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机械工业“两化”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研究
2022-06-26黄小东
[摘要]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是机械工业“十四五”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是建立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机械工业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支撑环节。职业教育肩负着为机械工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力资源要素的重任,在人才培養模式上要适应机械工业转型升级的需要,由“伴随性服务”向“前导性服务”升级;在人才培养标准上要推动培养规格上移,对标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制定行业职业标准;在人才培养理念上要结合产业智能化、服务化、绿色化的发展趋势,大力培养以高层次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为主体的机械工业人才队伍,切实增强职业教育服务机械工业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的能力,加快建设机械工业现代化产业体系。
[关键词]产业基础;产业链;机械工业;职业教育;人才培养
[作者简介]黄小东(1981- ),男,黑龙江哈尔滨人,机械工业教育发展中心产教合作处兼发展研究处处长,高级工程师。(北京 100045)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新时代中国职业教育研究院2021年职业教育重大课题“职业教育服务机械工业产业基础高级化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SZ21C031)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2)11-0051-06
机械工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和战略性产业,是我国参与全球经济竞争、体现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产业。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以下简称“两化”),是实现机械工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也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求。提升机械工业“两化”水平,迫切需要培养具有科学探索精神的、从事基础研究的创新型人才以及掌握先进制造技术的工程师和技术技能人才。职业教育是与产业发展联系最紧密的教育类型,“两化”攻坚既为职业教育提高质量、提升形象提供了重要机遇,也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目标要求。职业院校特别是以装备制造类专业为主体的院校,作为为“两化”攻坚战提供技术技能人才的主要来源,要从国家发展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深刻认识推进机械工业“两化”的重大意义,积极推进人才培养适应机械工业“两化”发展的需要。
一、机械工业“两化”发展的背景、现状及趋势
(一)机械工业“两化”发展的背景
国家层面高度重视机械工业“两化”发展。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和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攻坚战”。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2021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印发,在“深入实施制造强国战略”中提出“坚持自主可控、安全高效,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2021年11月,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发布《机械工业“十四五”发展纲要》,围绕深入推进“两化”提出了“统筹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打好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两大战略任务。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是深入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有效途径,也是我国机械工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自立自强的必然选择。
(二)机械工业“两化”发展的现状与趋势
一是夯实产业基础根基,增强自主可控能力。目前,我国机械工业产业基础还存在自主创新能力薄弱、核心零部件依赖进口、人才短缺等问题。在人才供给方面,职业院校存在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匹配度不高、人才培养定位和结构不合理、“工匠精神”培育缺失、“工匠队伍”建设滞后、缺乏实践经验丰富的师资以及与产业紧密结合的课程与教材等一系列问题。为实现机械工业产业基础高级化发展,“十四五”时期机械行业将大力实施机械工业产业基础再造工程,推动关键基础零部件性能提升,提高工业软件国产化水平;实施标准化战略,建设新型标准体系,加强重点领域和基础公益类标准制定;推动质量品牌升级,建设机械工业质检体系、品牌战略推进体系和质量人才培训体系。
二是加深产业链嵌套,提升高端链接能力。“产业链涵盖产品生产或服务提供的全过程,是产业组织、生产过程和价值实现的统一。”①当前,我国机械工业产业链存在“断点”,在全球价值链中价值链提升阻力较大,产业链上下游衔接不顺,行业内“产学研用”结合不紧密。“十四五”时期推动机械工业产业链现代化发展,首先要巩固传统优势锻长板,巩固提升我国发电设备、工程机械等优势产业的综合水平,继续保持领先地位,在新能源装备、新能源汽车等领域锻造新优势,增强国际竞争能力。其次要集中优势力量补短板,增强对机床、仪器仪表等机械工业基础性行业的保障能力。最后要推动产业链协同合作,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促进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深度合作,促进“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的畅通”②,打造“政产学研资”紧密结合的产业创新生态。
