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基于“混合式教学”的“微观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讨
2022-06-24申君歌
申君歌
摘 要:本文以经管类专业必修课“微观经济学”为例,首先阐明“混合式教学”模式下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即“微观经济学”专业课教师思政素养普遍较低,“微观经济学”混合式教学手段的缺乏,“微观经济学”教师对课程思政的错误认识,“微观经济学”课程思政融入点挖掘不够。然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微观经济学”;“混合式教学”;课程思政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2.16.099
1 研究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指出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这就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加之信息化时代,新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纷纷涌现,如MOOC、SPOC、翻转课堂、互联网教学以及智慧课堂等,这些手段丰富了大学课堂的教学形式。“混合式教学”应运而生,其结合了传统学习形式、实践学习形式以及网络化学习形式的优点。本研究认为,在新时代背景下,基于“混合式教学”,进行课程思政教育改革的探索,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各类专业课程、特别是带有主观价值判断色彩的人文社科类专业课程进行有机结合,探索适合不同专业的教育教学方式、安排以及授课方式,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代表的党的先进思想和相关理论与各类专业课程进行有机融合,是确保“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以及“全方位育人”的有效的手段和方法。
2 “混合式教学”模式下“微观经济学”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
2.1 “微观经济学”课程特点
“微观经济学”是高等学校财经类专业的专业核心基础课程之一。经济学研究的是各种稀缺的资源在其可供选择的用途中如何进行配置的科学。“微观经济学”重点研究家庭、企业等个体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旨在阐明各微观主体如何在市场机制调节下进行谋求效用或利润最大化的理性选择。其课程特点如下。
第一,经济学理论比较抽象。一方面,“微观经济学”所阐释的经济发展规律属于社会科学的范畴,而学生尤其大一学生无相应的社会实践经验,对社会现象的观察较少,使得学生对微观经济学理论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这体现了理论的抽象性。另一方面,微观经济学经济理论是西方国家的学者以西方国家的基本国情和基本经济运行情况作为研究对象提出的,不适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国情。加之,微观经济学中有些理论的假设条件过于苛刻,脱离经济的实际情况,使学生在理解和运用微观经济学理论时有一定的困难。第二,经济数学和图形分析贯穿理论分析的始终。“微观经济学”的逻辑性和系统性极强,很多经济理论的分析都离不开数学推导和图形推理分析。而对于大多高校财经类学生而言,数学推导和图形推理分析能力不强,从而使得他们在学习和推导经济理论时有一定的难度。第三,“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较为繁杂。如“微观经济学”中有边际分析、一般均衡分析、局部均衡分析、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动态分析以及数学模型分析等,使得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掌握运用其分析经济问题较为吃力,增加了其学习的难度。
2.2 “微观经济学”融入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
目前,基于“混合式教学”的“微观经济学”课程思政改革如火如荼进行,但是,在“微观经济学”课程思政改革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影响了“混合式教学”模式下“微观经济学”的课程思政改革。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微观经济学”专业课教师思政素養普遍较低。由于“微观经济学”理论的抽象性、理论体系的庞杂以及经济数学和图形分析运用的特点,使得目前高校的“微观经济学”教师大多是财经类专业毕业的硕士或者博士教师。这些教师非思政类专业教师,在校求学期间一般以本专业的专业课为主修课业,思政类的课程大多只有一个学期,课时少,思政教师对其的结业要求也比较低等,这些因素使得教师在求学过程中思想政治的学习功底并不扎实,思政素养较低。另外,专业课教师在进入工作岗位后,学校对其思政方面的培训较少,远远不能使他们将思政知识点润物细无声的融入日常的专业课教学中。
第二,“微观经济学”混合式教学手段的缺乏。“混合式教学”平台与手段的缺乏,使得在其基础上的课程思政融入遇到了难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学校在发展“混合式教学”平台方面的滞后。一些学校故步自封,在教学手段和教学平台创新方面做得不足,不能为教师“混合式教学”提供足够的技术与平台的支撑,更遑论对教师进行“混合式教学”的培训。另一方面,有一部分年龄较大的教师,习惯于传统课堂的面授讲课,尤其是对于“微观经济学”而言,由于其是大多数财经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加之其体系的庞杂和较强的系统性,使得教师大多形成了一整套成熟的课堂面授的教学方法,再者由于有些教师年龄较大,主观和客观上不愿去接受新事物,挑战新事物,从而使得“微观经济学”“混合式教学”手段运用较少,更遑论在“混合式教学”基础上融入课程思政。
第三,“微观经济学”教师对课程思政的错误认识。目前,大部分讲授“微观经济学”的教师认为术业有专攻,专业课就是要传授专业课程的知识,而思政教育属于思政教师的主要任务。
第四,“微观经济学”课程思政融入点挖掘不够。目前,一部分“微观经济学”专业课程教师已认识到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程教学的必要性,也进行了一些课程思政的尝试,但是效果不佳。究其原因,在于对“微观经济学”课程思政融入点的挖掘不够,课程思政融入生硬,达不到“润物细无声”的程度。
3 基于“混合式教学”的课程思政改革的途径
基于上文分析的“微观经济学”“混合式教学”的课程思政融入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的课程思政改革的途径。
3.1 营造良好的“微观经济学”的课程思政氛围
“微观经济学”课程思政建设需要从不同的层面营造良好的课程思政氛围,从而为其基于“混合式教学”的课程思政改革提供有利的环境因素。
