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路径探讨
——评《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研究》

2022-06-24韩朝春

科技管理研究 2022年10期
关键词:通识培育价值观

书名:《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研究》

作者:卢军霞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82-1739-2

出版时间:2021 年11 月

定价:48 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传统优秀文化与时代精神凝练而成,既联结过去,将古人优秀品质融入其中,又着眼未来,指出今人正确发展道路。大学生承担着建设国家的重要使命,对其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至关重要,但想要获得良好培养效果,首先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大学生的认同。由卢军霞编著、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研究》一书对价值观认同表征要素进行阐述,并通过实证研究对大学生价值观认同现状作出总结最后提出价值观认同培育路径,能够为高校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提供参考和帮助。

价值观培育不是一朝一夕之事,而作为培育过程重要环节——价值观认同同样要循序渐进开展。基于本书对价值观认同表征要素阐述与分析,可以了解价值观认同要经过以下几个阶段:一是认知认同阶段。该阶段是以了解与认识价值观内容为目标,会经历由感性认知到理性认知的转变。学生能够做出一定分析推理,剖析价值观内容出发点,并找到相互之间的联系与作用。对于教育者来说,想要夯实这一阶段为后续阶段良好助力,首先要确保自身真正领悟价值观内容精髓,并能通过言传身教引导学生精准理解,更重要的是调动学生探索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去思考价值观内容的一系列价值。这是认知认同的关键,如果只是认知而无认同,意味着价值观内容只是学生脑海中飘过的一串字符,并没有留下深刻印记。二是情感认同阶段。认知认同驱动学生探索积极性,而随着探索进程的逐步深入,情感便会产生,此时价值观不再是冷冰冰的字符或者语言,而是成为能够调动起学生情感变化的抽象事物,如“和谐”会激起喜爱、认同等正面积极情感,反过来违背“和谐”的相关内容便会激起厌恶、反对等负面情感。情感上接受与认同是进一步深化价值观认同的重要环节,因为情感印记是难以磨灭的,只要存在便能触发,如果能采取适宜措施更深引领,能让学生对价值观内容产生更为强烈的共鸣感和接受感。情感直通心理与精神,心理认同与精神认同是情感认同阶段的最高层次,更加牢固坚实、难以摧毁。三是行为认同阶段。认识认同与情感认同属于内化认同,当内化认同达到更高层次后,意味着给学生安上了正确的大脑,让他们正确思考与评判问题。只有思考而无行动便会成为“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因此行为认同必须接踵而至。想要达到行为认同高度以及做到知行合一并不容易,需要经过长期的实践磨砺,这一过程中思想也会得到解构与塑造,直到行为与思想可以同步,学生无需外部要求便能自觉践行则意味着价值观行为认同目标实现。社会处于动态发展中,行为认同也要随之跟进,这要求教育者持续革新实践教育体系,才能获得更好地实践锻炼效果,确保学生始终践行价值观为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了解现状是构建对策的重要前提。本书虽然只是以浙江省大学生为例进行调查研究,但在表征因子模型助力下,所获得的实证研究结果也能具有一定代表性。基于本书实证研究结果可以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培育现状做出如下总结:一是具有明显差异性。不同个体会因为接受能力、理解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而对价值观认同造成影响,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如果差异过大或者差异覆盖面过广,说明价值观认同培育存在问题。大学生群体是高智力群体,理解能力处于较高水平,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样的面向广大国民的普及性内容应该能更容易理解与接受。因此具有明显差异性这一现状背后一定潜藏着深层次原因,如价值观培育没有贯彻落实、培育范围较为局限等。本书中提到理工类大学生在不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群体中占据较高比例,这说明理工类课程在价值观阐释方面不到位,如果阐释环节尚存不足,后续情感认同与行为认同更是不容乐观。二是外界影响突出。全球一体化进程在信息化加持下进一步加快步伐,这既深化全球合作程度与拉近国与国距离,同时也为外来文化渗入创造了条件。大学生作为思想活跃群体,会对外来文化产生好奇心理,但由于大学生心理认知尚处于不成熟阶段,容易被外来文化洗脑。调研中发现很多大学生谈到外来文化“兴高采烈”,而提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便表现出“索然无味”之感。另外,外界影响突出还表现为大学生立场不够坚定,比如一些社会不良事件或现象的出现会让一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质疑。三是认同渠道单一。经过调研发现,思政教育是高校进行价值观认同培育的主导渠道,承担着向学生灌输价值观知识与由浅至深逐步引导的责任。思政教育作为主渠道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不能局限于此,还要拓展其他渠道为价值观认同培育提供助力,目的是实现社会主义价值观“无死角”覆盖,让大学生随时随地都能接受熏陶。这是对高校的一项挑战,因为拓展渠道必然牵涉很多方面,所要做出的调整多如牛毛,必须长期坚持并保持强度才能逐步实现。

