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教育助力技能型社会建设的价值内蕴、机制构建与实践路径

2022-06-26段晓聪曾绍玮

教育与职业(上) 2022年6期
关键词:职业教育机制价值

段晓聪 曾绍玮

[摘要]职业教育是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和产业转型升级供给联系最为紧密的一种教育类型,肩负着培养技能型人才、促进就业创业、传承工匠精神的重任。职业教育助力技能型社会建设,有利于凸显职业教育类型特色、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服务社会高质量发展、促进产教业融合和营造技能成才的社会氛围。从机制层面来看,职业教育要进一步深化改革,构建多元化办学机制,打造中高本贯通的人才培养机制以及校内外协同的社会服务机制,为助力技能型社会建设提供人才供给保障。从实践层面来看,职业教育要以提质培优、增强社会适应性为发展目标,以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健全质量保障体系、创新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及开发多元化教育资源为路径,为实现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增值赋能。

[关键词]职业教育;技能型社会;价值;机制;路径

[作者简介]段晓聪(1987- ),女,湖北随州人,广东行政职业学院,助理研究员,硕士。(广东  广州 510800)曾绍玮(1971- ),男,重庆人,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教授。(重庆  40112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中的‘研究型嵌入’模式与路径分析”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YJAZH023)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2)11-0005-08

2021年4月,全国职业教育大会创造性地提出了“建设技能型社会”的理念和战略,指出要建设“国家重视技能、社会崇尚技能、人人学习技能、人人拥有技能”的技能型社会。同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将“建设技能型社会”作为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之一。由此可见,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与技能型社会建设的发展目标和价值取向趋同。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已进入提质培优的关键期,职业教育要牢牢把握新形势,正确认识新时期职业教育助力技能型社会建设的内涵和价值,从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的视角,研究两者间的内在关系、促进机制和实践路径,为技能型社会建设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支持。

一、职业教育助力技能型社会建设的价值内蕴

(一)加强内涵建设,凸显职业教育类型特征

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是职业教育的基本职能,也是职业教育助力技能型社会建设的实现途径。作为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主阵地,职业教育需要进一步加强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推进建设技能型社会服务。

1.职业教育助力技能型社会建设,凸显了职业教育的实用导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对职业教育的功能定位是服务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更高质量更充分的就业需求。职业教育是直接面向社会生产服务和建设管理一线培养实用型技术技能人才的教育,是以解决生产和服务过程中的具体问题为导向的教育,鲜明的实用导向是其区别于他类教育的本质特征。长期以来,我国职业教育的类型特色定位不够鲜明,在办学和育人过程中只是作为其他类型教育的补充,甚至是学生退而求其次的选择,未充分凸显实践导向,从而造成了改革措施成效不足、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力薄弱等问题。新时期,国家赋予了职业教育新的使命,即培养更多优秀的技术技能人才,加快推动人人崇尚技能、人人学习技能、人人拥有技能的技能型社会建设进程。在此过程中,职业教育的类型定位将更加清晰,实践导向将更加突出,将更有利于改变职业教育是低层次教育、二流教育的陈旧观念,从而营造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

2.職业教育助力技能型社会建设,凸显了职业教育的技术特性。随着我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加快,各行各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紧迫,职业教育重要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凸显。职业教育是以传承创新技术技能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技术性是职业教育的基本特性,也是职业教育类型定位的基本构成要素。建设技能型社会,需要职业教育充分发挥技术教育、技术传播、技术创新的社会职能,面向全体社会成员提供更丰富、更高质量的技术教育和职业培训服务,并不断推广和传播新技术技能,从而推动全产业链的技术创新。职业教育助力技能型社会建设,可以更加凸显其技术特性,既可以让社会各界、人民群众更深刻地了解职业教育的技术特性,也能够更好地依托自身的技术特性支撑产业升级和经济社会发展,从而更加牢固地确立自身的类型定位。

(二)增强职教适应性,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是国家对职业教育提出的新要求,职业教育不仅要适应当下社会经济改革进入深水区的环境变革,更要适应职业教育本身内涵的扩展带来的价值和目标变化,从符合教育需求到满足产业需要再到契合战略要旨三重层次变“被动适应”为“积极调适”。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是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应然方向,也是职业教育助力技能型社会建设的重大使命。

