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自然解决方案的研究视角综述及中国应用启示

2022-06-24王志芳简钰清黄志彬付宏鹏

风景园林 2022年6期

王志芳 简钰清 黄志彬 付宏鹏

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以及气候变化等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使得城乡地区面临资源过度消耗、环境严重污染、生态系统加速退化等一系列挑战,城乡可持续发展俨然成了公认的世界性棘手问题(wicked problems)[1]。越来越多的学者们呼吁采用基于自然以及生态系统的方法来改造城乡地区,以增加生态系统的弹性[2-3]。中国自十八大以后也开始直面城乡可持续发展这一涉及范围广、影响因素多的复杂过程,虽缺乏明确的解决之道[4],但“生命共同体”“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已日益成为国土空间规划以及生态保护修复工作的共识性理念。同时,学界研究也逐步聚焦于如何落实这些“自然理念”的方法与路径[5]。

与中国近期强化“自然理念”一脉相通的一个国际概念是“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ature-based Solution, NbS)。相较于以往绿色基础设施[3]、自然资本[6]、生态设计和设计生态[7]、生态系统方法[8]等相关概念,NbS并非全新的,而是以往概念的发展与综合[9]。NbS最初是由世界银行(World Bank)提出,随后在2009年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 IUCN)正式纳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 UNFCCC),并定义为“为保护、可持续管理和恢复自然或经过改造的生态系统而采取的行动,能够有效和适应性地应对社会挑战,同时为人类福祉和生物多样性带来惠益”[10]。2015年,以欧盟委员会(European Commission, EC)为核心组织的多学科专家团队将NbS定义为“来源于自然并依托于自然的解决途径,通过高效利用资源且具有较强适应性的方式来应对多样化的挑战,并确保同时带来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之后不同的学者和组织赋予NbS不同的定义和内涵,但都是以上述IUCN和EC所提出的定义为基准,前者强调自然保护和恢复,后者强调综合环境、经济和社会等多重利益的平衡与兼顾[3],两者相辅相成。区别于以往针对某一类具体解决方案的相关概念,NbS涵盖了“生态系统修复”“生态系统保护”“生态系统管理”“解决特定问题”和“基础设施建设”五大范畴[10]。因此,由于NbS具有自身独特的定位和综合优势,国际上十分认可其应对环境问题以及社会经济挑战的潜力,不同组织机构在近十几年来多次发布并更新了NbS全球框架[10-11]。

中国和新西兰联合牵头了国际NbS行动,力求将NbS融入各种形式的地方管理与政策文件[12]。中国正在进行的生态文明以及美丽中国建设进程迫切需要落实NbS。然而,由于NbS是一个涵盖一系列措施与思路的理念,其概念的综合性约束了具体落实的指导性。目前有关NbS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欧美地区的发达国家,且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与教训。与此同时,中国自古以来的很多规划设计以及生态保护修复实践也和NbS密切相关。为有效借鉴国内外的相关经验,本研究对已有的NbS研究进行综述,重点关注各种研究与实践中细化落实NbS的不同视角,并用典型案例进行阐释。同时在此基础上思考在中国推进NbS的具体操作框架,促进NbS在中国的本土化发展。

1 文献分析方法

本研究使用的数据来源于Web of Science(WoS)数据库和中国知网,数据采集时间为2021年10月。在WoS数据库以“Naturebased Solutions”为标题搜索到论文118篇;以“Nature-based Solutions”为主题,分别以“environment”“economy”“social”“landscape”“ecology”为标题搜索到论文553篇;在中国知网平台上以上述主题共搜得中文论文23篇。本研究共搜集576篇与NbS相关的论文。随后笔者通过阅读论文的标题、摘要和结论的方式进一步筛选,剔除了有关微生物研究、高分子物理研究、酒店管理等方面的论文、“nature”“based”“solutions”分别出现在文章不同部分的论文,以及只研究NbS在某一方面实施效果的论文,最后筛选得到153篇论文,组成本研究的有效文献库。

