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发展探究
2022-06-24石钰
石钰
[摘 要]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培养创新型、高质量人才是民办高校应对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文章根据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提出民办高校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发展的必要性,同时结合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发展现状,以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探讨在人才培养模式、教师发展、课程体系建设及实践平台搭建等方面,如何创新传统的人才培育模式,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跟进社会经济转型发展需要,培育具有专业人文素养、创新能力强、创新创业意识高的新型人才,提升民办高校的育人质量,提升办学竞争力,同时推动民办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发展,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助力。
[关键詞]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专业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 G648.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2)04-0188-04
《国务院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国发〔2018〕32号)明确提出:“在全国高校推广创业导师制,把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课程纳入高校必修课体系,允许大学生运用创业成果申请学位论文答辩。”[1]可见,高校要推动“双创”升级改革,应充分运用创新创业教育成果,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教育教学体系中,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相融合,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业品质的高素质人才,充分利用民办高校培育应用型人才的发展特色,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建设、教师队伍培养及实践平台搭建方面,探索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发展途径,打造民办高校转型发展升级版。
一、民办高校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发展的必要性
(一)民办高校结构性转型发展的需要
民办教育发展已进入改革创新攻坚期。民办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促进教育结构性转型发展已是必然选择。发展好创新创业教育是民办高校转型发展面临的重要挑战,民办高校必须将专业培养模式与创新创业教育育人模式进行有效融合,探索创新创业教育的体系建设,调整学科结构,将创新创业实践活动融入专业教育教学计划中,实现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的有效衔接,满足社会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以提升服务社会经济的能力,推动民办高校教育质量提升。
(二)根植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
区域经济结构性升级发展有赖于高质量的创新人才,创新创业教育不仅能推动新理念、新产品、新服务的衍生,而且能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育创新精神。企业依据自身专业定位,创造就业机会,为社会衍生出新的就业岗位,从而调整经济结构和产业升级,带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战略定位应在充分考虑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背景下,为地方经济产业转型升级服务,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人才。
(三)契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式的需要
民办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社会经济发展培育建设人才的重任。随着社会经济转型升级,民办高校传统的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已无法满足社会经济发展要求,此时必须应时而起,突破传统育人模式,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发展,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计划中,创新课程体系、扩充教师队伍、加深认知理解,适应新的发展趋势,培育拥有过硬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创新实践能力的高素质、高质量人才,为社会经济发展输送有用人才。
二、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发展现状
(一)理念认识不清
民办高校正值转型发展的重要期,多数民办高校定义自身转型方向是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应用型、技术型人才,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等方式建立校企间的良性合作,有计划、有目的地制订人才培养计划,以“订单式”培养方式满足定向企业的人才需求。创新创业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并没有起到实质性的作用,部分民办高校创业教育建设流于形式,创业教育课程内容较单一,结构固化,难以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实践活动仅服务于比赛、项目,流于形式,落地实施难;创业教育并未融合到专业教育中,创业教育课程与专业的契合度较差,缺乏系统性,创业教育实施效果不佳。
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民办高校的传统专业之一,一直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过程多限制于课堂内,且以讲授为主。汉语言文学属于文学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开展效果不及财经类、理工类等可操作性强的专业,教学手段较为单一,大部分缺乏对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创新精神的培养。面对新型的社会经济结构,民办高校应转变汉语言文学专业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更新教学理念,充分利用好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成果,将其有机地与专业教育模式相结合,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从“一专”向“多能”发展[2]。
(二)实践平台建设不足