1.职业教育助力技能型社会建设,增强了对人民群众教育需求的适应性。建设技能型社会,倡导“人人崇尚技能、人人学习技能、人人拥有技能”,符合马克思主义理论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建设技能型社会的过程中,职业教育需要按照劳动者的个人素质和发展意愿,提供符合劳动者个体需求的教育和培训服务。为此,职业教育一方面要走多元化发展的道路,向人民群众提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育供给;另一方面要走高质量发展的道路,向人民群众提供优质、低负担的教育服务。

2.职业教育助力技能型社会建设,增强了对产业发展需求的适应性。面向产业办学,服务产业发展,是职业教育的基本职能。技能型社会建设,是要推动我国产业由“制造”向“智造”升级转型,职业教育要适应我国产业发展的趋向,调整人才培养规格和专业建设布局,促进人才链、技术链与产业链的协同。在人才培养体系上,要积极探索中高本贯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打造层次更高、体系更完善的技术技能人才上升渠道;在专业建设布局上,职业教育要具备前瞻性,既要立足当下,适应产业发展现状,也要着眼全局,引领产业发展未来,实现专业与产业的良性匹配。

3.职业教育助力技能型社会建设,增强了对国家战略实施的适应性。服务国家战略是职业教育的重要职能。职业教育助力技能型社会建设,也需要有力支撑中央关于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创新型国家建设、学习型社会建设、供给侧改革、乡村振兴等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和关键任务的实施与推进。职业教育要助力技能型社会建设,必须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关于职业教育的各项政策方针,主动深化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三教”改革,培养和造就更多高技能人才,向社会提供更优质的职业教育服务。

(三)深化产教融合,促进职业教育与技术创新协同发展

作为与产业经济联系最为紧密的一种教育类型,职业教育培养的是直接服务行业及经济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行业企业急需的技术技能人才是技能型社会建设的主力军,职业教育培养更多的技术技能人才,将进一步加快技能型社会的建设进程,进一步加强产教之间的紧密联系。

1.职业教育助力技能型社会建设,有利于提升服务产业发展能力。服务产业发展是职业教育的重要职能,职业教育提升自身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是深化产教融合、加强产教协同育人的重要手段。建设技能型社会,需要更多劳动者掌握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满足产业结构升级急需的前沿技能。职业教育助力技能型社会建设,一方面,要扩大职业教育受众范围,向更广大的社会群体面提供技术教育与技能培训服务;另一方面,要贴近行业、产业生产一线开展专业、课程的开发与设计,打造技术教育与技能培训资源的共享平台,建立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并将各类基于生产实践建设开发的教育要素、教育资源应用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过程。

2.职业教育助力技能型社会建设,有利于强化产教协同。技能型社会建设,涉及教育、产业、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不能只依靠某一个领域或某一个部门来完成,而是需要社会各界以及人民群众的合力。技能型社会建设的过程中,职业教育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产业是技术技能应用的“主战场”,职业教育与产业的协同配合,既是建设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队伍的需要,也是扩大技能型社会影响力的需要。职业教育助力技能型社会建设,必然要加强与产业的协同,与行业、企业等多元主体共同开展办学和育人活动,而这将进一步强化产教融合、产教协同,强化产教之间的密切联系。

3.职业教育助力技能型社会建设,有利于实现技术协同创新。在社会技术创新实践中,企业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主体。建设技能型社会,企业既是参与主体,也是受益主体,在承担自身社会责任的同时,也必然会享受到相关的建设成果。职业教育助力技能型社会建设,要大力开展校企技术协同创新。通过协同创新,职业学校与行业企业可以实現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实现互利共赢。校企协同创新,不仅可以有效规避双方主体在技术创新方面的短板和劣势,也能发挥出长期效应和规模效应,实现校企技术创新的可持续发展,进而在技能型社会建设过程中相得益彰。

(四)弘扬工匠精神,营造技能成才的社会氛围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建设技能型社会,本质上是要用更有技术含量的生产劳动,来推动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树立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是建成技能型社会的基本条件,也是职业教育助力技能型社会建设的意义所在。

