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疫情时代高校体育场馆面向社会开放的问题研究

2022-06-25珂,关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体育场馆场馆疫情

王 珂,关 辉

(楚雄师范学院 体育与健康学院,云南 楚雄 675000)

1 研究背景

疫情前,关于学校体育场馆有关问题的研究较“热”。以“高校体育场馆”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进行检索,共有1086篇相关期刊论文和学位论文,尤其从2010年开始到2019年间,每年有近百篇相关论文发表。国内学者围绕开放困境、开放模式、解决策略、开放法规政策和绩效评价指标做了较为详尽的研究。从政策层面上看,从2009年乘北京奥运会东风,设立中国全民健身日开始,一系列全民健身政策和体育产业相关文件不断出台。在全民健身的背景下,国家提出打造15分钟健身圈计划,高校体育场馆资源作为全国体育场馆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服务于全民健身,以缓解人民群众对体育健身的需求和现有体育场馆场地资源不足的矛盾。尤其2017年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颁布《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关于推进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实施意见》较细致规定了开放办法[1]。但较为详尽的研究和不断出台的政策,实施层面上还是未能得到较好地实现:人民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要和健身设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较为突出,群众“健身去哪儿”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2]。部分地区中小学场馆的开放和运营在当地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下,已经形成较成熟可借鉴推广的模式,而高校体育场馆的开放情况极不均衡,不少高校的体育场馆只局限于本校的教学训练工作,对社会基本上处于一个相对封闭和自娱自乐的状态,游于体育产业市场化的边缘,无法发挥高校体育场馆的资源储备和优势[3]。

疫情暴发后,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工作被迫暂停,相关的研究也暂时中断,学校体育场馆开放甚至成为敏感话题。目前各高校半闭校管理模式下,学校场馆也处于只对本校师生开放的状态中。疫情下,高校落实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政策不到位的问题得到“最好的掩护”。本文针对后疫情时代高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展开研究。

2 后疫情时代高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面临的问题

2.1 校园入口的问题疫情暴发前,高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就面临“进入学校体育场馆参与体育活动的人员的身份、职业识别困难,存在安全管理风险”[4]的问题。学校也普遍缺乏对人员进校后责任追源的能力和有效管理手段。疫情背景下,学校面对疫情防控压力,面对外来人员进校问题更感格外棘手。目前各高校处于半闭校管理模式下,拒绝一切外来人员进校进馆参与体育锻炼,大部分学校场馆只对本校师生开放。

2.2 政策层面的问题

2.2.1 政策梳理

2.2.1.1 国家层面政策梳理2009年国务院通过的首部以全民健身为宗旨的《全民健身条例》中明确规定了学校向学生开放体育设施,并分别对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提出要求[5]。2014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提出两个加快,并规定将开放情况定期向社会公开[6]。根据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战略部署制定,2016年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加强全民健身组织网络建设,扶持和引导基层体育社会组织发展[7]。2017年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针对推进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问题,颁布了《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关于推进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实施意见》,意见明确规定了开放范围和开放办法[1]。2019年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制定的《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规定了到2022年和2030年,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开放率超过70%和90%[8]。2019年由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实施的《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提到了新信息技术促进场馆预定、经营服务[9]。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到了深化场馆运营管理改革,并提到了“委托第三方企业运营”“鼓励开发健身产品、提供体育培训服务”等内容[10]。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发展群众体育的意见》提到了“激励机制”和“委托专业机构”[1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提到“加强高校体育场馆建设,鼓励有条件的高校与地方共建共享”[12]。

表1 国家相关政策文件中关于学校体育场馆开放的规定一览表Table 1 Provisions regarding the opening of school stadiums and gymnasiums in relevant national policy documents

2.2.1.2 地方政策列举2019年济南市教育局、体育局、财政局、公安局四部门联合印发《济南市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工作实施方案》、2020年常州市教育局、财政局、体育局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工作的实施意见》、2020年赣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赣州市中小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实施方案》。疫情前,慈溪市根据《关于印发慈溪市学校体育场馆面向社会开放实施意见的通知》公布具备体育场馆开放条件的中小学校共为80所;常州市向社会公布开放体育场馆的学校200所。

