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合唱与指挥”课程教学与中小学合唱教育适应性研究
——以遵义师范学院为例
2022-06-25彭彩虹
彭彩虹
(遵义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贵州 遵义 563006)
随着美育教育的大力发展,中小学合唱教育成为素质教育最受重视的艺术科目之一,同时社会对合唱与指挥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遵义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作为地方高校对培养合唱与指挥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作者使用问卷调查法,对“遵义市中小学音乐教师合唱与指挥教学现状和对合唱与指挥知识技能需求”“遵义师范学院音乐学专业‘合唱与指挥’课程学习情况”开展问卷调查。通过调查了解到遵义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合唱与指挥”课程教学培养目标与当前中小学和社会对合唱与指挥人才的需求并不完全吻合,学院合唱与指挥课程设置存在一定问题;通过调查作者还掌握了中小学和社会对合唱人才的具体需求,进而对学院“合唱与指挥”课程教学设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模式和考核制度五个方面提出改革建议。希望通过对该课程的全面改革,以中小学和社会对合唱与指挥人才的需求为培养目标,致力于培养能够胜任中小学合唱教学工作和校外合唱排练工作的合格人才。
一、“合唱与指挥”课程与中小学合唱教育适应性调查
通过对学院音乐学专业学生的问卷调查,发现在校学生对合唱与指挥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不容乐观,只有45%的学生表示所学知识掌握较好,55%的学生表示所学知识掌握一般和较差。其中“指挥”和“合唱”实践学时分布不均匀,学生缺乏“合唱排练”和“指挥”实践经验,课堂教学对中小学合唱相关知识讲授较少,学生对“中小学合唱指挥”相关知识掌握较差。在对遵义市中小学音乐教师的问卷调查中,95%的教师认为合唱与指挥知识技能在教学工作中非常重要,尤其是“中小学合唱指挥”相关知识。因此,“合唱排练”和“指挥”技能在中小学教学中非常重要。
二、“合唱与指挥”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合唱与指挥”课程存在以下问题。
首先,对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由于受专业音乐学院办学模式的影响,教师在教学中有重技能课轻理论课、重专业小课轻专业大课的现象。“合唱与指挥”作为理论大课,目前属于声乐教研室,按学科性质分类该课程本应隶属音乐理论教研室。音乐与舞蹈学院“合唱与指挥”课程目前只有两名专业教师,没有成立“合唱与指挥”教研室,且按声乐课程进行教学管理,因此对该课程的管理不够规范,课程教学随意性较大,导致《合唱与指挥》课程教学效果不理想。
第二,教学大纲与实际教学部分脱节。通过对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的分析,可以看出“合唱与指挥”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设置相对合理,符合学院办学要求。但随着社会对合唱与指挥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需求量越来越大,学院对“合唱与指挥”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要求就显得相对较低,培养的学生难以满足当前中小学合唱教学及社会合唱排练工作的需要。学院教学目标体现了“师范性”特点,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并未重点突出中小学合唱教学内容,尤其是中小学合唱训练方法、作品分析与编排等知识。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中虽有提及,但从问卷调查中可以看出,“合唱与指挥”课程中小学合唱知识讲授较少,没有作为重点内容开展教学。对中小学合唱作品的实践排练也相对较少,学生对课程的实际掌握情况并未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所以造成毕业生中小学合唱教学知识欠缺,不能很好地满足基础音乐教学的需要。
第三,上课形式以大课为主,实践与理论教学安排不合理。音乐学专业课程设置考虑的是普及性,所以“合唱与指挥”课程一直是大课教学。问卷调查显示,毕业生和在校生都认为“合唱与指挥”课程的教学以大课与小组课相结合的形式比较好。大课主要集中讲授合唱与指挥理论知识,小组课突出个性,强调实践指导,理论与实践训练相结合,辅助大课教学。“合唱与指挥”属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目前总学时72课时,课堂教学54课时,实践教学只有18课时,严重忽视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同时教学中重合唱实践,轻指挥实践,而中小学合唱教学更需要的是有指挥能力的教师。学生的实践机会大多数是课堂上的合唱,指挥合唱和排练合唱的机会非常少。
