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庆封开:做强产业焕发乡村活力
2022-06-24方怡晖
方怡晖
近年来,肇庆市封开县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产业振兴、美丽乡村、人才振兴等方面都获得了长足进展,书写了高质量发展的乡村篇章。
所谓产业兴则百业兴,农业旺则农村旺,且产业兴旺必须立足高质量发展。在封开的乡村振兴,底子是产业兴旺,底色是绿色生态。按照肇庆市打造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要求,封开根据当地自然资源禀赋,因地制宜谋划产业布局,大力推进当地产业发展,发展做强产业经济,做大地区品牌。
封开的杏花鸡历史悠久,是广东三大名鸡之一,被评为“广东十大名牌农产品”,2018年正式列入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封开县一直都在推进杏花鸡的品质提高和品牌化运营,建设了省级杏花鸡现代农业产业园。来到位于江口街道的广远杏花鸡产业园,广远家禽育种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远公司”)董事长陈燕英接受了《小康》记者的采访,“广远公司从2012年开始探索杏花鸡的深加工产品的生产。目前已经研制出盐焗鸡、豉油鸡等预制菜产品。”广远公司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管理模式,带动全县广大农户饲养杏花鸡脱贫致富。今年该公司大力发展预制菜产业,并成功入驻广东政府采购智慧云平台电子卖场。
肇庆市以精益求精的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理念,聚焦农业价值链和产业链延伸,着力打造具有肇庆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努力加快从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的转变。封开县在肇庆市部署指导下,根据示范带镇村的自然资源禀赋,因地制宜谋划产业布局,力推區域内重点产业联动。
陈燕英告诉记者,将开发更多的杏花鸡预制菜产品,其中鸡汤预制菜产品中,竹荪鸡汤预制菜更是对应了江口街道的竹荪产业。封开县木素菌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嘉龙对记者说,“目前竹荪产业遇到了发展瓶顶,竹荪采摘周期短,经常出现供大于求和供不应求的情况,影响了竹荪产品的盈利,打击了农民种植竹荪的积极性。竹荪产业和区内杏花鸡产业进行有机联动,发展预制菜,可以增加竹荪产品的销售渠道,有利于当地竹荪产业的发展。”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乡村振兴的第一场硬仗,也是一项提升群众福祉的民生工程。肇庆高位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制定了美丽乡村村庄规划编制指引,建立“市级统筹、县为主体、乡镇实施、村级创建”的分级负责机制,并深入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开展“五大美丽行动”,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封开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理率、村庄保洁覆盖面均达100%,在全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验收中被评定为优秀。封开以农村人居环境建设作为突破口、先手棋,撬动乡村美丽生态、美丽经济、美好生活的良性发展循环。目前,该县建成一批美丽宜居村、美丽乡村精品线路;“贺江碧道画廊”成为省际廊道典范标杆和全省乡村振兴样板工程。
封开不但打造了如励志新村等示范美丽乡村示范点,还在“贺江碧道画廊”周边打造了一系列高素质民宿,以美丽乡村撬动美丽经济。记者来到位于封开县江口街道的贺江别苑(民宿),该民宿利用闲置的宅基地、农房,通过流转空心村闲置的宅基地和农宅进行开发利用,引入公司开发高端民宿群,打造“贺江别苑”精品民宿。民宿负责人告诉记者,未来将围绕民宿打造一系列农文、农旅、体育康养等方面,打造一系列农业文化基地、水上观光、摩托车主题公园等娱乐设施。无独有偶,同样位于江口街道的古芒村风水间民宿以旧屋改造,新房建设相结合,运用下足食的特色文化自然资源,让游客能体验到传统民间风俗文化和自然田野环境,打造风水祈福之乡旅。
接下来,肇庆将充分挖掘整合农业、生态、旅游、文化等资源,以四会古邑碧道画廊和封开县南丰、长安、金装3镇连片建设为示范,推动全域旅游,打通文旅产业大动脉,打造1条不少于10公里的乡村振兴示范带,吸引广大游客来到乡村看乡景、品乡味、忆乡愁。
推进人才振兴,激活乡村振兴之魂。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关键在人。长久以来,肇庆作为传统的农业地级市,大而不强,其中的一个因素就在于缺少一批发展现代农业产业项目的人才。
肇庆市坚持以人才振兴为突破口,大力实施人才“上山下乡”三年行动,大力推进“千人强基计划”、“人才强乡智力强村”工程、等特色培训工程。一批批优秀人才在政策和政府靠前服务的吸引下回乡创业。
记者来到台洞村的“美香占”种植推广示范基地,在青山碧水之前,是一片片长势喜人的青绿水稻。一位女孩向记者介绍了示范基地的情况,记者没有想到的是,这位女孩竟然是这块田地的主要负责人之一——封开县龙泽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黎颖钧。1997年出生的黎颖钧毕业后就放弃了去城市工作的机会,选择回到农村,成为新农人。经过一年来的运营,黎颖钧运营的示范基地亩产量可达500公斤,不但树立了水稻种植的榜样,还以“稻蔬轮作”的方式带动当地农民增收致富。除此之外,还有动物遗传育种学博士曾华义回乡推动杏花鸡保种育种并牵头杏花鸡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回乡带动群众种植竹荪的返乡大学生陈嘉龙等,一批批青年返乡为肇庆乡村振兴事业注入新活力。
此外,封开县持续开展“头雁”提升项目,已经培养一批党组织书记和后备干部,还吸收了一批回乡创业人才,作为行业的“头雁”们更带动村民参与当地产业新一轮建设,为农村振兴激发内生活力。
编辑/张玉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