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媒体时代新闻直播节目的艺术化呈现与表达探析

2022-06-25张毅

新闻研究导刊 2022年7期
关键词:特别节目中国故事

摘要:在媒体融合时代背景下,新闻直播节目展现出艺术化的呈现与表达新趋势,让人们越来越关注“大事”,弱化“小事”,由“远”到“近”的新闻直播节目正在通过多元化的节目呈现与表达形式深入人心,探索新闻直播节目呈现与表达的创新之处,在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的同时为受众带去更优质的新闻视听感受,也是新闻直播节目的时代责任。文章以央视新闻频道《时空特稿——中国故事》特别节目为例,从新闻与传播学、节目的艺术化建构等融合性角度出发,探析新闻直播节目在艺术呈现的具象化、艺术表达的一致性和艺术内容的故事化方面的创新之处,为新闻直播节目的艺术化呈现与表达及新闻直播节目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思路。

關键词:新闻直播节目;艺术化呈现;艺术化表达;《中国故事》;特别节目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07-0172-03

融媒体时代于新闻直播节目而言,结合新媒体传播技术、传播媒介、传播环境等变化条件调整新闻直播节目的呈现与表达,是融媒体时代新闻节目寻求新的语言空间以维护自身的媒体地位的重要方式。

一、艺术呈现的具象化

新闻直播节目的内容没有限定的范围,通常是以人们生活中的某一事件或人物为新闻内容的主体。在媒体融合时代背景下,新闻直播节目运用艺术呈现的具象化的表达手法能够更加有效、直观、全面地传播新闻信息,表现在时空融合、视听风格、多元叙事等方面。

(一)时空融合:聚焦多元时空,建构传播空间

近年来,新闻直播节目在时间和空间上践行了多元融合的节目创新理念,在节目创作中使当下的新闻内容、此时直播节目的演播室空间与新闻发生时的新闻时间和空间形成呼应,通过多重空间建构,打造出独属于此新闻直播节目的传播空间。

新闻直播节目《时空特稿——中国故事》为实现具体、直观的新闻内容表达建构了一个具象化的空间,通过回顾和追溯的形式报道新闻内容,在节目中聚焦多元时空,形成了新闻直播节目独有的传播空间,为新闻内容的深度与广度表达提供了一个特定场所。

例如,在第一期节目中通过从接孟晚舟回家“当下的那抹中国红”引入1998年国庆天安门广场升起的“无缝国旗”的新闻采访报道、东京残奥会三面五星红旗同时升起的新闻,继而回到2008年9月27日中国人首次太空出舱的采访等六段在不同时间和空间发生的新闻,同时聚焦在“那抹中国红”这一新闻节目主题中,以“那抹中国红”为主线,连接多条新闻报道的传播空间,最终建构了《时空特稿——中国故事》新闻直播节目的整体传播空间。

(二)视听语言:丰富视听体验,实现意义建构

新闻自诞生之日起就与媒体的视听语言形成了密不可分的关系,新闻消息需要通过视觉、听觉语言传播。马歇尔·麦克卢汉曾说,“没有一种媒介具有孤立的意义和存在,任何一种媒介只有在与其他媒介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实现自己的意义和存在”[1]。

《时空特稿——中国故事》节目探索新闻内容语言与现代科技相融合,提升新闻的整体表达能力,以新闻和科技相融合的方式推动新闻节目内容与传播形式之间的创造性转化,打破了以往新闻直播节目直观真实的视听状态,在直播中适时加入与画面相适应的背景音乐、同期声以及跨时空链接的新闻内容,丰富了新闻节目整体表达的主题故事。例如,主持人沙晨在演播室串联讲述中国故事时加入与内容贴合的背景音乐,在渲染节目氛围的同时建构起新闻故事意义的传达,引发受众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例如,在《001的见证》节目中,主持人首先借助演播室大屏画面讲述“001的见证”名称的由来和含义,同时选取《东方之珠》作为节目的背景音乐,运用艺术化的视听语言丰富新闻直播节目的话语表达和视听体验,其次,通过回顾《感动中国》节目中伍淑清的颁奖词,动态讲述“让香港青年找到中国人的归属感”的创业故事,实现了新闻直播节目讲述中国故事的意义建构。