二、机械工业“两化”发展对人才培养带来的深刻变革
(一)发展理念的引领
一是坚持创新发展的理念,“十四五”时期,机械工业将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强化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提高创新链与基础产业链、供应链的协同效能。二是坚持融合发展的理念,包括跨行业融合、地区间融合和与服务业的融合,跨行业的融合是指采用AI、工业互联网等前沿技术来解决基础产品和技术的经验积累不足;地区间的融合是指优化产业区域布局,打造更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与服务业的深度融合是指推动企业从简单产品制造到提供售后服务、再到提供“产品+服务+技术+系统解决方案”转型。三是坚持协同发展的理念,构建政府、行业、企业、社会协同共进的体制机制,引导政策、人才、创新要素等向“两化”倾斜。职业院校要遵循创新、融合、协同的新理念,推动机械工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将其贯穿到人才培养理念、目标定位、培养模式和校企合作等领域,培养一支适应机械工业“两化”发展要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队伍。
(二)技术进步的驱动
2021年9月,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印发《关于推动机械工业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指导意见》,提出推进机械工业数字化转型,开展机器人应用、数字化制造普及、网络化制造示范和智能化制造探索。“产业数字化时代,劳动者驾驭新型工业生产模式的数字能力是否培养到位,是产业数字化发展策略能否实现的关键。”③职业院校要适应机械工业数字化全面转型的新形势,将数字知识、数字技术、数字技能全面纳入人才培养标准制定,提高学生数字化学习和创新能力。
(三)转型升级的要求
随着产业结构升级,尤其是机械工业的产业形态正在进行调整、优化和剧烈变革,呈现出智能化、服务化、绿色化三方面变革。产业新业态将影响行业企业的岗位设置及岗位需求,更新岗位能力和职业素养要求,推动岗位所需的知识、素质和能力升级,进一步推进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
(四)管理优化的需要
《机械工业企业“十四五”管理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行业企业要实现四个转变:基础管理由精益生产向全面精益化管理转变,生产制造由流程管理向供应链管理转变,信息化管理由两化融合向大数据和智能化管理转变,企业发展模式由规模化增长向高质量可持续发展转变。打赢“新两化”攻坚战离不开现代化的企业管理模式,要切实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加快职业院校与企业管理体系建设新要求的衔接,推动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三、面向机械工业“两化”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策略
(一)主动服务“两化”攻坚,强化以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为重点的使命担当
一是要明确战略任务。以装备制造类专业为主体的职业院校要把“两化”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作为政治任务来狠抓落实,列为“一把手工程”,全面创新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从国家战略高度认识“两化”人才培养的任务和标准,要在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向“两化”倾斜,全方位支持“两化”攻坚。
二是要明确主攻方向。发挥职业院校在推动机械工业“两化”方面的核心竞争力,主动服务本地区、园区、产业聚集区的装备制造业发展,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提供精准支持,重点是能够破解若干“卡脖子”关键技术问题,着力在“两化”领域有关加工、工艺、制造、装配等关键环节提供坚实的人才供给和技能支撐。正开展职业本科试点的院校和专业,要将“卡脖子”领域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作为主攻方向。
三是要明确发展策略。坚持创新引领,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区域战略、“卡脖子”重点领域,根据国家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政策要求,职业院校主动对接优势企业,找准方向,精准发力;坚持融合发展,职业院校要发挥所在地的区位优势,主动服务好产业聚集区,另外注重于新技术新技能的融合,注重数字化升级改造,注重跨行业跨领域融合;坚持协同互补,要统筹政府、行业、企业、园区和职业院校的发展要求,注重资源的整合和优势互补。
四是要明确发展路径。职业院校要坚持“专精特新”式发展路径。“专”就是专业化发展:走差异化发展道路,成为服务产业链某个环节的能者;“精”就是精细化发展:精细管理,精准培育人才,提供精致服务;“特”就是特色化发展: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特,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新”就是新颖化发展:服务产业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的开发、应用和推广,以“新”取胜。通过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培育一批在“两化”细分领域人才培养中具有明显支撑作用的职业院校和专业群。
(二)实现“两化”供求结构平衡,全面优化技术技能人才供给
一是要坚持专业设置的基本原则。围绕“两化”产业链、产品线和价值链的优化升级,坚持遵循“宽基础、大专业、小方向”的专业设置基本思路,优化职业教育“机械—电气—控制—管理—服务”专业类别结构比例,拓展专业群课程内容,提高专业建设定位,从专业建设的精细定位和优化设计入手,建立及时有效的产教互动机制,覆盖“两化”全产业链。