济南市、常州市、赣州市有关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意见和方案,主要针对中小学。笔者通过查阅其他各地的相关文件发现,也都是针对当地中小学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规定或方案。虽然各地方案细致程度不一,执行上有不到位的现象,但从各地方政府网站中相关话题的民众意见和相关文献资料中可以发现,疫情前部分地区中小学场馆的开放和运营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已经形成较成熟可借鉴推广的模式。

2.2.2 现有政策实施性不强各地政府为贯彻落实国家相关政策,纷纷制定出台了符合当地学校体育场馆开放的方案或办法,但目前针对高校或者明确涉及高校的政策和方案鲜有报道。高校在进行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过程中几乎找不到可以参照执行的方案或意见。经笔者查阅,地方政策明确提及高校的是2017年云南省制定的《云南省学校体育场馆对社会开放实施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较细致地提出了组织领导、开放原则、开放要求、保障措施和组织实施,其中针对高校亦明确提出“高等学校成立学校体育场馆对社会开放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设办公室在体育学院(部、系),统筹对学校体育场馆的管理、使用、开放等工作”的要求。但因疫情原因,后续未有正式文件出台。

针对高校体育场馆面向社会开放的政策可实施性不强,导致出现以下几个问题:①体育场馆开放出现事故,责任如何认定?高校体育场馆开放的安全责任问题也是阻碍管理者实施工作第一步的心理障碍。②高校管理者自身错误观念问题如何解决?高校管理者“开放不盈利徒增安全隐患,不如不开放”这种不能主动融入健康中国和全民健身服务中去的错误理念,阻碍了高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健康开展。③“省管”高校与当地政府如何沟通?疫情前中小学体育场馆开放情况好于高校,得益于地方政府的牵头和主导。政策上,大多数高校体育场馆都是自行制订管理办法,缺乏地方层面的统筹规划与市场有序合作进行分层分类分项管理[13]。资金上,类似各地中小学体育场馆开放后的维护可以得到地方政府的补贴,那么高校体育场馆服务于当地社会,一定意义上当地政府应充当买单者。很多地方高校体育场馆服务于地方社会,而地方政府对高校的开放行为没有任何政策和资金支持。④如何统筹开放?尤其大学校园聚集地(大学城)造成局部地区场馆资源供大于求,如何实现统筹开放的问题需要政策引导。

表2 地方相关政策文件中关于学校体育场馆开放的规定一览表Table 2 Provisions regarding the opening of school stadiums and gymnasiums in relevant local policy documents

2.3 管理运营层面的问题管理模式上,目前高校体育场馆的运营管理模式大多还是学校管理、体育部门管理、联合管理和承包模式这四种模式。笔者于2019年对云南省21所本科高校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模式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有17所高校采用前三种运营管理模式,4所高校采用了承包或其他租赁模式[14]。高校之间对运营的模式并未达成一致的意见。现有的运营模式在实际运营中都暴露出各式各样的问题:部分高校从最开始的体育部门管理模式,因涉及管理人员不足或管理费用问题,交还学校由行政部门或后勤直接管理,学校管理不善后又外包给第三方企业运营,但往往因第三方企业过度追求利润与学校使用发生冲突或第三方企业运营亏损,又由学校收回的局面。这种现象与2017年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颁布《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关于推进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实施意见》中提出的“形成稳定的运营模式”[1]大不相符。在经营收益上,由于多数学校对外开放过程中宣传营销不充分、体育市场开发不够、创收范围受局限、资金使用受政策限制等问题,导致难以实现正收益。这几年兴起的智慧场馆建设,在实际中也存在建设成本高、后期维护成本高的问题。例如,浙江大学和湖南师范大学等大学的智能化建设,建设成本高,维护成本也很高,却大多无法产生经济效益[15]。

