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设计策略探微
2022-06-24李秀萍
摘 要:在设计数学实践活动时,教师要对活动内容、活动形式、活动组织、活动调度、活动效果等内容做筛选、创新、评估、整合处理,以提升实践活动设计的适合性,满足不同群体学生的学习需要。数学实践活动内容众多、形式多样、组织灵活,教师需做好对接思考,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优化活动设计,为学生顺利进入实践活动创造良好条件。实践活动设计与学科核心素养培养高度契合,教师要让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掌握数学知识。
关键词: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设计策略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192(2022)18-0038-03
引 言
由于学生的学习认知能力构建需要经历从感性到理性的过程,教师在设计实践活动时,要关注学生的学力基础、学习兴趣取向,以及学科悟性等制约因素,以提升活动设计的适合性。特别是实践操作活动,教师要筛选内容、创新组织、延伸设计,体现设计对接性、多元性、构建性。同时,教师要在操作方法、操作程序、操作效果等方面做出积极研究,为学生带来更多的学习启示。此外,由于数学实践活动内容众多,教师需要精心挑选,增加其思考性、探索性,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筛选活动内容,体现设计对接性
数学实践活动内容极为丰富,教师需要有对接意识,从课内到课外、从课堂到生活、从生本到师本,从不同角度、不同维度展开任务筛选,以提升学生实践操作能力[1]。学生对实践性学习有比较高的参与热情,这是最为难得的教学生成资源。对此,教师要加以合理利用,根据学科教学需求进行精心设计。
(一)课内课外对接
在数学训练设计环节,教师要做对接处理,即课内课外对接、文本生本对接,以及课本与生活的对接,为学生提供深度思考的机会,促进其逻辑思维的形成。在课内课外对接时,教师不妨推出一些延伸训练任务,制订一些训练要求,幫助学生进行深度思考。在课本与生活对接时,教师要结合学生生活经历进行任务设计,对学生提出更多的学习要求,以提升其学习效率和品质。生活数学观察、信息素材收集、生活实验组织、数学调查行动等都属于生活化学习任务。对此,教师要进行优化设计,为学生带来更多的学习
辅助。
由于课内课外对接点众多,教师需要做好梳理和提示,使学生自然进行对接处理,提升实效性。以“轴对称和平移”教学为例,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对轴对称和平移等数学概念进行针对性学习,然后结合课例进行观察,找到轴对称图形的特点,梳理平移操作程序,最后推出课外训练任务:课下寻找轴对称图形和平移现象的案例,在课堂上进行集体展示,并结合其特点做具体介绍。在教师下达任务后,学生会迅速行动,细致观察身边事物,找到不少典型的案例。在课堂展示环节,有的学生找到长方形文具盒、梅花型的橡皮擦以及蝴蝶结、桌面、黑板、地砖等,其形状都属于轴对称图形;有的学生列举汽车直线行进、推拉门等,都属于平移现象。教师组织学生具体介绍其特点,使课堂展示气氛活跃起来。课内课外对接是数学实践活动最为常见的组织形式。对此,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学习需要做教学设计,让学生主动进入活动环节,增强学习体验。从学生的学习表现可以看出,教师的数学活动设计比较有成效,学生能够主动联系自身实际,找到一些案例做重点展示,顺利构建学科认知。
(二)课堂生活对接
数学与生活有很大关联。教师在设计实践活动内容时,要对学生的生活认知积累有一定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极为广泛,教师不妨为学生布置一些生活观察、信息收集、案例分析、实验操作等活动任务,让学生自然深入生活,在动手实践中建立数学认知,在生活问题解决中建立数学思想[2]。在课堂与生活对接时,教师需要在活动组织形式上进行一些探索,让学生在课堂上讨论生活中的数学,在生活中探索数学知识。
