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藻酸钠微囊的制备及应用进展
2022-06-24袁晓露李宝霞黄雅燕杨宇成叶静张娜张学勤郑秉得肖美添
袁晓露,李宝霞,黄雅燕,杨宇成,叶静,张娜,张学勤,郑秉得,肖美添
(1 华侨大学化工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2 厦门市海洋生物资源综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福建 厦门 361021)
微囊技术是一种利用多聚物成膜材料作为囊壁或囊壳,将液体、固体或者气体等物质(内容物或芯材)包裹在微型胶囊内的保护技术。微囊的粒径一般在微米级至毫米级,因此根据粒径的大小可划分为纳米囊(<200nm)、微囊或微球(0.2~2000μm)和微珠(>2mm)。
明胶具有很好的成膜性和凝胶性,且来源广泛、价格低廉,是目前应用最多的包封材料之一。但是随着应用的增多,明胶所带来的问题也开始逐渐暴露出来。例如,明胶易与含醛类物质交联;原料灭菌时需要使用环氧丙烷;储存性质不稳定;动物来源不安全以及宗教禁忌等。因此,许多植物多糖被开发出来替代明胶。其中,海藻酸钠因具有良好的成膜性、稳定性和生物相容性以及无毒性等优势,被广泛用作包封材料。但由单一海藻酸钠所制得的凝胶强度较弱,钙化膜也存在机械性能较差的缺点,导致海藻酸钠微囊在应用过程中容易出现内容物释放不稳定、微囊易破裂等问题。为了提高海藻酸钠微囊的力学性能以及更好地控释内容物,研究者引入了其他的高分子材料与海藻酸钠进行复配。然而力学性能改善的同时也使得微囊制备工艺以及复配配方本身更为复杂,因为搅拌速率、交联剂浓度、胶液/内容物的流速比以及复配配方的优化与加工助剂的选择等影响因素之间都存在相互作用,共同影响微囊的性质。因此,本综述对海藻酸钠的离子交换性、pH 敏感性、凝胶特性等性质和微囊制备过程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梳理总结,对比介绍了海藻酸钠不同的凝胶方式(包括物理凝胶、化学凝胶、酶凝胶以及互穿网络凝胶,如图1所示)对微囊性质的影响,并论述了海藻酸钠微囊在包封细胞、药物以及精油方面的应用,以期为海藻酸钠微囊的技术发展和制剂产业化提供参考。
图1 海藻酸钠的凝胶方式及其微囊化应用示意图
1 简介
海藻酸钠在食品、生物医药以及化工方面应用已十分成熟,其制成的微囊可包裹细胞甚至组织,为细胞的固定化培养提供适宜的环境,从而提高细胞体外培养的存活率;还可以包裹药物以及生物活性物质用于人体治疗,保护活性药物免受胃肠道的影响,起到控释以及靶向释放的作用。另外,海藻酸钠微囊还能包封精油等油类物质,用于制备防腐膜和爆珠。由于海藻酸钠的应用跟其性质、结构密切相关,所以了解海藻酸钠的性质至关重要。
1.1 海藻酸钠的结构性质
海藻酸钠,又称褐藻酸钠,是一种线性阴离子多糖,主要存在于马尾藻、巨藻等褐藻类植物中,是海藻细胞间质和细胞壁中的主要成分之一。海藻酸钠的分子式为(CHNaO),是由-1,4-糖苷键连接-L-古洛糖醛酸(G 单元)和-D 甘露糖醛酸(M 单元)两单元组成的线性共聚物(结构如图2所示),分子结构主要由一定比例的G-M、G-G以及M-M 按照不同序列连接而成,分子大小在几千至几十万之间不等。其中,G 单元和M 单元两者互为空间异构体,性质存在较大差异。G单元和M单元的排列方式和比例的不同都会导致海藻酸钠的稳定性、黏度、金属离子选择性以及凝胶特性发生变化。海藻酸钠的分子量、G和M序列的组成均会受到原料来源、种类和提取方式的影响。
图2 海藻酸钠的分子结构[11-12]
