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集群中的全球媒体生产和传播研究
2022-06-25翁庭萱
摘要:文章通过对由规划形成的青岛东方影都和自然形成的伦敦苏豪区两个媒体集群案例进行分析,认为媒体集群中的跨国媒体企业得益于空间上的临近和业务领域的互补,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互动关系,它们对全球媒体的生产和传播、塑造全球媒体生产格局都产生重要的影响。这些互动关系包括企业之间的合作联系、资本和人力资源的流动、激发媒体集群创新潜力的机制等。随着信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无重量经济”让媒体产业的空间集聚看似不再必要,但面对面的交流仍对全球媒体产品的生产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媒体集群仍然有其不可替代性。
关键词:媒体集群;跨国媒体公司;生产;传播;东方影都;苏豪区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07-0100-03
一、媒体集群的类型
皮卡德认为,“集群传统上被认为是工业企业的集中”,而“媒体集群是一种专门的集群形式,旨在生产媒介内容”。他根据形成方式将媒体集群分为三种类型:自发形成的集群、规划形成的集群,以及房地产驱动的集群[1]。文章采用皮卡德的分类方法确定青岛东方影都和伦敦苏豪区的媒体集群类型。
2013年9月,万达斥资20多亿元购买了青岛西海岸的15块土地,总面积超过350万平方米,用时四年,建成东方影都。这个“东方好莱坞”是一个由电影产业园、水上乐园、大剧院、高端酒店、游艇设施、医院、国际学校等组成的综合性电影产业项目。电影产业园是其中主要的媒体集群。此电影产业园拥有40多个高科技工作室,吸引了55家国内外电影公司在此设立工作室或办事处。电影《长城》《环太平洋2:起义》《哥斯拉2》都曾在此拍摄。
而文章的第二个案例——英国伦敦苏豪区则位于市中心,其形成可以追溯到1900年左右,当时一些电影公司从附近的塞西尔街(Cecil Court)搬到了苏豪区,坐落在沃德街(Wardour Street)附近。如今280多家电影生产、后期制作、发行公司聚集在苏豪区。因此,可以明确的是,青岛东方影都是规划形成的媒体集群,而伦敦苏豪区则是自然形成的媒体集群。
二、媒体集群中的跨国媒体公司
媒体产品的全球化意味着在生产、分销和消费的多个层面上的复杂的全球联系被称为“全球生产网络”[2]。而传媒企业的全球化和传媒巨头的形成是当今文化经济的主要特征,传媒集团在全球范围内部署分支机构形成子公司网络;地方子公司是跨国媒体公司形成全球网络的坚实支柱。
万达作为一家以房地产为基础并逐渐在各个领域发展全球业务的公司,不仅在青岛规划并投资了东方影都媒体集群,还在2017年以3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传奇娱乐公司(Legendary Entertainment)。此外,包括華纳兄弟、索尼在内的9家好莱坞电影公司都已与万达签署协议,在东方影都拍摄多部电影。这些跨国传媒公司在拍摄期间都会在东方影都设立工作场所。
位于地球另一端的苏豪区则是英国电影生产的中心,由于众多跨国公司的聚集,它对全球电影业的影响是不可否认的。智威汤逊(J Walter Thompson)自20世纪初就一直坐落于附近的伯克利广场(Berkeley Square);20世纪福克斯(20th Century Fox)和华纳兄弟(Warner Brothers),以及哥伦比亚(Columbia)分别在1930年代、1940年代在苏豪区的中心购置了其工作场地,并且一直到今天仍持有这些地块。苏豪区的视觉效果公司包括双重否定(Double Negative)、Framestore和盟图(Moving Picture Company)等。这些公司在世界各地都有分支机构和工作室。
三、跨国传媒公司的企业间网络
文章分析这些媒体集群中的跨国公司之间的复杂联系,以理解其如何在当地参与全球媒体生产、媒体集群如何发挥作用。这些复杂联系包括企业间的网络、资本和劳动力的流动,以及吸引劳动力聚集的创造和创新潜力。这些错综复杂的联系对于东方影都和苏豪区等媒体集群中的全球媒体的生产和传播至关重要。