第四,课程考核不尽合理。科学的考核机制不仅能有效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也是对整个教学体系和教师教学效果的评定。“合唱与指挥”课程成绩评定方式为:考勤占10%、平时成绩占20%、期末考试成绩占70%。期末考试一般是教师指定几首合唱作品,由学生指挥并以小合唱形式演唱。这样的考核方式容易导致学生仅在考试前几周对指定作品进行突击学习,小组排练也以完成考试任务为主,最终成绩并不能反映学生对整个学期知识的掌握情况。
三、“合唱与指挥”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通过问卷调查可知,“合唱与指挥”课程目标与中小学对合唱教师的需求之间存在一定差距。作者结合当前中小学音乐教师对合唱与指挥知识技能的具体需求,对“合唱与指挥”课程提出以下改革建议。
1.充实师资队伍,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要提高“合唱与指挥”教学质量,首要任务是增加合唱与指挥教师编制,成立合唱指挥教研室。教研室的成立可以更好地制订“合唱与指挥”课程目标,统一教学计划和考核标准,组织开展学术活动,加强教师教学培训,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同时完善合唱与指挥教学设施,配备钢琴艺术指导和双钢琴教学琴房。“合唱与指挥”课程属于专业必修课,建议增加课时至96学时,每学期32学时,实践课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增加“合唱与指挥”课程学分,提高学生对该课程的重视程度,将“合唱与指挥”与“声乐”“钢琴”“器乐”等技能课置于同等重要地位。
加大合唱与指挥人才培养力度,为社会培养高质量合唱与指挥专业人才。中国合唱教育发展相对较缓,主要原因是合唱人才的培养数量跟不上社会的需求。针对国内合唱与指挥专业人才稀缺的情况,应该适当增加合唱与指挥主修名额,一年招收5~10名学生,实行宽进严出政策。用四年的时间,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制定严格的教学目标,按照当前中小学合唱教学的要求对主修生进行专业训练。除课堂教学外多为主修生提供实践平台,实习期间进入中小学参与合唱教学和排练工作,让学生提前适应中小学合唱教学工作。
2.提高课程标准
学院办学以“立足地方,服务基层”为己任,培养扎根地方,面向基层的优秀教师。音乐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达87%,分别在遵义市及周边省市就业,实现了培养服务地方基础音乐教育人才的目标①遵义师范学院官网(http://www.zync.edu.cn/)。在制订“合唱与指挥”课程目标过程中,要考虑地方经济和综合教育发展水平等因素。作为红色革命老区的音乐教师,不仅要在校内教学生唱红歌,还要具备组织和指挥群众排练和演唱红歌的能力。目前“合唱与指挥I-III”教学目标是:具备组织、训练、指挥合唱队开展活动的能力,以便更好地完成中小学音乐教学工作,并为开展群众性合唱、歌咏活动打下良好基础②遵义师范学院“合唱与指挥”教学大纲,2019版。。通过问卷调查发现,目前的教学目标培养的学生并不具备组织校外合唱排练的能力。因此建议教学目标调整为:通过课程教学及实践,使学生能够胜任中小学音乐教学工作,并具备组织、训练、指挥中小学生及群众性合唱、歌咏活动的能力。
3.增加教学大纲内容
第一,增加中小学合唱教学内容。从当前中小学音乐教师对合唱与指挥知识技能的需求来看,音乐学专业教学大纲需要增加中小学合唱知识,将“合唱作品分析与编排”“童声合唱训练”“小合唱与重唱”等教学内容加入教学大纲,增加“中小学合唱基础知识”“中小学合唱练声训练方法”和“中小学合唱排练组织方法”。在指挥实践中增加“中小学音乐教材合唱歌曲”排练内容,让学生掌握中小学生合唱训练的基本方法,具备组织、训练童声合唱和青少年合唱的能力。掌握合唱作品分析的基本方法,具备分析作品、编排童声合唱作品等能力,以便更好地完成中小学合唱教学和组织排练工作[1]。并增加“童声合唱组织与排练方法”“中小学合唱排练方法”理论与实践课时(见表1),做到实际教学与教学大纲相吻合。
表1 三个学期教学内容及课时安排
4.改革课程教学模式
教学以大课与小组课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根据调查问卷中教师和学生的意见,对“合唱与指挥”教学形式进行重新安排。每学期16周32学时,大课以班级为单位,小组课按每组安排8名学生。小组课平均分配钢琴、器乐、理论和声乐学生。
第一学期主要以大课为主,讲授合唱与指挥基础知识。对指挥图式、基本动作和合唱作品排练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形式进行。理论18课时,实践14课时。第二学期主要以合唱和指挥排练为主,理论大课与实践小课相结合。“童声合唱组织与排练方法”以2课时的理论讲解和4课时的实践进行。指挥排练实践和合唱作品欣赏都选自中小学音乐教材中的合唱作品,提前让学生学习和了解中小学音乐教材。第二学期理论15课时,实践17课时。在讲授理论知识后进行实践教学,每个理论知识点都有对应的谱例和作品练习。教师分组检查并一对一进行指导,从而了解每个学生的问题,做到及时纠正。第三学期同样以理论大课与实践小课相结合的形式进行。第三学期的教学重点是“中小学合唱排练方法”,主要是童声训练、童声合唱作品选择及处理、合唱演出与比赛组织策划等内容,安排理论3课时,实践7课时。在合唱作品处理中加入中小学合唱作品分析与编排内容。在合唱指挥排练实践中主要排练中小学合唱作品,以小组的方式进行,让学生学习、排练、指挥中小学合唱作品,主要训练学生组织中小学生合唱排练与指挥的能力。第三学期侧重于实践教学,理论12课时,实践20课时(见表1)。