1.职业教育助力技能型社会建设,有利于树立劳动光荣的思想观念。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一个合格的社会主义劳动者,除了具备必要的生产技术技能外,也应当具备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这就需要在对劳动者进行职业教育或技能职业培训时,熏陶他们热爱劳动的情感和劳动光荣的价值观。在技能型社会建设的过程中,职业教育要扩大技能教育和技能培训的覆盖面,让更多青少年、更多社会劳动者接受职业教育,不仅可以实现人人学习技能、人人拥有技能的建设目标,也可以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在全社会广泛传播劳动光荣的思想观念,进而树立起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

2.职业教育助力技能型社会建设,有利于营造崇尚和传承工匠精神的氛围。对技艺的“切磋琢磨”一直是中华文明的优良传统,技能型社会建设离不开对“精益求精”的追求和肯定,职业教育也理应嵌入对工匠精神的传承。以当下正探索和创新的现代学徒制为例,与普通大专班和以往的“订单班”“冠名班”等人才培养模式不同,现代学徒制更加注重技能和精神的传承,由校企共同主导人才培养,设立规范化的企业课程标准、考核方案等,体现了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使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普遍称赞,也正契合了当下社会发展动力转向品质和创新驱动的要求。作为一种教育类型,职业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不仅发挥着提高劳动者技能水平的作用,还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匠心、匠术、匠德”的传承、对当下青年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和社会实践精神的强化起到了助力作用。

二、职业教育助力技能型社会建设的机制构建

(一)构建社会多元办学机制,深化办学体制改革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指出:“经过5—10年左右时间,职业教育要基本完成由政府举办为主向政府统筹管理、社会多元办学的格局转变。”职业教育要助力技能型社会建设,应进一步深化办学体制改革,激发各级各类职业学校的办学活力,吸引多元社会主体举办职业教育,加快构建社会多元办学格局。

1.加快实施混合所有制办学。混合所有制办学是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改革进程中的重大创新,确立了多元社会主体参与举办职业教育的基本范式,为我国构建职业教育社会多元办学格局提供了样板。职业学校在助力技能型社会建设的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实施混合所有制办学模式的重大意义,依据自身的办学定位和办学条件,积极开展混合所有制改革,探索与行业企业联合办学模式。职业学校要树立市场化办学思维,研究市场规律,按照市场化原则与企业开展合作办学,因地制宜、因校制宜,探索发展股份制二级学院、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等多种办学模式。同时,职业学校还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产权管理机制、人才聘用机制、教师培养机制,依托混合所有制办学做优做强办学资源。

2.大力发展民办职业教育。民办职业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职业教育社会多元办学格局的重要力量。尽管近年来民办职业教育获得了较快的发展,但截至目前,民办职业教育在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中的比重依然偏低。构建职业教育社会多元办学格局,亟须大力发展民办教育,完善职业教育结构体系。首先,国家应出台更多支持鼓励民办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对企业举办职业教育给予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等多种形式奖励,充分调动非公资本举办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其次,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要切实转变职能,做好资源配置、组织协调和指导服务工作,为企业举办职业教育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和便利的办学条件,吸引非公资本投资兴办职业教育。

(二)构建中高本贯通人培养机制,提升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格

现代产业的特点是知识密集和技术密集,对人才质量的要求和人才规格的要求更高。职业教育要培养适应现代产业发展的高素质技能人才,提升人才培养规格是必然选择。在建设技能型社会的过程中,职业教育既承担着培养更多大国工匠的时代使命,又承担着提升人才培养规格的重任。现阶段,我国正积极发展本科职业教育,探索中高本贯通,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正是适应现代产业发展的需要,也是职业教育自身提质培优、推进技能型社会建设的需要。

1.构建中高本贯通的人才培养机制。中高本贯通的人才培养,其重点和难点在于区域间三种不同层次职业学校之间人才培养、专业设置、课程内容、教学管理、教育资源等方面的科学配置和有效衔接。构建中高本贯通的人才培养体系,首要任务是探索建立起高度统一、衔接通畅的长周期人才培养机制。首先,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宏观管理和组织协调职能,统筹配置中高本三类层次职业学校教育教学和后勤保障资源,确保校地共建共管、校校合作共育取得良好成效。其次,中高本三类职业学校之间要建立稳定高效的沟通协调机制和深度融合机制,遵循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共同研制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建设标准、课程标准和招生标准,共同建设和培养师资队伍,努力构建以本科职业院校为龙头,高等职业院校与中等职业学校相互衔接的区域中高本贯通的人才培养机制。