创新创业教育要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离不开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的孵化。目前多数民办高校都已建立了创业基地,也举办了创业实践活动,如开展创业项目大赛、校外对接实习等,但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比较普遍,多数实践活动仅服务于创新创业大赛、创业项目,对学生的教育效果并不理想。目前,大部分民办高校搭建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的实践平台,主要依托大学生创业园、专业实训基地等,未真正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实训中,实践过程中与相关行业需求存在割裂现象。
近几年,民办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报考热度较高,“一带一路”倡议刮起了“汉语热”之风。但多数民办高校针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培养计划仍采用传统的培养模式,就业指导方向集中于考取公务员、事业单位、中小学语文教师等,就业方向单一。在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培养上也多采用重知识理论、轻实践锻炼的授课方式,以至于多数学生对创业的热情不高,甚至缺乏兴趣。对于实践锻炼仅采用顶岗实习的方式,将学生集中安排在对接的中小学单位,或其他企业单位,主要集中锻炼学生的语文教学能力、语言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写作能力等。这些传统的培养模式已无法适应新的经济环境下社会发展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需求。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平台搭建还需加强重视与投入。
(三)缺乏专业的教师队伍
受办学条件、资源等因素的限制,部分民办高校教师队伍相对薄弱,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更为缺乏。目前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大多由校内教师兼职担任,如辅导员、经管类专业教师等,少数学校会吸收企业专业人士进校担任兼职讲师。因此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会出现授课教师专业领域知识较强,但缺乏创业理论及创业实践知识的情况。教师对创业实践活动也只能是“纸上谈兵”,难以传授学生真正的实践经验。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未融入专业课程讲解中,学生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理论及实践活动认知不足,兴趣不高,难以培养出具有高人文素养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
(四)未形成相融合的课程体系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把解决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作为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着力点,融入人才培养体系,丰富课程、创新教法、强化师资、改进帮扶,推进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突破人才培养薄弱环节,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3]。目前,部分民办高校对于《意见》中提出的人才培养体系建设、课程体系深化改革等方面的实施情况还未落实到位,人才培养方案未跳出传统培养模式,在学科融合上缺乏渗透、交织,创新创业教育还停留在“纸上谈兵”阶段。创新创业教育开展主要由各二级学院负责,学校关于学生人才培养计划的顶层设计还未有统一的建设标准,这就导致创新创业教育在各学院、各专业开展的效果、形式迥然不同,与各学院的专业教育无交集,两者处在平行状态,难以形成相融合的课程体系。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有待于转变传统思维方式,提高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度。
三、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发展途径
民办高校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高素质、高质量人才的产出要依赖于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良好的课程熏陶、优质的教师团队引领。民办高校应依据自身的生源特点、办学特色,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加强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培养体系建设,增强教师队伍培育力度,对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发展进行有效的探索,强化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提升创新创业素质能力,培育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一)深入融合培养理念
民办高校要把创新创业教育植入专业教育教学全过程,深化民办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改革,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做好“顶层设计”,深入融合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培养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契合行业人才需求,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传统的人文学科,专业培养重理论、轻实践,相比于实践性较强的管理类、经济类专业,其实践性较弱。因此,创新创业教育开展效果较差,与专业教育基本属于平行发展,少有交叉研究。甚至有些学者认为汉语言文学专业过于强调实践性,将降低专业特性,且实行创新创业教育对学生发展意义不大[4]。但是,当下正值社会转型期,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对高校的人才培养又提出了新的挑战,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模式已不能很好地契合经济发展需要,专业发展前景严峻。
民办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要适应学校转型发展,在转型过程中应突出自身的专业特质,找准定位,融合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学生。汉语言文学专业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蕴,重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因此,其创新创业教育不能单一地将实用技能性与专业教育相融合,而是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及创业意识,在专业的特性基础上,理解好其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的内涵,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文性与应用性紧密结合,将学生的人文素养内化为创新精神、创业意识,以此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育新型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从而提高民办高校教育质量,为转型发展助力。
(二)加强课程体系融合
