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陇南市特色农产品规模化品牌化发展研究

2022-06-26贾瑞霞

农村农业农民·B版 2022年6期
关键词:特色农产品研究

贾瑞霞

摘 要: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走质量兴农之路。《农业农村部关于加快推进品牌强农的意见》再次强调品牌强农的重要性。甘肃省陇南市作为脱贫后的地区走品牌强农之路,存在相应的优势,也面临一定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四个方面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特色农产品;规模化品牌化;研究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走质量兴农之路,强调要突出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全面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2018年6月26日,《农业农村部关于加快推进品牌强农的意见》再次强调品牌强农的重要性,指出品牌强农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迫切要求,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现实路径,是提升农业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有力举措。“十四五”时期,脱贫后地区走品牌强农之路,对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发挥特色农产品为农民增收的主渠道作用,促进乡村产业振兴,进而推动脱贫地区乡村振兴具有现实而深远的意义,需要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

一、陇南市特色农产品规模化品牌化发展概况

陇南市位于甘肃省南部,秦巴山地与岷山山脉、黄土高原交会地带,北纬33度附近,具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独特立体气候和丰富的光热水土资源以及较高的森林覆盖率。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孕育了独具特色的山地特色农业,为发展山地特色产业和特色农产品创造了十分有利的自然生态条件。近年来,陇南市坚持把发展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根本之策,制定印发《陇南市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三年倍增行动计划总体方案(2021—2023)》,實施三年倍增行动计划,着力发展“亩均3000元以上的种植业、户均10000元以上的养殖业”,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和特色农产品规模化品牌化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2021年,该市农业特色产业产值达210亿元,对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贡献率达42%。2021年,新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19个,有效用标“三品一标”农产品272个,地理标志农产品登记数量甘肃省第二;8个区域公用品牌、28个农业企业商标品牌成功入选“甘味”品牌目录。当前,要继续做大做强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充分发挥特色农产品规模化品牌化效应,存在相应的优势,也面临一定的问题。

二、陇南市特色农产品规模化品牌化发展的优势和面临的问题

(一)发展优势

1.政策机遇叠加。一是在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后,对脱贫地区在五年过渡期内,帮扶政策总体保持稳定,坚持“四不摘”的政策,对该市农特产品规模化品牌化发展延续了相应的支持政策。二是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该市上下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原则,实施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三年倍增计划,为农特产品规模化品牌化发展的各种要素(资金、用地、用水、经营主体培育等)投入提供了政策性保障。三是甘肃省委、省政府积极参与和主动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山东省青岛市在人才、资金、技术和市场等方面对口帮扶陇南,为陇南特色农产品规模化品牌化创造了较大的发展空间。

2.产业基础良好。陇南市依托独特的自然条件,按照“念山字经、打生态牌,长短结合、大小互补,全链培育、全程扶持,双线促销、多元带农”的思路,做大做强做优核桃、花椒、油橄榄、苹果、中药材、畜牧养殖等传统产业。同时,发展订单辣椒、中蜂、放养鸡、食用菌等“短平快”产业,因地制宜发展小庭院、小家禽、小手工、小买卖和小作坊等“五小产业”,形成了特色产业发展体系。建立了生产体系,对宕昌模式进一步完善推广,实现龙头企业对贫困县区、合作社对贫困村的全覆盖,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在一定范围内实现了从零散状、碎片化到全链条、体系化的转变。2021年,建成中药材、蔬菜、马铃薯、苹果绿色标准化种植基地16个,食用菌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1个、示范点4个,生猪、蛋鸡、中蜂标准化养殖基地14个,打造市级优势特色产业示范点48个。健全资金投入体系,坚持把农业农村作为财政优先保障和金融优先服务的重点,加大涉农资金整合力度,推广特色产业贷款和“五小产业贷”等金融产品,资金投入渠道进一步拓宽,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的资金支持更加多元。完善了产销对接体系,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线上线下并举,举办各类产销会,拓宽销售渠道。发展订单种养定向销售,完善市场体系和产业协会、联合体建设,逐步构建起了从产地到终端的市场销售网络。构建风险防范体系,积极落实农业保险。2021年,全市农业参保完成率104.5%,投保农户23.51万户,实现签单保费1.3亿元,支付赔款直接使9.76万户次农户受益,实现了对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防范,为特色农产品规模化品牌化发展织起了“安全网”。

3.市场前景广阔。随着国内消费水平不断升级,消费者对天然有机、绿色生态优质农产品的需求快速增长,对消费品的质量要求不断提高,为陇南市“独一份”“特别特”“好中优”“错峰头”等特色农产品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近年来,陇南特色的“甘味”特色农产品美誉度、知名度逐渐扩大,消费者认可度逐步提升。

(二)面临的问题

1.产业集聚度低。陇南市特色农产品种类多,品质优,但受立体气候和土地零碎化的制约,生产规模偏小,产业集聚度不高,缺乏规模优势,市场占有率较低,有商品无产品,缺乏一定的市场话语权和定价权,难以实现规模化效益。

2.带动能力弱。近年来,陇南市通过引进培育龙头企业,开展合作社规范提升行动,形成了一大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021年,全市引培农业龙头企业16家,认定省级龙头企业4家,市级企业16家;规范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1551家,规范化率达78.8%,新发展家庭农场544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具备一定规模。但是存在着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持续经营能力不稳定、带动能力弱等问题。