1.2 海藻酸钠的理化性质
海藻酸钠是一种微黄色固体粉末,溶于水后可以形成黏性较大的胶状液体,其黏度会随着海藻酸钠分子量和浓度的增大而增加。海藻酸钠具有良好的成膜性,其溶液干燥后得到的膜具有一定的机械强度和稳定性,是一种理想的包封材料。海藻酸钠的基本性质除了受分子量和G/M比值的影响外,还容易被外界环境所影响。例如,粉末状态的海藻酸钠比溶液状态更加稳定;在高温条件下易发生降解而在低温条件下较为稳定;易受到氧化剂、紫外光等因素的影响而发生降解等。
1.2.1 离子交联特性
海藻酸钠形成凝胶主要是因为M单元和G单元能与二价金属离子(如钙离子等)发生结合反应,并且M单元和G单元对金属离子的亲和性强弱不一样。G单元更容易与钙离子发生结合反应,而M单元不会区分钙离子或其他金属离子,可以与任意金属离子结合。G单元的分子链段是一种双折叠式螺旋构像,中间会形成类似于锯齿形的亲水空间,两个相邻G单元的羧基连接的钠离子和二价金属离子发生置换反应后,会形成结构紧密堆积的凝胶,被称为“蛋盒”结构模型(如图3所示)。不同的二价金属离子与海藻酸钠的亲和能力也不同,按照结合能力排序为:Pb>Cu>Cd>Ba>Sr>Ca>Zn>Mn。此外,海藻酸钠还会与部分三价金属离子发生螯合反应,但这种结构非常不稳定,主要是因为G单元上的氧原子会与螯合的三价金属离子相互吸引,破坏螯合结构的稳定性。
图3 海藻酸钠与钙离子形成的“蛋盒”结构[11,16]
1.2.2 稳定性
海藻酸钠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可用于细胞培养。其水凝胶结构与细胞外部的基质结构类似,它的网状结构可以有效地对细胞进行包封而不产生任何细胞毒性,能为细胞提供类似体内的生长环境,并且在培养过程中,自身也不容易受到细胞和环境的影响发生降解,因而被广泛用于生物组织工程。此外,海藻酸钠受温度的影响比较大,温度低于60℃时其结构稳定。高于60℃时分子内的结合水会分解,发生热解聚现象,且温度越高,作用时间越长,热解聚现象越强烈,此时黏度也会由于分子量减小而急剧下降。当温度升高至220~260℃时,海藻酸钠的糖苷键会断裂分解。当温度高达520~570℃时,分子内部的羧基和羟基逐渐消失,海藻酸钠完全被碳化,最终产物为碳酸钠。所以在应用过程中应注意温度改变对海藻酸钠性质变化的影响。
1.2.3 pH敏感性
海藻酸钠是一种聚阴离子pH 敏感型水凝胶,分子内存在大量可离子化基团(羧基)。当溶液中的pH<3.65 时(海藻酸钠分子链上的糖醛酸p值为3.65),海藻酸钠中的羧基会发生质子化反应,分子链收缩,形成酸凝胶从溶液中析出,所形成的凝胶强度较低,但随着溶液的pH 升高,凝胶又会逐渐溶解重新形成胶液。当pH>11时,分子中的羧基以阴离子形式存在(—COO),分子链舒展,此时海藻酸钠具有短暂的pH 耐受性,但长时间处于碱性条件下仍会发生降解导致黏度降低。凝胶状态的海藻酸钠在不同酸碱度的溶液中也会发生不一样的变化。在酸性溶液中,凝胶结构中的羧基会与溶液中的氢离子反应生成羧酸(—COOH)。羧酸之间会形成氢键,导致凝胶体积收缩,此时羧基与水分子的氢键作用减弱,阻止外界水分子的进入,凝胶的溶胀率降低。当溶液为中性或碱性时,分子中的羧基主要以阴离子的形式存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水分子更容易进入,凝胶溶胀率增大。正是由于这一特殊的pH 敏感性,海藻酸钠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医药中控制内容物的释放。
2 海藻酸钠凝胶的制备