近几年,随着社会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毕业生就业压力增大。部分民办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传统且单一,学科专业课程建设缺乏特色,同质化现象严重,专业对接行业需求契合度较差,很多学生面临“毕业即失业”的窘况。加之受社会传统思维的影响,民办高校的毕业生要想找到心仪的工作比较难。因此,民办高校必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将创新创业课程体系贯穿于专业教育培养中,根据学校建设定位及特点,紧抓专业特色,有所倾斜地培养重点专业,提高毕业生的“辨识度”,积极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形成相应的课程体系。
首先,拓宽“单一式”课程培养方向。在传统教学中,汉语言文学专业重理论轻实践,学科实践性较弱,课程设定偏向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和写作能力,学生毕业后也主要倾向于教师、公务员、文职等岗位,就业方向较窄,且和师范类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生相比,其就业竞争力较弱,缺乏特点。因此,民办高校要创新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设置,拓宽课程培养方向,为学生就业增加“砝码”。可加入应用性、实践性课程,如拓展当地民俗鉴赏、讲课比赛、多媒体操作技能、摄影采编、演讲与口才实训、人际沟通学、社交礼仪、新闻采写及创新思辨等课程,重点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文学鉴赏能力、创新思辨能力及教学能力等,使学生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增强学生的职业技能[5]。其次,优化课堂教学内容。课程内容应侧重培养学生对专业发展方向及内涵的认知,引导学生思考、思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课程教学中可增加田野调查等实践环节,引导学生培养观察、鉴赏能力,也可增加思辨类课程内容,尤其是文学鉴赏类课程要让学生将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生成知识,在思辨中深入了解作品,从而培养学生的思考、应用能力。
(三)建設“双师型”教师队伍
民办高校受办学条件和资源等因素的制约很难引进高层次人才,导致教师队伍呈现两极分化,年龄结构不合理。教师队伍以外聘教师和内部聘用教师为主,外聘教师主要是聘用公办院校的退休老教师,这些教师年龄偏大;内部教师队伍呈现年轻化,从教年限较短,职称普遍较低,在学术水平、教学能力、教学经验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难以培育“双师型”优秀教师队伍[6]。
民办高校正处于转型发展期,教师队伍建设无疑是学生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学校应依据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特性,提高其专业的核心竞争力,重视“双师型”教师培育,制订符合汉语言文学专业创新创业教师发展特点的培养方案,完善“双师型”教师培养体系。首先,招聘教师指标向“双师型”教师倾斜。在教师招聘时参考“双师型”教师标准,倾向于招聘具有一定实践技能、创新创业教育经验的教师,加大引进“双师型”教师的力度;其次,可依据汉语言文学专业特点,聘任高资历的社会企业讲师为学校荣誉教授,讲授贴合市场实际的专业前沿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最后,要拓宽本校教师培养渠道,派遣优秀教师参加国内外双修教师培训、公派进修、进企事业实训等,增长教师的创新创业教育经验,对学科专业知识与创新创业教育进行有效融合,高效推动师资队伍向“双师型”教师转型。
(四)架构融合平台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发展离不开实践平台的推动。民办高校应运用好自身资源,主动邀请企业入驻学校创新创业基地,搭建实践实训平台,有针对性地在专业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增加创新思维、创业意识培育,做到全面覆盖融合。
搭建针对民办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实践平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引进专业的实践指导教师。可聘请企事业单位具有丰富实践经历的人员为学校创业实训教师,让教师参与学生的日常专业学习,在学生专业知识获取的基础上适当调整教学形式,增加实践实训环节,引导学生很好地接触专业前沿知识,让学生学会运用专业的眼光看待社会问题,有效地将自己专长与社会实践对接。二是灵活培养方式。创新创业教育要想很好地融入专业教育中,应打破传统传授模式,创新培养模式,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感知知识。例如,民俗鉴赏课程在授课过程中可以增加一定的实践课时,在理论讲解的基础上,组织学生深入田野调查,走进文化、民俗之乡,感受自然文化的冲击,这是超越课本的认知,也是学生对于民俗、民族文化的理解,有利于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把握和运用。三是依托校内实践平台,培养学生重视创新创业知识的意识。高校要重视创新创业环境建设,让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下自主运用创新思维来思考问题,解决实际问题,变被动适应为主动接受。如重点建设创新创业协会、创新俱乐部、大创项目讨论会等校内平台,增强学生对创新创业的敏感度,打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全力推动学生依靠平台资源,锻炼自身的实践动手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学生将所学专业知识与行业实际对接,不仅促进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全面素质。
四、结语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发展将成为“双创教育”升级发展的必然趋势,也将是推动民办高校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民办高校应立足自身发展特色,结合社会经济实际,培育社会经济“对口型”人才,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融合,提升创新创业教育质量,增强学生核心竞争力,培养高素质、高质量的创新型人才,为社会经济进步提供智力支持。
[ 参 考 文 献 ]
[1] 国务院.国务院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EB/OL].(2018-09-06)[2020-08-13].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8-09/26/content_5325472.htm.
[2] 王丹荣.“互联网+教育”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专业创新创业教学模式的探索[J].梧州学院学报,2018(5):76-81.
[3] 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EB/OL].(2015-05-13)[2020-08-13].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5/13/content_9740.htm.
[4] 汪梁.河南民办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的“四维融合”路径探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0(2):9-11.
[5] 王丹荣.地方高校創新创业教育融入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的思考[J].文教资料,2019(7):24-26.
[6] 甄俊芳. 转型背景下民办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双师型教师培养策略研究[J]. 课程教育研究,2017(46):249-250.
[责任编辑:李香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