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路径的探索
2022-06-24杨伊
杨伊
[摘 要]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这些优秀传统文化集中代表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既可以提高大学生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能力,又可以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融合,使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铸魂育人的重要途径,切实增强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文育人的科学和理论水平。
[关键词] 优秀传统文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育人
[作者简介] 杨 伊(1983—),女,广西桂林人,哲学博士,西南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哲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2)21-0149-04 [收稿日期] 2022-05-08
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已经成为普遍共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包含矢志不渝的爱国主义精神、初心不变的为民情怀、诚实守信的职业操守、舍生取义的民族大义、不懈奋斗的进取精神、勤俭节约的朴素风范。这些优秀传统文化虽然历经千百年的岁月洗礼,但是亘古弥新,不断地与中华民族新时代精神相融合,不断地与老百姓情感生活相联系;博大精深,不断地在时代精神更新中丰富其文化内涵,成为激励新时代大学生奋发努力,践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支持力量[1]。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分析
(一)对于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素材的价值
受到高校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与教育对象具有一对多的特征,采取主讲教师讲、学生被动听的教学方式。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传统教学方式已经不再适应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需求。在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过程中,如果仍采取以理论说教为主的教学方式,不利于活泼教学氛围的形成,容易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氛围沉闷乏味,虽然教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是教学效果却大打折扣,与教学目标背道而驰。而如果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通过列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表人物、经典故事,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融合,将极大地丰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素材,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从传统专题讲授向多元化案例式教学转变。通过引入丰富多彩的优秀传统文化案例,可增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如通过讲述屈原、文天祥、林则徐等人物的事迹,培育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对提高大学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意识的重要性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世界多元文化在互联网技术的浪潮中不断交融。受到西方思潮的影响,部分大学生理想信念产生了动摇、道德滑坡。如在西方思想文化的滲透下,部分大学生受西方文化思想的误导,产生了享乐主义、利己主义等不良思想,而对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所倡导的艰苦奋斗、勤俭节约、自我奉献等精神品质却不以为然。究其原因,主要还是缺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
在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的今天,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实现二者之间的融会贯通,不仅可以为马克思主义思想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肥沃的土壤,也可为促进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提供重要的支持和保证。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四个自信”教育中就蕴含着文化自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通过向学生展示中国古代的印刷技术、火药发明、造纸术和指南针发明,提高大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同,以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我国优秀传统文化。
(三)对促进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共融的价值
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多彩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同时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也承担着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二者在教育目标和传承宗旨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通过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发展;而在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将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代表人物、精神内涵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对于提高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和增强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高校在开展课程思政的过程中,要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和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出发,找准二者之间的契合点,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和优秀传统文化的共融发展,运用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来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效果,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让大学生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的问题
近些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坚持“四个自信”中得到了升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也得到了丰富,使优秀传统文化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受到国内外大众的喜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得到持续增强。然而,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说,要想实现更深入的发展,最根本的方法还是要加强对大学生的教育。从当前的教育现状来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力度还不够,以文育人的实效性还需要进一步增强[2]。
(一)缺乏统筹协调,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理论课程效果不佳
为了响应新时代立德树人的要求,近些年来高校对于加强课程思政建设予以高度重视,但是在推动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的过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效果却不尽如人意。比如说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更加注重穿插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教育等内容,鲜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究其原因,这与高校缺乏以文育人的思想观念有着密切的关系。另外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来说,由于长期以来缺乏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和学习,没有从思想和实践层面对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给予重视。在这种情况下,未能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统筹,未能为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提供方法和借鉴。
(二)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式有待改进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效果整体不佳,特别是融入方式方法与理想目标还有较大的差距,突出表现为对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方法和举措缺乏清晰认识。大学是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的关键时期,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正处于一个定型阶段。但是从调查中可以发现,当前高校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是以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为主,缺乏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在教学内容设置上与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不太匹配,采取以课堂讲授为主的方式,不利于优秀传统文化导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使得当前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只停留在表面,流于形式[3]。