海藻酸钠形成凝胶的方式主要分为物理交联、化学交联、酶交联以及互穿网络等,不同的凝胶方式作用机理不同,因此得到的凝胶性能、结构和强度均有所差异,因此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用合适的凝胶方式。
2.1 物理交联
物理交联主要是利用氢键、微晶区以及缠结点等物理结合方式形成的网络凝胶结构。下面以钙离子为例介绍海藻酸钠与二价金属离子的主要凝胶方式。根据钙离子的添加方式可以分为直接滴加法、反滴加法以及原位凝胶释放法,这三种凝胶方式形成的海藻酸钠凝胶分布方式、强度都不一样。
直接滴加法[如图4(a)所示]指直接将海藻酸钠溶液滴加到氯化钙溶液中的交联方法。海藻酸钠液滴进入溶液之后,钙离子会立即与液滴表面的海藻酸钠反应形成微囊,钙离子再由液滴外层向内扩散,与里层的海藻酸钠反应,加强微囊结构。直接滴加法操作简便,形成了海藻酸钠在里、氯化钙在外层的分布形式,但是外层海藻酸钠会先形成凝胶,阻碍钙离子往海藻酸钠内层扩散,导致内层钙化不完全,整体钙化效果不均匀。反滴加法[如图4(b)所示]则与直接滴加法相反,它是将配置好的氯化钙溶液添加到海藻酸钠溶液中来形成凝胶,此时氯化钙液滴表层会立即与海藻酸钠交联继而被包覆,形成微囊。但在凝胶过程中,由于钙离子由内向外扩散,故微囊里层的凝胶强度最大。
图4 海藻酸钠物理交联方式
将海藻酸钠与氯化钙溶液混合时,海藻酸钠与钙离子在瞬间即可完成反应,交联速率不易控制,因而得到的凝胶通常由于钙离子分布不均,使得凝胶强度有所差异。为了解决凝胶强度不均匀的问题,研究者提出了原位凝胶释放法。原位凝胶释放是利用乙二胺四乙酸二钠钙(Ca-EDTA)或碳酸钙作为钙源,加入D-葡萄糖酸内酯(GDL)作为弱酸性介质的交联方法。Ca-EDTA、碳酸钙的螯合常数在pH=7 时很高,此时钙离子被完全络合。在溶液中加入GDL 后,GDL 在常温下会逐渐分解成葡萄糖酸,使溶液中的pH 缓慢降低,钙离子被逐步释放并与海藻酸钠缓慢接触形成凝胶。在pH=4 时,钙离子基本被完全释放,海藻酸钙凝胶完全形成,从而得到均匀的海藻酸钙分散凝胶。
2.2 化学交联
化学交联是指高分子聚合物之间在光和热的条件下通过交联剂相互连接,形成具有三维网络凝胶结构的过程,一般指的是分子结构中羧基、羟基的交联。海藻酸钠的糖醛酸结构中含有大量的羧基和羟基,在特定条件下,它们可以与一些小分子交联剂或某些聚合物中的活性官能团发生交联,得到具有特定性质和用途的凝胶。徐梦洁等利用氯化钙/硼酸溶液对海藻酸钠进行化学交联,制得聚乙烯醇/海藻酸钠水凝胶,并证明其具有较好的力学性能和生物相容性。化学交联形成的凝胶是一种不可逆凝胶,可以解决离子交联法速率不可控等难题,但所采用的交联剂(如环氧氯丙烷、戊二醛等)大多具有毒性,这极大限制了化学交联凝胶的应用与发展。
2.3 酶交联
酶交联是通过特定的酶使海藻酸钠的特定基团发生交联,形成凝胶的一种方式,其主要特点是反应温和、交联高效。目前主要使用的酶是过氧化物酶和转谷氨酰胺酶等。因为加入特定的酶只催化相应的反应进行,可以有效避免海藻酸钠在交联过程中生成副产物,还可以取代戊二醛等化学交联剂的使用,减少有毒物质的加入,且所得到的凝胶对细胞的毒副作用更小。Sakai等利用辣根过氧化物酶催化过氧化氢氧化含有苯基的海藻酸钠,制备了含有酚式羟基的海藻酸钠凝胶,并证明了酶交联法制备出来的水凝胶稳定性强、凝胶强度高,与化学交联得到的凝胶相比具有更好的生物相容性。
2.4 互穿网络
互穿网络是指由两种或多种高分子聚合物通过相互缠绕、交互作用形成的网络结构。海藻酸钠通过离子交联的方式得到的凝胶刚性较大且易碎。因此通常加入与海藻酸钠性质互补的、结构特殊的聚合物,来增强互穿网格结构的力学性能。而不同高聚物又会保持原有独立的特殊性质,从而得到比单一海藻酸钠凝胶性能更优异的凝胶。张高奇等利用海藻酸钠与聚(-异丙基丙烯酰胺)交联共混,得到了既对酸碱度敏感又对温度有较快响应的凝胶。朱享波等分别利用γ-聚谷酰胺和海藻酸钠-Ca各自形成的互穿网络结构制备了γ-聚谷酰胺/海藻酸钠双网络水凝胶,制得的双网络水凝胶比单一水凝胶的机械性能要好。