媒体业的一个特点是以项目为基础的分包生产。同样地,以项目和分包系统为基础的企业间关系,特别是涉及跨国公司的企业间关系,在媒体集群的生产和全球媒体传播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在东方影都,中国和美国的跨国媒体公司以《长城》这一项目为合作基础,直接产生了一部从制作到发行全过程都具备全球特色的电影作品。在中美双方的共同努力下,特别是传奇影业、环球影业、大连万达和中国电影集团的参与,造就了跨国合拍电影《长城》。虽然电影票房没有达到预期成绩,但这一发生在东方影都的前所未有的跨国合作仍然是一次大胆的尝试。
但值得注意的是,东方影都中大多数媒体公司的集聚都是以项目为导向的,尤其是美国跨国电影公司分支机构的集聚行为。他们不在此地设立永久性的部门,只是根据项目的预期生产时间设立临时的工作场所。长期停留在那里的通常是中小型本土媒体公司。也就是说,在东方影都的传媒集群中,电影产业企业的集群是极不稳定的,往往是暂时的,不是长期的集群。
而苏豪区的情况似乎有点不同。如前所述,智威汤逊、20世纪福克斯、华纳兄弟和哥伦比亚从20世纪开始就在苏豪区设有工作场所,因此它们在这个区域的聚集相对稳定。此外,苏豪区有众多后期视觉特效公司,大量不易搬迁的后期设备使他们倾向于在相对稳定的地点工作。
尽管如此,基于项目和分包制度的企业间合作仍然是苏豪区常见的运营模式。例如,电影制作团队通常是为一个项目组成的,在这个项目完成后将被分解去参与其他项目。这些媒体公司在不同领域各有专攻,并极其依赖苏豪区其他媒体公司提供的某些产品和服务。这说明它们为了生产自己的媒体产品,彼此之间联系紧密。
除了生产全球媒体产品,媒体集群中的企业伙伴关系所形成的企业间关系网络有助于塑造全球媒体格局。例如,东方影都的中美公司间的合作,以及中国电影资本通过投资好莱坞和联合制作电影进入全球市场的努力,都表明全球媒体体系的去中心化趋势,体现的是文化全球化理论所主张的一种媒体发展格局。也就是说,尽管美国仍然是世界的一个重要媒体中心,并具有无可取代的影响力,但是在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正在出现越来越多的次级媒体中心。
同时,媒体集群中的企业间网络反过来又会对媒体集群中的企业及其全球媒体生产和传播产生深远的影响。例如,在生产全球媒体的过程中,许多媒体集群中的跨国公司需要平衡内部联系和外部网络。跨国公司内部联系的重要性在于子公司可以在跨国公司内部获得规范化的、易于远距离转移的资产,而当涉及创造和扩散那些有地理邻近倾向性的资产时,与媒体集群中的其他公司合作而不是依靠内部联系则成为首选[3]。因此,参与并建立媒体集群中的企业间联系,能增加跨国媒体子公司成功的機会,包括它们获得资源的方法、灵活决策的可能性,从而削弱跨国媒体各个子公司之间,以及子公司和母公司之间的联系。
四、媒体集群的资本和劳动力流动
这种基于项目制和分包模式的企业间网络,使苏豪区和东方影都等媒体集群中存在不断的资源输入,包括资金和劳动力。
在某些项目中,金融投资的流动方向远比单向投资复杂得多。例如,当好莱坞通过投资电影《长城》从中国市场获益时,万达也通过收购传奇娱乐(参与电影《长城》制作的好莱坞公司之一)进入好莱坞和全球电影市场。换句话说,这体现的是美国好莱坞和中国电影行业之间的双向投资。资本的频繁流动也发生在苏豪区。苏豪区中,跨国媒体公司和本土媒体企业在资本依赖形式方面存在差异。跨国公司的电影制作往往依靠公司内部的其他部门提供资金,而本土公司往往需要通过外部资源筹集资金。这种资金筹措和安排是为单个项目设立的,因此需要不断地建立和重建,这就创造了一种动态的资本流动。
在全球媒体的生产和传播过程中,以项目为基础的企业合作必然会导致媒体集群中劳动力的组合与重组。在东方影都拍摄《长城》时,制作团队和演员在两个国家之间流动。好莱坞演员马特·达蒙(Matt Damon)和中国演员刘德华、景甜一起出现在东方影都拍摄,而《长城》的导演张艺谋则在几个月后抵达美国进行电影后期制作,美国制作人沃尔什(E. Bennett Walsh)成为《长城》的执行制片人。此外,东方影都中那些对电影《长城》制作有所贡献的中国本土媒体公司也可能参与其他影视项目。这表明,基于项目制的合作关系让劳动力的组合与重组不断发生、变化。这种不稳定性也引起了一些媒体公司的担忧,尤其是那些总部位于中国其他地区的中小型媒体公司。
由于青岛本土媒体公司太少,该地仍没有形成健康、良好的电影制作氛围。因此这些媒体公司的生存往往依赖于为《长城》和《环太平洋2:雷霆再起》等大型项目提供的非常有限的支持工作,这给他们带来沉重的负担,导致许多曾落户东方影都的媒体公司选择离开。
