡势陡且落差大,行走一段便是一个急转直下的拐弯。尽管雨雪天的波螺油子,如同在滑梯上走高跷,是很多人的噩梦,但就是因为忽急忽缓、层叠盘旋的路况,又极对应“转角遇到爱”的文艺感,如此一来一往,就冲抵了地理意境的艰难,更有怦然心动的不确定性。
二则便是波螺油子曾是青岛马牙石路景观的集中代表,能与之媲美的只有天主教堂楼前那段马牙石路。如果说,天主教堂那段直通中山路的马牙石路,属于一种欧式意境、具有时尚美感的青岛风情。那么,波螺油子所代表的马牙石路,则是市井、红尘、烟火,是热气腾腾的家常生计,是生生不息的青春悸動,流转着草根青岛的执念和情怀。
过去这么多年了,彼时在波螺油子鲜活过、热闹过、沸腾过的那一代人或者老去,或者长大。水果摊、蔬菜摊、修鞋摊、杂志摊、小吃店、干货店、小饭店、旧书店、百货店,像一个个五颜六色的木头楔子,严丝合缝地与波螺油子的周遭融为一体。有人将波螺油子跟北京胡同、上海弄堂相提并论。实际上,波螺油子最神似的地方应该是重庆的十八梯——同样五光十色的烟火人间,同样作为两种山城风貌的各异体现。如果坐时光列车穿越回老青岛,波螺油子就是过去时光里的经典内核,弥散着最“青岛”的迷人底色。
上世纪90年代,最令少年们向往的则是各色光碟和软件摊位。在大信息时代即将到来的前夜,少年们的烦恼、爱恋、向往、启蒙,一切一切的情愫代入,一张一弛的游戏与学习,不会没有一张碟和软件解决不了的。如果解决不了,那就再来一张或者两张。当年的光碟,在少年们的心中有着多元的指向,意味深长又讳莫如深,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探索与快意,是以后多少快乐都无法取代的好时光。这种乐活无关暧昧,更多是对未来时代与外面世界的瞭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