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吴冠中与西子湖畔的师生情缘

2022-06-24钱旭辰宜兴市美术馆江苏宜兴214299

关键词:艺专林风眠吴冠中

钱旭辰(宜兴市美术馆,江苏 宜兴 214299)

江南水乡——宜兴自古以来就是一座人文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名城,著名画家、教育家吴冠中先生便出生于此。吴冠中自小学开始成绩就是名列前茅,又是家里的长子,所以他的父亲从一开始便对他寄予了厚望,希望他能好好读书,将来能做一名小学的教员。吴先生从他父亲创办的吴氏小学毕业,考入和桥镇鹅山小学高小,一个学期下来便取得了全班第一名的成绩。后又如愿地考入省立无锡师范,几乎每学期都能拿到江苏教育厅的清寒奖学金。读完初中部的学习,因为吴先生不愿做一个没有前途的“稀饭生”,又顺利考进浙江大学代办省立工业职业学校电机科。在浙大高级工业职业学校读完一年,全国大学和高中一年级利用暑假军训三个月,他和国立艺专预科班的朱德群分在了一个班。朱德群先生对艺术的挚爱深深地影响了吴冠中的那颗炽热的心。当朱德群先生带他参观了国立艺专,见到了各式各样的艺术形式,如生动的素描写生,绚丽多彩的油画创作。或许是因为吴冠中骨子里与生俱来的江南文人情怀,无法控制自己内心的激动之情,毅然决定放弃工业救国的道路,报考国立艺专,踏上了艺术征程。

1927年,蔡元培先生出任国民政府大学院院长一职,他主张“艺术代宗教”,并决定创办一所国立的艺术大学。1928年3月,他在杭州西湖的孤山-罗苑成立国立艺术院。4月,蔡元培先生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大学院在西湖成立艺术院,创造美,使以后的人,都改其迷信的心为爱美的心,借以真正完成人们的生活!”蔡元培先生善于发现人才,实乃艺术界的伯乐也。他极力举荐年仅28岁的林风眠作为艺专的第一任校长,聘林文铮为教务长并兼任西洋美术史教授,潘天寿为国画系主任,吴大羽为西画系主任,李金发为雕塑系主任,李树化为音乐系主任等,艺专集结了一大批当时艺术的精英人士来作为老师,还聘请外籍教师,如法国教授克罗多等。在艺专这些任课教师当中有一大部分都是留学法国后回到祖国的,他们所倡导的艺术理念都受到了西方艺术的熏陶,所以艺专当时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法国艺术学院的中国分校”。吴冠中先生在艺专学习期间,徜徉在艺术的摇篮中,直接或间接地受到了这些老师的教诲。他靠着自身的聪颖和对艺术敏锐的直觉,吸收借鉴了这些老师的优点,并且结合了自身独特的艺术个性与追求,走出了一条与众不同的艺术道路。

林风眠先生出任杭州国立艺专校长时期,提出了本校的办学口号:“介绍西洋艺术!整理中国艺术!调和中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在学科设置上,他把国画系和西画系合并成绘画系;在创作上,他把中国传统中的民间艺术和西方的造型规律相结合。从他的办学口号和一系列的办学举措以及他自身的绘画实践中,笔者可以清晰地看出林风眠中西融合的治学理念是贯穿他一生的。而对于学生,他因材施教,从不以固定的模式来限制每个人的个性发展。他曾说过的“向自然学习”深刻地反映了他的艺术主张,画画要按照画家本人内心对自然的独特感受去创作,否则画面会失去生动的感觉,不易感动人。吴冠中先生进入艺专直接受教于方干民、李超士等教授,虽然没有直接受到林风眠的指点,但是林风眠的艺术主张却深深地影响了吴冠中一生的艺术追求。中西融合的道路是从林风眠先生开始极力推行的,林风眠一生都在这条道路上实践着,而吴冠中在艺专学习期间耳濡目染,继承了林先生未完成的历史使命,继续前行,明确提出了“国画现代化,油画民族化”的艺术主张,走着水陆兼程的道路。可以说,吴冠中先生在中西融合的道路上又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在绘画系中,西画和国画都会有设置课程,但是西画课程偏重,其他大部分学生对于国画只是应付了事,得到一个最终的成绩就行,而吴冠中先生则是两者都爱,“鱼”和“熊掌”都想得到。他很好地贯彻了林先生的艺术主张,试图把两者都学得透彻,最终掌握了西画的写生方法和国画的传统技法,为他今后走融合之路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吴大羽是杭州国立艺专一位很有威望的油画教授,当时林风眠在欧洲就非常欣赏吴大羽,称赞他为:“非凡的色彩画家,宏伟的创造力。”吴冠中更说他是“杭州艺专的一面旗帜”。更值得注意的是吴冠中先生和他均来自江苏宜兴,他们骨子里都有着江南人那种对艺术意境美的执着追求。吴冠中十分敬重吴大羽老师,更是被他强烈的绘画语言所折服。吴大羽在给同学上课时常常说道:“眼睛要观察一切,尤其是要洞察人的心灵。”吴冠中先生在自己的艺术实践中,用自己敏锐的眼睛观察着大自然中的一切。吴大羽重视色彩的运用,他的油画作品色彩强烈,震撼人心;吴冠中也重视色彩的和谐,他的作品透露出江南人所追求的意境。吴大羽先生十分重视在作品中倾注自己的感情表达,而吴冠中也用内心去感受不同事物之间带给他的不同感受。吴冠中先生曾经在他的文章中讲过这样一句话:“无疑,吴大羽曾涉足过特拉克洛亚、塞尚、毕加索等人的道路,尤其是塞尚,他谈得最多,他早期作品如‘女孩像’等也与塞尚有异曲同工之品味。”吴冠中在其老师吴大羽的影响下,深入地研究了西方美术经典画家及作品。从凡·高那里吴冠中先生领悟到:作品需要依靠自身情绪的充分表达才能撼人;而从塞尚那里,吴先生又从他的画面中看到了形式构成要素的重要性,提出了“形式美”的概念,如“形式美是美术创作中关键的一环”“我认为形式美是美术教学的主要内容”吴先生的这些话语无不体现先生对于形式美在美术创作中、教学中重要性的强调。“吴大羽威望的建立基于两方面,一是他作品中强烈的个性及色彩之绚丽,二是他讲课的魅力”“吴大羽从技术到艺术,再到做人,从东方到西方再到东方,从有法至无法的艺术发展道路,在中国美术史上是一个极为突出的十分丰富的现象。”在吴冠中先生眼中,吴大羽在艺专的影响力是巨大的。在吴大羽先生的教导下,艺专培养出一批优秀的学生,除了本文所介绍的吴冠中先生外,还有赵无极、朱德群等艺术家。吴冠中先生是其中的受益者之一,不管是他对作品色彩的强烈表达,还是对画面构成的设计,甚至是他提出来的一系列美术理论,都和吴大羽先生的言传身教是分不开的。

