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饰里的人生:论张爱玲的女性观及其当代价值
2022-06-24王淑琪
王淑琪
【摘要】 作为近现代文坛独树一帜的代表,张爱玲创作的多部作品都曾产生过不可忽视的影响。张爱玲本人对女性服饰有强烈的兴趣,这在她的小说中有淋漓尽致的体现,同时也是探索其内心世界的重要切入点。张爱玲对女性服饰的描述,既表现了她对外在服饰的热爱与追求,也折射了她的内在精神。她用与众不同的服饰观将女性的华丽与悲伤、对照与扭曲、随意与洒脱、纯洁与空洞进行别具一格的展示,并且通过自己的着装特点,凭借特殊的生活经历,在作品中呈现出独特的女性观。在她的作品中,可以看到旧社会女性在现代文明社会生活的束缚与抗争、依附与独立,更加透彻地了解当时女性的生存状态,体味到张爱玲服饰书写中的当代价值。
【关键词】 张爱玲;服饰;女性观;生存状态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2)22-0037-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2.22.012
一、服饰里的人生
张爱玲十分钟爱服饰,也常穿自己设计的衣服。正如她本人说:“对于不大会说话的人,衣服是她的言语。”通过对外在服装的细致描写,反映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并借以烘托当时当地的环境氛围,不经意地显露出自己内心的苍白与无力,素来是其小说创作的独特手法。
(一)外在服饰所体现的女性特点
对张爱玲来说,衣着的存在远不止满足女性内心追求美的欲望。通过对服饰的描述,可以了解她们所处的环境、性格、心理等。张爱玲用服饰突出人物形象,隐喻人物的命运,暗示作者对人生的哲思。
1.华丽与悲伤
婚纱在人们的印象中应该是纯洁而美丽的,新娘也一定是可爱幸福的,但在张爱玲的小说中并非如此。她对婚服和婚纱的描述很特别,它们的华丽弥漫着一种悲伤之感,不是歌颂美好生活,而是展现悲剧之美,这也是张爱玲创作小说的一贯手法。
例如,在《年青的时候》中,涉及场景的描绘和塑造时,往往会以一种极为突兀且荒诞的特异手法来表露作品主题以及主人公生平境遇的悲剧色彩,消极而压抑的悲伤氛围遍及彼此。具体而言,在传统写作中,婚礼往往是洋溢着美好祝福和赞许之声的热闹场景,但在文中却一反常规,以宾客不加掩饰的窃窃私语(造谣和猜测礼服是借的)和场景布置的破败不堪(主持婚礼的神父一幅陈旧、不修边幅)来反衬人物的悲剧命运。
如果说,《年青的时候》是以物喻人,运用场景、氛围的消极来呼应人物的背景与命运,那么,在《鸿鸾禧》中,则是完全以一种相反的手法来达到反衬和对比的效果。在主人公玉清举办婚礼时,不论是人物的穿扮还是场景的布置都尽显奢华和豪气,可谓颇具豪门贵族之大家风范。但如果深入阅读,并结合人物的过往经历与内在秉性来重新考察这一场合,就会体会到这种明面上的灿烂,事实上只是对本质上落俗的拙劣掩盖。不论婚纱的外表如何华丽、辉煌,但这就像裹尸布一般缠在她身上,充满着腐烂、恶臭气味。男傧相穿着黑色礼服如同死神降临,一步步把新娘引向死亡……这场婚礼实际上是一场葬礼,新娘也如同冤鬼一般走向灭亡。
对衣着的细致描写,不管是华丽尊荣还是破败苍凉,都能够对人物的命运做出鲜明的映射,与此同时,它们也成为女性跌宕起伏的一生的见证者。处于封建家庭的旧社会女性的服装穿着,成为其用以彰显牢固爱情的一种方式,然而,这往往也隐喻了其悲剧命运的根源,即封建社会的伦理束缚。
2.对照与扭曲