由于NbS是一个囊括各种已有相关做法的统称,笔者对其他与之相关的关键词也进行了检索,包括NbS的“生态系统修复”“生态系统保护”“生态系统管理”“解决特定问题”和“基础设施建设”五大范畴[10]及各自对应的英文关键词,随后通过人工阅读挑选出最具有代表性的33篇论文进行详细的分析。

本研究聚焦的NbS研究视角特指现有研究的出发点或核心关注点。选择研究视角进行综述的主要原因是,NbS被定义为一个统称。因此,本研究尝试综述NbS涵盖了哪些方面的研究思路,以及以往相关研究之间的关系。与以往综述不同的是,本研究仅聚焦于已有研究的视角,不对研究方法等进行论述。

本研究主要采用质性研究的方法来归纳总结国内外有关NbS的各种研究视角。质性研究是一种在人文社科领域常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是通过充分收集资料、逐篇归纳内容的思路来分析资料对某一现象的整体性探究与理解[13]。本研究主要采用的是陈向明提出的“转化质性资料”的策略[14]。首先,以NbS的研究视角为着眼点,对收集的文献进行深度研究,通过阅读文献,在NVIVO质化分析软件中对每篇文章出现的研究视角及其对应的关键词进行标注,同时提取涉及核心研究视角的全段落内容,用作后续的文本分析材料。其次,对隐含在文献中的主题或是特征之间的模式化规律进行归纳分析,这一步主要利用文本分析的方法,针对每篇文章的不同关键词尝试了非监督分类(算法直接分类)以及监督分类(人工分类),之后结合2种分类结果,将内涵相近的词归为一类,从而系统提炼NbS的各种研究视角。最后,再对提炼的视角及其相关研究意义进行解释,形成明确的研究观点。同时通过类比的方法对比不同的研究视角,反思其优缺点。

笔者通过文献综述发现现有研究在细化NbS的过程中主要考虑4个层面:对象、主体、目标以及方案。对象指NbS研究和实施的出发点;主体指NbS实施过程中的多元核心行动者;目标指NbS预期实现的各种效益;方案指实施NbS的多元化途径。4个层面都有其对应的主要关键词和细化视角,同时各层面存在联系(图1)。

2 NbS研究视角与进展

研究表明,NbS的研究和实施对象以及方案成果相对丰富,而在实施主体以及未来目标方面的探究尚有待深化(图2)。此外,已有研究虽概括了对象、主体、目标以及方案4个层面的研究视角,但绝大多数研究都只关注1~2个层面的问题。如何进一步结合设定的目标和主体的需求,系统地研究和实施NbS是潜在的研究方向。

2 不同视角在现有研究中的占比Proportions of different perspectives in existing researches

为进一步揭示不同视角的特点,笔者归纳整理了对象、主体、目标、方案4个层面的具体视角及其典型案例(表1)。

表1 典型研究视角及参考文献[5,15-26]Tab. 1 Typical research perspectives and references[5,15-26]

2.1 NbS的对象

研究对象主要围绕物质景观、生态系统、社会挑战3个具体视角。这3个视角具有不同的特点以及优劣性。物质景观视角更注重空间形态层面的探究,强调景观空间连通性;生态系统视角更强调自然生态功能,以生态学为基础开展相关研究;社会挑战视角更针对人类社会需求。这3个视角在已有研究中常常独立存在,其综合性以及关联性有待进一步强化。

在NbS概念出现之前,绿色基础设施、绿道、绿带等相关概念都带有强烈的以自然为基础的含义。绿色基础设施泛指一个区域内的各种自然环境,包括各类绿色和蓝色空间网络[27]。上述相关概念多从景观要素出发,强调绿色基础设施以及廊道的连通性。例如英国的环伦敦都市绿带就将绿色基础设施视作控制城市扩张并彰显城乡结合特色的手段[15];美国费城从2006年起开展了与城市范围内的绿色基础设施体系相关的实践与研究,涵盖建设公园、广场、绿地、湿地、绿道、滨河绿地以及绿化灰色基础设施等内容[28]。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的着眼点更多是物质景观,包括核心景观斑块的建构、利用以及景观廊道的建设。对象在早期多从物质景观视角出发,以经验主义为基础进行实践与研究,随后逐渐拓展为生态系统和社会挑战2种视角。