2.建设中高本贯通的人才培养体系。职业教育中高本贯通培养能否取得预期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高本三类职业学校在教学过程中是否确立起了系统化的人才培养目标。为此,实施中高本贯通的职业学校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一体化设计人才培养方案。中高本三类职业学校要着眼于中高本贯通,协同开展区域产业和市场人才需求调研,定期召开中高本人才培养方案研讨会,共同制订三校一体的人才培养方案。二是一体化安排人才培养过程。中高本三类职业学校要本着“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原则,共同制订教学计划,统筹安排教学、设置课程、开展实训、评价考核等环节,持续提升人才贯通培养质量。三是一体化建设教学资源。中高本三类职业学校要按照“三个对接”的要求,以学生文化知识和技术技能进阶的连续性、逻辑性和系统性为标准,共同开发中高本有序衔接的专业课程体系,共同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共同开展课程教材,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三)完善社会服务机制,扩大职业技能培训覆盖面

职业教育不局限于学校教育,还包含了面向社会广大劳动者提供的职业培训。建设技能型社会,需要职业教育完善社会服务机制,面向社会提供大规模的、高质量的社会培训服务,培养更多高素质劳动者和创新型技能人才。

1.完善社会服务激励机制。服务社会是职业教育的核心职能。从宏观层面上看,提供社会服务的主体是职业学校;从微观层面上,提供社会服务的主体是职校教师。完善职业教育社会服务机制,首先,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引导,支持职业学校面向社会承担更多的社会培训任务,支持职业学校开展社会培训所得的收入不纳入绩效总额,可独立支配;在评优评先方面,将社会服务作为区域内职业学校参评的重要标准之一;在教育经费的拨付上,适当向积极提供社会服务并取得良好成效的职业学校倾斜,激发其办学活力。其次,职业学校内部要建立教师参与社会服务的激励机制,将社会服务纳入教师工作绩效考核评价中,对做出突出成绩的教师给予一定的奖励,鼓励教师在工作之余提升专业技能,积极开展社会服务。

2.优化社会服务建设机制。职业学校要向社会提供优质的职业培训服务并确保一定的服务质量,必须优化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机制。一方面,各级政府在地方职业教育事业建设过程中,要重视职业学校的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工作,建立专项基金,用于支持地方职业学校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引导职业学校与行业、企业合作共建面向社会开放的职业培训场地、设施及相关资源,借助广泛社会力量提升职业学校的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另一方面,职业学校要强化责任意识,履行主体职责,健全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机制,如经费投入机制、社会服务管理机制、教师培训机制等,通过全方位的体制机制改革,推动社会服务能力持续提升。

三、职业教育助力技能型社会建设的实践路径

(一)加强顶层设计,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技能型社会建設是一项全民参与又惠及全民的宏大工程。要推进技能型社会建设,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人人皆可学习技能、人人皆可拥有技能、人人皆可享受优质技能资源的美好局面。为此,国家要加强顶层设计,大力推进职业教育区域协调发展,扩展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地域覆盖面,让更多劳动者能够享受职业教育和培训的终身福利。

1.强化顶层设计,保障职业教育区域协调发展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背景下,推动职业教育区域协调发展,离不开法律上的支持和保障。在立法层面,我国应加快完善相关法律,明确规定促进职业教育区域协调发展是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职责,同时应保障区域职业教育的特色发展,针对东、中、西部地区的社情民情教情差异,指导地方政府制定差异化的职业教育区域协调发展政策。各级地方政府应在国家法律体系的框架内,加快完善区域职业教育条例,制定体现国家要求和地方特色的、体现区域内职业教育市县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的地方性法规,出台切实可行的职业教育区域统筹的指导意见和管理办法,形成顶层设计严密、指导实践到位的职业教育政策法规体系。从法律法规和制度层面明确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在统筹职业教育区域发展规划,统筹区域职业教育资金分配和资源建设,统筹区域职业学校规划布局方面的职责和权限,形成责、权、利清晰的职业教育政策法规体系。