由于学生已经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教师在实践活动设计时要做好对接,让学生自然进入活动核心,在深度探索中建立学科认知。以“多边形的面积”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先组织学生梳理多边形概念,然后推出实践活动任务:“在我们生活中,可以看到许多多边形的物体,同桌两个人展开合作学习,观察身边的物体,找到一个多边形,两个人分别测量,利用相关面积公式进行计算,看两个人的计算结果是不是一致,如果出现误差,需要找出原因。”随后,学生便会根据教师的要求展开行动,很快确定目标,如五边形的地板、八角形的吊灯等,并利用直尺做具体测量,开始面积计算。学生的操作热情很高,很快就得出计算结果。在结果比对时,很多学生的结果出现了误差,课堂讨论自然展开。此时,教师要深入学生群体,观察学生测量操作的情况,及时传授一些操作方法。经过多次的修改和调整,学生收获满满。在整个过程中,教师组织学生自行进入生活环境中展开观察,找到适合的对象做独立测量和计算,然后开展合作互动学习活动。整个活动带有体系性,对接自然顺畅,学生在实践操作中获得的体验也更为鲜活。
二、创新活动组织形式,体现设计多元性
数学活动带有开放性、探索性、思考性、构建性、多样性等特征。教师在组织活动过程中,要细化活动目标,提出具体的活动要求,规划清晰的活动路线,这样才能让学生顺利进入活动核心,在主动探索操作中形成学科能力[3]。
(一)具化活动要求FAFFCE24-DCF8-4C37-BBB2-78FDE9AEF0BC
教师在设计数学实践活动方案时,不仅要设定基本的目标和要求,还要具化要求,为学生规划操作路径,甚至渗透一些学法信息,让学生顺利进入实践环节,在亲身体验感知中提高数学能力。实践活动设计包括目标、环节、组织、评价等。教师要对活动方案做细化处理,可以吸纳学生的参与意见,优化活动程序,以提升活动的实效性。由于学生对观察、实验、操作、信息搜集、社会调查等活动比较感兴趣,教师要从更多角度展开思考和组织。
教师在活动组织时,要针对学生的学习实际设定目标和要求,以提高活动的训练质量。以“组合图形的面积”这部分内容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归结各种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然后推出一些组合图形,让学生观察和分析,找到计算面积的路径和方法。学生有旧知积累,逐渐进入讨论性学习环节。为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师可以将学生带到校园中,找到一些多形状组合而成的绿地,要求学生分组开展测量和面积计算活动,并提出具体的操作要求,特别是精度方面的要求要更为细致。然后,学生便进入实际观察和测量环节。根据教师的要求,学生需要尽量简化测量程序,先对组合图形进行分割和测量,再结合测量的数据和相关面积计算公式,计算出绿地的面积。
(二)丰富活动形式
数学实践活动形式众多,数学日记、实验总结、观察记录、实物测量、生活体验等都属于数学实践活动形式范畴。对此,教师要做好筛选和设定,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操作的机会[4]。如果条件允许,教师还可以推出一些活动任务,赋予学生一定的选择权利,让学生自主选择,调动学生实践操作的主动性。数学实践活动未必要进行实验操作,从生活现象和经验积累中也能够建立学习体验和感知。
在学生进入实践活动环节后,教师要跟进指导,为学生提供更多支持,提升实践活动的效率。以“分数的意义”这部分内容教学为例,教师在导学环节可以邀请两位学生到讲台上,并分别给他们一个粉笔盒让每位学生从粉笔盒中拿出1/2,结果两个人拿出的数量不同,这是为什么呢?学生拿出粉笔盒给大家看,原来是两个粉笔盒中的总数不一样,所以拿出的数量也就不同。为了让学生对分数单位“1”有清晰的把握,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结合生活经历,列出一些生活案例,说明这个问题。学生主动展开思考,很快就说出了不少案例。例如,“同桌两个人看不同的书,都看了1/3,但看的页数却不一样,这是因为两本书总页数不同”“两个人同时吃饭,都剩下了1/4,但剩下的数量不同,这是因为所用的碗的大小不一样”。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组织学生现场操作,直观感受分数的意义,然后延伸列举,找到不同的案例做分析,逐步帮助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教师让学生结合生活经历做延伸思考,能够为学生带来更多的学习触动,让学生在讨论中完成能力迁移训练。
三、延伸活动设计,体现设计构建性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要做好教学训练设计,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体验的机会。数学能力包括诸多内容,其中算理分析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师在训练中渗透算理内容,需要做好對接设计,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一)渗透算理内容