针对不同生态系统的差异对应选择不同方案是以生态修复为主导的NbS思路。例如中国设立专项规划在全国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试点。这些试点工程的本质就是立足不同的生态系统,针对“影响国家生态安全格局的核心区、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重点区、生态系统受损的严重区、开展保护与修复最迫切的关键区”,推进生态保护与修复[16]。除国家层面的生态系统视角外,学术界常以单类生态系统为对象研究生态保护与修复的对应方法,如河流生态系统[29]、森林生态系统[30]、城市及文化生态系统[31-32]等。针对生态系统及本底特征的研究思路比较明确,主要是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及其内部结构与过程。虽然围绕生态系统的研究日益丰富,但是目前大量的研究强调生态与自然研究方向,这会导致无法充分回应社会需求以及应对社会挑战。

NbS一直强调社会挑战,主要从10个方面考虑,包括空气或环境质量、新经济与绿色就业机会、城市更新、社会公众与社会凝聚力、公众参与管理、沿海地区的恢复力、绿地管理、公共卫生和福祉、水安全以及气候变化[33]。以城市为着眼点,国内也有学者将城市发展面临的挑战与问题归纳为城市竞争力、环境危机、健康问题、自然灾害、气候变化、遗产保护、生态恢复、生态管理等[34]。还有其他学者认为城市面临的社会挑战包括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水安全、灾害风险、粮食安全、人类健康、经济与社会发展等[35]。为了更系统地理解社会挑战,Almenar等[17]将世界各地的城市会面对的社会挑战归纳整理为18个大类以及58个小类。这些社会挑战有的是世界性的普遍问题,有的是地方性问题,因此需要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详细论证。关于社会挑战的实践与研究多着眼于当下各种热点问题,这些问题受到社会群众以及政府的广泛关注。但由于社会挑战具有较强的复杂性,属于棘手问题[1],因此单纯聚焦于一个问题是否会引发其他问题值得进一步探究。与此同时,不少社会挑战是横跨不同生态系统的综合性问题,需要更强的跨学科思维。以气候变化为例,不少学者认为缓解气候变化的各种方案有赖于森林、草地、农田、湿地、海洋、城市等各个生态系统的协同作用[12,24,36],需要综合运用生态学、地理学、管理学等多学科才能达成互补作用[37-38]。

2.2 NbS的主体

NbS主体的主要关注点之一是人与自然在NbS中的相对作用,即在NbS中,应该是人类还是自然主导整个过程。Swart等[18]依据自然和人的关系,将生态保护与修复途径分为三大类:荒野化途径、田园牧歌式途径以及功能性途径。荒野化途径强调以自然为中心的风格,追求真实的荒野或自然,强调自然自我调节与自我发展的价值,没有或弱化人类的影响;田园牧歌式途径指在半自然和人居景观中,人类干预行为和自然过程之间是需要协同进行的,人和自然都被认为是和谐景观构成的积极因素;功能性途径具有强烈的人类中心主义,主要考虑自然如何被使用的各种过程。Yaffee等[39]也提出了关于生态系统与人类用途之间平衡的5个观点,包括主导用途(dominant use)、多种用途(multiple uses)、对环境敏感的多用途管理(environmentally sensitive,multiple-uses management)、基于生态系统的资源管理方法(ecosystem-based approaches to resource management)和生态区域管理(ecoregional management)。主导用途观点是强调以人本主义的方式,满足人类的使用需求,例如对单个物种或单类资源的管理;多种用途观点依然带有强烈的人本色彩,只是更多地强化人类需求的多元性;对环境敏感的多用途管理观点是在保护生态系统的同时,满足人们所期望的用途;基于生态系统的资源管理方法观点具有生物中心主义(Biocentrism)的特征,强调最大限度地提高生态系统完整性或健康水平,同时允许可持续性的人类使用方式;而生态区域管理观点则以生态中心主义(Ecocentrism)为主,强调维持生态系统功能的同时允许人类的可持续利用。

