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展阶段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
2022-06-24冼凯欣
冼凯欣
摘 要: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先富带动后富”创造了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但收入差距较大与共同富裕要求不符、基本公共服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抑制居民收入水平提升、代际收入流动弱化不利于缩小收入差距等问题凸显。因此,应从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促进基本公共服务提质增量、强化机会公平等方面扎实推动共同富裕。
关键词:新发展阶段;共同富裕;路径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2.16.00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达101.6万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万美元,是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下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现行标准下消除了绝对贫困,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等事业加快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具有坚实的物质基础。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新征程上,要把促进共同富裕放在更突出的位置,努力实现到2035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实质性的进展的阶段性目标。
1 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共同富裕自古以来是人类美好的社会理想,也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目标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目标。准确理解共同富裕的内涵,要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关共同富裕的思想。
1.1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马克思、恩格斯基于唯物史观对未来社会做了美好设想,他们认为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城乡、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差别和对立的社会、因此能够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人们的劳动体现了共享的理念,“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个人的劳动不再经过迂回曲折的道路,而是直接作为总劳动的组成部分存在着。”“通过消除旧的分工、通过产业教育、变换工作、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国已进入了社会主义新发展阶段。习近平指出在新发展阶段,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目标,必须更加注重共同富裕问题。
1.2 共同富裕在实现路径上具有渐进性
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区分了共产主义社会的两个发展阶段,在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个阶段,还带着旧社会痕迹,消费资源的分配遵循的是“一种形式的一定量劳动同另一种形式的同量劳动相交换。”这种形式上的等量劳动交换仍然带有资产阶级权利,而劳动者个人天赋、家庭环境等的不同被忽略了,因而在内容上是不平等的,但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这是不可避免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在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完全超出资产阶级权利的狭隘眼界,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马克思关于共产主义社会不同发展阶段决定不同社会分配方式的思想为我们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完善社会主义分配制度提供了理论指导。
1.3 共同富裕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价值归宿
在共产主义社会,作为自由人联合体,“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体现了共同富裕是“每个人的”,而不是少数人的。在共同富裕的内容上,不仅包括物质富裕,也包括精神富足。这就是恩格斯所指出的,“通过社会化生产,不仅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
2 运用辩证思维准确把握共同富裕
在我国,促进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目标始终不变,同时又因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要解决的重点任务有所不同。在新发展阶段,促进共同富裕要把握好“共同”与“富裕”“先富”与“后富”“共同富裕”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
2.1 “共同”与“富裕”的关系
共同富裕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统一的意义上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特性。从生产力的角度来看,“富裕”意味着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的丰富,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的表现。进一步的,在“共同富裕”的语境中,“富裕”是前提,空谈“共同”,只能是贫穷的平均主义。从生产关系的角度来看,“共同”享受的主体是全体人民,体现了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和生产成果的社会分配,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集中表现。
2.2 “先富”和“共富”的关系
共同富裕是大原则,“先富带动后富”展现了共同富裕的时序性。邓小平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时期,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通过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努力“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进入习近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反映了经过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促进共同富裕有了更扎实的物质基础。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凸显,要强化“先富带动后富”,不断朝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进。
2.3 “共同富裕”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
高质量发展的目标是共同富裕,实现共同富裕的手段是高质量发展。党的十九大報告做出了我国经济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要论断,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要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最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人民群众的利益,让高质量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促进共同富裕。要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目标促进高质量发展,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高质量发展,奠定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0F26FFDA-1B4E-45DB-85CD-C5E6A9770188
3 促进共同富裕的主要问题
进入新发展阶段,促进共同富裕具有了现实性。但也面临收入差距扩大、基本公共服务发展水平不够高、代际收入流动性不足等方面的突出问题,这些问题一方面制约了居民收入的增长,另一方面阻碍了居民收入差距的缩小,不利于实现共同富裕。
3.1 收入差距仍然较大