在张爱玲的小说中,有这样一类女性备受读者关注,这类女性在社会与个人的压迫下心灵一步步走向扭曲、变形,她们的精神世界充满彷徨与无助,她们是尘埃里的一朵花,虽然颓丧却依旧艳丽。如在《金锁记》中的描述,就体现出了张爱玲高超的写作技法。这篇文章在开头描述主人公曹七巧的服饰时,便带着一种阴森森的主调,接着又从世舫的角度描述了他所看到的曹七巧——衣服变得华丽许多,但仿佛是没有灵魂一樣。
张爱玲通过服饰变化来描绘曹七巧的扭曲状态,并在无形中暗示了她的结局。究其根源,还是曹七巧受旧社会的压迫从而蜕变成了一个疯子,她的人性也在岁月的流逝中消失殆尽。
3.随意与洒脱
《红玫瑰与白玫瑰》中,王娇蕊是一个洒脱的女人,她的衣服表现出女性个性的美,她不在乎陌生人面前的着装。与振保一起吃饭时,她并没有专门装扮自己,而是与平时打扮无异,即十分随意地用一件浴袍将自己简单包裹起来,并且在尚显湿漉的头发也只是搭着一条毛巾,几点晶莹的水珠还时不时地滴落在脸颊与眉毛之上。同时,不止在家里,在抛头露面时,她穿的衣服也都是浴衣、长袍或者睡衣。
在文中,王娇蕊这样不顾场合的装扮,在当时的男权社会,无疑是不合规矩的。在女性看来,王娇蕊个性洒脱;可是在男性眼中,这便是不合规矩,是不能为人所接受的。无论任何男性,都不能忍受自己的妻子在外是这种模样,这也是当时的男权社会下的女性现状。所以,王娇蕊婚姻失败是必然的,命运也是必然的。
4.纯洁与空洞
与王娇蕊的风格肆意、多彩洒脱不同,小说中的孟烟鹂往往只能呈现出一种僵硬的、单调的、不具活力与变化的“笼统的白”的色调,这也恰如其分地解释了她被赋予了白玫瑰这一内在蕴涵有矛盾意味的称谓的原因所在。
事实上,小说中对她的穿衣风格的描写是颇为多样的,不论是灰色、橙色还是红色等诸多色调都出现在其衣着穿搭之上。但是,如果抛却表面的颜色不论,而是从整体风格概而观之,就会发现为什么这一人物总是以空洞的形象出现——无论在何种时间和场合,她的穿衣风格都是极其庄重的,或者说,是完美契合所谓“规矩”的。她以社会视角和男性理想来塑造自我价值,对一切不合规矩的行为举止也都极力摒弃,最终成为一个缺乏活力和生命力的女人。在爱人眼中,她毫无生气与吸引力,只是空洞的符号,即使身穿黑色,也仍给人一种白色的印象。
(二)外在服饰与内在精神
张爱玲描述的爱情故事中创造了许多经典女性人物。对小说中女性美的内在精神特征分析有助于人们更清晰地了解张爱玲本人的精神世界。
1.束缚与抗争
一种传统的成见认为,一谈到张爱玲笔下的人物,就必然是命运颠沛、一生悲惨、深受压缚且不懂抗争的。实则不然,或者说不是完全准确的,张爱玲所塑造的霓喜(出自《连环套》)和郑太太(出自《花凋》)就是典型的具备自我斗争精神的人物。但也需要承认,绝大部分人物确实是一直沉迷于封建礼教,她们更喜欢过颓废的旧生活,而不是迈向新的世界。
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在《沉香屑第一炉香》中的梁太太。小说利用简单的词汇和语句就使人物内心得以展现,“墨黑”“绿色的面网”之类的服饰所具有的压抑感也揭示薇龙的日后命运。“绿宝石蜘蛛”这一配饰,不只是服装上存在的独特关注点,也借助蜘蛛织网捕猎的天性,暗示薇龙已经是姑母果腹的猎物及其悲惨结局,并最终因内心不坚而掉入一张金钱与虚荣织成的大网,二人皆化身为金钱的奴隶,自我意识也由此消亡。
而在《小艾》中,不止有束缚,还有抗争。毫无疑问,小艾悲惨人生的起始便是老爷对她的残暴行为,但让小艾留下病根,留下阴影的是太太们的怀疑和争宠。在她以为自己快要死去之际,还希望引弟能够自力更生。在张爱玲的小说中,这也是为数不多的幸福结局。