大学生正处于思维能力和认知能力逐步提高、自我意识进一步发展、情感丰富的年龄段,此年龄段的学生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有较强的求知欲和参与意识[2]。小组课教学可以充分发挥学生个性,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尤其是指挥技法上,没有统一的标准,只要在基本图式的基础上,学生可根据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进行处理。小组课教学可以根据每组学生个性的不同,选择不同风格的作品。由于师范类院校男生少,女生多,在作品选择和实践过程中容易忽视男生声部。小组教学后,可以单独组建男生合唱小组,排练男声合唱作品。每学期布置相应的排练任务,让学生同时参与合唱排练和指挥工作,在合唱队员和指挥之间互换身份。在小组课训练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自主学习的能力。
第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目前“合唱与指挥”课程总课时72学时,课堂教学54学时,实践练习18学时,实践学时只占总课时的25%,明显偏少。“合唱与指挥”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分合唱知识、指挥知识、合唱排练和指挥实践四个部分。通过问卷调查发现,60%的学生经常参加“演唱合唱”实践,40%的学生偶尔或没有参加实践,而“指挥排练合唱”60%的学生反映很少参加实践,40%的学生反映没有参加过实践。说明学生参加合唱实践的机会较多,而参加指挥实践的机会较少,还有20%~30%的学生大学期间没有参加过合唱和指挥过合唱。学生排练中小学合唱歌曲的实践机会也很少。所以在教学安排上应该增加学生参加合唱与指挥的实践课时,让每个学生都有合唱排练和指挥实践的机会。将理论与实践课时进行重新调整,理论45学时、实践51学时,实践课时占总课时的53%。
除了课堂实践外,还应为学生提供实践的平台。可在学校组建校级合唱团和各院系合唱团,形成各学院大学生合唱团、女生合唱团、男生合唱团等不同类型的合唱团。根据兴趣爱好的不同,可选择同声、混声、通俗、艺术、阿卡贝拉等多种形式,由音乐学专业的学生组织排练,教师定期进行辅导与检查。每个合唱团可以制定排练计划,一学期完成4~8首合唱作品,定期举办小型合唱音乐会等。通过课堂实践教学和参与各级合唱团的排练、指挥,可以锻炼和提高音乐学专业学生的合唱与指挥能力,让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环境下更好地学习。
5.完善课程考核机制
根据课程每学期不同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制定不同的考核方式。第一学期考核的重点是检验学生掌握合唱基本理论知识和指挥基本技能的情况,期末考试以笔试加实践的形式进行,笔试主要考查合唱基本知识,实践考试主要考查学生对指挥基本图式的运用。第二学期考核的重点是合唱训练知识和双手指挥分工合作技巧、合唱读谱能力等。期末考试以小组实践为主,考核学生双手指挥合唱作品和排练合唱作品的能力。第三学期考试的重点是掌握合唱色调的处理方法,能够对作品进行艺术处理,通过中小学合唱排练实践,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期末考试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小学合唱作品的演唱与排练能力。同时教师还应加强平时成绩的考核,平时考核不仅可以督促学生日常的学习,还可以检查学生每节课、每个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可随时调整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完善的课程考核应该是将学生整学期的表现纳入总体成绩。建议增加平时成绩比例,注重学生上课及小组合作情况,参与实践活动情况和舞台表现力等。
成绩评定方式:期末成绩占50%,平时成绩占40%,课堂考勤占10%(见表2)。考勤成绩主要是学生上课的出勤状况。平时成绩分个人成绩和团队成绩。考试成绩包括:演唱、指挥实际操作和笔试三个部分。演唱考试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总谱和演唱作品的能力,指挥考试考查学生双手指挥与配合、作品情感处理的能力,笔试主要考核合唱与指挥的理论知识和中小学合唱教学教案设计。
表2 成绩评定及所占比例
希望通过以上改革,使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胜任中小学合唱指挥教学和校外合唱排练工作。音乐与舞蹈学院也应根据社会需求加强“合唱与指挥”课程的建设力度,从而使我们的毕业生能够跟上当前素质教育发展的步伐,共同推动合唱教育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