(三)多元叙事:强调新闻在场,形成叙事节奏

丹尼尔·里夫曾说,“由于传播活动是持续不断进行的,并且经常是有规律地定期发生的,不去考察不同时间段的内容,就很难理解塑造内容的力量以及内容的效果”[2]。

《时空特稿——中国故事》第六期节目运用不同时段的报道内容组合讲述,增强新闻故事的传播力量,强调新闻在场,形成叙事节奏,增强新闻节目受众的在场感受,以当下的新闻报道使受众回到中国航天第20发的新闻现场,以“画面+主持人讲述”的形式呈现第19发神舟十二号刷新中国航天员单次飞行任务的故事,运用“天、地”通话所记录下来的实时画面进一步强调“新闻在场”,从“曙光”代号引入“曙光一号”与载人航天的时空关联,在节目中同时呈现1970年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中国首颗航天器“东方红一号”进入太空的资料画面,以照片的形式呈现中国最早的载人航天梦“曙光”“921工程”新闻故事的由来,从载人航天梦第一发神舟一号到2003年神舟五号实现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第一人杨利伟的新闻报道,到神舟六号、神舟七号、天宫一号+神舟九号、神舟十号、神舟十一号、神舟十二号等航天员执行载人飞行任务发射前的现场画面,以实时新闻画面的形式呈现中国载人航天“从0到1”的突破,运用“采访+讲述+同期声+立体演播室”讲述从神舟一号到天舟三号、从杨利伟到汤洪波“万人一杆枪”的中国航天事业,传递了“20发20捷”的中国故事。

二、艺术表达的一致性

“传播不仅是信息的传递,更是一种文化仪式,在这个仪式中,人们接触信息,分享价值,获得秩序感和意义感,形成精神共同体”[3]。《时空特稿——中国故事》新闻直播节目在艺术表达方面呈现了一致性的特征,艺术表达的一致性体现在主体共在、符号表意以及情感建构上。

(一)主体共在:把握社会热点,引发受众共鸣

新闻内容以其时效性、真实性等特点成为社会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新闻节目中选择什么样的新闻故事能够引发受众的情感共鸣?最早由人类学家贝特森提出框架概念。1974年,戈夫曼认为框架是人们用来认识和解释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知识建构。

《时空特稿——中国故事》新闻直播节目通过对社会热点的集中表达形成多元主体共在的节目风格,通过主持人对社会热点的讲述,在引发受众共鸣的同时提升节目的关注度和丰富节目内容的讨论点。例如,在《百年树人路》其中一期节目中,围绕教育热点讲述“百年树人路,教育向未来”的主题,以教育为这期节目内容的切入点。通过主持人的直播现场串联讲述+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校长唐江澎的讲述+实时体育老师的采访+校园“市民”与“农民”活动中采访学生,从“一张80多年前的老照片——一年以上不缺课者”对培养“健全而优秀的人格”教育的思考与启发,诠释“教育的终极价值是促进人的幸福”,以责任和智慧平衡好终极价值与分数的关系,在多元主体共在中讲述“双减”之下教育走向新未来的故事,在故事中引发受众的情感共鸣,启发人们从更多角度思考中国教育的发展,从而在节目中真正形成如尼葛洛庞帝所说的“让弱小孤独者也能发出他们的声音”的场域[4]。

(二)符号表意:集体记忆建构,实现文化转译

多样化的传播符号汇聚在一起建构了一种集体记忆,在集体记忆的建构中推动人们对新闻故事的理解。《时空特稿——中国故事》以七个不同主题策划形成七期节目,每期节目以不同符号主线串联新闻故事,建构人们的集体记忆,实现不同时期文化之间的转译表达。探索新闻主体内容与集体记忆相融合,推动新闻直播节目内容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节目中运用五星红旗、书信、奥运、航天梦等特定的视觉符号,通过这些视觉符号本身所蕴含的意义,实现集体记忆在新闻直播节目中意义的建构,最终实现新闻直播节目对时代文化的转换表达。在第二期节目“千里共同途”中,以书信为传播符号,50年前的一封信与50年后呼应,从“千里共同途”到“有生应感国恩宏”,以及在“同途”路上写下“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的黄大年,从1971年到2021年,以书信这一视觉传播符号讲述代代传承的“同途人”,在节目中通过呈现跨越50年的书信,传递“同途人”践行的50年初心。

(三)情感建构:诉诸核心情感,打造“软”新闻语态

在新闻直播节目中,节目的形式和主持人的语言表达在很大程度上奠定了受眾对故事是否感兴趣的基础,良好的情感建构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提升受众对新闻内容的关注度。费尔克拉夫曾说:“话语不仅反映和描述,还‘构建’或‘构成’社会实体与社会关系,不同话语以不同方式构建各种至关重要的实体,并以不同方式将人们置于社会主体地位。”[5]《时空特稿——中国故事》节目采用备受人们关注的新闻内容,以“与星辰大海同步跳动的中国航天”“我们和这个国家共同的自信的故事”“教育好声音和随之落地的行动让均衡和优质离我们更近”“以健全而优秀的人格赢得幸福”等“软”新闻语态展现了新闻内容背后的人文关怀与人民情怀,推动新闻报道内容从说服到认同的接收转变。受众在观看电视节目时作为一个能动的主体,主动将电视节目文本所传达的意义建构纳入自己所理解和诠释的框架之内,通过一系列思维定式使新闻故事符合自己的最初期待,在故事框架搭建中使受众诉诸核心情感。