3 微囊制备的影响因素
大量研究表明,海藻酸钠微囊在包封应用中的成功取决于微囊的特性,如粒径、形状、表面形貌以及物理化学稳定性等,所以微囊的大小和形状通常需要严格控制。常用的微囊制备方法有滴制法、乳化法、静电造粒法、喷射剪切法等。通常情况下,微囊易受到海藻酸钠性质、凝固浴、生产工艺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根据其各自对海藻酸钠凝胶作用机理的不同,对微囊影响的程度也有所不同。
3.1 溶液黏度
微囊的粒径大小和内容物包封率与海藻酸钠黏度相关,海藻酸钠黏度主要由分子量和浓度决定。利用乳化法制备微囊时,提高海藻酸钠浓度可以增大微囊的粒径和多分散性。Zimet 等通过离子凝胶法制备海藻酸钠微囊,结果表明当海藻酸盐浓度从0.3g/L 增加到0.7g/L 时,微囊粒径从86nm 增加到204nm,包封率从35.6%降低到30.5%。海藻酸钠溶液需要达到一定的黏度值,才能用于制备具有良好力学性能和一定球形度的微囊,但黏度过高的溶液难以泵送,并且所得微囊球形度不佳,反而不适用于制备微囊。而使用滴注法等滴入方式形成的微囊同时还会受到海藻酸钠溶液表面张力的影响。当海藻酸钠液滴从滴头分离时,当液滴达到临界尺寸、液滴的重力或表面张力不能维持平衡时,液滴会从滴头尖端分离。海藻酸钠溶液的表面张力随着浓度的增加而降低,此时形成的微囊直径也会越小。当海藻酸钠溶液的表面张力远低于凝固浴的表面张力时,液滴冲击氯化钙溶液表面之后,不能形成一个完美的球体,所得珠子可能呈现不规则形状。
3.2 交联剂
交联剂是影响海藻酸钠凝胶性质的关键因素,微囊的制备常以二价金属阳离子作为交联剂,包括钙离子、锶离子与钡离子等,但由于锶离子和钡离子均具有一定的毒性,故使用最广泛的是氯化钙、碳酸钙等钙盐。交联剂浓度会影响海藻酸钠凝胶强度。当交联剂浓度太低时,钙离子与海藻酸钠交联程度不够,导致凝胶强度低,微囊之间容易相互黏聚或根本不能形成微囊。交联剂浓度过高时,则会导致形成的凝胶网格结构过于紧密,网格孔隙小,使微囊粒径缩小。Ahdyani等制备了壳聚糖-海藻酸钠微囊装载马来酸噻吗洛尔,结果表明氯化钙浓度从0.5g/L 增加到2.5g/L 时,微囊尺寸从473nm减小至200nm。
3.3 凝固浴
3.3.1 表面张力
利用滴注法生产微囊时,当海藻酸钠液滴从滴头脱离后,会落在凝固浴表面,最后冲破表面进入溶液进行凝胶化(如图5所示)。当凝固浴没有添加表面活性剂时,海藻酸钠液滴必须克服冲击期间的高表面张力,所以液滴在渗透到凝固浴时可能会发生变形。因此,通常会在生产海藻酸钠微囊的过程中向凝固浴中添加少量的表面活性剂(约5g/L),例如吐温20、吐温80、十二烷基三甲基溴化铵或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等来降低凝固浴的表面张力,从而减少液滴的冲击力,使液滴能最大限度地保持其球形,并延长液滴在凝胶过程前恢复球形的弛豫时间。
图5 海藻酸钠液滴进入凝胶浴界面的冲击与变形[39]
3.3.2 搅拌速率