3 后疫情时代高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问题对策

3.1 入口关建立“社区(单位)+高校”双审制高校对外来锻炼人员难监管的问题,实际上疫情期间全社会形成严排查的习惯和相关审查手段的实现,反而一定程度上减小了高校对严把入口关的难度。例如,江苏南京高校使用的“内部人员校园卡认证+外来人员小程序审批扫码认证”的学校入口排查模式,完全有能力在学校入口关对外来人员完成严格的排查。在此基础上,高校可以借助“进校人员社区(单位)证明+个人健康码+入口排查登记”的方式来严把学校入口关。“社区(单位)+高校”的排查模式既可以满足疫情防控需要又能完成对进校人员社会背景的排查,从而最大可能排除进校人员带来的校园安全和运动事故风险。此外,全国部分高校打造的智慧化校园管理系统和智慧体育平台基本实现了学校体育场馆数字化管理,智慧平台对进出人员实施实名制管理,也很好地解决了高校体育场馆管理和服务中责任追源的问题。另外,新建校在规划之初,应将运动场规划有相对独立的开放通道,通过后期科学管理,做到校内学生与社会人员使用场馆时间和空间的完全独立。

3.2 针对高校体育场馆出台可实施的省级政策学校制定完善的运营管理制度并执行到位,是高校体育场馆健康运营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小学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情况好于高校也体现出了针对性政策和措施的重要性。各高校自身情况差异较大,并不能像中小学可以由当地政府牵头形成统一模式进行开放,省级层面应针对高校制定高等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意见,明确安全责任、资金、监管重大问题,并将体育场馆、场地的利用管理情况纳入学校体育工作评估、评鉴考核范围。政策要一定程度体现鼓励性和自主性,巧用“以奖代补”的“自行申请”机制鼓励学校对自身场馆资源配置、校舍地理位置和当地现实供需等情况进行自我评估,然后自行申请。各高校根据省级相关政策文件,制定本校体育场馆开放运营和管理方案,划分区域、划分时间段在充分保障教学和广大师生权益的前提下有序开放。除此之外,地方还应出台“核心内容明确,且留有因地制宜管理空间”的省级示范合同文本[16],来帮助高校更好地运用以校管理为主委托第三方专业组织运营的模式来进行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工作。

3.3 针对管理运营层面的对策

3.3.1 探索更切合全民健身背景下的运营管理模式学校体育产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它的运行是市场、半市场和非市场三种方式并存[17]。学校体育场馆的开放运营,应是市场、半市场和非市场三种方式共存,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一般情况下,学校追求的是社会效益,第三方企业追求的是经济效益,因此单纯的学校管理的模式容易忽略学校体育场馆的市场存在,而对外承包又容易忽略其半市场和非市场的存在。高校直接管理体育场馆可以最大限度地使场馆资产的保值增值,避免经营收入流入第三方[18]。但是受制于政策、财务等一系列因素,以委托第三方专业组织运营的方式更有利于高校体育场馆专业化、社会化和规模化的发展[19]。高校体育场馆的运营模式不管是采用学校管理模式还是采取委托第三方专业组织运营的模式,都应重点把握其市场、半市场和非市场三种形式存在的比例情况,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来采取适合学校校情的管理模式。笔者认为,以校管理为主委托第三方专业组织运营的战略合作模式能更好地配合当前“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倡导下的全民健身政策落实和更充分地进行高校体育市场开发。该模式不仅促进学校体育场馆的高效率运营,还可以较大程度解决高校专业管理人才身兼数职、宣传营销渠道单一、体育市场开发不足和资金使用因政策受限等一系列问题。《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关于推进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实施意见》也提出,鼓励学校开展以校管理为主的运营模式,探索建立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委托第三方专业组织运营的模式[1]。以校管理为主委托第三方专业组织运营的战略合作模式应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①优选合作方,确认第三方营销代理和运营方面的专业能力。②高校明确自身角色。高校应担任好精明的“买主”角色、监管者角色、扶持者(组织者)和担保人角色[13]。高校确保其工作开展情况与运营效果,做好开放进度、宣传资料、运营业务、资金支持、事务协调等各方面的配合工作。③搭建合作沟通平台。双方应把握合作、平等、尊重、积极的合作精神,建立顺畅的合作沟通机制。例如,建立周(或半月)工作对接、月工作汇报会议沟通机制,定期举行工作对接会,营造良好的沟通氛围,推进合作进程。④提前商定费用投入和资金分配。总体的支出费用按年度进行资金安排,运营收益商定分配办法,并进行财务资金的监管。⑤对运营方工作进行引导和监督。参与计划与方案修订,制定出最优的执行方案,保证学校教育教学活动正常进行,对运营方的方案进行审核、把关和监督。⑥对运营方成果进行专业把关和考评。完善淘汰制(一票否决制),运营方未达标,或违约责任过大及时终止合作。