主体层面的另一具体研究视角是不同人群,即不同利益相关者以及决策者在NbS的实施过程中发挥何种作用,以及如何结合不同人群的差异制定相应的NbS方案。例如有学者结合行动主体将海洋生态修复分为赔偿型修复和补偿型修复两大类:1)赔偿型修复的主体是污染和破坏行为方,以“谁破坏,谁修复”为原则,责任方有义务以赔偿的形式修复他们在海洋开发和利用过程中所造成的海洋生态系统受损;2)补偿型修复的主体是政府,适用于生态修复责任方不明的情况,因此由政府主导开展受损生态环境的修复工程,充分体现了“谁受益,谁修复”原则[19]。还有学者提出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框架可以分为命令控制型、经济激励型、自愿参与型[12]:命令控制型政策主要是制定战略规划、出台法律法规、深化研发体系建设、促进成果转化、推进标准化的政策保障体系以及强化能力建设等;经济激励型政策主要包括财税政策和市场性政策;自愿参与型政策以成立自愿性组织、加强宣传、开展项目示范和实施为主。

2.3 NbS的目标

有关NbS预期目标的各种研究,主要聚焦在形式与功能2个方面。1)针对生态保护修复与治理,彭建等[20]提出4种可能的实现形式:“独以形似”“重求神似”“形神兼备”“以神调形”。“独以形似”的治理过程关注生命共同体中的各种要素及其相互的结构特征,例如依据河道外形和内部结构确定河道的形态修复目标,将各种生态系统视为一个由物理要素和空间结构连接的松散系统;“重求神似”的治理过程关注生态过程以及物质、能量或信息流等各种动态联系,例如打通河流廊道、修建生物廊道等;“形神兼备”的系统治理包含上述2种过程,将生命共同体视作一个多生态过程耦合的动态生命系统,重视驱动因素及其响应结果;“以神调形”进一步强调系统治理的整体效能,关注系统内外统筹,通过正负反馈调节等措施进行整体性优化调整。2)生态系统服务预期功能是国外很多NbS研究的最终目标,强调如何搭建NbS和生态系统服务之间的桥梁,从而在不同空间以及实践尺度上实现生态系统服务的权衡以及协同[17,21]。此外,自然对人类的贡献(nature’s contribution to people, NCP)这一概念与生态系统服务相似。Pascual等[40]将NCP分为内在价值(intrinsic value)、工具价值(instrumental value)、关系价值(relational value)三大类,并强调了自然、NCP和良好生活质量之间的相互关联关系:内在价值是与任何人类经验或评估无关的自然价值,例如动物福祉与权力(animal welfare/rights)、生物多样性和生态过程;工具价值是以实现特定目的为衡量标准的价值,如气候调节、食品和能源供应;关系价值不是直接来源于自然的价值,而是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和人类对自然的责任的衍生价值,包括人性关系、个人或社会之间的关系,例如文化认同、社会凝聚力、对自然的社会责任等。如何通过NbS实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也是近期研究的一大关注点[22]。可持续发展目标(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是由联合国制定的全球性发展目标。NbS的多功能本质属性促使其在实现一个目标的同时也有利于其他目标的达成,所以能很好地支持SDGs。简而言之,NbS能应对生态系统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人类福祉和气候变化等关系密切的挑战[41],能将自然资本转化为可持续发展的源泉。目前NbS和SDGs的组合研究视角主要围绕“水安全”(SDGs-6,确保人人享有水和卫生设施并对水进行可持续管理)、“可持续城市和社区建设”(SDGs-11)和“采取紧急行动应对气候变化及其影响”(SDGs-13)3个目标。水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NbS在实现水安全的同时能够帮助实现其他多个SDGs分目标,例如“消除贫困”(SDGs-1,水对生计的作用)、“零饥饿”(SDGs-2,NbS为农业提供可持续水源)等其他目标[42]。可持续城市建设倡导的是使城市地区回归自然,例如,种植树木改善了城市热岛效应,建设屋顶花园、校园绿色空间和大型城市公园减少了环境冷却或加热所需的能源,从而产生经济价值,同时为居民提供了娱乐和自然体验,并为许多动植物提供了栖息地等[43]。此外,NbS为极端自然灾害提供自然保障、缓解措施,其中最典型的案例是建设天然集水区从而避免洪水淹没农田[44],同时集水区还能解决极端干旱气候下的缺水问题[45]。