近年来,我国居民收入持续增长,但城乡、地区、行业之间的差距仍然比较大。城乡居民收入方面,2020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56,虽然城乡居民收入比相对于2019年缩小0.08,但绝对差距26703元仍然不小;按全国居民五等份收入分组,高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80294元,是低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7869元的10.2倍。地区收入方面,2019年东部地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438.9元,最低的西部地区为23986.1元,两者差距从2013年的9739.4元扩大到了15452.8元。行业收入方面,按行业分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最高水平与最低水平之比从2009年的2.09倍扩大到2019年的2.26倍,绝对差距达到47541元;按行业分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最高水平与最低水平之比从2009年的4.2倍小幅度下降至2019年的4.1倍,但绝对差距从46042元扩大到122012元。
3.2 基本公共服务发展不均衡不充分
基本公共服务具有收入效应,高质量的基本公共服务可以减轻居民在教育、卫生、养老等方面的支出负担,同时,教育资源的均衡分布也有利于广泛提高劳动者素质,有利于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受城乡二元结构、地区经济发展、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象相对突出。在教育、卫生、文化方面,城镇居民尤其是大城市居民能够享受到更高质量、更加便捷的公共服务,而在农村,好学校少、看病难看病贵、文化精神产品供给不足的情况仍然较为突出。在城市就业的农村人口由于户籍制度的原因,很难与城市居民享有一致的公共服务,房价高使新市民和青年人难以扎根。随老龄化社会的加剧,失去青壮年的农村,养老问题凸显,农村老年人的养老待遇和保障水平都不如城市居民。
3.3 代际收入流动性偏弱
社会流动活跃,阶层上升渠道畅通是推动居民收入增长,缩小收入差距,促進共同富裕的重要动力。研究显示,我国城乡家庭代际收入流动性偏弱,城乡内部低收入阶层家庭子女向上流动的通道存在障碍,出现高收入阶层固化的倾向,城镇居民家庭代际收入向上的流动性和子女向上流动机会高于农村家庭。这种代际收入流动性的不平等不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的,教育作为实现阶层跃升的重要途径,对代际收入流动具有积极意义,但由于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优质教育资源与房产的捆绑、校外培训的“内卷”等,高收入群体子女更容易获得充足优质的教育资源从而保持高阶层地位,获得高收入。相反,低收入家庭子女可能因为教育投入“输在起跑线上”,实现阶层的跃升更加困难。
4 新发展阶段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
马克思、恩格斯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社会成员的物质和精神富足作为共产主义社会的美好构想。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强调,“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当前,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步伐正在加快,要通过高质量发展做大“蛋糕”,也要公平地分好“蛋糕”。
4.1 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收入差距很小,但这是“一穷二白”的平均主义,共同富裕缺乏物质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收入分配改革思路经历了从“克服平均主义”“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在共同富裕的大原则下不断完善。分配源于生产,分好“蛋糕”的前提在于做大“蛋糕”,要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只有经济高质量发展,才能创造出更多高质量的就业岗位,保持高就业率和社会稳定,使更多的群体进入中等收入群体,形成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社会。要贯彻新发展理念,抓住改革创新这个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牛鼻子”,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发展。
4.2 完善收入分配制度
2021年8月17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指出,“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在初次分配中,要兼顾效率和公平,使资本、劳动、技术、数据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关注劳动在分配中的话语权,尤其切实维护新业态劳动者权益,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例,完善最低工资制度,健全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提高低收入人群收入。在再次分配中,适当提高直接税比重,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减轻企业税负,稳妥推动房地产税、遗产税开征。确保乡村振兴财政投入不断增长,完善政府转移支付制度,加大对经济落后地区的扶持,强化低收入人群的精准帮扶,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衡发展。在三次分配中,完善慈善捐赠相关制度,发展慈善事业,培育公民慈善意识,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慈善文化,鼓励企业和个人“先富带动后富”,改善财富分配格局。
4.3 促进基本公共服务提质增量
以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出发点来提升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是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全体人民向共同富裕迈进的必然要求。就业事关民生根本,要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就业体系,加强劳动者技能培训,保障劳动者权益,实现劳有所得。补齐各级各类教育发展短板,促进教育资源提质增量,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合理划分学校、家长、社会的教育职责,整顿校外培训机构,减轻中低收入家庭的教育投入负担,实现学有所教。推进“以治病为中心”转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解决好“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大力推进健康城市建设,实现病有所医。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健全持续帮扶、监测机制,防止脱贫人口积贫返贫,保障城乡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实现弱有所扶。坚持“房住不炒”,因城施策,推动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做好青年人和入城务工人群的住房保障工作,实现住有所居。随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加快以及人口出生率的下降,“一老一小”的民生保障问题应予以更加重视,要健全养老服务体系,完善婴幼儿照护体系,实现幼有所育,老有所养。要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增强文化自信,尤其要强化农村地区文化产品的供给,提升农民的精神风貌,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4.4 强化机会公平
人人享有、机会公平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应有之义,“这种制度将给所有的人提供健康而有益的工作,给所有的人提供充裕的物质生活和闲暇时间,给所有的人提供真正的充分的自由。”促进共同富裕与共享发展理念一脉相承,共享的前提是共建共治。在社会主义新发展阶段,实现共建共治,关键是参与者,这就迫切要求尽快培养出一大批人力资本水平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劳动者,使他们具备平等参与、公平发展的权利意识,积极参与社会治理。一方面,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普惠性人力资本投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推动流动人口逐步享受与户籍人口基本一致的基本公共服务,突出教育对增强代际收入流动性的重要作用,使更多的劳动者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激发主动性、创造性、积极性,提高劳动生产率,提升参与初次分配的能力,增加劳动收入。另一方面,建立健全城乡融合体制机制,促进资本、劳动、人才、技术等要素下乡,为乡村振兴创造有利条件,使广大农民群众平等享受改革发展成果。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5]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6]周兴,王芳.城乡居民家庭代际收入流动的比较研究[J].人口学刊,2014,(2):6473.
[7]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八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0F26FFDA-1B4E-45DB-85CD-C5E6A9770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