潘天寿是艺专的国画教授,那个时期,学校的大部分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了西画学习上,国画受到了冷落。只有朱德群、吴冠中等人既注重西画的素描基础,又努力学习传统的中国画技法。潘天寿先生鼓励他们临摹八大、石涛、石溪、渐江等人作品,一反北方清廷主张的“四王”的正统风格。潘先生虽然重视传统,但是他的作品并不古板,反而具有创新性,特别是他画面奇险的构图,酣畅的线条成为了他的独特风格面貌。吴冠中先生追随着潘天寿先生,受到他的言传身教,自是受益匪浅!首先,吴冠中先生听从潘先生的教诲,通过大量临摹清初四僧等人的作品来掌握中国传统笔墨的精髓所在。有部分学者认为:“吴冠中先生大谈‘笔墨等于零’完全是不懂中国传统,忽视了作为传统笔墨的重要性。”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吴冠中先生受潘先生的影响,对传统国画笔墨有相当深入地研究并有大量地临摹实践。他的“笔墨等于零”的观点实际上并没有否定笔墨的重要性,而是主张把笔墨要放进特定的画面中去品评,正如他在文章中谈到的“就绘画中的色彩而言,孤立的颜色,赤、橙、黄、绿、青、蓝、紫,无所谓优劣,往往一块孤立的色看来是脏的,但在特定的画面中却起了无以替代的效果。孤立的色无所谓优劣,则品评孤立的笔墨同样是没有意义的。”其次,吴冠中先生从潘先生艺术主张“从传统中创新”中得到启示,结合林风眠先生中西结合的道路,提出了“中国画现代化”。在吴先生的国画创作中,一反传统程式化的绘画方式,引进了西方油画的技法、构图等形式,对中国画现代化的进程起了巨大地推动作用。

朱德群是比吴冠中高一级的艺专同学,也正是他把吴冠中领进艺专参观,使得吴冠中投入艺术的怀抱一发不可收拾,从此改变了吴先生一生的命运轨迹。吴冠中在考艺专的时候,朱德群给吴冠中提供了专业的辅导,加上吴冠中自身的勤奋努力,顺利考取了杭州国立艺专。吴冠中进入艺专后被分到方干民的班上,而朱德群则是在吴大羽班上学习,朱德群把吴大羽的教学理念、创作方法毫无保留地分享灌输给了吴冠中,吴冠中从中深刻体会到了吴大羽的绘画精髓。艺专期间,朱德群带着吴冠中,白天或到西湖畔画水彩写生,或在画室画素描;晚上两人还相伴专攻国画和书法,石涛、郑燮等人的画册便是他们经常临习的摹本。吴冠中在艺专学习期间打下的坚实的绘画基础,与朱德群亦师亦友的关系是不无联系的。

在杭州国立艺专期间,除了笔者上文所提到的这些吴冠中生命中的“贵人”,其实还有很多老师、学生都或多或少地影响过吴冠中先生的艺术创作及艺术理念,如蔡元培的长女蔡威廉也是极其佩服吴冠中的才华,曾经想用自己的作品与吴冠中的作品交换,虽然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实现,但这段真挚的师生情谊是不可否认的。另外李超士、法国籍克罗多教授等都是吴冠中一生中的艺术引路人。艺专的学习生活是吴冠中先生真正走上绘画道路的起点,吴先生在此积累了扎实的绘画功底和理论基础,为今后赴法深造,归国后继续继承了林风眠中西融合道路不断突破、不断探索铺平了坚实的道路。可以这么说,杭州国立艺专造就了当时一大批美术界的精英人士,而吴冠中则是站在艺术之巅的那个佼佼者!

猜你喜欢

艺专林风眠吴冠中
春江水暖
林风眠《静物·瓶花》
吴冠中追画
吴冠中追画
吴冠中追画
林风眠——孤独的灵魂,沉郁的浪漫
丁宁原作品欣赏
赵无极救恩师
西画东渐后的格局
理解彼此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