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李焕英》叙事特征探析
2022-06-25肖蕾
摘要:《你好,李焕英》于2021年2月12日在中国上映后,截至4月10日该片上映第57天,累计票房突破54亿,成为2021年春节档电影的一匹黑马,也为国产电影史写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文章从叙事学角度出发,结合影视理论,对《你好,李焕英》进行分析,探索该片在叙事策略上的成功之处,归纳其叙事特征,以期为电影创作者提供一些经验和借鉴。《你好,李焕英》能取得如此之高的票房成绩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在叙事上有所创新:叙事主题还原“母爱”和“亲情”原型,叙事素材取于生活,高于生活;以时间和空间的变换、因果逻辑的倒置来体现悬念叙事;通过慢镜头的情感表达、非语言符号的情感延伸和语言上的感情因素释放,呈现情感叙事。
关键词:《你好,李焕英》;叙事特征;叙事主题;悬念叙事;情感叙事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06-0236-03
2021年2月12日,《你好,李焕英》在中国上映。《你好,李焕英》是由贾玲执导,贾玲、张小斐、沈腾、陈赫等主演的奇幻喜剧电影。《你好,李焕英》上映后,票房一路高歌猛进,成为2021年春节档电影的一匹黑马,截至4月10日该片上映第57天,累计票房突破54亿,甚至超过《神奇女侠》,贾玲也因此成为全球票房最高女导演。
《你好,李焕英》为何能有如此好的票房效益?这部电影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功,前期的宣传营销与内容的新颖独特固然重要。但是文章认为,更重要的是该影片在对故事进行叙事时所运用的独特的叙事手法,以使故事达到以情动人的效果。因此,文章从叙事学的角度出发,结合影视理论,探析该影片在叙事策略上的成功之处,归纳其叙事特征,以期为电影创作者提供一些经验和借鉴。
一、叙事素材的下沉与主题的回归
主题决定了素材的选取,同时素材也凝练着主题。没有主题的作品是没有灵魂的,没有素材的作品是没有血肉的。笔者认为《你好,李焕英》在主题确定和素材选取方面有以下两个特点。
(一)取于生活,高于生活
新时代的新闻工作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贴近群众服务群众。同理,就文艺作品而言,同样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贴近群众服务群众。唯物主义讲“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真正优秀的文艺作品首先要处理好文艺作品与现实的关系问题,特别要做到以人民为中心。毫无疑问,电影艺术是文艺作品的典型形态,因此,人民才是评价电影是否优秀的唯一评论者。《你好,李焕英》是以贾玲的亲身经历为故事原型,讲述了贾晓玲与青年李焕英的故事。对于普通人来说,这就是普普通通的生活故事。尽管电影人物远在银幕里,但因为这个故事的内容普通而拉近了电影与观众的心理距离。内容的平常让观众觉得亲切,仿佛就发生在自己身边,而不是高高在上。这样的电影作品上映也是为了书写人民,抒发人民的共同情怀——亲情。
(二)还原“母爱亲情”隐喻,寻找最大“同心圆”
《你好,李焕英》以“母爱”和“亲情”为主线,在叙事上,以“母爱亲情”为原型。“原型是具有一定稳定性的、典型的、反复出现的意象、象征、人物、母题、思想或叙述模式即情节,具有约定俗成的语义联想,是可以独立交际的单位,其根源既是社会心理的,又是历史文化的”[1]。
《你好,李焕英》以“亲情”为叙事主线,塑造了一个人类公认的“同心圆”,把人们的认同感凝聚在最基础的人类感情上,极大程度激发电影受众的集体无意识。这是深藏于特定民族和群体的一种共同的心理记忆,是引发人类情感共鸣的心理和文化基础。也就是说,“母爱亲情”这一原型是人类共有的感情基础。人类在亲情的感染下,理性认识会暂时被感性认识所压倒。《你好,李焕英》弘扬了伟大的“母爱”精神,诉说了人与人之间最基础的感情——亲情。特别是影片以“时间倒流”的方式回到过去与母亲相遇,以“现在”的身份和经历去重新经历和感受“母爱”,能引发广大观众的情感记忆与共鸣。
因此,这部电影有如此好的票房成就和观影反馈是必然的。
二、悬念叙事的生成:时间、空间和逻辑
