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讨机械通气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重症左心衰竭的临床效果

2022-06-25王锐昊

智慧健康 2022年10期
关键词:左心体征通气

王锐昊

(黑龙江省第三医院,黑龙江 北安 164000)

0 引言

急性心肌梗死并重症左心衰竭是目前临床上较为常见的急危重症,急性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心肌坏死。临床上多有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疼痛,休息及硝酸酯类药物不能完全缓解,伴有血清心肌酶活性增高及进行性心电图变化,可并发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常可危及生命[1]。急性左心衰的全称是急性左心心功能不全,其病情是指患者由于某种原因在短时间内导致心肌收缩力突然降低或者心脏负荷明显增加,致使患者的心排血量迅速下降,而肺循环突然急剧上升的综合症状,而发生病症的原因可能是由于患者有过劳后的呼吸困难或者有晚上阵发性的呼吸困难的过往病史,也或许是患者有高血压、肺炎、过度输液等因素[2]。急性左心衰的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严重、咳嗽有粉红色的泡沫样痰、大出汗,据有关调查显示,急性左心衰的高发人群是70岁以上的老年人,然后就是50岁以上的中老年。对于急性心肌梗死并重症左心衰竭患者的临床治疗,常规药物的治疗效果较为不理想,对于患者的病情控制还有待提升,近年来,在急性心肌梗死并重症左心衰竭的临床治疗研究中发现机械通气对其的治疗效果比较理想[3],本次研究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我院2019~2020年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重症左心衰竭患者120例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男31例,女29例;年龄50~79岁,平均(68.10±5.34)岁。观察组中男27例,女33例;年龄52~81岁,平均(73.20±4.31)岁。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患者均符合急性心肌梗死并重症左心衰竭诊断标准,入院后做了病理检查,诊断无其他器官严重疾病;②患者均自接受治疗,且患者家属全部知情,并与我院签署同意书;③患者均无精神异常者,听力完好、思维逻辑正常、无家族遗传者;④患者病历本齐全。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方法,患者均卧床休息,进行高流量吸氧,治疗药物选取利尿剂呋塞、血管扩张剂等,患者的梗死发作时间如果是在1d内,则加用强心剂西地兰治疗。

1.2.2 观察组

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再采用机械通气治疗,治疗所需要的仪器为我院现有的进口呼吸机,将模式调为经间歇正压通气,并且同步间歇指令进行通气,将潮气量的范围控制在8~10mL/kg,患者吸氧时间10~16次/min,呼吸频率为10~16次/min,呼气末正压为3~15cmH2O,如果是长时间使用呼吸机,那么吸氧的浓度应该控制在50%以下,避免患者出现氧气中毒的现象。

1.3 观察指标

①将两组患者治疗后的24h生命体征变化情况进行比较,生命体征指标包括:血压、血氧饱和度、呼吸频率与心律;②将患者的并发症情况进行统计比较,并发症包括:心律失常、低血压、消化道出血、酸碱平衡失调、肺部感染等情况;③将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进行比较:显效患者的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生命体征各项指标均恢复正常;有效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显著的改善,生命体征各项指标数值也有明显改善;无效患者的临床症状与接受治疗前没有很大区别,甚至恶化。临床治疗效果的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用SPSS 20.0软件对所统计的研究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如果P<0.05,则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24h生命体征变化情况比较

将两组患者治疗后24h生命体征变化情况进行对比发现,观察组患者的改善度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后24h生命体征变化对比(±s)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后24h生命体征变化对比(±s)

2.2 两组患者其他心脏相关症状发生率

将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对比,观察组患者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n(%)]

2.3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

将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发现,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有效率对比 [n(%)]