2.4 NbS的方案

方案层面虽有少数研究在尝试提出普适性的方案路径[46-47],但大多数研究是针对上述存在的特定生态系统或社会挑战,其中,不少NbS方案聚焦于生态系统的受损程度。Hobbs 等[23]在讨论生态保护修复时提出4种不同的思路:修复生态灾害区域(rehabilitation of ecological disaster areas),例如需要替换、移除或隔离污染土壤,迁移生物到旧矿山和旧工业场地;恢复功能受损(restoration of degraded production)生态系统,例如通过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等;改善自然保护地(improvement of nature reserves),例如在一些保护区定期焚烧,以确保荒原的存在;提升半自然景观(enhancement of seminatural landscape),例如提升其自然保护价值。还有学者提出不同程度的生态保护与修复的相关概念:生态恢复(restoration)指的是使退化生态系统回归原始状态;生态修复(rehabilitation)也是针对退化生态系统,但不期望其能够回到原始状态,具体操作是通过一定的措施修复生态系统中已减少或丧失的结构或功能特征,以使这一生态系统“启动并再次成为可行的系统”;生态重建(reconstruction)是针对严重受损的地方,尝试消除或者扭转所有退化以及破坏因素,重新引入与地方生态系统相匹配的生物群落;生态重置(replacement)针对完全受破坏的地方,在此类地方可以考虑用其他地方的生态服务代替已经被破坏的服务,建立不同于历史状态的新用途以及生态系统特征[19,48]。美国的可持续场地倡议(Sustainable Sites Initiative, SITES)[49]直接根据场地特点创建可持续和弹性土地开发项目。该倡议大体划分为四大类开发设计:保护(conserve)生态特征良好的地方;管理(manage)对生态健康产生负面影响的因素;恢复(restore)受损生态系统;在高度扰动的地方再造(generate)生态系统。

针对单一社会挑战的NbS方案也是研究热点,例如矿地的重金属污染[50]、水资源相关挑战[29]、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粮食安全危机[51]等。这些社会挑战中,目前较为前沿与热点的是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气候变化应对。特别是后者,与中国目前正在进行的“双碳”目标密切相关。“气候变化”议题的提出远早于NbS,其部分措施可以归入NbS框架中。第一次将NbS与气候变化应对策略相结合的是2009年IUCN提交给《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5次缔约方大会的报告,这是国际上首次将NbS视为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52]。近年来,大自然保护协会(The Nature Conservancy, TNC)等研究机构立足于全球形势,提出了一套基于自然的气候解决方案(Natural Climate Solutions,NCS),其中最重要的20个路径备受关注[53]。之后有许多的国内外研究者都针对气候变化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与探索[12,54-55],并进一步提出各种关于气候变化的自然解决方案[56]。

3 NbS研究视角及对中国应用启示

3.1 NbS的对象、主体、目标以及方案之间的关系

综合上述研究,现有绝大多数研究可能只谈对象、主体、目标和方案中1~2个层面的问题。因为每个层面既是NbS实践与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彼此间又具有互相依存的关系,因此可以从这4个层面理解NbS的整体性。笔者认为,NbS的方案是由对象、主体以及目标共同决定的(图3)。不同对象和主体在相互影响过程中会产生不同的组合,由此主体对目标产生愿景,而对象会直接或间接决定目标的关键内容,进而在对象、主体以及目标的多重约束下产生不同的方案,而方案由主体决策和实施,方案最终会修复、保护和管理对象。如何结合这四者之间的关系,系统思考NbS的实施途径是未来的重要发展趋势之一。

