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教师在幼小衔接工作中的认知与作为
2022-06-24喻莉莉
摘 要:幼儿园和小学是幼儿学习和成长的两个必经阶段。但是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阶段时,一些幼儿并不能很好地适应,他们并没有做好全面的身心准备。为了让幼儿顺利过渡,幼儿教师应提前做好衔接工作。基于“双减”的要求,幼儿教师要在做好幼小衔接工作的同时确保不会增加幼儿的学习和精神压力。文章从幼儿教师的角度出发,探讨如何做好“双减”背景下的幼小衔接工作,以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关键词:幼小衔接;幼儿教师;工作措施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192(2022)18-0085-03
引 言
作为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学前教育既是教育的开端,也是幼儿认知世界、获得成长的必然经历。“双减”以减负增质为目的,对整个教育行业提出全新要求。在从幼儿园向小学过渡的阶段,幼儿教师一定要正确引导幼儿,帮助幼儿做好准备,包括生活和学习各方面的准备。幼儿教师要有科学的教育理念,让幼儿对小学产生积极的期待心理。但是,幼儿教师不能直接照搬照抄小学的内容,而是要科学过渡,顺利完成幼小衔接。
一、明确幼小衔接的具体内容
在幼儿园升小学阶段,有效的衔接对幼儿具有重要意义。这里的衔接也可称为过渡,即让幼儿在改变幼儿园学习方式的同时,更有效地接受全新的小学教学模式,而实现幼小衔接的关键是明确衔接的具体内容。
(一)思维衔接
思维启发历来是幼儿园教育的核心内容。针对即将步入小学的幼儿,如何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成为教师在幼小衔接环节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1]。例如,小学数学知识有一定的抽象性,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数学思维。思維是能力培养的基础。所以幼儿教师在后续的教育引导中,应根据幼儿的发展状况,注重对幼儿逻辑思维与抽象思维的培养,但是不能超过幼儿的认知和能力范围。这有助于幼儿更好地适应即将到来的小学学习环境。
(二)能力衔接
幼儿园教育属于启蒙教育,强调对幼儿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及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在幼儿即将步入小学阶段时,这些能力的培养也将进入更高层次。因此,幼儿教师做好综合能力的衔接同样十分重要。例如,表达能力是实现幼小衔接的重要环节。在以往的引导中,幼儿教师主要是强调“记忆式”的表达,但这不利于幼儿后续能力的提升。因此,幼儿教师应注重多元化教学模式的引入,让幼儿掌握自主表达的能力,竭力帮助其熟悉表达的方法,形成独立思考和表达的思维。这样可以让幼儿在综合能力上获得大幅提升,在促进幼儿发展的同时,使幼儿更好地适应小学阶段的各学科教学。
二、认识幼儿园与小学的差异
(一)学习环境的差异
首先,小学正式进入义务教育阶段,教学的目标从基础认知转向对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学科开始增多,并使用统一规范教材,和幼儿园有所不同。
其次,小学的课程内容有所增加,学生需要学习的知识更加宽泛。
再次,小学对课堂纪律和作息时间都有更加严格的要求。
最后,小学阶段较为侧重自我管理,无论学习上还是生活上,都要求学生具备较幼儿园更高的独立思考和行动的能力。长期依赖家庭的幼儿在面对这些变化时需要一定的引导和帮助,真正完成心态的调整和行为的转变。
(二)生活方式的差异
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生活、作息和活动安排都和幼儿园不一样。其中,在学校生活方面,小学生要能适应小学集体环境,严格按照制度标准参加各种活动,完成各类任务。小学阶段更加强调集体管理,需要学生能够尽快融入班级管理的氛围,并在班级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小学阶段和幼儿园相比,对学生的要求明显提高了。这个过程需要学生努力适应,并在思想认识和行为上做出有效的改变。在家庭生活方面,小学生需尝试做更多力所能及的家务。和幼儿园相比,小学生在家庭生活中也要更加独立自主。在后续的教育阶段,课业压力也需要学生改变以往的生活方式,学会独立面对,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相较于幼儿园的宽松氛围,小学生活显得更为紧张[2]。