二是要精准定位升级专业内涵。加强材料成型与控制技术、智能焊接技术、现代铸造技术、现代锻压技术、工业材料表面处理技术、特种加工技术、工业产品质量检测技术、智能制造装备技术、机电设备技术等专业的建设,向“两化”技术技能人才需求倾斜,全面保证铸造、锻压、焊接、热处理、表面处理等基础技术和现代制造技术所需的各类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进一步完善优化职业标准和专业标准,在人才培养当中深度融合“大国工匠”精神,培养人才的职业责任感、使命感。
(三)对接“两化”发展重点,加强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
装备制造类专业是传统型专业,也是受新兴技术冲击影响最大的专业类型。2021年教育部印发了《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对专业目录进行全面升级,推动专业大类的“数字化+”“互联网+”“智能化+”升级改造,加强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成为重点方向。对于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有多种阐释方式,从机械工业“两化”的要求来看,主要是需要以下几类人才:
一是宽基础多技能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此类人才更多指的是机械制造、数控技术、机电一体化、电气自动化等需求量大、就业面广、通用型专业的技术技能人才,在推进“两化”的背景下这类人才需要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了解产业智能化、服务化、绿色化转型的趋势,具有本专业相关新技术新技能的融合应用能力,具备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二是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在推进“两化”的进程中,将加速利用数字化技术改造机械工业传统产业,生产过程控制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发展,极大改变甚至颠覆机械工业的生产方式、组织模式、制造流程,产品生产模式实现线上线下融合,优化了生产过程的集成性,生产的高效率和需求的个性化融合,也对有关岗位的技术技能提出了复合型的要求。因此,亟须培养在冲压、锻造、铸造、焊接、热处理等领域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三是“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机械工业“两化”领域所需于技术技能人才来说,“一专”指专业核心技能出类拔萃,掌握一门专业技术技能的“看家本领”;“多能”指的是与专业相关或者跨专业的复合职业技能、创新能力与基本职业素质。从“两化”对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看,“一专多能”更多是对装备制造类中以服务重点产品、专门生产技术或过程的专业的要求,这类专业技术性强,就业岗位明确。机械工业“十四五”有关专业规划明确了液压气动密封件、内燃机、仪器仪表等领域技术技能人才需求,职业院校相关专业要对照新要求,加快推进以产品生产技术或过程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为一线生产领域提供有力人才保障。
四是跨专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巩固“两化”优势锻长板,就是巩固提升我国发电设备、输变电设备、工程机械、重型机械、港口机械等优势产业的综合水平,从符合未来产业变革方向的整机产品入手打造战略性全局性产业链。这些“走出去”的行业企业急需国际化人才,其人才要求是能够了解其他国家的风土人情、法律法规、语言文化,尤其要了解发达国家产业变革的方向,保证企业与国外企业的无障碍沟通,提高国际合作的成功率,建立相对稳定的懂技术、懂外语、懂标准、懂规则的复合型国际化人才团队。
(四)服务科技创新,全面提升支撑“两化”攻坚能力
一是聚焦“卡脖子”领域,校企共建基础技术研发中心。机械工业技术攻坚已经进入深水区,部分领域技术开发方向没有现成的经验和样板,技术短板难以通过引进的方式解决。具备一定科研能力的高水平高职学校以及职业本科院校,要深化校企合作主动与行业企业联动,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机械工业关键基础技术研发中心,聚焦“机械工业产业基础再造工程”中的问题,围绕共性关键技术、重大装备、基础零部件以及材料和制造工艺等方面开展攻关,聚焦产业间空白地带、瓶颈问题和“卡脖子”环节,推动机械工业创新链和产业链协同发展,努力成为促进国家技术技能积累与创新的重要载体。
二是跨界融合“补短板”,整合资源共建协同创新平台。在机械工业产业集聚区域内具备相关条件的职业院校,聚焦“机械工业补短板重点方向”,联合高校、研究院所、金融机构以及产业链上下游,在关键优势领域建设重点实验室、协同创新研究院、中间试验、工程化及产业孵化等新型创新平台,联合开展先进基础工艺技术研究,共同建设工业基础数据库,重点解决跨行业、跨领域的关键共性技术问题,强化在产品核心关键配套件轴承、联轴器、密封以及材料,涉及国家安全和产业安全的高端大型铸锻件等方面的技术合作。校企合作建设一批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面向全行业,尤其是广大中小企业提供技术咨询、信息服务、可靠性和寿命测试试验、产品质量检测检验认证、知识产权、标准开发等。全面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发展的系统性、协同性和完整性,填补基础研究和产业化技术创新之间的鸿沟,促进全产业链协同创新和产业链、创新链融通。
三是协同优化“锻长板”,携手龙头企业共建全球客户体验中心。我国发电设备、输变电设备、工程机械、重型机械、港口机械等已经进入了“跟跑”“并跑”“领跑”并重的时期,成为我国“走出去”、唱响全球装备制造的亮丽名片。随着机械工业“走出去”步伐的加快,需要大量具有国际视野、知晓国际规则、能够跨文化的外向型技术技能人才以及海外本土化技术技能人才。职业院校要主动服务龙头企业“走出去”,携手龙头企业共建全球客户体验中心,大力开展基于校企协同走出去的外向型人才培养培训、海外本土化人才培養培训、中国职教模式和标准广泛应用,深化国际化产教融合平台建设,开展国际化专业标准建设、国际化师资培育、国际化课程资源开发等工作,提升国际化技术技能人才规模和质量。
(五)统筹规划“搭平台”,形成服务“两化”的人才培养合力