梁太太、葛薇龙与小艾是截然不同的形象,诚然她们都有苦难,但自身的意识却大不相同。在当时的年代,女性必然会受压迫,但最终的结局,还是由自己来决定,有人沉沦,便有人抗争,这也是小艾最终获得幸福生活的原因。
2.依附与独立
罪恶的封建统治,造成女性低贱的社会地位,甚至被视作泄欲器具,悲惨命运也伴随女性长达千年之久。张爱玲由此提出顺从深深地映刻在女性灵魂深处的观点。女性深知哪怕付出再多,即使抛弃尊严,也无法得到爱恋对象的丝毫爱意,却依然执着守在男性身边,这一行为的最典型角色便是《色戒》中的王佳芝。
盛开的雏菊是对她就读大学期间形象最贴切的描述,纯洁而富有青春活力。但是悲剧并不会因此而远离,随着爱恋对象以及好友、组织带来的失望不断加深,她再也无法保持往日的清纯形象,而是整日沉迷于与上流阔太太的交际中,成为“麦太太”,同时也一步步靠近她的“猎物”——易先生。王佳芝这时已经失去了她少女的纯真,一步步地走向异化,她已经一无所有,而易先生不仅给了她想要的房子、车子,还惊喜地送了一颗她曾经不屑一顾的“鸽子蛋”,对于王佳芝来说,这样的宠爱与关怀是以前不曾有过的。
王佳芝看似是独立的,但在这种独立的背后,却有更深一层的意味:虽然当时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时期,已有新兴思想传入中国,但女性仍然脱离不了封建思想,脱离不了男性的束缚,当所依赖的男人不在时,她们仍然无法想象自己独自生活的处境,她们无法继续自己的人生,无法实现自己的价值。这也表明了封建社会的女性在貌似独立之下,对男性的依附、对社会的妥协以及她们精神是难以改变的。
二、服饰观及女性观的成因分析
(一)社会原因
五四运动极大解放了被旧社会奴役已久的思想,自由平等理念得到广泛传播,同时随着张爱玲的母亲黄逸梵从国外带回了西式教育理念,张爱玲入学接受教育之路便顺理成章,因此,这就培养了张爱玲热爱自由的性格,并由此影响她的服饰情结。成名之前,张爱玲穿着一向是特立独行的,成名后,宽袖大袍是更适合她旷达性格的装束;她也穿西方服饰,打扮多像西方女郎,表现出张爱玲独特的生活环境。这样的服饰穿搭也使张爱玲更加把写作焦点放在女性价值,由此通过女性的命运呈现对以男权为中心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同时,通过服饰传达其内心的真实想法及思想境地,更使得她成为旷世独秀的一位女性。
(二)个人原因
结合张爱玲本人幼年经历可以确定,若是没有周围环境潜移默化地熏陶,也绝不会出现张氏文学这一文坛奇迹。然而,她没能赶上家族兴盛的头部列车,只是处在破败不堪的尴尬时期:父母之间长期紧张的关系,使得撒娇与童年只是她的心中幻想,没有丝毫存在于现实中的可能。父母离异后,她的处境由于后母的不善和父亲的不解而变得更加艰难,辱骂与殴打成为家常便饭,尽管她侥幸逃脱这个不幸的家庭,但在母亲身边也并没有使得她的境况得到改善,少女对美丽和情感的追求也只能成为奢想。因此只要有可能,她就不顾一切实现自己的念想。这使得在以后的生活中,奇装异服成为其不可缺少的一种借以宣泄年少理想的中介,并体现在其作品中。
在各种服饰描写中,体现的是传统与现代的交融,这使得她笔下的服饰总带有一种时代特点,有西方,有中方,自然也有中西结合,这些也见证了一个时代的成长。
同时,张爱玲所写的一个个女性形象,也体现出她看到了封建社会女性在现代生活中的不易,她希望女性独立,但是外部男权社会环境以及女性自身的懦弱终究还是无法使她们实现自身的价值。
三、服饰书写中女性观的当代价值
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命运、心理与生理特征、人性等都有着丰富的价值。同时,她的描述角度新颖,用苍凉的笔调把人性的弱点淋漓尽致地写了出来,深刻剖析了丑陋的社会状态。