(三)身份角色的差异
幼儿与小学生的身份和角色差异不仅体现在年龄上,还体现在思维和行为上。由于幼儿园的集体教学时间较少,幼儿主要是在游戏中掌握各种技能、积累生活和学习经验。而升入小学后,学生的身份发生转变,他们的行为也应随之有所改变。小学生要遵守课堂纪律,跟随教师的讲解学习各学科知识,这和幼儿园的生活是完全不同的。所以,小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素质和能力去适应小学生活。当然,教师的行为和身份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幼儿教师往往比较关注情感教育,让幼儿掌握一些简单的生活知识和技能,更注重保教结合;而小学教师则更关注一些系统知识的传授。
(四)教学形式的差异
幼儿园教育具有较大的灵活性,主要通过“一日生活”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幼儿养成习惯,锻炼各项技能[3]。各个幼儿园都有自己的教学活动安排。而小学具有统一的教学安排,使用标准教材,课程相对固定,各学科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需要教师采取更专业有效的教学方法。幼儿园阶段以游戏为主的教学方式,将在小学教育阶段被显著削弱,而以课内教学活动为主的教学将占据主导地位。因此,教学形式的变革在增强培养功能的同时,也极易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全面做好幼小衔接准备工作
(一)行为习惯准备
从幼儿园到小学,幼儿会感到学习和生活方面的不同。为避免幼儿在进入小学后产生心理落差和恐慌心理,幼儿教师应对幼儿进行合理的培养,使其能够很好地适应小学阶段的学习和生活环境[4]。
第一,培养幼儿的理解能力。教师可以采取布置任务的方式,让幼儿自行理解并实施,如用语言或图画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需求、对事物的认识,以及复述某一故事内容等,以锻炼幼儿的理解能力、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记忆联想能力等。
第二,培养幼儿的专注力。为了让幼儿可以在课堂上保持更长时间的注意力,幼儿教师可以图片、文字、视频、游戏及探讨学习的方式,引发幼儿对某一问题的关注,适当延长幼儿的专注时间。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对幼儿的课堂表现进行观察,在发现其注意力不集中时采取一些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措施,予以提醒并纠正。
第三,培养幼儿的倾听习惯。认真倾听既是有效学习的关键,又是对他人的尊重。幼儿教师应培养大班幼儿认真倾听的习惯,这对幼儿在进入小学后很有帮助,有利于他们更容易理解教师传授的知识。幼儿教师应教会幼儿,在他人讲话时自己不插嘴,不随意打断别人;遇到不清楚的问题,应在他人讲话结束后再提问。此外,幼儿教师也可以通过让幼儿复述他人的话来验证自己所听信息的完整性,并锻炼他们的倾听和表达能力[5]。
第四,改变幼儿做事的依赖心理。幼儿教师要避免“保姆式”教育,要让幼儿尝试独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自己吃饭、自己穿衣服、自己洗手洗脸,以及清理桌面、扫地等。此外,幼儿教师可以采用游戏比赛和接力对抗的方式,让幼儿积极响应任务要求,并给予表现较好的幼儿物质奖励和语言奖励。这些活动都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能促进幼儿的全面健康发展,并为幼儿更好地适应小学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适应性准备