相比之下,苏豪区的电影产业已经形成了从剧本创作到发行的完整产业链。这些公司在不同领域各有所长,在获得专业产品和服务方面严重依赖其他公司,这说明这些企业在媒体产品生产过程中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他们围绕组织而成的团队生产媒体产品,而这些团队通常是基于单个项目在短时间内形成的。当这个项目完成后,他们会解散并加入另一个项目,而这个项目可能是由另一个公司管理的。因此,在劳动力流动方面,苏豪区处于一种不断变化的状态,其人力资源网络也在不断地被创造和再创造。
五、媒体集群的创造力和创新潜力
媒体集群使电影业的劳动力有可能实现空间集聚,从而促进创造力和创新的潜力,这对全球媒体产品的生产和分发是一个重要的激励因素。
创意在媒体集群中的传播和集体学习(collective learning)主要通过三种机制进行。
第一种机制是职员在企业间的流动,能让专业知识和隐性知识得到传播。如前所述,好莱坞制片人沃尔什成为电影《长城》的执行制片人,带来了好莱坞的制作经验。
第二种机制是通过在咖啡馆等地方进行的非正式会面而形成的社会关系网络。比如,苏豪区的咖啡馆文化提供了一种社区感,它让人们觉得自己是“常客”,而这反过来又增强了人们的依恋和归属感。这对工作于此处的人们的互动和创造力都很重要。此外,苏豪区企业非常重视并高度依赖通过熟人推荐和良好口碑建立的非正式人际网络。他们倾向于与熟人而非陌生人共事。这些建立在友谊和信任基础上的人际网络对他们的创新工作非常重要。如果我们把非正式会面、面对面对话对激发创意的作用置于信息和通信技术(ICT)高速发展的语境下讨论,更能体现其重要性——当信息和通信技术迅速发展时,空间集聚是否还有必要?这种依靠空间集聚获得优势的全球媒体生产方式是否仍然有效?
实际上,技术革命确实对全球媒体行业产生了深刻而强烈的影响。“无重量经济”(the weightless economy)开始萌芽和发展,导致媒体产品具有非排他性、无限复制、可通过数字方式零成本运输的特点。因此,有人认为媒体产品的生产地点不再是一个问题,媒体的聚集将不再发生在城市。的确,信息和通信技术的诞生和发展对媒体的聚集行为有一定的影响,因为它降低了集聚区的通勤成本、长途运输的时间成本、地理和组织分散造成的控制和管理成本等。然而,信息和通信技术是否能取代面对面的活动、消除集聚经济呢?信息技术可能会是面对面互动的一种补充,但不是强有力的替代品[4]。
媒体集群中存在的大量面对面的会议空间和媒体集群中的“咖啡馆文化”对于建立信任和社会互动、传递隐性知识和培养创新都具有重要意义。这恰恰也是东方影都缺乏的,或许这将限制其创新能力。如果我们在信息和通信技术发展的背景下理解苏豪区的运作模式,会进一步发现这种面对面的互动对全球媒体生产的重要性。
第三种可以激发媒体集群的创造力的机制,是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劳动力在媒体集群中共同工作所产生的文化融合。例如,在东方影都拍摄的中美合拍片《长城》就是典型的文化融合的产物。作为中美合作的产物,《长城》以中国故事、国家形象、集体主义、无私奉献等中国文化为核心,融合好莱坞先进的制作模式,从而走向全球市场。虽然票房没有达到预期目标,但它仍比许多在美国上映的中文电影都要成功。
六、结语
对青岛东方影都和伦敦苏豪区这两个集群的案例研究表明,媒体集群中的跨国媒体企业之间的互动关系是多方面的、复杂的,包括基于项目制和分包模式的企业间的合作关系,劳动力的流动、组合与再组合,资本的流动,激发创新力的三种重要机制。这些互动关系在媒体企业的全球媒体产品生产和分发过程中发挥着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罗伯特·皮卡德.媒介集群:形成网络化的虚拟集群产业内的局部集聚[M].延雪平:延雪平国际商学院,2008:4.
[2] 尼尔·科,彼得·迪肯,赫斯·马丁.全球生产网络:实现潜力[J].经济地理学报,2008,8(3):271-295.
[3] 利拉赫·纳库姆,大卫·基布尔.跨国公司的联系和本地化集群:外国和本土公司在伦敦中部的媒体集群[J].国际管理杂志,2003,9(2):171-192.
[4] 杰西·加斯帕,爱德华·格莱赛.信息技术与城市的未来[J].城市经济学杂志,1998(43):136-156.
作者简介 翁庭萱,硕士,助教,研究方向:媒体产业、数字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