3 讨论

心力衰竭以急性左心衰竭为主,发病前几个小时易发生,发病后几天也可发生,表现为呼吸困难、咳嗽、紫绀、易怒等症状[4]。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后的心律失常是常见的心肌梗死的并发症,在临床上的表现为轻度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律不齐,偶然会发生的房性期前收缩,可因剧烈疼痛、恶心、呕吐、出汗、血容量不足、心律失常等引起低血压,大面积心肌梗死(梗死面积>40%)可引起心源性休克,收缩压<80mmHg,面色苍白,皮肤冰冷湿润,烦躁或冷漠,心率加快,尿量减少(<20mL/h)。重症急性左心衰患者大部分都会出现缺氧的症状,会对患者的心肌收缩力与身体其他主要器脏产生比较严重的影响,如果不能及时得到有效的治疗,会出现死亡的危险[5]。急性心肌梗死并重症左心衰竭在心内科中是比较常见的,发病群体多为老年人,由于老年人身体各方面功能下降,抵抗力减弱,心脏功能的减退,极易引发急性心肌梗死并重症左心衰竭的发生[6]。

机械通气是维持气道通畅,改善通气和氧合,防止缺氧和二氧化碳积聚,使机体有可能通过基础疾病引起呼吸衰竭,为基础疾病的治疗创造条件。机械通气是一种利用机械设备来代替、控制或改变自主呼吸运动的通气方式[7]。曾经在急性左心衰治疗中应用机械通气治疗被认为是禁忌,原因是当机械通气增加胸内压的时候,会加重心脏的负担,减少心输出量,导致血压降低,减缓血流灌注,但是医学水平在不断的发展,随着在急性左心衰的相关病理中的深究发现,当患者发生急性左心衰时,心输出量会减少,心室舒张末压增高,使肺静脉血流回心脏受到阻碍,就导致肺部毛细血管内压过高,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加,液体在肺部间质与肺泡内滞留,引发肺水肿,导致低氧血症,而机械通气可以迅速有效改善低氧血症,复推就不会发生肺水肿,所以成为了治疗急性左心衰竭的主要方法[8]。本次研究报告结果显示,将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的24h生命体征变化情况进行对比发现,观察组患者血压、血氧饱和度、呼吸频率、心率等生命体征指标的改善度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比较发现,观察组患者发生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发现,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使用机械通气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重症左心衰竭疗法可以取得更加理想的治疗效果,有极高的临床应用价值。机械通气的治疗优势在于患者可以通过呼吸机的辅助治疗而改善体内的氧合与通气状况,在保持患者的呼吸道通畅的同时,还能避免由于二氧化碳的积蓄过量而引发的缺氧,是目前在急性心肌梗死并重症左心衰竭在临床治疗上有明显效果的救治方法[9]。但是在进行机械通气治疗时,患者如果有较大的心理负担会对治疗效果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在治疗过程中对于患者的心理状况要严加关注,及时缓解消除此类不利因素,并且在治疗过程中应该根据患者的呼吸道压力的变化、咳嗽症状的严重度等情况,必要时可对患者进行吸痰,在吸痰时要严格按照无菌操作来执行,而对于患者的血压、血氧饱和度、呼吸频率与心律等生命体征更要24 h监测,防止发生其他意外,保证治疗效果[10]。

综上所述,使用机械通气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重症左心衰竭疗法可以有效减少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患者生命体征,并且可以有效提高治疗效果,具有较高的安全性,能够提升救治成功率,值得推广与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并重症左心衰竭患者的临床治疗中。

猜你喜欢

左心体征通气
急性左心衰竭患者急诊抢救的护理干预措施
俯卧位通气对36例危重型COVID-19患者的影响
新型智能通气模式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临床呼吸力学的影响
经桡动脉介入治疗慢性左心衰竭冠心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研究
左心衰竭如何用药治疗
不通气的鼻孔
基于BP神经网络的病人体征缓变监护方法
以高热为主诉无明显甲状腺肿大的亚急性甲状腺炎的临床分析
骨关节炎的临床特征及其治疗进展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与心血管疾病相关的研究概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