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高血压及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病变超声检查研究分析
2022-06-24陈文秀梁艳媚徐燕平
陈文秀,梁艳媚,徐燕平
(德庆县人民医院,广东 肇庆 526600)
0 引言
自21世纪以来,我国人口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受饮食失衡、不良生活方式以及人口老龄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发病率逐渐呈上升趋势,成为危害我国公众身体健康的重大危险疾病[1-2]。慢性疾病尚未有根治方法,药物干预是主要治疗手段,但疾病若未能得到有效控制,易并发多种并发症,例如下肢动脉粥样硬化及狭窄[3]。糖尿病及高血压下肢血管病变的发生,会引起疼痛、麻木症状,会影响患者正常行走,更严重者会引起截肢后果,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带来了严重影响,故而加强早期诊治十分重要[4]。因部分患者早期下肢血管病变表现并不十分明显,待确诊时已错过最佳治疗时间,而应用影像学诊断方式,特别是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方法无创、速度快,操作简便,更便于提供更加清晰的血管病变信息,利于患者接受[5]。本次研究对于老年高血压及糖尿病患者下肢病变筛查,分析应用超声检查的应用价值,具体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此次研究所纳入的研究对象(n=150),为我院2021年1月-2022年1月住院及门诊老年病人。根据基础疾病进行分组,分为对照组(正常体检者),男28例,女22例,各占比56.00%和44.00%;年龄60~89岁,平均(73.23±1.28)岁;平均BMI(22.34±1.29)kg/m2。观察1组(高血压患者):男26例,女24例,各占比52.00%和48.00%;年龄60~89岁,平均(73.34±1.27)岁;平均BMI(22.36±1.27)kg/m2。观察2组(糖尿病患者):男25例,女25例,各占比50.00%和50.00%;年龄60~89岁,平均(73.37±1.25)岁;平均BMI(22.31±1.28)kg/m2。所有研究对象性别占比和平均年龄等基本资料对比后无明显差异(P>0.05)。
纳入标准:①研究所纳入的病例均在本院建档立卡,个人信息资料齐全;②对照组研究对象均经过既往史查询、体格检查以及辅助检查等排除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慢性疾病和恶性肿瘤疾病者;③精神状态良好,认知正常,能配合完成检查;④在医护人员健康教育指导下,所有研究对象及家属对本次研究内容知情,并在相关文件上签字;⑤此次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
排除标准:①合并重要脏器功能衰竭者;②合并患有血液系统疾病者;③合并严重精神障碍或视听障碍者;④病史资料不全者;⑤中途退出研究者。
1.2 方法
所有研究对象均接受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检查前,医护人员需做好患者的心理和健康教育工作,确保患者能够配合检查。此次使用的超声仪器主要有东芝-660彩色超声血诊断仪Resona7S Resona8S,及西门子ACUSON X600彩色超声血诊断仪,探头频率5MHz~12MHz。协助老年病人选择平卧位,将下肢暴露,使用超声探头观察研究对象双侧股总动脉、腘动脉、股浅动脉、胫前动脉、胫后动脉多节段观察血管内镜以及IMT、有无斑块变化,IMT≤1.0mm,提示血管管腔血流正常,IMT>1.0mm表示血管管壁有毛糙情况,而IMT>1.2mm则表示增厚,在动脉分支1.5cm处测量IMT3次,取平均值,将IMT>1.2mm视为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并仔细观察记录斑块范围、回声热点等详细信息。斑块类型包括三种,分别为软斑(低回声)、硬斑(强回声,且还会有钙化灶情况)和混合斑(回声不均匀)。
1.3 观察指标
①对比分析观察三组研究对象IMT发生率;②观察三组研究对象双下肢动脉搏动指数变化差异;③观察三组下肢血管发生闭塞、狭窄以及斑块发生率差异比较。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研究统计数据采用SPSS 23.0软件进行归纳整理,研究中的计数资料用χ2,表示为(%),研究中的计量资料采用t,表示为(),P评定检验结果,软件数据检验结果若显示P<0.05,表示数据间有统计学意义和价值。
2 结果
2.1 观察三组IMT发生率差异比较
三组IMT发生率相比,观察2组高于对照组和观察1组(P<0.05),见表1。
