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周血内PLR 和NLR 水平对中老年急性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病情程度和转归的预测价值分析
2022-06-25徐耀平朱刚
徐耀平,朱刚
(上海市普陀区中心医院 神经内科,上海 200333)
0 引言
急性腔隙性脑梗死是急性脑梗死的亚型,其特点是闭塞的血管较小,如发生在穿支动脉的梗死[1]。由于血管小其供血区也较小,造成的不良影响相对也较小,因此急性腔隙性脑梗死是急性脑梗死中预后相对较好的分型[2]。对急性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可采用CT、MRI等进行检测并诊断,同时也可通过血液标本进行血清学、生化指标的检测辅助诊断[3]。通常临床在预测急性腔隙性梗死患者的结局时可依据患者CT、MRI等影像学资料,也可通过分析其临床症状、体征等预测患者的结局。近年来有研究认为需充分利用血清学资料获取容易、重复性好的特点对急性腔隙性脑梗死加以诊断、预测。外周血小板计数/淋巴细胞比值(PLR)、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两组比值是近年来临床应用广泛的指标[4-5]。本次研究发现两组比值也在一定程度反映急性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预后。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2019年1月-2020年6月收治的115例急性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进行研究,研究形式为回顾性研究。本研究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依据患者的最终结局进行分组,其中控制组(n=76)为脑梗死未对患者神经功能、语言功能、认知功能、运动功能等造成显著影响;进展组(n=39)则与控制组相对应,收治的患者存在功能障碍的后遗症。将两组患者一般资料进行对比分析,显示控制组送医时间延迟时间短于进展组,入院时NIHSS评分低于进展组(P<0.05),详情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对比
入选标准:①临床影像学、实验室检测证实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分型为急性腔隙性脑梗死;②有完整的入院诊断、治疗相关病例资料;③送医延迟时间<24h,年龄>60岁的老年患者;④患者或家属知情本次研究,签署研究告知书。排除标准:①既往有脑卒中史、颅脑手术史、癫痫;②主要脏器功能不全;③血液系统疾病、凝血系统疾病;④治疗期间发生院内感染;⑤合并阿尔海默病、精神疾病;⑥入院前已存在运动功能、神经功能、认知功能受限。
1.2 方法
患者送医后完善各项检查,在确诊后予以患者常规卒中单元内科治疗方案,以个体化治疗为原则予以患者降低颅内压、抗脑水肿、营养脑细胞、调节循环功能等治疗。其治疗措施包括控制基础疾病的血糖、血压,予以降低颅内压、营养脑细胞、改善脑循环药物,积极预防抗感、出血、水电解质紊乱。
患者治疗后3个月,以NIHSS、Barthel指数、Fual-Meyer对患者预后进行评价,将无神经功能、认知功能、运动功能障碍的患者分入控制组;存在明显功能障碍的患者分入进展组。
1.3 观察指标
(1)以相同的方法对所有患者进行血液采集,检测血常规指标,包括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血小板计数、血小板比容、血小板平均容积、血小板分布宽度、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再通过计算得到血小板计数/淋巴细胞比值(PLR)、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数据。
(2)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患者预后功能障碍发生的危险因素。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血常规指标对比
控制组血小板计数、PLR高于进展组,中性粒细胞、血小板平均容积、NLR低于进展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血常规指标对比(±s)
表2 两组血常规指标对比(±s)
2.2 Logistic回归分析急性腔隙性脑梗死不良预后危险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LR水平降低、NLR水平升高是导致患者疾病预后不佳的危险因素(P<0.05),见表3。
表3 Logistic回归分析急性腔隙性脑梗死不良预后危险因素
3 讨论
急性腔隙性脑梗死病灶小,患者预后相对其他脑梗死患者较好,对神经功能、运动功能、认知功能等的负面影响也更小。不过临床发现腔隙性脑梗死发病多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心肌细胞损伤、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等相关,因此患者依然有后遗症风险[6]。部分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在疾病早期无显著症状,临床症状轻,在治疗中容易松懈,但在疾病治疗期间疾病突然加重,引起神经功能严重损伤[7]。因此在患者入院早期全面预测疾病结局,对减轻疾病不良影响有显著作用。临床目前多采用CT、MRI开展急性腔隙性脑梗死的诊断、预测,但CT、MRI的重点检测部位通常为颅脑病灶区,较少兼顾对颈动脉、冠状动脉等的检测[8]。并且CT、MRI诊断费用不菲且重复性差,不利于通过监测病情变化达到预测疾病结局的目的。
血液标本的血常规检测是疾病诊断的重要方式,并且费用低、时效性高,加急情况下20~30min可提供快速诊断报告[9]。既往有研究发现PLR、NLR两组比值在疾病的诊断中发挥重要作用,冯彩玲[10]等的研究中将PLR、NLR两组指标用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后发生心力衰竭的预测价值中,结果显示NLR联合PLR预测STEMI发生心力衰竭的AUC为0.773,敏感度为93.4%,特异度为58.6%,提示在SEEMI后心力衰竭发生风险预测中具有重要价值。本次研究将PLR、NLR两组指标应用于急性腔隙性脑梗死预后不良的预测中,也取得了不错的应用效果。研究结果显示控制组PLR、NLR指标与进展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中控制组水平更低。PLR是血小板计数、淋巴细胞的比值,体现外周血小板与淋巴细胞的比例,当其异常增高则提示病灶炎性反应更剧烈,往往预示着疾病结局更差[11]。在脑梗死发生后外周急性溶血、急性失血导致血小板计数水平的抬升,继而使得PLR水平显著增高,表现的是血小板异常变化。NLR是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的比值,在急性脑梗死后也显著上升,其原因在于脑梗死造成外周血包细胞侵袭病灶区,引起儿茶酚的大量释放,继而使中性粒细胞大量释放,最终呈现出中性粒细胞、白细胞计数的升高[12-13]。此外,本次研究也对两组患者一般资料进行对比,显示急性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预后还受到送医时间、早期NIHSS评分的影响,临床为取得更为可靠的预测结果,则需要结合多方面的临床资料加以佐证。
综上所述,外周血PLR、NLR在老年急性腔隙性脑梗死病情程度、转归的预测中具有重要价值。PLR、NLR的双升高往往预示着不良预后,因此即使是预后相对较好的急性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在发生PLR、NLR的升高,也需要引起重视,加强针对性治疗干预,降低不良结局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