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吉尔模型下英汉口译错误分析及教学启示

2022-06-25崔梦苏

现代商贸工业 2022年14期
关键词:错误分析口译教学

摘要:本文以吉尔认知负荷模型和理解等式为基础,以学生译员一次英汉口译测试为例,分析、讨论学生译员英汉交替传译时常见错误和认知障碍。经分析可知,学生译员英汉口译受到语言能力不足限制,主要障碍源自于理解困难,此外,口译精力分配不均也会影响口译表现。针对以上情况,本文探讨了教学应对方案,以期提升学生口译认知水平。

关键词:口译;认知负荷模型;理解等式;错误分析;教学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2.14.075

0引言

口译是一项复杂认知活动,译员的口译错误,能够反映出译员的认知局限和障碍。法国口译学者丹尼尔·吉尔在实证研究中发现,经验丰富的职业译员也会在口译中出错;而对学生译员来说,口译错误更是频发。那么学生译员口译错误究竟是受到哪些认知局限和障碍的影响、影响程度又如何?为探究这些问题,笔者采用吉尔认知负荷模型和理解等式,以所在单位学生译员英汉口译测试为例,对口译错误进行详细分析、过程还原,探讨这些错误背后的认知障碍,并探讨教学应对方案,以期帮助学生跨越认知上的障碍,提升口译认知水平。

1吉尔模型

法国口译学者丹尼尔·吉尔在《口笔译训练的基本概念与模型》一书中提出了吉尔口译模型,书中提到两个模型:认知负荷模型和理解等式模型。

认知负荷模型也叫精力分配模型。吉尔认为,口译需要某种“精力”,但译员的认知是有限的。整个交替传译过程需要译员“听辩(L)”“记忆(M)”精力及“笔记(N)”辅助,再通过“回忆(Rem)”和“读取笔记(Read)”完成向目标语的“语言产出(P)”。要顺利完成口译中的多任务处理,单项任务需要被分配到足够精力、整个口译任务需要的精力总和不能超过译员有限的认知。吉尔将交替传译中每项任务所需精力表述为“第一阶段=听辩+笔记+记忆+协调(CI Phase I=L+N+M+C)”,“第二阶段=回忆+读取笔记+语言产出(CI Phase II=Rem+Read+P)”,即交替传译认知负荷模型。

在吉尔的“理解等式(C)=KL+ELK+A”中,KL代表“语言知识”;ELK代表“语言外知识”,可以弥补语言知识不足,在口译时帮助预测、消除歧义、理解字里行间的意思,加深、拓宽对口译内容的理解;A代表“分析”:当译员的语言和语言外知识都不足等情况发生时,译员需要缜密分析,获取更全面的理解。

2口译错误举例与分析

本次测试对象为笔者所在单位120名大三学生译员,试题是长度90秒、主题为“气候变化”的英语音频。说话者发音标准、音质清晰,语速为每分钟118个单词。主题词和专有名词“the 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the Arctic”和“ the Siberian Arctic”于测试前一分钟发布给学生。原文内容分为三部分,整个音频仅播放一遍,中间不暂停,学生需做笔记,待整个音频播完毕开始作答。所有学生均在120秒规定时间内完成作答,通过回听所有作答,本研究列举出学生在原文每部分的普遍性错误、做分析如下:

原文第一部分“1We are all aware of climate change and how it is threatening our planet.// 2 Industrialization, our disposable culture, and population growth are some of the reasons why we are seeing average temperatures rise and more extreme weather events.// 3And scientists are finding more evidence that the situation is getting worse.”

分析:学生这部分口译表现为三部分中最好。由于测试前已获知主题,学生能够充分预测、沿着主题的方向听取、理解、记录、翻译:围绕“气候变化”,多数学生都能听辨出“威胁地球”“工业化”“人口”“温度升高”这些信息;由于起始部分信息量少、内容偏常识类好理解,加上精力充足,学生整体表现良好。

大部分学生漏译句2中“disposable”,主要因为在听取信息时,对该词发音不熟,加之后续新进信息分布在长句中,分析句子结构占用了一部分记忆精力,造成了遗漏。此外,在分析句2这个长句时,由于对句子结构分析不到位,有学生将结果“气温升高”错译为“造成(文化/生活)变糟”的原因;造成这种错译也可能是笔记精力不够用,造成了记不准,或者在语言产出阶段没能分配一定的精力用于再次分析,导致错误。句3中多数学生都能记住前面的“科学家”和后面的“变糟”,却遗漏了中间的“evidence”,但该词具有提示性,记住它就能够顺利理解后面的内容。这反映了学生对语言结构分析不到位,听取过程中沒能判断出它在该句中的关键性以及对下文的衔接作用,造成了记忆、笔记乃至译出时的遗漏。

原文第二部分“4The rise in global temperatures is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that experts analyze.// 5They say keeping it below 1.5 centigrade will avoid the worst climate impacts.//6But The 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 says there’s a 20% possibility the critical mark will be broken in any one year before 2024–and there’s a 70% chance it will be broken in one or more months.in those five years.”