表1 三组IMT发生率差异比较[n(%)]
2.2 观察三组研究对象双下肢动脉搏动指数变化差异
观察三组双下肢动脉搏动指数发现,观察2组高于对照组和观察组(P<0.05),见表2。
表2 观察三组研究对象双下肢动脉搏动指数变化差异()
表2 观察三组研究对象双下肢动脉搏动指数变化差异()
2.3 三组下肢血管闭塞、狭窄、斑块发生率差异比较
三组下肢血管闭塞、狭窄以及斑块发生率比较,观察2组高于对照组和观察1组(P<0.05),见表3。
表3 三组下肢血管闭塞、狭窄、斑块发生率差异比较[n(%)]
3 讨论
糖尿病是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常常诱发高血压,多见老年人,疾病发病率逐渐呈上升趋势,疾病主要通过药物治疗方法来有效控制病情,若老年患者未能加强重视,极易引发下肢血管并发症,不仅会引起糖尿病足,还会导致足部溃疡难以愈合,会限制患者下肢活动范围,会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严重者会有致残的可能,故而对于下肢血管病变诊治需要引起重视[6]。下肢血管病变早期表现症状并不具有典型性,待确诊时患者多已出现疼痛、运动障碍等问题,病情较为棘手。血管造影技术是诊断下肢血管病变的“金标准”,能够对动脉血管的变化全程显示,诊断准确率较高,但其不足之处是,该检查方式属于有创检查手段,且费用昂贵,老年患者会因不耐受因素影响导致检查不能顺利进行,易延误患者治疗最佳时机。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是临床各类疾病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将其应用于下肢血管病变筛查中,能够多维度观察患者血管走向、内径以及是否有斑块形成等详细信息,且血流检测方式能够将患者下肢血管病变程度显示出来,利于临床医生根据其诊断结果确定患者的治疗方案[7-8]。结合研究结果来看,观察2组IMT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和观察1组(P<0.05),高血压与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均有IMT增厚的特点,但糖尿病患者病变程度更重。糖尿病患者受血糖波动的影响,会导致动脉内膜发生粥样硬化,并造成血管损伤,影响管腔,让其变窄,管壁的顺应性会逐渐降低,进而会引起血栓、闭塞,狭窄大于50%管腔内血流速度增高,狭窄远段血流速度减弱,随着狭窄程度加重,血流信号减弱,而闭塞内血管腔无血流信号。临床可根据血流信号改变而尽早确诊病情[9-10]。
研究提示,观察三组双下肢动脉搏动指数发现,观察2组高于对照组和观察组(P<0.05),提示糖尿病患者双下肢动脉搏动较为明显。这主要是因糖尿病患者病程长,患者血糖若未能得到有效管理,会让下肢动脉血管长时间处于高血糖环境下,影响动脉血管壁发生糖化反应,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出现异常,管腔发生改变,下肢血管动脉血流峰值流速会有下降情况,进而会增加搏动指数,其能客观反映血管病变对血液供应的影响,便于评估患者下肢动脉病变程度。研究还提示,三组下肢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率比较,观察2组高于对照组和观察1组(P<0.05)。可见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动脉粥样化发生率高,这主要是因为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动脉粥样斑块形成多为弥漫性、多节段病变,而高血压患者多为局部性病变,好发于血管分叉处单发,利用多普勒超声检查方式,通过斑块回声,如低回声或不均匀回声声像,提示斑块结构相对复杂,有脱落风险,需要尽快采取有效治疗手段[11-12]。下肢血管病变是糖尿病、高血压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其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发生、进展相对较快,且后果较为严重,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能清晰地显示动脉 IMT、斑块厚度及有无血栓形成,并可判断其狭窄程度,且该检查方式具有直接、简便、无创性、重复性好、费用低等优点,因而易为患者所接受[13-14]。
综上所述,使用彩超多普勒超声诊断技术,能够了解高血压及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病变具体情况,便于为后续诊疗提供有利诊断依据,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