自短视频出现及兴盛发展,许多以剪辑电影为创作内容的短视频用户数量如雨后春笋般增长,迅速抢占观影市场。这类短视频以时间短、内容精要为主要特征,能够凝聚一部电影最主要、最吸引人的内容于一身,因此越来越多的观影目光向短视频集聚。电影在时长上远长于短视频,所以电影要抢占观影市场份额,就必须在观众心理上下功夫。《你好,李焕英》在叙事方法上注重制作悬念,主要体现在时间、空间、逻辑上。文章将这种手法称为“悬念叙事”。
(一)时间与空间的变换
任何叙事都处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中,只是媒介不同,叙事对二者的侧重有所不同,以文学作品为代表的文字叙事是一种时间叙事,侧重对叙事时间及因果关系要素的表现。而电影是一种视听艺术,既是一种时间的艺术,也是一种空间的艺术,时间维度上表现为故事情节的组接,如蒙太奇手法对叙事时间的拼接;空间维度上表现为对“地点”“场景”“画面”“构图”“服化道”等视觉元素的设计与表达。具体而言,《你好,李焕英》的叙事开始于2001年的某一天,刚考上大学的贾晓玲一心想要成为母亲的骄傲,因母亲突遭严重意外而悲痛万分。贾晓玲情绪崩溃,竟意外回到了1981年。由2001年回到1981年这个片段不仅表现在时间上也表现在空间上。时间上的变换由言语文字完成,表现为时间上的跳跃和时空穿越。贾晓玲回到1981年后,偶然砸到年轻时的李焕英,后来贾晓玲被一位保安拦住询问,从保安处得知现下是1981年。而空间上的变换则是从周围的环境以及人们的衣食住行表现出来。还有一个重要的效果因素是画面颜色发生了彩色—灰色—彩色的转变,在影片中,随着贾晓玲的目光转换,灰色画面逐渐变成彩色画面,灰色的画面也是完成时间与空间变换的叙事技巧。
(二)因果逻辑的倒置
在互联网年代,越来越多的电影作品涌向收视平台,同时电影内容的同质化现象日益严重,以至于观众在选择电影作品时往往面临选择难题。人们的目光总是被新鲜事物吸引,在电影呈现逻辑上也是一样,电影的故事呈现逻辑越是独辟蹊徑,越是独具一格,越能获得观众的目光和青睐。但是以一般的逻辑思维呈现电影故事,这样的电影总让人觉得平淡无奇,激发不了观众的观影兴趣。这样的电影如若在其他方面没有独特之处,那么在影视剧丰富多样的年代,它们将会被影视剧的潮水所淹没。
《你好,李焕英》将电影的因果逻辑打乱,使电影的因果逻辑在多个片段进行倒置——由因到果变换成由果到因。电影《你好,李焕英》在叙事时打破了正常的逻辑思维,制造了因果悬念,就很好地激发了观众的观影兴趣。在影片排球比赛片段中,李焕英所在的排球队与王琴所在的排球队正打得激烈,这时李焕英队内的一个排球队员因为头发掉了而羞涩离场,贾晓玲连忙追劝她。这时,其他的排球队员也想放弃比赛,但是等到贾晓玲回来,场内的排球队员正在热身。这时,观众会产生疑问——为什么她们又决心比赛了呢?一个很重要的细节被叙事者给掩盖了,直到影片快结束时,李焕英与排球队员的对话才将这个细节呈现出来。从观众心理来看,《你好,李焕英》在剧情叙事时对因果进行倒置,实际上是为了抓住了观众的好奇心理,从而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三、情感叙事的呈现:慢镜头、语言与非语言符号
“情感叙事的基本核心其实就是把一个赤裸裸的人的经历讲述出来。如果这个赤裸裸的经历和观众的心灵发生共鸣,大众的情感自然就会发生。”[2]《你好,李焕英》讲述的是一个女儿由现在穿越到20年前与母亲相遇的故事,这种穿越式的故事结构安排,给了电影叙事更广阔的想象和创作空间。从叙事学的视角而言,正是这一“穿越”使情感叙事的呈现更艺术化,通过慢镜头、语言与非语言符号的相互融合,该故事的主线情感——母爱与亲情的呈现得以落地。
(一)慢镜头的情感表达
慢镜头是电影艺术的一种表现手段。一般情况下,放映机和摄影机转换频率应该是同步的,即每秒拍24幅,放映时也是每秒24幅,这时银幕上出现的是正常的速度。如果摄影师在拍摄时加快拍摄频率,每秒拍48幅,放映时仍然是每秒24幅的话,银幕上就会出现慢动作,这就是通常意义上的慢镜头。慢镜头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注重故事细节的呈现,其画面不仅仅呈现了人物的可见动作,也使人物当时的真实内心可感化。因此,往往细节是最能打动人和感染人的。在《你好,李焕英》的一个片段中,贾晓玲回忆穿越前与阿姨的对话——对于母亲李焕英来说,排球比赛获得胜利将会有“惊喜”。贾晓玲为了知晓当时阿姨所说的“惊喜”,就致力于劝说李焕英将排球队员组织起来参加排球比赛,经过一番周折,排球队员终于来到了赛场。比赛开始后,李焕英排球队不敌对手,贾晓玲为了让母亲打赢比赛,极力用身体扑倒的方式接球,这时慢镜头出现了。这组慢镜头生动地把贾晓玲打赢比赛的决心以及对李焕英的爱呈现在观众眼前。《你好,李焕英》这部影片的慢镜头虽然时间不是很长,但是背后的感情和意义却很深厚。人是理性的也是感性的,面对共有的情感感染,所谓共有的情感就是在人下意识抒发的情感。人的感性认知会暂时控制人的意识。慢镜头叙事很好地激发了观众对电影人物产生情感认同和情感共鸣。