另外,忽略了优秀传统文化的整体性特征。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生态性和整体性的特征。优秀传统文化和地方风俗人情共同融合的特性,需要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方法运用的过程中兼顾优秀传统文化整体性和生态性的特征,才能够更加有效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核表现出来。但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仍停留在传统的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上,忽略了对当代优秀传统文化教学资源的挖掘。
最后,表现为对现代信息技术运用的乏力。受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优秀传统文化认知度差异的影响,如何与时俱进地根据学生对教学方式优化的需要,运用新媒体手段来促进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中,仍然缺乏切实可行的举措。
(三)对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开发力度不够
受到社会多元思想文化的冲击,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动性不强,这与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力度有着相关性。在大力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今天,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已经成为共识,但是由于缺乏素材,导致难以有效地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受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编写思路的束缚,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正在逐渐淡化,表现为仅仅借助于一些家喻户晓的古代人物故事来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并没有深层次地对地方传统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利用,致使学生难以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的过程中通过眼睛、借助听觉直观地感受优秀传统文化,难以在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感受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魅力。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来说,如何立足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找准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之间的结合点,进一步深刻挖掘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应该是其今后必须关注的焦点问题。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路径
(一)加大对地方优秀文化资源的挖掘力度
要完善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保障机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育人资源进行深入挖掘。首先,高校要成立挖掘和研究优秀传统文化資源的机构和队伍,进一步深挖当地的优秀传统文化素材,并且能够把这些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教学资源,成为可见、可听、可感的优秀教学资源。高校要立足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特点,进一步加大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培训力度,让教师掌握基本的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方式和手段,进而能够让优秀传统文化以更加贴近学生情感需要的方式融入课堂中来[4]。
(二)加大对互联网新媒体资源的整合力度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媒体技术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和学习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互联网新媒体资源已经成为丰富和发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在促进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过程中,一方面要积极借助于互联网媒体技术,根据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性、广泛性开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推广,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趣味性;另一方面,要加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和优秀传统文化的整合力度,通过互联网虚拟技术与全国红色教育基地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进行融合,让广大学生在沉浸式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感悟地方优秀文化资源的同时,提高爱国主义素养。要借助于当前开发的诸如中华文明网、国学网等平台,让大学生在闲暇时间去用心浏览这些网站,从优秀传统文化中积累和挖掘素材,使得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融入课堂学习中。
(三)构建优秀传统文化长效育人机制
要增强优秀传统文化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之间的契合度,提高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育人效果。一方面,要寻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和优秀传统文化之间融合的契合点,在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过程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资源,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树立理想信念;另一方面,要建立动态长效的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评价机制,立足于新时代的特点,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整个过程,切实增强传统文化育人的实效性[5]。
结语
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多彩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但是面临着多元文化入侵的威胁。当前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状况不容乐观,不利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传播。为了更好地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大学生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和文化自信,需要从提高高校教师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能力、教学水平,加强对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开发,丰富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传播方式等方面发力,使得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助力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连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课程思政教育的价值和应用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2(15):1-3.
[2]蒋鹏.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路径研究[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2,41(4):87-89.
[3]林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课程思政融合研究:以构成基础课程为例[J].教育观察,2022,11(11):66-68.
[4]何巖.新时代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研究[J].大学,2022(6):45-48.
[5]张营.从“两个结合”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三重维度[J].理论观察,2022(2):41-43.
Exploration of the Practical Path of Integrating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in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YANG Yi
(Academy of Marxism, Southwest Petroleum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500, China)
Abstract: The Chinese nation has a long and splendid history and culture. Th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s collectively represent the spirit of the Chinese nation. Through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e can carry out the education of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It can not only improve the cogni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to our country’s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but can also integrate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Marxism with our country’s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which has made the education of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become an important way for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to cast the soul of students in the new era, and has effectively enhanced the scientific and theoretical level of the curren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in China’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raining talents with excellent culture.
Key words: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practice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