适宜的搅拌速率可以防止微囊的聚集,并提高交联反应的均匀性,但搅拌速率过大,在溶液中会形成强离心力,导致微囊变形。乳化法生产微囊时,搅拌速率对微囊粒径的影响较大。搅拌速率较低时,海藻酸钠液滴在乳液中发生聚集而不易分开,成球性较差,产品包埋率低。在一定程度上,搅拌速率的提高,微囊的粒径分布范围会逐渐增大,平均粒径会减小。但速率过大时,会导致粒径过小,包埋率过低。Zhai等研究了转速对乳化法制造微囊粒径的影响,发现转速为1600r/min 时,微囊粒径范围为0.3~2.3μm;转速为1300r/min 时,微囊粒径范围为0.8~2.3μm;当转速减至1000r/min时,制造的微囊粒径为1~4μm。同样,Samprasilt等制备了载山竹素的壳聚糖-海藻酸盐微囊,发现当搅拌速度从1000r/min增加到1400r/min时,纳米颗粒的平均尺寸显著减小。
3.4 复配材料
尽管海藻酸钠具有良好的包封性能和凝胶性能,但海藻酸钠钙化而成的膜的力学性能较差,且凝胶过程易脱水,降低包封药物的有效性。因此研究者提出将海藻酸钠与其他高分子材料复配来改善此类问题。与海藻酸钠复配的材料主要有壳聚糖、卡拉胶、淀粉、普鲁兰多糖、果胶以及各种改性纤维素等。壳聚糖是一种阳离子多糖,带正电荷,能与阴离子海藻酸钠形成电解质复合凝胶。壳聚糖和海藻酸钠之间的聚电解质相互作用阻止了多糖上亲水组分吸引水分子,增强了微囊的机械性能,使得复合凝胶更牢固、更致密,为封装材料提供更好的保护。κ-卡拉胶是一种凝胶剂,溶解后冷却即可形成凝胶,在钾离子存在的环境下能形成强度更高的凝胶;海藻酸钠与κ-卡拉胶复配后可提高整体凝胶性质,解决纯海藻酸钠微囊内部强度不够的问题。淀粉与海藻酸钠复配时,淀粉主要是作为海藻酸钠凝胶基质中的不溶性填料,因为淀粉会占据凝胶内部结构中的空隙,形成一种支撑结构,减少海藻酸钠凝胶的收缩,提高微囊包封率。改性纤维素与海藻酸钠复配时产生的作用与淀粉类似,一般用于填充海藻酸钠凝胶空隙,还会对微囊的硬度有影响。例如羧甲基纤维素与海藻酸钠复配之后降低了凝胶的硬度,增加了乳糖酶的包封效率,被包裹的酶有更高的pH耐受性与热稳定性。
4 海藻酸钠微囊的应用
海藻酸钠是应用最广泛的高分子包封材料之一,具有药用辅料的特性,如生物降解性、相容性和稳定性。此外,海藻酸钠拥有包封材料所需的成膜性和一定的韧性和强度,且具有来源丰富、价格低廉等优势,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细胞固定、载药释药和食品行业等领域。表1列举了部分以海藻酸钠为囊壳材料的微囊应用。
表1 以海藻酸钠为壁材的微囊应用
4.1 包封细胞
细胞固定化是指将具有活性的细胞、微生物或组织等利用化学或者物理手段将其限定在特定空间生存,而较少影响其活性的一种技术。传统的细胞固定化存在生物活性影响较大、负载量低、结合不稳定等问题。利用微囊化技术将细胞包封保护,封存在特定空间,使得细胞生物活性损失更小;载体与细胞结合稳定,提高了细胞培养的密度;并且微囊化作用隔离了目标产物,有利于后续产品的分离。同时海藻酸钠等天然多糖形成的凝胶网格结构可以传递细胞所需的营养物质以及生成的产物,具有较好的免疫原性和生物相容性,已广泛用作组织细胞、微生物和酶的固定化材料。Montanucci 等利用海藻酸钠包覆含有单克隆抗体分泌的杂交瘤细胞,保护杂交瘤细胞免受宿主免疫系统的影响,还可以产生具有免疫活性的单克隆抗体用于治疗疾病。此外,Benucci等利用乳化法制备海藻酸钠微囊包埋了酿酒酵母,包埋率为87%。结果表明海藻酸钠微囊可以显著提高微生物的存活率,且生产的起泡酒在香气、口感和酒体方面显示出与游离酵母生产的起泡酒相似的感官特性。
4.2 包封药物