3 不同层面的研究视角之间存在交互影响的关系Relationship of reciprocal influence between research perspectives at different levels

已有的NbS实践与研究常常是直接将对象和方案衔接,缺乏对四者的协同思考。仅有少数针对NbS的研究考虑了多重视角。如Eggermont等[26]针对受到不同程度人类干扰的生态系统对象以及未来预期达到的目标,对NbS进行了3种视角分析:1)视角1,几乎没有或少有人工干预,力求维持或者改善生态系统服务的供给能力;2)视角2,目的在于建立可持续以及多功能的生态系统;3)视角3,主要是管理受到严重干预的生态系统或者创造一个新的系统。综合3种思路,王志芳等[5]结合中国的生态保护修复,从自然定位、修复途径、预期功能3个角度对已有观点进行比较研究,发现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有6种不同范式。1)自然范式,让自然做功,保护荒野生态系统,防止人为侵占和干扰;2)本土范式,利用人工修复将生态系统恢复到其原始状态;3)过程范式,在不断变化并自我演替的生态系统中,通过人工干预促进或改善自然;4)文化范式,注重人的需求和生态关怀,恢复人对环境的新认知以及良好的人地关系,实现人地复合的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5)实验范式,在人类世生态系统中,通过风险可控、目标多元的试验,测试得到最适合的修复方法;6)绿色范式,通过人工方式提升拟修复区域植被覆盖度。

3.2 NbS的中国启示与潜在适用的实施途径

NbS强调发挥自然生态系统的功能,综合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3,57],高度契合当下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趋势。因此,NbS适用于国内的各种规划设计,尤其是国土空间规划、生态保护修复以及城乡人居环境更新等,过往研究可为本土化实践提供有效指导。

为将NbS这一笼统概念转为可操作性的实践策略,笔者依据对象、主体、目标和方案4个层面的协同关系,试图提出围绕“三生空间—生态系统—综合挑战—预期效益—实施主体及方法—操作手册及监控标准”的潜在适用实施途径,以落实NbS的本土化应用(图4)。

4 中国潜在适用的NbS落实途径NbS implementation systems potentially applicable in China

结合中国国土空间规划需求,笔者建议未来的NbS对象可以从三生空间、生态系统以及综合挑战方面开展。实施对象的选择以落实生态、生产、生活空间的治理格局为整体导向,因为三生空间是较大层面的区划,这既是呼应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构建“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三生空间的政策要求[58],也是响应自然资源部近期以自然方式对待“三生空间”的倡导[59]。三生空间内部可能存在不同的生态系统,因而可以遵循国土空间的“整体保护、系统修复与综合治理”思想内涵[60],一方面统筹考虑“山水林田湖草沙”相应生态系统的现状特征和空间布局,通过识别并解决生态系统的现存问题来实现综合治理。另一方面,以面临的某一特殊困境作为对象,聚焦如粮食安全、工业污染等以及三生空间交叉区域存在的相关社会挑战,解决存在的具体问题。需要说明的是,“三生空间”“生态系统”和“综合挑战”三者不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而是在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在选择NbS对象过程中,三者存在着逻辑顺序。即可以先考虑三生空间,再考虑空间内所具有的各种生态系统以及社会挑战。这是因为同样的森林生态系统在生态空间或是生活空间里,未来面对的策略会截然不同。如何确定对象需结合地方自然社会环境的特点,本研究所提的3种对象能帮助后续研究和实践理顺选择对象的思路,即思考一个地方处在三生空间的什么位置?内部有何生态系统以及生态系统问题?内部有哪些典型的社会挑战?