2.加强区域协调,形成优质职业教育区域资源共享的新局面。首先,政府应统一建立教育行政部门的区域间协同工作机制,加强相关部门在政策制定、制度建设、措施执行上的统一衔接。其次,省市级政府应组织区域内的职业学校、行业组织、企业等主体,共建共享区域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合作平台,在平台内部搭建区域职业教育师生交流交换平台、科研教研区域合作平台等子平台,在平台上发布区域人力资源供需信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动态信息,充分发挥平台的沟通桥梁作用。最后,各级政府应引导下辖市县之间、县域之间以及城乡之间的职业学校信息互通、资源共建、成果共享,打造区域职业学校发展共同体,通过委托管理、师资交流等方式实现发达地区职业院校面向欠发达地区输出优质教育培训资源。

(二)健全质量保障体系,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水平

培养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是职业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要素之一,也是推进技能型社会建设的人力保障。只有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才能让更多优秀技术技能人才脱颖而出。作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主体,职业教育要进一步健全内部质量诊断与改进机制、外部质量保障与监督机制,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水平,助力技能型社会建设。

1.健全职业学校人才培养内部质量诊断与改进机制。职业学校内部质量诊断与改进机制是职业教育质量保障制度的基础,主要由质量管理项目和质量管理流程这两部分构成。在质量管理项目方面,职业学校要严格把关各教学单位、教学组织的设立,监督各教学单位、教学组织的运行状况和工作绩效,严格把关学校专业和课程设置、学生管理等一切与人才培养质量密切相关的项目,特别要加强对教学质量过程的监督,涵盖教师的教案设计、课程教学、课后作业、课后指导、实践教学、学生考试等各个环节。在质量管理流程方面,职业学校要成立由学校领导、骨干教师组成的教学质量监督管理办公室,以院、系、班为单位,采用定期检查和随机抽查的方式,监督各个质量管理项目、管理流程,并形成书面的“人才培养质量报告”,定期(一般为一年)面向全社会公开。

2.健全职业学校人才培养外部质量保障与监督机制。外部质量保障与监督机制是职业教育质量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同行评议制度,二是社会评价制度。同行评议制度,就是职业学校邀请校外同领域的专家学者、教育界同仁作为专业学术审查员或教育教学督导,依据一定的标准,对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进行动态的、周期性的检查,并提出专业性评价和诊改意见。社会评价制度,是职业学校与行业组织、企业、用人单位等社会性主体共同建立教学质量外部监督制度。在职业学校开展教学或者实习实训的过程中,由相关社会主体按照行业、企业用人标准对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进行评价;学生就业后,由学校联系学生的就业单位,进行追踪回访,听取用人单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作为学校育人质量提升的重要依据。

(三)创新技能型人才招生考试制度,扩大职业教育受众群体

长期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在办学模式上复制普通教育,在教学实践中模仿普通教育,极大地制约了职业教育的特色化发展,造成了职业教育社会认可度不高。当前,国家已经明确了职业教育的类型定位,要创新招生考试制度,扩大职业教育受众群体,培养更多高素质技能人才。

1.推广职教高考制度,优化高职院校生源结构。一是出台高职扩招利好政策。高职院校是我国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主力军,但由于现行高考制度的限制,我国高职院校的生源存在较为严重的错配,更适合进入高职院校深造的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缺失进入高职院校就读的途径,这无疑是推进技能型社会建设的一大障碍。加快推广针对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职教高考制度,优化高职院校生源结构,尽快建立和完善高职院校“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考试招生办法。中职毕业生通过高职分类考试报考高职学校,推动各地将技工学校纳入职业教育统一招生平台;鼓励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和高素质农民等群体报考高职院校;规范长学制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逐步取消中职本科贯通,适度扩大中职专科贯通,贯通专业以始读年龄小、培养周期长、技能要求高的专业为主。二是要做好省域统筹。在尽可能促进区域内职业教育资源公平、教育质量公平的前提下,按“一省一试”的原则设计制定考试办法和内容,保证区域高职院校招生公平。三是完善考试内容。既要充分体现出职业教育的类型特色,又要凸显高职教育的招生规格和层次;要注重真操实做,突出专业实践能力、专业知识应用能力的考核,突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实用导向。