分析:学生这部分口译表现在三部分中最差。音频到达句4时,已经播放了25秒,学生尚未处理完前面的信息,新信息不断进入,出现信息过载的情况。内容上,该部分承接上文而来,信息更具体,导致学生更需借助篇内上下文分析语言、理解内容,语言外知识对理解帮助不大;该部分出现多种数字表达,随机性强,只能借助现场听记,因此笔记占用的精力增加。一方面,学生要在精力减弱,另一方面该部分内容对精力需求很高,造成了该部分整体表现不佳。

用学生将句4整句漏译,是由于上下文分析、理解不到位所致:上文中的“temperatures rise”和“scientists”与当前“The rise in global temperatures”和“experts”出现了语意部分重叠,学生容易误判为重复表达,故而遗漏;但实际上重叠部分所连接的句子,在语篇中的功能却不尽相同。也有学生将此句译为“气候变化十分重要”,这是在听辩过程中仅抓取住“important”这个关键词,并将该语义与早已获取主题词硬搭到一起的应对办法。对句4的匆忙处理反映出学生无法合理分配听辩、记忆、笔记精力处理当下句义,听到下文数字信息进入,学生急于分配更多精力用于数字记录;即便如此,学生在进行听、忆、记多任务处理时,每一项任务花费的精力可能都是不满足需求的,所以数字错误依然会产生:句5中“1.5 centigrade”数字错译为倍数、比例等;句6“20% possibility”错译增加比例、“in any one year before 2024”译为其他年份、“a 70% chance”错译为“17%”“30%”或漏译。句5“avoid”由“防止”错译为“造成”,由于数字记录过多占用听辩精力,加上学生语言能力不足,没能弥补精力衰减带来的错误风险,造成只能通过联系上下文,执行应对策略:根据上文,学生一旦判定 “全球变暖”这样的意思,很可能预测下文的意思是温度升高,但原文的表达思路反向为之,假设“低于1.5摄氏度”即可“避免”“最坏影响”,导致错译产生。句5将“ centigrade”错译为“世纪”,由于学生听力技能薄弱,辨音失败;这种不合常理的生硬翻译本来有可能通过语言外知识排出,但学生无法分配精力及时做出分析调整,导致理解错误。句6“20% possibility the critical mark will be broken”错译为“温度、冰山、臭氧、二氧化碳”等比例(增加)、“in any one year before 2024”和“in one or more months in those five years”错译为“2024之前”“5年之内冰山融化、情况糟糕”等,这主要是由于学生记忆与笔记精力分配不均所致:“温度”“变糟”是第一部分信息,“二氧化碳”是第三部分的内容,“冰山(融化)”“臭氧”是全文都没有提到的内容,这些反映学生可提供的笔记精力无法满足任务所需,造成记录内容混乱、没有做好区隔,对读取笔记和语言产出形成压力:由于第一阶段信息记录不足,学生只能在第二阶段借助上下文演绎和语言外知识进行策略上应对,就不是该部分信息,却出现在学生译文中的现象。此外,一部分学生对“in any one year”和“in one or more months”语言结构的中文表述不够熟悉,也导致了错译。

原文第三部分“7This isn’t great news for the Arctic , where the impact will be greatest: warming by twice the global average this year.// 8Temperatures in the Siberian Arctic reached record averages in June – one area reached more than 30C.// 9This heat helped to fan wildfires, which in turn released 59 million tonnes of carbon dioxide.”

分析:由于关键提示词“the Arctic”和“Siberian Arctic”在测试开始前已经给出,多数学生可以凭借两个词触发的语言外知识将其和气候变化主题联系在一起,在头脑中展开预测;经过上文两个部分的语言分析、理解,学生对通篇的理解程度加深,所以对该部分的理解方向和准备方向是准确的;但音频到句7处,已经频播放60秒,学生精力大幅衰减,听辩和笔记精力都不够用,彼此之间分配也不平衡,对随机性、细节性信息更易犯错。

句7中“the Arctic”错译为“全球/我们”等、“where the impact will be greatest”译为“影响大”,反映出学生笔记和协调精力分配不均,未能调配精力将已知的“the Arctic”用简略符号记在笔记上,造成信息遗漏、错译。两处问题产生也可归因于学生语言外知识不足,理解产生障碍:此处之所以提及北极,是由于北极地区是全球变化影响最敏感的区域,北极地区表面的增暖速度是全球平均的2-3倍,称之为北极放大效应。如果学生能够关注到这个关于气候变化的知识,即便不需笔记也是可以准确译出。也有学生将“warming by twice the global average this year”译成“全球升温两倍”反映出学生对语言结构不熟;有的将“by twice”错译为“两次”,“2%”,反映出笔记精力不够,符号选择和记录出错。学生将“Siberian Arctic”直接简略译为“北极”说明学生的语言外知识并没有帮助他们排出对这这两个概念的差别;也能说明,当学生在进行多任务处理时,即便是提示词已经给出,也无法协调出精力将已经给出的内容结合记忆和笔记完成翻译,学生更适应“听-忆-记-译”的模式,还不能熟练调配精力处理现场临时获取的信息。句9中“wildfire”错译为“野生动物”“tonnes”错译成“城镇”,这是由于听辨不准确导致,加上输出语言时,语言外常識知识没能排除不合理的意思,造成了错译。