首先,学校层面上积极营造良好的课程思政氛围。一是学校积极组织对“微观经济学”教师的思政培训。学校可以利用自己的优势资源,聘请校内和校外名师,开办专业课教师思政培训班,对专业课教师进行常态化培训。学校也可组织专业课教师参加校外的培训,利用线上线下资源积极进行课程思政培训。二是学校积极完善“混合式教学”相应平台的建设和技术手段的支撑。如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和河南财经政法大学采用的超星泛雅平台,方便了教师的线上教学,丰富了课程思政融入的手段,使得课程思政的融入方式更加多样化,且不再挤占课堂时间,使得课程思政能够更好地融入专业课程。三是学校对进行课堂思政改革的专业课教师进行一定的激励。其次,教师层面上也要营造积极的课程思政改革氛围。一是教师思想上要进行转变,要认识到思政教育不仅仅是思政专业教师的术业,专业课教师讲授专业课程的同时,要做到“教书育人”,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二是积极认真参与学校组织的校内和校外课程思政培训,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打牢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的基础。三是教师要勇于接受新的教学手段,积极尝试,使得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的手段更加的多样化。最后,学生层面上要积极配合,营造良好的课程思政氛围。
3.2 线下课堂教学和线上移动互联网教学的混合使用
“混合式教学”的实现,离不开线下课堂教学和线上互联网教学的混合使用。由于“微观经济学”理论比较抽象,经济数学和图表分析贯穿始终,使得课堂讲授较为枯燥,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而将移动互联网教学引入线下课堂教学,使得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更为丰富多样,从而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得课堂效果良好。如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的课程资源主要是超星泛雅平台,教师通过超星泛雅平台学习通建立课程,上传教学PPT、习题、教学视频和发动讨论话题,使得课堂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另外,还有钉钉课堂、QQ直播、微信直播、雨课堂以及慕课等。这些线上教学软件和资源的使用,有助于课程思政润物细无声地融入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的效果得以提升。
3.3 深入挖掘“微观经济学”课程思政改革的融入点
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纲要明确指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基于此,“微观经济学”课程思政改革的融入可从此切入。
3.3.1 落实“微观经济学”立德樹人的任务
落实“微观经济学”立德树人的任务要做到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机结合,教学相长。具体而言,首先,教师要做到“教”。教师要用心对待教学和学生。课下认真备课,结合时政和时效及时更新课件,上好每一堂课,认真批改作业,根据每一部分内容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课堂学习和课下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充分感受到老师的用心。其次,学生要做到“学”。学生的“学”关键在于老师的“教”。学生的“学”需要教师的引导,教师采用正确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3.3.2 发挥“微观经济学”价值塑造作用
一方面,要紧密结合课程内容,深入挖掘课程思政融入点。因为课程的主要讲授对象是大一、大二的学生,加之,“微观经济学”属于“西方经济学”的范畴,因此,价值塑造尤其重要。而在第一堂课导论中讲清楚“微观经济学”的科学因素和阶级属性较为迫切。要学生学会使用批判的眼光看问题,既要明白“微观经济学”存在一定的科学因素,也要搞清楚其为资产阶级利益辩护和服务的资产阶级属性,从而在学习整个课程时,坚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价值原则,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能完全肯定,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微观经济学”中可供挖掘的思政融入点较为丰富。比如,在讲授“非合作博弈”时,引申出“团结就是力量”的价值思考。
另一方面,结合热点,培养爱国主义情怀。结合新冠肺炎疫情中中国政府的正确领导、为什么而读书以及限制价格和支持价格,讲述我们自己的故事,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怀。如在导论中,在为什么学习“微观经济学”这一小节,融入名人故事: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细述伟人的爱国事例,学习伟人的爱国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3.3.3 发挥“微观经济学”能力培养优势
(1)引入移动互联网在线教学,培养学生逻辑思考与思辨的能力。采用超星学习通、钉钉在线课堂、慕课以及手机APP等多种手段与线下课堂进行配合,进行“混合式教学”,全方位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要求。如在学习通平台上传与线下课程配套的ppt课件、微课教学视频、课后习题以及不同主题的案例与讨论话题等,可以根据线下课程的进展发布不同的教学资源。
(2)采用项目驱动,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将学生若干人分为一小组,就生活中某个比较热点的与“微观经济学”课程知识点相关的话题进行分组调研,然后写出调研报告,从生活中理解“微观经济学”中比较抽象的理论知识。
参考文献
[1]杨放琼,彭高明,周亮,等.基于混合式教学的“工程图学”课程思政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21,(18).
[2]罗春婵,丁义文,李楠,等.“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与学生学习效率探究-基于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实验分析[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22).
[3]谢光元,徐一斐,李三华,等.基于混合式教学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J].经济师,20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