3.产业链条短。陇南市优势特色农产品产量呈逐年增加态势,但处在初级或半成品加工阶段的产品占比高,精深加工不足,全产业深度开发不够,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在品牌化营销方面缺乏核心竞争优势。7352288C-A08B-43D7-B6DD-7972A27634A7

4.品牌影响力不强。陇南市特色农产品的品质优势没有转化为品牌优势,虽然“甘味”品牌对特色农产品的销售发挥了一定作用,但市场知名度、影响力、占有率仍有待进一步提升。

三、陇南市特色农产品规模化品牌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2021年,陇发[2021]14号《中共陇南市委 陇南市人民政府 关于加快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指出,加快健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推进农业产业规模化发展,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持续加强农业产业前沿和核心方向投入,促进农业产业提质增效。该文件为陇南市特色农产品规模化品牌化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延伸农业优势特色产业链,发挥特色农产品规模化效应

构建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与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产业体系。加快县域农业特色产业园区建设,对产业园区用地在年度土地利用计划安排上予以倾斜,对入驻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园区的龙头企业和合作社等给予用水、用电、税收贷款等方面优惠政策,加强园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引导以特色农产品为依托的二三产业向园区集聚,形成产业特色鲜明、要素高度集中、设施装备先进、生产方式绿色、经济社会效益显著的现代产业园集群,带动县域农业特色产业全面升级,将特色优势产业转化为规模优势、市场优势。

(二)打造绿色发展高地,做大做强特色农产品品牌

第一,要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充分发挥陇南生态好的优势,采取严格措施控制农业污染,涵养水土,保持洁净生产空间,為优质农产品提供绿色天然的生态环境。 坚持品质优先,品质是农业优势特色产业的“根”和“魂”,控制农药和化肥使用,提倡动物有机喂养和放养、有机种植、生态防控,建设生态农业。把良种繁育和种质资源保护作为一项长期性基础工作,保护特有资源,保持独特品质、独特风味和独特功能。加强农特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建立从田间到市场到餐桌的全程监管体系,构建消费者“舌尖上信任”的制度保障。

第二,要壮大陇南“甘味”品牌,提升品牌竞争力。“甘味”品牌是甘肃省为提升农产品知名度、美誉度,对外集中打造的农特产品品牌,要继续实施“甘味”品牌提升行动,以省级“甘味”品牌培育壮大为龙头,以绿色高质量为基础,坚持互认互宣、开放共享,完善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特色农产品品牌为核心的农业品牌格局。继续推进两个“三品一标”建设,坚持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以过硬品质提高市场竞争力,推动优势特色产业做大做强,让陇南“甘味”农产品走出大山、走出甘肃、走向全国。

(三)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充分发挥其在特色农产品规模化品牌化发展中的重要市场主体作用

首先,要继续扶持引进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在基地建设、技术改造、精深加工、冷链物流、品牌打造、人才培养等方面切实给予相应支持,形成大型农业企业集团和国家、省、市、县级龙头企业梯队。

其次,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试点工作。加大合作社财务、管理、运营等培训力度,积极创建国家级、省级和市级示范社,培育有产业和种养基地、有农业机械服务、有良种生产供应、有仓储和加工场所、有订单生产的“五有”合作社。

再次,进一步发展家庭农场。综合考虑各县区资源条件、行业特征、农产品品种特点等因素,引导本区域内家庭农场适度规模经营,争取实现规模效益最大化。

最后,着力培育农业企业家队伍。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的统筹规划,制定相关政策,引导大中专毕业生、复转军人、乡贤能人、种养大户等各类人才到农业特色产业园区、龙头企业、合作社创新创业,助力农特产品规模化品牌化发展。

(四)加大农业优势特色产业资金投入

首先,建立市级财政支农资金稳步增长机制,优先支持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三年倍增计划的实施。并争取省财政衔接乡村振兴补助资金、涉农整合资金、土地增减挂资金、地方政府债券资金、土地出让收益等各种渠道资金,给予农业特色产业资金支持。市、县(区)级财政按照每个产业一定标准设立分产业专项发展扶持基金,扶持各自区域内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

其次,在继续实施特色产业发展工程贷款和农产品收购贷款政策的基础上,鼓励国开行、农发行等政策性银行进一步通过产业基金、风险基金等方式对现有具备条件的企业进行支持,引导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为农业特色产业项目积极发放贷款。

最后,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三年倍增行动计划的实施,对接争取青岛市东西部协作资金优先用于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

参考文献:

[1]陇南文县发布.2021年陇南市政府工作报告[DB/OL]http://lnwx.gov.cn/risun-cluster-website/detail/indexContentDetail?menuId=4012&id=86085.

[2]陇南市政府信息公开平台.2021年陇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DB/OL]https://www.longnan.gov.cn/4455625/62463770.html.

[3]陇南市政府信息公开平台.陇南市2021年农业农村工作总结及2022年工作计划[DB/OL].

本文系2021年度甘肃省社科联与陇南市社科联人文社会科学联合项目(项目编号:21ZC37)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中共陇南市委党校副教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三农”问题)7352288C-A08B-43D7-B6DD-7972A27634A7

猜你喜欢

特色农产品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2020年国内翻译研究述评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新版C-NCAP侧面碰撞假人损伤研究
“互联网+”特色农产品电商冷链标准化研究
特色农产品出口贸易如何拓展国际市场
基于电商平台的特色农产品营销策略探究
“互联网+”背景下湖南农产品供应链优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