3结果讨论

通过以上口译错误分析,本研究发现以下方面:

(1)学生现阶段英语语言能力不足,影响了口译过程中理解、分析以及信息处理效率。语言能力是译员的硬实力,是考验译员即便没有主题、上下文等提示的情况下,能否在现场做到迅速辨识、高效处理信息的基本保障。而本次测试反映出学生现阶段语言基础薄弱:语音识别到语意转换中出现困难、句子结构理解、分析能力不足;不仅影响了对词义、句义的理解,也影响了口译听辩效率,增加了口译中其他任务的负荷。

(2)理解困难是学生进行英译汉口译的主要障碍。从理解等式来看,学生对测试内容的理解,受到语言能力不足的限制,尤其受到了语言外知识不足的影响:在“气候变化”主题相关语言外知识不足的情况下,学生在听取信息时,难以判定努力的方向,只能记下若干词汇、通过自己对该话题有限的语言外知识储备,展开推演、口译应对,导致口译内容与原文严重不符。可见,学生虽然在理解中十分依赖语言外知识,但知识储备却有限。

(3)现阶段学生难以做到在口译中均衡分配精力。按照交替传译模型来说,由于精力有限,语言能力不足,学生在英译汉第一阶段需要花更多精力听辨出英语源语的语义,在记忆与笔记上花费的精力就会减少,再加上协调精力不足,更无法权衡记忆和笔记之间的精力分配,导致学生笔记混乱、有效内容不足,进而导致第二阶段只能回忆、读取出零散且关联有误的信息,最终产出出现错误。可见学生对如何在头脑中操作,去分配精力还达不到熟练、稳定的程度。

4教学启示

为使学生跨越认知障碍、提升口译认知,教师可以在口译教学、训练中,做出以下相应调整:

(1)英译汉口译训练首要任务是提升学生听力理解和听辨能力。听懂是进行口译的前提,只有具备良好的听力理解能力才能胜任口译任务。但学生进入大三后,就没有专门的听力训练课,所以,教师可以视情况布置长期听力任务,让学生在课后定量完成,弥补听力理解能力不足。听力任务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适应通过语音获取信息,摆脱对文本的依赖,因此,教师可指导学生在互联网听取实时英语新闻,由于新闻的连续性,学生可以通过反复听取相似的内容和同样的词汇,提高对陌生词汇发音的敏锐度。提高听辨能力着重训练学生的现场语言理解、分析能力,可以选择一些相对短的英语句子或段落,用源语言重复、复述、提炼关键词、提炼主旨等训练,再逐步增加信息量,选择更长的段落。通过这些训练,学生不仅能提高听辨能力,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从而达到相互促进的效果。

(2)指导学生获取、使用语言外知识。由于语言外知识的获取和累积需要时间相对较长,教师可以针对课上训练的内容,提前搜集好音频、视频、阅读材料及资料来源,以预习任务的方式下发给学生,并要求学生梳理出知识体系,让学生在课上训练开始前,口头讲述,强化对语言外知识的认知;训练完毕还要与学生讨论,明确语言外知识在口译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比如预测、排出错误等;这样学生对语言外知识的获取和在口译中的使用产生了相对完整的认识闭环,让学生感到有所学、有所用。

(3)提高学生口译中精力分配意识。在单个技巧训练时,重点是想办法降低超负荷的可能性,比如在听辨、记忆训练时,要关注提炼关键词、提炼主旨;在笔记训练时,要关注记录内容的有效性等。此外,适当加强英译汉训练材料的难度,让学生更明显体会到多任务处理时口译精力分配的过程,可以选择在训练前告知学生精力分配的大致方向,在学生完成口译后,及时回听、讨论实际操作中的认知问题并示范解决方法,强化学生的认知体验。

参考文献

[1]Daniel Gile,吉尔,柴明颎,等.Basic concepts and models for interpreter and translator training[J].J. Benjamins Pub.Co,2011.

[2]鲍刚.口译程序中的“思维理解”[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1):1-12.

[3]吕颖.从吉尔口译理解模式看本科口译教材的选编[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0,26(05):97-98.

[4]穆雷,张蓉,陈广姣,等.翻译专业本科学生听力能力与口译能力关系的实证研究[J].外语教学,2021,42(03):88-93.

[5]徐翰.交替传译中精力分配失衡现象的实证研究——以非职业口译培训学员为例[J].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4):70-77.

[6]王建华.口译认知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

[7]邹姗姗.吉尔的口译理解公式对译员的启示[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4(01):82-84.

基金项目: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认知负荷’下口译教学质量评估研究”(2018GJJG428)。

作者简介:崔梦苏(1986-),女,吉林四平人,硕士,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講师,研究方向:英语口笔译。

猜你喜欢

错误分析口译教学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中外口译研究对比分析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高中英语写作中的语法错误分析
大学英语学生作文语言错误分析研究
高一学生英语作文中词汇错误分析
有效提升学生数学解题能力的策略研究
EAP视听说对英语口译关联迁移的增效性——以交替传译为例
论心理认知与口译记忆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