2.建立灵活多样的招生培训形式,扩大职业教育覆盖面。职业教育助力技能型社会建设,不能只局限于全日制一种职业教育形式,应当创新招生形式和招生制度,向社会劳动者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服务。首先,职业学校要深入行业、产业一线进行细致、严密、充分的调研,厘清地方行业、产业的用人需求和技能需求,了解地方劳动力市场的供需状况,设计出适应市场需求的职业技能培训项目。其次,职业学校要立足自身办学和教学条件,有效利用信息化手段,推广线上职业教育、网络技能培训等渠道和资源,采用长短时间结合、线上線下相结合的培训模式,为社会劳动者提供脱产、半脱产培训、项目式培训,满足劳动者的多样化需求。

(四)开发多元化教育资源,提升社会劳动者技能水平

从劳动者自身素质来看,目前我国产业劳动者的整体素质、技术技能水平不高,现有的技能型人才队伍不能有效支撑技能型社会建设。作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职业教育在新的发展阶段的重要地位更加凸显。从劳动者自身需求来看,不同社群中的劳动者因地区、年龄、文化层次、性别等差异,职业发展诉求不同,职业教育需求各异。新时期职业教育助力技能型社会建设,要面向更广大的社会劳动者提供职业技能培训服务,针对不同劳动者群体的需求,开发多元化的教育资源和培训资料包,提升劳动者的整体素质和技能水平。

1.分层分类建立职业培训资源库。首先,人社部、教育部、国家级行业协会等相关部门组织国内龙头企业,开发国家层面的通用“行业培训包”,为地方政府开发区域性特色行业培训包提供参考及依据。其次,地方人社部门、教育主管部门、行业协会等组织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及本区域内的龙头企业等,参照国家标准,共同开发具有区域特色的、适合地方行业发展的职业培训资源库,供行业企业、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等免费或者低成本使用,提高全行业培训资源库的参与度和利用率。

2.大力开发数字化、网络化职业培训资源。当今时代是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信息技术渗透人们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职业教育面向社会开展技能培训,应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大力开发信息化、网络化项目和课程培训资源。职业学校、行业组织、企业等主体应加强联动,联合开发职业技能培训课件、培训视频、培训音频等数字化资源和网络化资源。地方政府、人社部门应联合行业企业共建公益性的职业培训网络平台,引导和鼓励各行各业劳动者在地方职业培训网络平台注册账号,通过手机、电脑等智能设备观看,方便劳动者利用业余时间、碎片化时间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升技术技能水平。

随着技能型社会建设的推进,我国职业教育进入了提质培优的关键发展时期。当前,国家将职业教育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政策高度,改革力度不断加大。但是,总的来看,我国现有技术技能人才的数量和质量还难以充分满足各行各业的需求,职业教育吸引力不足、区域性发展不均衡等问题仍然未得到根本解决,这将大大制约技能型社会的建设进程。职业教育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增强社会适应性,提升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的契合度,为产业转型升级、经济高质量发展以及技能型社会建设赋能增效。

[参考文献]

[1]邢顺峰.建设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 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3):12-18.

[2]刘任熊,王莉蕾.江苏省促进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历程、经验与建议[J].职教发展研究,2021(3):31-38.

[3邢晖.职业教育“十四五”:格局性变化,适应性施策[J].职教通讯,2021(1):1-2.

[4]張健.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的适配理论研究[J].江苏高职教育,2021,21(2):1-9.

[5]姜乃强.突破瓶颈,赢得职教发展新机遇[J].教育家,2021(5):1.

[6]张学英,张东.技能型社会的内涵、功能与核心制度[J].职教论坛,2022,38(1):35-41.

[7]文正建.聚焦提升赋能,培养建设技能型社会主力军[J].中国大学生就业,2021(13):4-7.

[8]封凯栋.关注国家技能形成体系 助力技能型社会建构[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20(6):2.

[9]张元宝.技能型社会建设的教育支持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21,42(25):54-60.

[10]路宝利.推进技能型社会形成的职业教育文化适应[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20(4):3.

猜你喜欢

职业教育机制价值
一体推进“三不”体制机制
FTA中的环境协调机制
FTA中的环境协调机制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皮革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