三、艺术叙事的故事化

“故事曾经是人类了解历史、熟悉自然、感悟自身的通俗方式,它构成了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原型文化,在人类的血脉中播下了讲故事、爱故事、迷故事的基因”[6]。节目通过讲故事让受众在看故事、听故事的同时了解新闻故事的历史渊源,表现在传播内容、传播视角以及传播模式的变化上。

(一)传播内容:融合新闻故事,创新话语表达

伯纳德·贝雷尔森对内容分析作出了系统的定义:“一种对传播的显性内容,展开客观、全面以及量化呈现的方法。”[7]《时空特稿——中国故事》新闻直播节目以人物、事件、情节为主体,以发生在主要新闻事件之前一段时间与主要事件有间接因果关系的新闻故事为延伸,融合多样化的新闻元素,创新新闻话语表达。在第二期节目中,以书信为主线讲述邓稼先、杨振宁、黄大年、钱学森、路远九等战略家、一流的科技领军人才“千里共同途”的故事。第三期节目以“百米勇争先”为主题,融合在追逐奥运梦过程中多样化的中国故事,从苏炳添的打破亚洲男子100米田径纪录到89年前“奥运苦难”,从“一个人的国家队”到如今“双奥之城北京”,以创新性的话语表达呈现节目主题。

(二)传播视角:独特传播视角,实现内容“破圈”

“故事在不断地设法整治人生的混乱,挖掘人生的真谛,我们对故事的嗜好反映了人类对捕捉人生模式的深层的需求,这不仅是一种纯粹的知识实践,而且是一种非常人性化的、非常情感化的体验”[8]。《时空特稿——中国故事》新闻直播节目运用内容之间的关联性丰富内容的联想表达。例如,在“001的见证”一期节目中,以“一个编号”的由来讲述40年前与40年后中国企业的发展故事,引入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词等形式,诠释故事内容的深层含义,使新闻中所表现的事物呈现“可感可知”,将新闻内容由静态变为动态,由此提升新闻直播节目内容的魅力,在独特的传播视角下,实现新闻内容在传播过程中的“破圈”,最终实现新闻内容的传播力度。

(三)传播模式:超越叙事模式,多维呈现细节

《时空特稿——中国故事》打破新闻按时间顺序传播信息的惯例,超越新闻固有的叙事模式,实现多维度呈现新闻内容的细节。新闻框架客体的新闻事实是一种客观存在,但主体观念对认识这种客观存在具有突出作用[9]。

例如,在节目中讲述“重装守和平”的故事时,首先呈现的是歼-20飞行表演的画面,运用“现场书写”的形式还原“一首诗”,近距离的画面能够拉近与受众之间的距离。

节目突破常理性的叙事模式,通过显文本呈现新闻故事背后的细节,进一步推动实现新闻直播节目内容的深层次含义表达。

四、结语

央视《时空特稿——中国故事》新闻直播节目创新了传统的新闻直播呈现与表达方式,节目中艺术呈现的具象化、艺术表达的一致性和艺术叙事的故事化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均指向在媒体融合发展背景下,新闻直播节目应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讲故事就是讲事实、讲形象、讲情感、讲道理,讲事实才能说服人,讲形象才能打动人,讲情感才能感染人,讲道理才能影响人”。因此,新闻工作者要承担时代赋予的使命,运用新技术表达获得新闻直播节目传播的新优势,在新闻节目中践行描绘时代的精神谱系、聆听时代声音的责任和使命。

参考文献:

[1] [美]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何道宽,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8:68.

[2] [美]丹尼尔·里夫,斯蒂文·赖斯,弗雷德克·G.菲克.内容分析法:媒介信息量化研究技巧[M].嵇美云,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98.

[3] [美]詹姆斯·凯瑞.作为文化的传播[M].丁未,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8.

[4] 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M].胡泳,范海燕,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23.

[5] [英]费尔克拉夫.话语与社会变迁[M].殷晓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58.

[6] 高鑫,贾秀清. 21世纪电视文化生存[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6:6.

[7] 周翔.传播学内容分析研究与应用[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4:8.

[8] [美]罗伯特·麦基.故事:材料、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M].周铁东,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1:14.

[9] 肖伟.新闻框架论:传播主体的架构与被架构[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44.

作者简介 张毅,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新闻与传媒。

猜你喜欢

特别节目中国故事
广播战“疫”特别节目中主持人的语境意识与话语策略
特殊时期特别节目的传媒担当
故事思维的魔力:精神在叙事和细节中彰显
《记忆》春节连播“合家欢”
讲好中国故事的几个路径创新
移动互联时代,如何讲好奥运里的中国故事
世界最大童书展,“中国故事”升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