目前,大部分小分子药物可以通过口服或静脉注射等非肠道方式给药,但多肽类、蛋白质等药物由于容易被肠道中的酶或酸降解,因而不能通过口服的方式给药。利用海藻酸钠制成的微囊可以达到药物控释以及靶向释放用于治疗各种疾病。海藻酸钠制成的微囊具有一定的酸敏感性,当pH>4.4时,海藻酸钠凝胶膨胀利于药物的释放。而当pH<3.4时,海藻酸钠凝胶收缩,外界环境的物质难以进入,减少肠胃对药物的水解作用,从而达到保护药物、实现药物控释的目的。Gu等制备了海藻酸钠/κ-卡拉胶微囊,模拟肠胃条件下包封和释放卵黄免疫球蛋白的特性。根据对其电学和微结构特性的测量,发现复合珠内部形成了更紧密的生物聚合物网络,这有利于对抗肠胃中的降解作用,是亲水性免疫球蛋白传递系统的有效载体。Olayemi 等以油莎草淀粉与海藻酸钠为主要囊皮材料,采用离子化凝胶法制备了布洛芬微囊,包封率为46.05%~89.86%。结果表明油莎草淀粉与海藻酸钠的共混物具有维持布洛芬释放的作用,特别是用于低浓度药物的释放。海藻酸钠作为肿瘤药物靶向载体的研究也逐渐增多。例如,Cirone 等用海藻酸钠/聚赖氨酸/海藻酸钠微囊对进行过基因改造的非自体小鼠成肌细胞进行免疫保护,以分泌具有抗肿瘤特性的白细胞介素-2。结果表明所制备的微囊能够靶向表达HER-2/neu 的肿瘤细胞,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
4.3 包封精油
目前包封精油的常用材料仍以动物明胶为主。但随着明胶材料缺点的显露,以海藻酸钠作为基质的包封材料逐渐受到重视。海藻酸钠微囊包封精油较常见于食品和烟草方面的应用。在食品方面主要是用于制备食品保鲜膜,将包裹了精油的微囊与其他成膜材料共混,然后直接在膜上涂层或通过流延法、吹塑法等制备保鲜膜。利用海藻酸钠作为包裹精油的壁材,可以控制精油的释放速率并且有效提高微囊的热稳定性。Li 等利用海藻酸钠制备了紫苏精油微囊,能够有效的延缓精油释放,所制得的微囊能显著抑制草莓腐烂,延长草莓货架期,对多种细菌均有抑制作用。此外,海藻酸钠作为烟草精油的包覆壁材时,由于其独特的钙化性质,在捏破时可发出轻微声响、使精油瞬间释放,备受烟草吸食者的喜爱。
5 结语
海藻酸钠特有的M单元、G单元结构为其带来了独特的离子交换性、稳定性和pH敏感性等性质,使海藻酸钠可以通过物理交联、化学交联和酶交联等多种交联方式形成凝胶,不同的凝胶方式可制备出性质多样、功能特殊的凝胶材料。海藻酸钠微囊在制备过程中易受到基质材料性质、交联剂和凝固浴等因素的影响,使微囊的机械性能、球形度、微囊孔隙和微囊尺寸随之变化,性质难以调控,并且纯海藻酸钠所制得的凝胶与其他多糖相比(如卡拉胶、琼脂等)强度较弱,由纯海藻酸钠制备的钙化膜也存在脆性过大、韧性不够的缺点。此外,海藻酸钠微囊的制备工艺、复配配方也尚未成熟,仍需进一步改进完善。尽管如此,海藻酸钠微囊技术已在多个领域中表现出极高的应用潜力,如包覆细胞、药物和精油等,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环境适应性等特点。
为了促进海藻酸钠微囊技术的成熟与工业化,今后的研究方向可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①针对纯海藻酸钠微囊的缺点,深化对海藻酸钠与其他高分子材料的复配研究,以期得到性能更好的海藻酸钠微囊;②完善海藻酸钠微囊内容物释放机理和成膜机理,了解囊皮与内容物释放、机械性能的关系,针对性地提高囊皮性能,使其能更好地控制内容物的释放;③对现有的微囊生产方法进行工艺参数研究,改进微囊的制备工艺,并不断开发新工艺,使生产过程更容易控制,产品性能更加稳定。目前,国内对海藻酸钠微囊的技术研究和生产应用与国外相比还存在着较大差距,还需要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和发展。同时,海藻酸钠等植物微囊完全替代明胶胶囊还需要较长时间的研究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