由于学生对常规数学实践活动比较熟悉,教师在进行延伸创新设计时,不仅要增加活动的新鲜度,还要提高活动的品质。如算理专题研学活动,这是有较高含金量的内容。教师组织学生对算理进行分析和研究,让学生主动解读算理内容,能够促使学生构建数学思想,增强实践综合能力。在延伸数学实践活动设计中,教师还要推出一些课题研究任务,让学生建立研学意识,在实践探索中形成良好学习习惯。
由于学生对计算训练任务比较熟悉,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具体操作时,要做多点对接设计,调动学生深度学习的主动性。以“分数除法”教学为例,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分数除法计算题目,要求学生做计算后,结合具体的计算案例,归结出分数除以整数的算理,并进行集体展示。学生在计算训练时,大多关注计算过程,对算理归结不是很熟悉。此时,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鼓励学生结合操作过程,联系数学旧知,对计算操作环节和步骤做分析说明,找出数学概念、公式、定理应用的内容,为算理分析提供更多信息支持。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始尝试做算理分析,逐渐掌握操作要领。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关注学生的算理梳理和分析,传授一些学习方法,能帮助学生构建逻辑思维。由于算理应用范围较广,教师要借助计算任务做具体渗透,体现活动设计的构建性,从算理角度展开实践活动设计,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理性思考的机会,使激励效果更为显著。
(二)形塑生本能力
在学生进入数学训练环节后,教师要做好训练指导和监督,对学生数学观察、信息提炼、实践操作、素材处理、问题讨论等学习情况进行及时的评估,适时做出学法指导,让学生自然调整思维方向,在多点对接、信息交流、思想交换中达成学习共识,提升综合能力。同时,教师需要有整合创新的意识,结合学生的实际组织实践活动,以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学科核心能力塑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推出更多延伸性活动任务,能够为学生带来更多的学习启示。
此外,教师对训练内容做优化处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确定位置”教学为例,教师给学生设计的实践训练任务如下:“利用数对可以确定具体的位置,以学校为原点,用方向、方向夹角,或者数对的形式,确认你家的位置”。学生对位置确定方式做具体研究,对家庭位置、距离等内容展开互动讨论,逐渐找到解决方法。教师对学生的训练情况进行观察,及时给予方法指导,凸显了训练效果。这虽然只是一个简单的位置判断任务,却给学生创造了更多空间对接的机会。学生主动进行讨论,能够带来更多的学习启示,锻炼学科能力,训练效果显著。
结 语
数学实践活动设计要体现对接性、多样性、构建性。因此,教师要从实践活动内容选择、活动形式创新、活动组织优化、活动方法指导等方面展开积极探索,以提升活动设计的适合性,为更多学生提供主动学习和实践的机会。教师在组织实践活动时要做好学情调查,针对学生的活动能力做具体调度,为学生带来更多学法支持,确保实践活动顺利进行。学生在进入实践活动后,能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体会数学的学习价值,也能够利用数学思想解决生活问题,分析社会现象,培养数学意识,提高探索能力。
[参考文献]
秦晓玲.小学数学活动设计异化现象与对应措施[J].新教育,2022(08):55-57.
王颢蓉.注重活动设计,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J].数学教学通讯,2022(04):85-86.
王孟霞.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低段数学活动创意设计[J].学苑教育,2020(31):49-50.
詹晓燕.在“实践”中觅真知:小学数学实践活动有效开展的策略研究[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1
(24):92-93.
作者简介:李秀萍(1977.8-),女,福建武夷山人,
任教于福建省武夷山市百花小学,一级教师,本科学历。FAFFCE24-DCF8-4C37-BBB2-78FDE9AEF0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