然而对象确定之后还不能直接推导实施方案,笔者建议进一步结合预期效益以及行为主体采用差异化的NbS实施方案。预期效益方面是未来NbS落实的难点,建议结合研究对象在三生空间中的位置、所具有的生态系统(问题)和社会挑战,以及相关行为主体的特征以及需求来综合制定预期效益[61]。同时建议强化多元行动主体的介入,建构决策者、科研人员、社会组织以及公众等各行为主体的关系网络,依据不同的研究对象明确实施的行为主体,实现综合治理。在主体层面加强多元行为主体的跨学科合作,一方面有助于明确各方需求,促进对有别于传统的解决方案的理解与接受,获得资金、土地等资源保障,推动方案实施发展;另一方面,鼓励各主体发挥专业特长,应对方案在不同领域的问题,提高方案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以实现多重效益。最后,综合不同学科不同行业不同区域的特性,制定差异化的NbS操作手册和监测标准,依托分类实施监测,保障“三生空间”政策实施的稳定性,通过解决重大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

中国地理环境和生态资源禀赋,社会经济发展具有普遍的区域不均衡性和差异性,同时不同学科不同行业对NbS的认识和实践路径存在较大差异。NbS在中国本土的落实不能采取“一刀切”的办法,不能用一个标准、一个模板涵盖所有的规划政策思路,而是要针对地方特点,强化对对象、主体、目标、方案4个层面的分析,探究“因何地、制何宜”的差异化实施途径。

4 结论与展望

作为一个整体性、引领性的理念,NbS不断响应社会经济发展、时代变化和全球各地可持续发展需求,出发点逐渐走向多元化与系统化。本研究综述了目前学界已有研究成果,将NbS研究与实践的视角从对象、主体、目标、方案4个层面进行概括。虽然相应的研究成果丰富,但NbS的各类研究视角分散,尚未形成系统思路。本研究的价值在于从理论上倡导从4个层面的视角体现NbS的系统性,进而支撑其应用。针对NbS研究或应用无处下手的情况,笔者建议可以针对三生空间及其内部的生态系统或是某一具体的社会挑战进行详细研究。在展开NbS评价时,可以结合笔者研究视角里的预期效益部分,选择形式、功能或可持续发展目标进行探究。当落实NbS缺乏具体思路时,可以参考本研究4个视角的协同关系。本研究核心目的与创新是从对象、主体、目标、方案4个层面分别归纳并梳理NbS的研究视角,以避免概念范畴的综合性模糊了NbS落实需要的切入点,同时以期解决当下NbS缺乏明确路径的问题。

风景园林学科肩负着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使命,这与NbS作为一种综合性解决方案的特征不谋而合。风景园林在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可以从以下4个方面展开实践与研究。1)在对象选择上,风景园林学科应在面对日益复杂的各项生态与社会挑战中,拓展研究对象层面的广度和深度,这也决定了风景园林必须加强与地理、生物、水文、社会等多学科的合作,发挥并强化引领统筹的学科优势;2)在主体合作中,传统以规划设计师和政府为主导、以静态方案为主的实践模式亟须更新,唯有跨部门、多群体的协同合作,短期与长期目标的有机衔接,规划设计才能有效推动NbS的落地并真正发挥作用;3)在目标明确过程中,既要聚焦于具体对象,提出切实可行的预期目标,也要关注不同尺度的空间,制定蓝图,以切实有效地展示学科在提升人类福祉与应对可持续挑战方面的有效性与影响力;4)在方案设计过程中,风景园林学科应围绕对象、目标和主体,制定差异性的NbS操作手册及监测标准。概括而言,为强化在NbS中的作用,风景园林学科需要不断地思考以下5个方面问题: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在整个NbS的实践过程中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风景园林等相关规划学科的实践应该重点针对哪个生态系统?规划设计最擅长解决何种社会挑战?规划设计如何处理人地关系并达到什么预期目标?规划设计层面上的NbS的操作流程和其他学科主导的生态保护修复会有何不同?唯有直面并探究这些具体问题,风景园林学科在NbS本土化推进过程中的作用才能日益凸显。

图表来源(Sources of Figures and Table):

文中图表均由作者根据相关参考文献整理绘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