对幼儿来说,小学是一个全新的环境,会遇到不同性格、兴趣爱好和习惯的同学,如何在这个环境中与他人愉快相处,对幼儿的学习生活和成长发展都有重大意义[6]。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幼儿教师应依照幼儿阶段的要求培养幼儿的适应能力,降低其对新集体环境的不适感,使其在升入小学后更容易融入新的环境。
第一,礼貌待人。讲礼貌是拉近人际距离,建立良好关系的有效方法。幼儿教师可以通过设置生活情境来教导幼儿使用礼貌用语,使其争做文明礼貌的好孩子。
第二,合理诉求。幼儿各自具有不同的个性,有的外向,有的内敛,有的急躁,有的拖拉。幼兒教师要告诉幼儿,在集体生活中遇到不同的人和不同的事时,要学会合理表达自己的意见和需求,避免个人主义,避免与他人产生冲突。
第三,沟通合作。幼儿教师可以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通过布置学习任务、设计合作游戏等方式,鼓励幼儿彼此沟通交流和自主探索,增进幼儿对他人的了解和彼此之间的感情,使其享受共同努力换来的成功喜悦[7]。这样有利于培养幼儿的沟通合作能力。而沟通合作能力也是小学生活与学习中必需的,所以教师要注重加强对幼儿这一方面能力的培养。
(三)课程管理准备
第一,合理设计课程计划。幼儿教师要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合理设置教学计划。幼儿教师在制订课程计划时,要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8]。在日常教育活动中,幼儿教师要注重幼儿学习的过程,鼓励他们大胆想象、思考、探索,尝试通过不同方法来完成活动任务,进而不断促进幼儿的身心全面发展。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切忌将小学阶段的内容过早地纳入幼儿教学活动中。
第二,合理设计课程内容。幼儿教师要合理地设计课程内容,不能提前教学小学的课程内容。这是因为提前教学小学阶段的课程内容不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不仅会给幼儿增加学习压力,还会适得其反,无法让其对小学学习和生活产生积极的期待,或在进入小学后,自认为早已掌握知识,对课堂学习失去兴趣。幼儿教师要贯彻并且落实好幼儿阶段的课程内容,为幼儿小学阶段的学习做好铺垫,使幼儿在进入小学阶段后能够更好地适应小学的学习环境[9]。
第三,优化课程实施环境。在幼儿园阶段,幼儿教师要创设以幼儿感知为主的文化学习场景,增强幼儿的体验感,寓教于乐[10]。例如,幼儿教师可以将幼儿园大班现有的空洞学习材料转换为实物符号、文字形式,激发幼儿对文字的兴趣,促使他们去探索。而这和小学阶段的教师利用一些形象的教具有相似之处。幼儿教师利用科学的教育理念,不断优化幼儿课程实施环境,能更好地实现幼小衔接。
结 语
综上所述,幼儿教师应按照“双减”政策的相关要求,在不影响大班幼儿正常生活和学习、不增加其压力的前提下,在充分认识幼儿园与小学之间不同的基础上,结合幼儿的身心特点,科学合理地做好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准备、集体生活的适应性培养准备,以及课程方面的相关准备工作,促进幼儿园与小学的有机衔接,帮助幼儿顺利度过这个转折期。
[参考文献]
卜继玲.幼小衔接,更要“无缝”衔接[J].课堂内外(高中版),2022(03):15-16.
张建银.以儿童为中心的幼小衔接:小学新生入学适应期的实践策略探索[J].中小学校长,2021(12):58-59.
尹梅花.如何做好幼小衔接工作[J].家长,2022(12):
180-182.
杨碧君.推进幼小衔接 走好“双减”第一步[J].平安校园,2022(01):29.
杨树青,杨树燕.优化幼小衔接教育,提升幼儿科学素养[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2(01):17-18.
张爱玲.略谈幼小衔接中存在的问题和教育策略[J].基础教育论坛,2022(01):90-91.
李晓华.幼小衔接应回归教育的原点[J].学前教育,
2022(01):4-7.
彭静.实施科学化的幼小衔接教育[J].幸福家庭,
2022(01):157-159.
于洋.关于做好幼小衔接工作的几点思考[J].新课程,2021(52):53.
南蕊.全面构建教育体系 提升幼小衔接质量[J].新课程,2021(52):54.
作者简介:喻莉莉(1985.11-),女,福建福鼎人,
任教于福鼎市机关幼儿园,副园长,一级教师,曾获福鼎市三八红旗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