(一)女性价值
1.存在价值
五四以后,“人”可以被肯定,这在中国历史上是从来没有发生过的,因此对时代也产生了变革契机。人们的衣着逐渐开放,出现了“喇叭裤”、旗袍等。古典服饰深受张氏喜爱,但她却抛弃了其所代表的传统封建思想,反而对落后愚昧大加批判,这一先进思想也体现在她的平时生活中。正因为对等级观念的厌恶,她不仅在自己日常的服饰中,而且在创作中都只注重兴趣爱好和时代思潮,只要能够顺应时代的,就都是适合女性、能够展示女性美的。
2.个性价值
在中西方思想交融之下,服饰衣着也出现了二元倾向,大众既希望符合传统儒家观念,又希望能够凸显个性。张爱玲认为,如果能够通过奇异的服饰宣泄生活中的不快,那么它就是有价值、有个性的。张爱玲对于服饰个性表达的独特观点,也推动了之后服饰观念的现代化发展。
(二)社会价值
1.审美教化价值
从张爱玲的服饰穿着中,人们理应得到这樣的认知,即女性不是天然附着于他人之物,而要独立自主,不应该追求消极,颓废的美,而应该追求积极、健康的美。同时,张爱玲的着装描写背后的女性审美教育功能,也启示女性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念,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在现下的社会风俗和思想环境中,不乏所谓的嫁入豪门的观念,并且这已然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女性人生是否成功圆满的一项重要衡量标准,这无疑会对女性的创造力造成不可避免的消极影响。事实上,女性的价值不在于异化为物、不在于是否能够等价于更多的金银钱财,只有拥有完美的人格,才可以从容地面对感情、面对人生、获得幸福。
2.文学价值
在众多作品中,女性形象逐渐从传统束缚中解脱,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进行自我解放。张爱玲笔下的大部分女性形象都受到“五四”女性意识的影响,展现出女性独特的魅力。她的作品完全突破大众对女性压制的惯性思维,更多的是塑造具有自我意识的女性形象。这样鲜明的女性新形象以及女性意识具有一定的时代意义,不仅能够张扬女性自我意识和风采,而且可以成功帮助女性展现她们的个性特征与魅力。同时,其作品深入女性思维空间,弘扬维权意识,可以不断地提升女性的社会价值,积极寻求女性的生存意义,为中国现当代文学提供更加饱满充实的女性形象。
四、结语
张爱玲为中国女性文学的创作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道路,她用别具一格的服饰观将女性本体进行展示。在张爱玲的警醒下,女性的自我意识会更加强烈,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女性的生存空间也会逐渐宽阔,女性的未来之路也会更加光明。
参考文献:
[1]许子东.物化苍凉——张爱玲意象技巧初探[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5):169-175+222.
[2]周朋.从张爱玲笔下小说人物的着装形象看其服饰观[J].黑河学院学报,2017,(8):183-184.
[3]朱赫男.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分析[J].北方文学,2018,(2):83.
[4]林勍.张爱玲的服饰观[D].天津师范大学,2011.