(二)非语言符号的情感延伸
“非语言符号是指不以有声语言和书面语言为载体,而借助于直接打动人的感觉器官的各种具象符号。非语言符号的特点在于其意义即在符号本身。”[3]它在特定情感意义的表达上具有语言符号难以企及的优势,《你好,李焕英》影片中,贾晓玲初次见到青年李焕英时的眼神、李焕英为贾晓玲缝补裤子时的动作等,都传达出情感信号,并且常以一种强烈的情感体验来影响人和感染人,即情感的延伸。不仅如此,还有非语言类型的声音,如背景音乐,也是电影叙事中的重要元素。音乐体现着人类的普遍情感,能有效拉近观众与电影人物的距离,进一步提升观众的情感体验,从而引发人们的情感共鸣,进而在情绪渲染、营造氛围上发挥其强大的艺术表现力。有学者指出,“电影创作中,电影音乐既服从、服务于电影的精神主旨和艺术表达,又有着独特的艺术追求,在叙事、状物、抒情等方面有着强劲的艺术表现力”[4]。在影片中,不同场景下不同音乐的选择和运用十分注重策略与技巧,特别是叙事场景的转换配以音乐的转换,渲染出情感节奏的变换,使情感在观众身上得以延伸,正如有观众在观影后评价说“笑着笑着眼泪流出来了”。这足以表现音乐在情感叙事上的作用与意义。
(三)语言上的感情因素释放
人物对话既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凸显人物情感与性格的艺术表现形式。《你好,李焕英的》中的人物对话也是情感传达的途径之一。视听作品与书籍的区别之一,就是视听作品有着画面与文字共同展现的效果。况且,视听作品同时刺激观众的视觉和听觉。画面没有文字的想象空间大,但是可以直接将叙事者想要传达的情感呈现在观众的眼前。但是,一部电影传达情感只有画面与文字还是不行,还需要同期声的效果扶持。“由于声音的加入,电影与现实生活之间构建起一种更为亲近的关系。还原日常生活已成为有声电影艺术的基本要求,它甚至已不仅仅是一种叙事上的要求,也是艺术重新直面世俗生活的意识形态要求。”[5]《你好,李焕英》正因为画面、文字与同期声的完美融合,人物对话的字里行间都让观众感到情感的流露。在该影片中,一些人物对话并不是单独起情感渲染作用的。叙事者通过画面与文字为观众与电影人物建构了一座情感桥梁,进而通过文字的有声语言再一次引导观众在情感上对影片人物进行确认。
总而言之,“情感不仅仅是电影的人文主题,更是叙事的动力,任何影片,即使那些最远离情感发生的影片都是以情感的丰富蕴涵打动观众,从而走向观众的”[2]。在情感的基础上进行叙事,这样的电影在任何时候都会有观众“买账”。因而在电影叙事中,情感叙事不仅是必要元素,更是进行创作与创新的重要手段。就如何对情感进行叙事、如何呈现情感而言,电影《你好,李焕英》给了创作者成功的经验和借鉴,具体到影片中即运用慢镜头、语言与非语言符号对情感进行叙事。毫无疑问,这也正是《你好,李焕英》影片的特别之处。
四、结语
当代中国不缺文艺作品,缺的是优秀的文艺作品。互联网海量的信息给文艺作品创作带来了严重的内容同质化问题。作为文艺作品的一类,电影作品也逃避不了内容同质化问题。与此同时,受众对电影作品的创作要求愈来愈高。因此,解决内容同质化最根本的方法仍然是坚持内容原创,最有效的途径是注重电影叙事的策略创新。新时代的电影作品用好特效技术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主题内容要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同时注重内容叙事的方式和艺术。《你好,李焕英》在这两个方面下了大功夫,才获得了受众的普遍欢迎和喜爱。
参考文献:
[1] 叶舒宪.探索非理性的世界[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101-102.
[2] 蓝爱国.好莱坞制造 娱乐艺术的力量[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7:122,67.
[3] 王守平.动画视听语言与分镜头脚本设计[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13:34.
[4] 杨洪涛.论电影音乐的表现力[J].當代电影,2017(12):134-138.
[5] 林清华. 1931-1935有声电影与新视听叙事的开启[J].文艺研究,2018(11):110-117.
作者简介?肖蕾,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新媒体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