3.3.2 全面开发高校体育市场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到了深化场馆运营管理改革,并提到了“委托第三方企业运营”“鼓励开发健身产品、提供体育培训服务”等内容。[9]高校体育市场包括了体育健身娱乐市场、体育竞技表演市场、体育人才市场、体育培训服务市场、体育金融保险市场、体育信息市场和体育用品市场等[20]。高校体育市场具有场馆资源和人才资源两大优势,高校体育场馆的开放运营应与开发高校体育市场相结合。一是积极响应国家全民健身政策要求,提升服务质量、充分动员群众参与体育锻炼活动;二是可以最大化盘活高校体育场馆资源,扩宽资金渠道。依托场馆租赁市场,充分开发其他几大市场,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扩大社会效益。例如:通过第三方专业的运营充分开发体育培训市场,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既可以带动校内体育专业学生的实习就业,还可以满足周边群众对体育技能学习的需求,整个运作过程也进一步深化了体育场馆的开放。

3.3.3 引入智慧场馆管理系统和智慧体育平台2019年由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实施的《体育强国建设纲要》针对体育场馆活动预订、赛事信息发布、经营服务统计给出指导意见,指出运用新信息技术促进场馆预定、经营服务[8]。体育场馆的智慧化内涵是规划建设生态化、运营管理高效化、服务供给品质化[21]。智慧场馆管理,可以更好地解决营销宣传、信息公示、财务监督和场馆管理等系列问题。目前国内主流智慧场馆管理系统可接入学校所有场馆,并提供信息查询、预约、线下核验、收支管理等功能。针对室内外场馆,通过搭建统一视频监控系统达到现场远程管理和安防监控目的。智慧场馆管理系统主要通过搭建可拓展智能门禁、灯控、温控、公共查询服务台等软硬件综合解决方案实现线上线下的体育基础设施、场所智能化;校园智慧体育平台的构建是通过串联学校内体育场馆和学校体育赛事、咨询培训服务、体质健康测试、体育课程等系列体育资源,建立起多维度的互联网平台,成为体育资源与体育用户之间的便捷桥梁。智慧场馆管理系统和智慧体育方案的引入不仅可以提高学校场馆利用率和管理效率,还极大促进高校体育市场的深度开发。尤其在后疫情时代,学校信息化管理手段飞速发展,如何利用互联网、物联网技术,对当天场馆内人员精准管控,以及学生运动大数据统计分析显得尤为重要。

智慧场馆应以提高运营效率、方便管理为目的,根据学校实际合理选择智慧模块的搭建,不能一味追求“功能全、硬件好”,避免造成“建设升级成本高而实际应用不接地气,有智慧无应用和有产业无消费”[18]的不良现象,防止进入“建成又停用”的怪圈。

4 小结

疫情前,关于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研究较为全面、相关政策也不断出台,尤其各地也出台了很多指导意见和方案办法,部分地区的中小学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开放模式。但是针对高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政策或方案鲜有出台,其工作的推进也不甚乐观。受疫情影响相关工作中断,但是在后疫情时代,高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工作不能一直停滞。高校具备比中小学更庞大的体育市场,不能盲目照搬中小学的运营模式,在严把入口关的前提下,应首先找到适合校情的运营管理模式,围绕体育场馆租赁市场全面开发高校体育市场,升级智慧场馆、引入更智慧的管理方案。各省(市)应针对高校制定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意见,勇于担当公共体育场馆社会化改革中的地方政府角色,统筹建设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体育强国而努力。

猜你喜欢

体育场馆场馆疫情
政府购买体育场馆公共服务存在的问题与化解策略
会前视察 支招亚运场馆利用
创新标准打造绿色雪上运动场馆
战疫情
冬奥之约,场馆先行
抗疫情 显担当
疫情中的我
疫情期在家带娃日常……
大型体育场馆PPP项目商业模式研究
体育场馆项目全过程造价管理方法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