本书所提出了多个价值观认同培育路径,笔者结合“2020 年度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视野下大学生信仰教育研究”(2020SJA1884)研究成果可以将培育途径归纳如下:一是综合素质提升路径。价值观培育并不能孤立进行,而是要与其他多个方面相结合,比如价值观端正能力又强的人才将能给国家和社会发展带来更多利处。综合素质提升路径正是为此服务,要求高校做好融入工作,既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处于指导地位引领学生思想方向,成为能力素质培养的指路明灯,也要在具体学科中传达价值观内涵,进而潜移默化熏染学生。综合素质提升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在当今世界全面型人才更为稀缺的现状下,我国想要应对日趋激烈国际竞争并获得一席之地,必须要将培养全面型人才作为重点。从“认同”角度看,国家发展有活力、有希望,更有利于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因此综合素养提升路径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作用,当该路径贯彻落实后,能推动价值观培育形成良性互动体系,既可以巩固价值观,也能在互动助力下实现动态创新,为其满足时代发展要求提供支撑。二是社会价值共识培育路径。国家发展要靠全民共同推进,拧成一股绳才能形成更强大力量,任何困难都只是脚下泥丸,比如当前席卷世界的新冠疫情在我国全民用力之下得到良好控制,保证了人民身体健康,也让国家发展快速步入正轨。之所以能有如此局面,与中国人民拥有社会价值共识密切相关。社会价值共识培育路径不单是为大学生价值观培育服务,还是将大学生融入人民大众,让他们与广大人民站在一起,进而使价值观培育更加深入内心,从思想观念到行为举止“始终如一”,避免成为空谈理想却无实际作为之辈。在社会价值共识培育中,教师一定要从社会实际入手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向学生传达,不能陷入“为传达而传达”误区,那样不仅难以获得理想传达效果,还会因脱离实际而让学生产生抵触心理。三是全过程培育路径。价值观认同要经过多个阶段,而无论哪个阶段,仅靠高校力量不够的,还要得到家庭、社会等力量的支持。高校作为学生学习知识的重要基地,要承担起联合各方力量的重要责任,而在高校内部,打造全过程培育体系不仅能让学生在学校中得到全程培养,还能为实现家庭、学校、社会三者联动积累经验。全过程培育覆盖学生生活与学习的各个角落,培育方式要因场景而定,比如课堂之中能以知识灌输为主,而宿舍、图书馆、餐厅等场所中则要以隐性方式为主导,在不影响学生正常学习与生活节奏前提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入学生思想中。四是通识教育路径。通识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或是教育形态,与专业教育、职业教育等既是并列关系也能为它们获得更好效果提供支撑。简单来说,通识教育更重“育人”而非知识技能掌握,可以使教育事业更加完整,进而为培养出完整的、全面发展的、品质高尚的“全人”打下基础。通过通识教育路径进行价值观培育,更能让学生深入体悟价值观内涵,在摆脱功利性与目的性心态下去感知价值观的深厚内蕴,这对于增强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程度具有重要意义。在高校中,通识教育要以一种“似有似无”状态呈现,“有”即是存在,存在于学生生活与学习的每个角落,向学生持续不断供输营养;“无”强调无压力,要求通识教育不能像其他教育那样让学生感受成绩压力、升学压力等。只有这样,通识教育才能发挥更好作用。另外,通识教育遵循“以人为本”理念,既注重全面引导学生弱化偏科现象,也会给予学生自由选择空间,让学生基于自身情况做出灵活选择。五是领导力培养路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古人对人生追求的阐释,这些追求不是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之间有着密切关联,即前者是后者的基础。无论哪个追求都避不开“领导力”的支持,如做好自我“领导”才能提升自我素养,当好家庭“领导人”才能使家庭具有向心力。通过领导力培养路径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方面是增强学生责任感与使命感,为学生自觉践行核心价值观打下基础;另一方面是提升学生影响力,能够影响周遭让更多人获得熏染,成为核心价值观的坚定维护者。领导力培养要从理论相融、价值塑造、情感认同、制度创新等方面入手,循序渐进打造更为合理培养体系。

猜你喜欢

通识培育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通识少年小课堂 无线电寻宝之旅
通识少年“种”石油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
通识少年·拿破仑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