一是加强统筹规划和政策保障。各级政府应充分认识打好“两化”攻坚战的重大战略意义,在“两化”领域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工作中充分发挥领导、监督和保障作用,加强人才培养的统筹规划,并把“两化”领域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作为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的重点突破口,研究加快职业教育“两化”类专业创新建设指导意见,对面向“机械工业产业基础再造工程”“补短板”“锻长板”等领域所需专业给予政策倾斜和专项经费支持,消除招生壁垒。要进一步明确和落实行业、企业、院校在“两化”领域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中的权利、责任和义务,不断完善企业主办及参与办学的奖励制度,重点解决制约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体制机制问题,构建适应“两化”发展要求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体系。在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的实践中,积极支持和引导学校开设“两化”领域高层次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专业。针对“两化”领域人才紧缺问题,策划并组织实施若干人才培养示范性工程。大力支持铸造、锻压、焊接、热处理等“两化”人才短缺的重灾区,出台学历提升、职业培训等扶植政策。引导产教协同创新培养“两化”领域技术技能人才,发挥职业教育对产业转型升级的人才供给的基础和保障作用。
二是充分发挥行业组织的指导作用。要充分发挥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机械工业教育发展中心等相关行业组织的积极性,以其行业代表性强、组织能力强的特点,运用其掌握行业信息、行业趋势以及会员网络的优势,发挥好行业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积极开展“两化”领域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预测,对“两化”领域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层次、规格和质量及时提出指导性意见。要根据产业转型升级的新需求,针对当前“两化”人才培养的主要问题,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面向“两化”领域组织实施行业重点观测专业(方向)创新建设、新型“双师”专业素养与能力培养,尽快建立“两化”领域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标准体系,开发配套教学资源等。构建基于“两化”技术标准、岗位能力要求的多元人才培养评价制度,保障人才培养质量,切实加强行业指导能力建设,不断提高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履行好指导和促进“两化”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职责和使命。
三是积极发挥企业的人才培养主体作用。职前教育是基础,岗位成才是根本。企业需主动地承担起培养“两化”技术技能人才的主体责任,依托优势资源建设“两化”技术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当前,机械工业相关企业应坚持“人才强业”和“一体双责”的产教协同发展理念,从企业发展需求出发,加大投入力度,积极构建职工培养培训工作体系和保障机制,夯实企业转型中的人才资源根基,抢占发展先机;应切实履行社会责任,要设立专门机构及人员负责职工教育培训、对接职业院校,设立学生实习和教师实践岗位。机械工业相关企业还要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将合作开展人才培养工作适当前移,深入参与职业院校“两化”领域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按照“共建、共管、共用、共享”原则,建设一批兼具生产与教学功能的高水平产教融合实训基地。
四是提升职业院校服务“两化”攻坚的能力。职业院校要全面对接“两化”的重点任务,实时跟踪各行业、各领域最先进的科学技术、管理制度、服务标准,及时更新技术设备、管理制度、技术规范、培养方案等,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从专业建设的精细定位和优化设计入手,合理调整一批“传统专业”、创建一批新专业,强化机械制造热加工领域专业建设。以“两化”涉及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为重点,更新专业教学内容,积极构建专业内涵定期更新机制。强化产教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设产教融合、系统培养及技能人才的创新平台。强化以“工匠精神”培育为重点的职业素质教育,注重职业道德及严谨作风的养成,着力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服务意识、团队意识、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培养和造就大批符合企业升级发展需要的“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五是营造有利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良好环境。政府、行业、企业和职业院校要齐心协力,着力构建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互生共长的“生态环境”,形成产学研用联动机制,将人才优势转化为产业竞争优势。逐步提高生产一线技术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对生产实践和技能竞赛中做出突出贡献,取得优异成绩的技能人才,给予奖励,授予荣誉称号,形成掌握技能者获荣誉、得实惠的导向和社会风尚。政府与社会各方要协同推进人事、教育、分配制度改革,开拓一条与学术型人才并立且地位、待遇相当的技能人才发展道路,让“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切实落地。
[注释]
①罗仲伟,孟艳华.“十四五”时期区域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J].区域经济评论,2020(1):33.
②朱明皓,张志博,杨晓迎,等.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的战略与对策研究[J].中国工程科学,2021,23(2):125.
③方中雄,吉利,程聪.产业数字化的特点及其对职业教育的新要求[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19(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